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开发西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4-03-19 07: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开发西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摘要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开发西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政府应转变观念强化职能、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全社会要解放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对策及建议,为新时期我国开发西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西部地区;开发西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一、 引言

党和政府在本世纪交替之际,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从此开发西部一直受到国人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了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超过全国的70%,人口占全国的28.6%。[1]虽然我国一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与东部存在很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发展依然比较落后:2002年1-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3069亿元,西部地区投资3946亿元,2003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如何缩小东西部差距?如何使我国的西部开发以一种高效、快速的方式取得东部那样令人振奋的成就,却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尽管许多因素都会构成开发西部取得成功的障碍,但说到这些因素,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投资,也就是说资金或物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西部各级政府和地方企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争项目、争资金和向国家要特殊政策上,我们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如果我们对东西部发展差距(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进一步拉大的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对比,并对东部的发展过程仔细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实际上并不是投资,而是人力资源环境,是一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大环境。

在我看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比包括西部在内的其他地区更为快速的经济增长,除了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率先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比国家的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等对于东部地区的崛起所起的促进作用都要大得多。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人力

1

资源的市场价值在东部地区被抬升到了一个比国内其它任何地区都更高的水平上,保证了人力资源能量发挥和获得充分的报酬。于是在我国境内出现了被喻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力资源大规模东进运动。可以说,东部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胜利,更是人力资源价值战略的胜利。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开发人力资源才是根本,是促进西部经济腾飞的关键。同时“木桶效应”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瓶颈”的解决,否则优势不优。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未能给西部带来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源开发滞后,这正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是它粘住了西部经济腾飞的翅膀。

二、开发西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对于什么是人力资源,学术界有很多认识。如雷西斯·列科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人力结构的生产力和顾客商誉的价值。伊凡·伯格认为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技能和知识。[2]而我这里的人力资源的涵义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特别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3]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展、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S·G·贝克尔认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4]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西部首先应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占有优先地位

人力资源通过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一个地区人力资本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三个重要的要素:资

2

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通过厂房、机器、原材料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是对人本身投资以后,通过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智力、休力、技能等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资本和人的双重特性。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以条件的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以动力作用出现的,人力资本具有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用舒尔茨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以及原始的劳动,对于发展较高的生产率经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3]而且舒尔茨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对1900—1957年间美国物质资本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整、计算和分析,在这57年中,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4.5倍,而同期物质资本的收益值增加了3.5倍;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仅增加了3.5倍,人力资本的收益值则增加了17.5倍,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本的收益值。[3]而且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核心的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所以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技能、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体力劳动者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基本上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产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西部首先应是人力资源的开发。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载体的经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5]而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就是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纵观我国西部这一目标的进展状况,要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以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基本手段。所以,在开发西部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优行地位,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而最终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开发西部人力资源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2001年APEC上海会议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当

3

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的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发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这样紧迫。”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在当前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大提高。人力资源是活的主动性资源,与其它经济资源不同,人力资源是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一切物的因素都要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利用。特别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在操纵现代化技术设备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直接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使同一劳动者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料,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可创造更多的技术发明,并同时作用于生产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从而有利于多方位的生产增长和经济效益。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已经使人们越来越感到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都不是低素质的劳动者所发明的,而是那些具有深厚知识理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发明的,只有他们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易代替低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则难以甚至不可能代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正是把培育这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作为重点。

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人力资源配置的产业次序来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将不断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加大。[2]这一发现阐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力资源流动的规律。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低质量的人力资源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和效率损失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的使用率低,带来的经济收益少;另一方面,它需要吸收、消耗基数一定的物质财富。因而人力资源的不高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不能达到优化配置,也不可能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不同直接反映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信息

