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03 16: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文化讲座论文

题目: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院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2013年4月

- 1 -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

(************************************)

摘 要: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①”、“五兵佩②”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苗族;银饰;分类;工艺

前言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 苗族历史及服饰特点简介 1.1苗族历史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

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 ②

晋 时妇女所戴状如兵器的发饰。《宋书·五行志一》:“ 晋 惠帝 元康 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瑇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

- 2 -

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2苗族服饰介绍

苗族人民居住范围广阔,南及海南岛,西北及宁夏、新疆,无不有苗族居住。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两省。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①

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

1.3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

贵州自古以来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黔记》作为明中后期贵州最有代表性地方史,记载了153年间贵州自然灾害。

- 3 -

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

从前,唐尧把天下禅让给虞舜,三苗的首领对此非议。帝尧杀他,苗人反叛,乘般漂流到南海,建立了

三苗国。

- 4 -

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①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2)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

王司镇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都匀市东部,距市区32.5公里。

- 5 -

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

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

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不论你是寨老①,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理老,土司、鼓藏头也是西江密宗租的自然领袖。

- 6 -

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6)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

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

二、 苗族银饰的分类

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2.1头饰

苗家女子的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花梳、银耳环等。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

头饰中的银角分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银耳环则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分为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几种,以悬吊型和环状型较多。

2.2胸颈饰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胸颈饰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

2.3手饰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其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手镯佩戴多者达四、五对之多,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

2.4衣饰

- 7 -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起喧染及衬托作用。银衣主片有浮雕狮、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等形象。

2.5腰坠饰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银腰带又叫银菩萨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工艺精致,造型丰富。

苗族分布广,人口众多,银饰种类繁多,以上只是简单介绍。

三、 苗族银饰的工艺 (一)银饰加工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简单、小件的银饰制作快些,而雕花项圈或银帽则要花上五六天时间。若要制作银片则更为费工,得先将银条摊开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再剪成小块,放在模子里压成粗形的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成细致的花纹。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巧夺天工的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特色。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程: 1. 铸炼

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2. 锤打

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3. 拉丝

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

- 8 -

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4. 搓丝

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5. 掐丝

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6. 镶嵌加固

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7. 洗涤

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

(二)银饰制作原料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四、 苗族银饰与它的姐妹艺术

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艺术中诞生最晚的一个艺术品种,这使得它越过了原始艺术的摸索阶段,有条件植根在已经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苗族蜡染①、剪纸、刺绣、挑花、织锦的艺术沃土之中。银饰初始就是以一种比较成熟的姿态出现的。将苗族银饰与它的姊妹艺术相比较,可以看出以下同异。

(一)相同性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 9 -

(二)独特性 1.驱邪功能 2.稳定性强 3.保值功能 4.工艺愈加精致

结 论

苗族银饰文化反映了民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是其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苗族银饰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流动的“服饰史书”。与此同时,银饰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民族先民的古老传统成为了现代社会探索人类历史的线索。它既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外,还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实物。

在全球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苗族银饰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8 [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杨昌国.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论苗族女性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1992,(4).

[4].杨昌文、何晏文.苗族服饰分类浅谈.[J].贵州民族研究,1987,(1). [5].杨昌国.苗族服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6].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 10 -

- 1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y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