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更新时间:2024-07-12 1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过程与方法: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

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

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

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

性。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

复杂。

*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存空间。

*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本单元的内容: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单元教学概念图

物体

非生物 生物 植物 动物

本单元试验

课题: 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试验内容 1 寻找生物 材料 备注 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 认识开花植物的主要器官 2找出两种植物的共同特征 3给植物分类 几种典型的植物 3 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 动物的共同特征 2 给动物分类 3 认识多种动物 典型动物的图片 4 植物﹒动物﹒人 1 生物的共同特征 2 类人猿的资料 1 科学探究: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

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 知识与技能:

.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 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2.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2.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 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两大分类。

层次2: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两大分类,不能说出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

特征。

层次3: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两大分类,能说出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

特征。

探究能力:能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层次1:不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层次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层次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教学材料: 供学生寻找的某环境(校园、田野、花园或苗圃);记录纸。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 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① 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 ② 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③ 寻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 ④ 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⑤ 规定寻找时间为15分通过寻找,积累大量感性认识,为生物概念的形成提供依据。 二次备课

钟左右。 ⑥ 教师可以划定一个活动范围,提醒学生不要跑出去很远。 探索和调查 1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把汇报结果列在黑板上。 3“瀑布具有有生命物体的特征吗?” 要求学生在回答时说出理由 回顾和解释

2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

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3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教学目标:

1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辨析,进一步明确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 进一步明确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尽可能多地找出两株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3. 能够自定标准给身边的常见植物分类。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2. 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植物的美,爱护植物。

2.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信息的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层次2: 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但不知

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层次3: 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能够找出两株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层次2: 能够找出两株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层次3: 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教学材料:一株常见的、易找的绿色开花植物﹑植物的图片。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1植物有哪些不同与相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题 探索和调查 同?马上来研究。 1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描述要陈述事实,可以使用数字,但不要有修饰语。 2 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你看到的吗?” 3任选两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要求先找不同,再找相同。先找出最明显的不同与相同,再找出本质上的不同与相同。要求学生边比较,边记录比较的结果。 3教师帮助学生归纳。 4补充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都有哪些,展学生视野。(教科书上的植物分别是:丝瓜、桦树、椰子树、苹果树、菊花、玉米、仙人掌、蒲公英、荷花,背景图是水稻。) 5按照自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提醒学生: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 培养观察技能,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器官。 了解植物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引起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关注。 回顾和解释 1 植物都有哪些相同? 2 植物有哪些不同? 能说出植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

复杂。

.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尽可能多地找出两个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

处。

2. 能够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 能够按照自定的标准给身边的常见动物分类。

科学知识

1. 知道动物的共同特征。 2. 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2. 体验到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尽可能多地找出两个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 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 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 能够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对动物进行细致观察。

层次2:能对动物进行细致观察,但不能发现动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层次3: 能对动物进行细致观察, 发现动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探究能力:能够按照自定的标准给身边的常见动物分类。

层次1: 学生不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层次2: 学生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不善于辩护自己的观点。 层次3: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

点的合理性。

教学材料:任选一种鱼,课前捉来的蚂蚁、各种动物的图片、两个不同类的动物。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动物有哪些不同与相同?马上来研究。 探索和调查 1仔细观察一条鱼和蚂蚁,并把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它画下来。要求学生标出小动物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上的各部分。 2 比较鱼和蚂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把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小动物喜欢吃什么。要求观察的前一段时间不喂食。

4任选两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要求先找不同,再找相同。先找出最明显的不同与相同,再找出本质上的不同与相同。要求学生边比较,边记录比较的结果。 5补充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都有哪些,展学生视野。 6按照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提醒学生: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如: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爬的或跑的如分成“哺乳类、两栖类”等,要加以肯定,。) 7做“猜一猜”的游戏 回顾和调查 组织学生读科学家的故事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 植物.动物.人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

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3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

性。

4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养成在研讨中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存空间。

2 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 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科学知识

1.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2. 知道生命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懂得尊重其他物种,与之和谐相处。

2. 意识到人也是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做有益于生存空间的事情。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 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 懂得尊重其他物种,与之和谐相处。

●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学生不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细致观察。

层次2: 学生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细致观察,但不能比较出它们的不同

与相同。

层次3: 学生不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细致观察,能比较出它们的不

同 与相同。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层次2: 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说不出知道生物

的共同特征。

层次3: 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知道生物的共

同特征。

教学材料: 一组萝卜和兔子生长情况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黑猩猩或其他类人

猿的录像资料、相应的放映设备。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找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探索和调查 2组织学生把比较的结果用集合图记录下来 3找其他动植物作比较,尽量找身边熟悉的动植物。 4人和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利用画面上类似的动作,引发学生讨论人与其它动物的关系。随即进行善待动物、善待自然的教育。 6引导学生把人归为动物一类,让学生说出人与动物的相同点和自身的独特性。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知道人也是生物,懂得人与其它生物要和谐相处。 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明确生 二次备课 7动物植物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将前面的比较结果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得出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8 让学生谈谈人与动物、植物应如何相处。 9 引导学生说出图内各部分应该填什么,填圆圈图。(可以先看“笔”的圆圈图,说说几种笔之间的关系。) 回顾和解释 动植物有什么区别?请你把它们的区别写出来或画出来。(理由越多越好)

