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7 1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徐海亮
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大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又参加“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至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大多数泛决的流向。本文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一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文字。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
元代虽然南北大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一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而徐州南至清口(在今淮阴西)一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干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首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矛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工上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至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干流,变迁极为紊乱[1]。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走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
。这条北徙的河道至明初仍然存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当时,徐达方北征,乃开塌场口(在今鱼台县北),引河入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在今原阳西北)大决,分为三支,一支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称为“大黄河”,一支仍走贾鲁河,因水流微弱,称为“小黄河”,另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入安山(今梁山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用人工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至鱼台入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口,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入涡。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下游分为南北二股:南股决自孙家渡口(在今郑州市西北),南夺颍入淮,北股决自新乡八柳树,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东明、鄄城、范县等地,冲沙湾入运.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徐有贞开了一条起自张秋运河西南经范县、濮阳、滑县等地,西接河沁交会处的广济渠,引黄河的水接济运河。徐有贞开河的目的是引黄济运,漕运虽复,但河决仍旧。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大决,分为南北数股,北决占全河流量的十分之七,南决占十分之三。南决自中牟至开封县界分成二股:一股由颍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另外一支东出今商丘县南流至毫州也注入涡河。北决正流东经今原阳、封丘、开封、兰考、商丘等地,东趋徐州入运,大体即贾鲁故河的流向,也即汴道。又有在金龙口、黄陵冈等处决出,冲