4

服务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而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以第一、第二产业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例甚小,这种差别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是分不开的,只有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推动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才能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其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和层次偏低,更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从而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三者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控制能力。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在物质资源日益枯竭、严重短缺的条件下,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人力资源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特征:[2]一是创造性,这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最本质的特征,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丰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增强着人自身的能力。人力资源的这种创造性特征,从理论上看能创造出无限的财富,从现实上看能实现收益较大化。另一个是连续性,就物质资源而言,人们对其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就此资源和产品而言开发到此结束,但人力资源不同,人力资源则是个可连续开发的资源,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其使用过程本身也就是开发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地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使人的资源价值不断增值。因此,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在开发西部过程中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人事部拟定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两会期间谈及西部大开发时多次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精力把基础教育搞好。[6]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则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各地要重视人才,千

5

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开发西部的关键。

三、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原因分析

开发西部,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和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由于地域辽阔,人居极其分散,再加上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极其低下,制约着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具体来说,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如下:

(一)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从受教育程度上看质量普遍较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西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数占在业人口数的比重为39.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聚居区,文盲、半文盲比例远远高于汉族地区,西藏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为61%,青海为42%,甘肃为32%;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低于东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80年代水平;内蒙古、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72年、4.41年、4.87年、4.15年、4.14年,而东部地区为10.8年;西部地区小学毕业生约有10%—15%离开学校,初中毕业生约有50%—65%离开学校,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仅有620人,低于东部地区850人的规模,每万名人中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在校生只有58人,东西部比例为2:1,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西部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0%,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只有15%集中在西部。[4]再加上西部自然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较低,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也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2.西部地区高素质人力资源短缺与闲置并存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广西河池市失业人口4147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47人,占失业人口总数的4.54%,中等职业学

6

校毕业生599人,占失业人口总数的14.44%;高中文化程度586人,占失业人口总数的14.13%。[1]而且在河池市8家骨干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企业领导普遍反映专业人才不愿到企业就业,即使就业后也容易流走。其中一家民营企业总经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专业人才宁可到国营企业每月拿600元,也不肯到私营企业拿1000元,宁可到机关里喝茶,也不愿到私营企业创业。这一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现状,充分说明在西部地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而且由于分布和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又出现了人才大量闲置的状况。

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东部来说比较短缺,但有关资料却显示:西部大省四川现有科技人员150万人,居全国第一;陕西省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4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5万人,并拥有普通高校40所,10所军事院校,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居于前列,在西部地区居首位:西安、成都、兰州三大城市的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可是人力资源利用率却比较低下。据调查,西部省区有约占1/3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有344万专业人才处于闲置状态。[8]而且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强大吸引下,西部地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大量向东部外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是年纪轻、职称和学历高的人才,不惜放弃职位、住房、户口、干部身份等向东部流动。据深圳市提供的数字,仅贵州省在该市就有15万人,相当数量的人才属于中高级人才;兰州大学是甘肃省的最高学府,但这些年,学校每年都有20-30名博士生和副教授被挖走,而每年留校和引进的人才则屈指可数。

(二)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原因探析 1.保守的思想观念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历来的习惯和重男轻女保守思想的束缚,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或更甚者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据调查统计,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非常低,只有30%左右。[1]由于思想观念保守和目光短浅,“读书无用论”、“读书吃亏论”在西部地区依然非常盛行,广大父母认为拿笔杆还不如拿秤杆,致使学龄人口过早地迈出校门,进入市场,据对广西环江县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孩

7

子再接受教育意义不大,导致有许多适龄儿童或青少年小学辍学在家等待领取身份证后外出打工。这种思想和做法不仅仅阻碍着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2.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就入学来看,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恶劣,使得许多适龄儿童因上学困难而放弃机会,再加上西部地区的经济依然比较落后,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导致一部分适龄儿童上不起学而丢失机会。就教育投入来看,教育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和人均教育投资水平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公布《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其投入比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9%,低于2003年度的3.28%,也低于2002年度的3.41%。[9]这一比例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例,并呈下降趋势。全国教育投资水平如此低,更何况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按国际惯例,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是基础教育,要优先保证对初等教育的投入,然而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对初等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长期维持在30%以下的水平,而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超过经济发展阶段,使得中、小学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妨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制约了中小学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西部的社会经济环境导致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和人才外流严重

