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更新时间:2024-03-04 06: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高三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比较项 时间 背景 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实质 农实行余粮征集制 业 主不要同内点 容 工实行工业国有化 业 商取消商品贸易 贸 分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配 食” 政治影响 经济效果 特点 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 按劳分配 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①苏联经济恢复后,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②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5)斯大林工业化的特点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工业化资金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 (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则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1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则是对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2.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3)实施:

①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②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 (4)影响: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斯大林模式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1. 三次改革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扩大集体农庄的措 农业 生产自主权(2)开垦荒地(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扩大地方和企业生施 工业 产自主权,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积极 评 价 消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收到一定的成效 经济持续下滑,国内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

2. 苏联解体

(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z5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