*
刊于“黄河志资料史”,1992年第一期
本段选引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说—明清时期》,测绘出版社,1994 ;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纽仲勋研究员统稿修改和润色文字。
**
1
入张秋运河的一支。同年冬决向张秋的一支因金龙口水消沙积而淤塞,从次年开始黄河下游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汴、涡,颍三道,以汴道为干流,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白昂治河,在黄河北岸从阳武经封丘、祥符(在今开封)、兰阳(今兰考)、仪封(在今兰考东)至曹县筑一长堤,以防河水北决入张秋运河。此外,还堵塞决口,并疏浚入濉、入颍、入运诸道以分洪,这次治河后,不过二年,黄河又自祥符孙家口、杨家口、车船口和兰阳铜瓦厢决为数道,俱入运河,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刘大夏受命治河,他的治河方针基本上同于白昂而更加完备,采取北堤南分,疏浚汴道和入涡、入颍、入濉各分流,分减黄河水势,并在黄河北岸筑起长堤,从胙城(今延津北)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今菏泽)、曹县,抵虞城县界,“凡三百六十里,称为太行堤”,在太行堤之南还筑一道内堤,从于家店(今封丘荆隆宫西于店)经荆隆口(即荆隆宫)、铜瓦厢、陈桥抵小宋集(今兰考东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3]。这两条长堤筑起后,防止了黄河的北决,尔后,在正德至嘉靖前期黄河主要是多支分道南流和东流。
明清豫鲁皖黄河下游变徙泛道示意图
黄河泛道主要有五支:南路二支,一是由涡河入淮,一是由濉水入泗入淮;东路三支,一是由贾鲁故道经徐州小浮桥入泗入淮,二是由曹县向东经沛县飞云
[4]
桥入运,三是从上一支再分出一支由谷亭(今鱼台)入运。黄河多沙,多支分流,“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5],结果造成分流诸道纷纷淤塞,并因“南行故道淤塞,惟北趋渐不可遏”[6],具体表现为入运口的不断北移,嘉靖后期,河患频仍,尤其是徐州、沛县、砀山、丰县之间的一带地区,更是洪水横流.,沙淤崇积,运道、民生都处于黄河的严重危害之下,面临这种局势,“束水攻沙”的办法遂应运而生[7]。万历年间,潘季驯采用“束水攻沙”的办法治河,
2
当时是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后世的治河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治河只局限于河南以下的黄河下游,未治理中游,单靠“束水攻沙”,亦决不可能将泥沙全部输送到下游河段,输送入海,时日稍久,河床依然淤高,决溢仍不能避免[8],而且将黄河之患转移到洪泽湖和淮河。但河道却从此基本上固定下来,这条河道大致即现在地图上的淤黄河。
清代仍和明代一样,漕粮仰给于江南,因此治河仍以保运为主。清朝前期对治河相当重视,大修黄河两岸堤防险工,遇决必堵,虽然决溢仍相当频繁,但未发生过大的变迁,只有局部的改道,如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曾引河,由兰考北至商丘潘口。清朝后期,经济衰退,河政腐败,黄河失于治理,河道淤积愈来愈严重,状况恶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大决,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忙于对付太平军起义,无力堵塞,遂造成黄河北徙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咸丰改道到同治末(公元1874年),黄河呈漫流状况,黄水西北泛封丘,开封、东北淹兰考、长垣,自长垣兰通集下分为二股:一股出菏 泽,淹曹县、成武,单县、金乡,一股自长垣、东明又分为二支:一支偏南与前股合:另支出东明,经濮城,范县,至张秋入大清河,即为后来黄河正流。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始筑堤,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两岸大堤建立,新的河道初步形成[9]。这条河道大体上就是现在黄河的河道。
隆庆,万历前黄河下游的变迁