西部的市场经济发育缓慢,计划经济的残余势力还非常大,资源配置仍然极其不合理,从而导致西部的经济增长潜在能力远没有发挥出来。而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总体收入水平是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再加上西部各省区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程度还很高,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比东部企业差得多,负担也重得多,若企业经营不景气,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又非常缓慢,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企业对人才所支付的报酬不足。这种状况与东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致许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向东外流。

另外西部地区在人才管理和利用方面落后于东部,商品经济意识薄弱,人才观念陈旧,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利用和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西部地区的制度和文化比较保守,价值观念单一,开放性不足,在人才的开发上缺乏长远目光,出现短期行为,只顾对少数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本地区

8

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人才的充分利用;在人才的使用上只重视资历、学历,而忽视了无资历但有真才实学这部分人才的充分利用,因此,人才的价值在社会上得不到充分认可,个人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这自然而然也就会出现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的利用率不高。

总之,西部地区目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注定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四、 开发西部人力资源的对策及建议

开发西部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下大决心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1.要保证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所有的儿童或青少年获得相应的教育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西部地区适龄失学儿童多,升学率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两个点加在一起就可以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7%—1.2%。[7]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对西部最优先的投资应是对教育的投资,特别应强化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教育投资,实行免费和部分免费的特殊政策。要增加中央财政扶助的力度,要提高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其次加快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当地实用技术人才;政府要依靠政策手段,运用多种机制统筹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初中毕业生都有条件继续学习、接受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机会;政府还应针对西部职业教育的状况组织对口帮助等倾斜政策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培养结构,在农村发展与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放开高等教育市场,打破国有部门垄断高等教育市场的局面,发展多元化教育投资主体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努力提高西部地区民众的综合素质。

2.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通过改革,吸引人才,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首先积极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西部在物质待遇上难以比东部优厚,在政策上却可以比东部优惠,政策的导向对吸引

9

人才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方法,大开引进人才进入西部的方便之门,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对到西部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户口迁入西部的,由政府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依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可不转户口、保留原工作单位、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其次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使人力资源走出封闭的天地,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活化人力资源,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最后政府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现行的政府机构冗员,一方面,可以缩减行政开支,另一方面,可以激活人力资源存量。西部地区各类公务员是技术专业类人员之外的重要力量,作为新的人力资源,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将是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的渠道。

(二)从企业方面来看

1. 企业要加强管理,实现人本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比重越来越大,员工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为了了生存而工作,他们渴望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更大的前途。由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企业的知识积累,而员工是企业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这决定了企业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合作者的关系。所有者仅仅是物质资本的投资者,而员工则是知识资本的投资者,双方的共同“投资”促成了企业的发展。而人本管理符合当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潮流。人本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它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适合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2. 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议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指出:在经营得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

10

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2]“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企业的共同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指出,建设具有开放、参与性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满意度,而且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管理者的想法,增进管理层与员工的合作,降低流动率,减少缺勤,减少不满和抱怨,提高对变革的认同程度,改善对工作和企业的态度。

3. 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是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也是网络时代,这会使得承担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中间管理层的作用遭到锐减,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

(三)从社会方面来看

针对西部地区文化制度比较保守、价值观念比较单一、开放性不足的环境,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到西部广大人民的内心。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示范,更重要的是靠市场机制的完善来促进西部人新旧观念的转变,调整人们的心态,创造出适应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的新文化、新观念。如此西部不仅留得住人才,还会使得一大批开发西部的人才脱颖而出。

五、 结束语

总的来说,开发西部作为一个战略已有6年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发西部涉及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交通、通讯等多个因素,但最重要最迫切的应是人力资源。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和东部发达地区,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在于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因此,大力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的素质,把人力包袱变为经济振兴的动力,是开发西部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1

[1] 佚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职教论坛,2003年,第5期

[2] 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3] 梁裕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 吕发成、马洪滨,理性的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小康社会建设,光明日报,3003-5-8 [6] 江泽民,坚持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2000-3-6

[7] 佚名,西部大开战略干部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P201

[8]西部急需哪些人才,人民日报,2000-2-29第3卷第3 [9]http://www.0937.net 2006-1-4 12:03:30 东方早报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zt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