人教版七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人教版七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
主题一 走近校园 第一节 我爱学校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学校,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勤学向上,为校争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相片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及应用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互相合作。 3、知识目标:学生从学校的规模、设施、环境、荣誉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的学校。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主要抓住课题中的“爱”字,通过学生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规模大,环境美,设施全,荣誉多,值得我们爱。在此基础上,升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爱。最后以歌传情,升华主题。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七年级的学生了,你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大家说说学校的哪些地方值得大家爱呢? (二)美丽的校园
1、检查调查了解的情况,导入新课
师:老师布置大家去调查了解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不知大家完成了没有?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
教 材 简 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记,不再纯粹靠记忆、背诵、复述,不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书本里的东西,不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它将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周围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把它变成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通过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访问有关部门、做实验、统计数据等多种手段,在分析、比较、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或设计出作品。在这里,学生将亲生体验只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知道可以到哪里去获取知识,懂得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所生活的社区和世界,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担当起自己的学习责任。这一切,是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通过活动所提供的发言机会,锻炼自己清晰、简短、大声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全班同学对课外读物进行介绍与交流,初步了解课外读物世界。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认识书籍在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进而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作风和习惯。三个维度: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设计、调查、讨论、归纳、整理、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宏观设计、计划的能力,掌握合理设计、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归纳、整理、汇报等知识技能,并通过调
七年级综合实践备课 - 图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综合实践备课
使用人:
单元1.人与自然 试种芽苗菜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植物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世界,占据了生物圈面积的大部分。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它生物也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生存。植物在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走进神秘的植物王国,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
研究准备
植物不仅以绿叶和鲜花美化了大自然,而且,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植物,地球上所有的其他生物都要依赖它们。对此,同学们了解多少?平时有没有关注过身边的植物?是否思考过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呢?
1. 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2. 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哪些取之于植物? 3.植物是怎样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的? 4. 植物被破坏会不会感觉到疼痛? 关于植物,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参考主题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需要而栽培的植物被称为作物(crop)。我国是全世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
物栽培利用经验,揭开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在我们周围,作物比比皆是,既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特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二、活动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
七年级写字课教案 - 图文
写字课教案
西固区柳泉中学
七年级上册
张宝成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课时计划
\\ 科目 上课日期 写字 2012.8.26 教学班级 每周 节数 预定 进度 钢笔字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毛笔字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九年级 1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总授 课节数 实 际 进 度 期 终 甘肃省中小学写字教材七年级上册 考 16 试 次数 说明 出 入 原 因 国庆节 期 中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 间 起 讫 8.26 8.30 9.2 9.9 9.16 9.23 9.30 10.7 9.6 9.13 9.20 9.27 10.4 10.11 页 数 起 讫 1 2 3 5 8 10 12 15 21 28 30 32 36 38 40 44 45 4 7 9 11 14
七年级书法课教案
七年级书法课教案
【篇一:初中七年级书法教案(1-8)】
初中七年级书法教案(备课)第一单元认识行书
第一课什么是行书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传统
2、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的意义
3、了解什么是行书及行书的特点
教学重点:什么是行书与楷书有什么区别
教学难点:行书与楷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介绍 1、什么叫做书法?(1)、“书法”这一名词在我国已运用了三千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了,从广义上理解,书法就
是写字的方法,因为“书”所指的就是写字,而“法”可以理解为方法;而从狭义上说,书法特指用毛笔书写的汉字艺术。(2)、或许有的
同学会问,书法既然是写字的方法,那么外国是不是也有书法艺术呢?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艺术,它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毛笔有很大的关系。记得西汉
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蔡邕说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由此可见,汉
字与毛笔的特殊性,是产生书法艺术的主要原因;造型与表现的有
机结合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说法一时之间或许我们还很
难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会慢慢理解的。(3)、现在我
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书法是怎么会诞生的呢?其实书法是从实用中
发展而来的。我们知道在原始人的时候没有文字,他们记事很不方便,于是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风筝》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的深沉感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
第 1 页
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案》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安国市关汉卿学校马丽君
【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
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 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总第 课时
1、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1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