研究明清黄河的变迁状况,主要放在明隆庆、万历之前的二百多年,地域上着重于徐州以上。徐州以下泗水故道,原来是地下河,黄河夺泗夺淮后,尚未造成重大的局部改徙,分流状况也远不如徐州以上突出。
清代承袭明末河道状况,未有太大改徙。只是乾隆年间在兰阳、商丘间有百余里河道南徙,摆脱了明弘治年间治河相对固定下来的河线,迁徙到现存废黄河一线上,属局部改徙。
本文根据史料、野外查勘和现代研究成果,主要叙述明隆庆、万历前下游河道的时空变化,主要河段的某些河床特性、沉积形态,以及废黄河固定下来的时间,河床纵向调整得到充分展开后的状态。明清黄河变迁的下限,在1855年铜瓦厢改道。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总河杨一魁概括了明代前期下游变迁:“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黑洋山,经开封城北,又东南绕项城、太和、颍州、颍上至寿州正阳镇入淮,行之二十余年。至永乐九年河稍北入鱼台塌场口。未几复南决,由涡河经怀远县入淮??嗣后又行之二十余年,元弘治二年河复北决冲张秋。经白昂、刘大夏相继塞之,复导河流,一由中牟至颍、寿,一由毫州涡河入淮,一由宿迁小河口会泗。时则全河大势纵横于颍、亳、凤、泗间,下溢符离、雎宿。??正德三年后,河渐北徙,由小浮桥、飞云桥、谷亭三道入漕,尽趋徐、邳,出二洪。??至嘉靖十一年,而河臣建议分导者,始有涡河一支??然当时,犹时浚祥符之董盆口,宁陵之五里铺,荥泽之孙家渡、兰阳之赵皮寨,又或决雎州之地丘店、界牌口,野鸡冈,宁陵之杨村铺,俱入旧河,从亳、凤入淮,??嘉靖二十五年后,南流故道始皆尽塞,或由秦沟入漕,或由浊河入漕。五十年来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明史·河渠志》)
这一概括,提供了明代前期河道变迁的主要线索。
3
一、豫北、鲁西主要黄泛水道
元代,黄河南徙的口门已上溯到阳武与原武之间,明初、河线经阳武南入封丘境,大抵经古济水方向(在今黄河大堤之北),封丘南、曹州南,至两河口(今菏泽东5公里)分为二,一支东北经巨野、嘉祥北至济宁入运,一支东南经金乡南,由鱼台塌场口入运。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1375年以前。封丘,长垣上下河线大致走向是封丘中滦,在今荆隆宫西3公里钟滦城,永乐八年张信言:“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二十余里,有旧黄河岸,与今河岸面平”(《明史·河渠志》)。下封丘县治南,陈桥北,长垣县南三十余里(今黄陵集南),东明县东明集南三十余里(今马头集南),一路冲两河口,—路下接贾鲁治河之黄陵冈。
1375年开封大黄寺河决,河南徙经开封东、兰阳南、雎州北、宁陵南至归德府,下接贾鲁大河。大致走的巴河水道(巴河另行考证)。这—状况一直维持到1391年。
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其决水北股,又北行阳武北、封丘北,至曹州南、郓城西,于东平入运。(见《明史·河渠志》)不过这一流路行黄时间不—定太长。 1411一1415年,仍由两河口至塌场口入运。
1448年新乡八柳树河决,大溜经阳武北、延津南、长垣南、濮州南、范县南,冲沙湾穿运入海。这一情状大致维持到1456年。这一河线,在1453年徐有贞引沁济运,开广济渠时—度利用过。另决于孙家渡,冲中牟、尉氏行颖河泛道,故该年有两处决口走两条泛道。1460年后,获嘉、新乡大河南徒到今北堤以南。 1489年封丘金龙口河决,仍行洪武初封丘、长垣一段河线,自曹州西、东明南,径直东北,冲沙湾穿运入海。这—局面—直到白昂治河后的1493年。白昂、刘大夏整治堵决后,北流大致约束在原贾鲁大河一线。
1508年,河决贾鲁大河线上的黄陵冈、梁靖口,经曹县南、城武南,或鱼台南、单县南,多股入运,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冲沛县飞云桥的一支。这一局面大致延续到1532年。
以上豫北、鲁西泛道,大多已被后世黄泛淤沙堙没,地表流路痕迹不详。 此外,黄河干流自天顺前行武陟—新乡河线,逐步转变到现今铁桥下郑州—中牟—开封河线。1448年孙家渡决口是一大变,不过究其根本,元代以后广武山、敖山失控,黄河南滚侧蚀加剧,明初郑州以下的一系列变迁,加强了这一趋势。15世纪60年代,这一段干流终于演变到现今黄河的方位上。 应当强调的是,明初下游虽以南泛分流为主,但作为河道的自然变迁,北决,北泛趋势仍是顽强而且突出,几次重大的北决都对当时的治河决策起到促进作用。如果不是人为堵塞北决,开浚南流,黄河下游存在自封丘、长垣、曹县北流或东流的显著趋势。这里面有无河道变迁的更深刻的自然背景,有待深入探讨。
二、豫东主要黄泛水道
明代前期,黄河南泛主要有四条大泛道:元末遗留下来的贾鲁大河、颍河泛道、涡河泛道,濉水泛道。下面逐条予以叙述。
过去有人笼统地说汳水泛道与汴水泛道还是不够确切的。不过,黄河在豫东的变迁,最后的固定,也多少与汳水、汴水等水系相关,故先根据涂相乾的考证将汳、汴河线走向陈述如下,以作参考。汳水引黄,始于荥阳北邙山岭西刘沟村,大致沿今黄河线,经桃花峪北、武陟县前城南、中牟杨桥北、开封城北,经土柏岗东南、杞县平城北、阳堌南,雎县白云寺、寄岗北,东北经今民权雎州坝东入废黄河,至砀山东北,东南而下肖县赵家圈、东镇、曲里,再东北于废黄河南入
4
徐州。宁陵至砀山的一段河又叫获水。唐、宋汴河大致在杨桥附近与汳水分离,经中牟万城、开封汴河堤东入汴京,自禹王台出京,经陈留南、杞县北,雎县北、宁陵北、商丘县南、虞城谷熟集南,夏邑济阳、会亭南,永城县赞阳南,永城南、宿县柳孜,四铺至宿县,下至灵壁、泗洪县,南流至古泗州城入淮(《宋代汴河行经试考》《派水行经今地图考》)。此外,古代的雎水,支出沙蔡,经陈留北,经杞县北,雎州地丘店,宁陵南、商丘南、永城南,雎宁北,于宿迁小河口入泗。元明时上段早已淤废,并行的是巴河。 1、贾鲁大河
欧阳玄撰《至正河防记》,概略地点了一下贾鲁治河后大河的走向,后世一些文献中也多处提及,综合起来其走向如下: 元末明初封丘、长垣、东明一段河道,以上豫北部分已作介绍,据姚汉源《十四世纪的黄河入淮》考证,在今封丘荆隆宫北,黄陵集、马头集南,下接黄陵冈、白茅南河道。黄陵冈在兰考县南彰乡宋庄东北,白茅在今曹县庄寨乡白茅村。《读史方舆纪要》曹县条: “贾鲁河在县西四十里,元至正中贾鲁所开也??宏治以前犹为运道,自塞黄陵冈,而此河遂淤,稍南即大河决流矣”。另《行水金鉴》卷五十六行“小谷口荟蕞”,云“贾鲁河在黄陵冈南三里”。所以今兰考、曹县边界的红卫河南支,在这里不是贾鲁故河河身,而是大堤与太行堤之间的一段洼地,自南彰北刘桥、胡桥、黄陵冈,到武新庄,曹县大寨集乡大杨口、四座楼,前赵沟一段残堤,应当是贾鲁大河的一段北堤。下接民权县新李馆、崔坝、老刘通,到曹县郑庄乡谢道口、李堤头,刘集乡小寨,梁堤头乡梁堤头村北,都是贾鲁大河的北堤,不过在明弘治后这段河道断断续续行黄,明代又多次加修曹,考边界的堤防。
贾鲁大河沿程有梁靖口。《行水金鉴》卷二十二,嘉靖五年刘栾奏“曹县梁靖口南岸旧有贾鲁河,南至武家口十三里??”,此即民权县褚庙乡东南4公里的梁晋口。今梁晋口南北的杨河、小堤河,都是贾鲁大河,特别是弘治、嘉靖以后黄河河道横向变徙及乾隆年间改道后的遗存。嘉靖前后,梁靖口多次北决冲曹县、单县、鱼台。 《金鉴》卷二十六,隆庆五年潘季驯言,“自潘家口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道口、牛黄堌、赵家圈至肖县一带,皆有河形。”这里指的是明嘉靖间走贾鲁故道的一段旧河。潘家口,今商丘市西北12公里的潘口乡,在大河南岸。丁家道口,商丘县道口集乡,有的图上名为双八乡(纪念毛泽东1958年8月8日视察)。马牧集,今虞城县治,在大河北岸。牛黄堌,今夏邑火车站西南3.5公里牛王堌集。《方舆纪要》单县条,“县南境黄堌口即贾鲁旧河也,万历中河屡决溢??黄堌口亦曰牛黄堌”,当时属单县,在单,虞界上。司家道口,今夏邑县东北9公里司道口。韩家道口,今夏邑县韩镇(又称道口),此几地名皆位于大河北岸。另据乾隆《砀山县志》,“黄河故道,在城南三十里,即元贾鲁所开,由虞城入境,经狐父达杼秋九十余里下,出徐州小浮桥入漕”。下经赵家圈、东镇,曲里铺、石将军庙至两河口(《行水金鉴》卷四十),以上皆肖县地名,位于大河北岸。时贾鲁大河及嘉靖万历间泛道皆在明清废黄河河道以南。两河口,地名今佚,疑在徐州西夹河处。
贾鲁大河自形成之日起行黄断续,至1390年,在商丘以下约有60甲。的年代行黄。1391年后百年间,河水经颍、涡泛道入淮,夺溜占90%,贾鲁大河反而被叫作“小黄河”,水沙极其细微。1495年后,上述河线一直行黄,但因南有数支分流,北有岔河口分流,故贾鲁大河未承担全部黄水宣泄。1546年后,南流尽塞,全河经贾鲁大河至徐州。1558年后,全河逐渐脱离这一河线,在丰、
5
正在阅读: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 图文10-27
2017届浙江省高三“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数学试卷(带解析)10-28
数字图像实验报告06-14
罗盘和GPS的使用03-24
数据库相关代码题(20180326)10-01
二沉池漂浮污泥的原因09-23
步进电机控制实验实验十三 数字温度传感器实验实验十五 PWM输出05-05
后勤团队2019学年度上期述职报告02-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黄河
- 河道
- 明清
- 下游
- 变迁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