物、植物、动物、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1、 生命离不开水 一、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 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根据需要,从更多的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二、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2. 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科学知识

1. 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 知道家庭、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离不开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三、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知道家庭、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离不开水。

??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动植物生长、繁殖以及家庭、农业、工业、等领域离不开水。

层次2:学生能简单了解水的作用。

层次3: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水的作用。

探究能力

层次1:学生无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层次2:学生能用一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层次3: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并会用涂色的方

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五、教学材料: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记录纸、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

发达的植物、水、小尺。

教学 步骤 互动性质 六、教学步骤: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一、交流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全面提升水的重要性认识。 1、教师提出讨论内容:水有什么用?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要求说得越多越集好,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及时中的写或画在白纸上。 话2、每组代表把纸张贴在题 黑板上, 并作介绍。学生评比哪一组水的作用说得多,说得好。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查找 的资料补充水的作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1.学生在上本课之前对水的作用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都是琐碎的,这部分内的教学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用看、说、写、画等方法将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较完整的体系中,使学生领悟“生命离不开水”的真正内涵。

探索和 调查 小结:动物、植物、人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二、启发学生动脑想办法,发现植物体内的含水量。 1、教师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挤”出植物体内的水,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2、学生讨论:如何比较植物体 内水的含量。 3、每组选择几种方法“挤” 出 植物体内的水,并进行比较。 4、学生活动后的汇报:哪些植物含水较多?哪些植物含水较少?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活动时所用的植物应选择含水量较多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学生容易“挤”出水来,也便于比较。 2.“挤”水的方法很多,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给学生“挤”水的工具,如纱布、菜刀、切菜板、榨汁机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工具,但这里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3.关于水量的比较,如果能将水“挤”在烧杯里进行比较最好,但要注意进行比较的植物的量大致要差不多,如果不能明显地将水“挤”在烧杯里的话,可以以餐巾纸的潮湿程度来比较。 4.在教学时,教师还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地方有水,目的让学生明白除了植物体内有水外,动物体内也有水,例如鸡蛋里有水,人体内也有水等。 三、在涂色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人体及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 回 1、教师提问:有谁知道我顾们人体里含有多少水吗?我和 们喝的牛奶,吃的鱼、鸡蛋解等含有多少水吗? 释 2、学生猜测。 3、学生用淡蓝色的水彩笔表示 各种物体中水的含量。 4、讨论:你看了各种物体中水 的含量有什么想法,或你想说些什么吗?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在教学时, 2.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其他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了解得更深入、更多一些。 3.教师应说明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 可以用一个圆来解释,但不能耗时太多,目的只是让学生看懂,而不是会算百分数。 四、通过亲自观察,发现植物每天要“喝水”,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 1、 教师出示小草,提问:我们 怎样才能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需要哪些器材?如何保证容器中的水是被小草喝掉的 呢?如何设计实验装置?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分组安装实验装置,并讨论: 怎样知道小草“喝”了多少水呢? 5、布置课后观察作业,并将每 天的观察结果记录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连续观察一周小草每天“喝”了多少水,从而使学生在对小草的呵护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小,所以平时教 师要加强督促和管理。最好在学生明白装置原理的基础上,在教室里安放装置。然后,将其摆放在向阳的窗台上,这样便于学生天天观察和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

2、 观察水 一、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水的发现。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 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用较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结

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层次2: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的液体。

层次3:学生能清楚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透明的液体。 探究能力

层次1:学生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观察结果。

层次2:学生只能用一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描述观

察结果。

层次3: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用较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五、教学材料: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白醋、糖水、水装在无色透明的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形状各异的容器、塑料袋、水。三年级工具箱里的流速板(或油毡纸),

滴管,加一点红色颜料的水。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六、教学步骤: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在研究水之前,让学生说说对水的已有认识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教学活动引向对方法的探究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达到资源的共享,引导学生与同伴分享他们已有的经验。 2.将学生的发言板书出来,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痕迹。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交流对水的认识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教师适时地出示一杯水)关于水,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1. 学生交流对水的已有认识, 集中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记录在话题 黑板的左侧“我知道的水”一栏里。 2. 引入新课,揭题:同学们知 道这么多关于水的秘密,说明平时大家对水都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其实这普普通通的水还有许多的奥妙呢!下面我们就让我们继续来观察和研究水吧。 二、通过找水的过程来学习认识 物体的科学方法。 1、 谈话:既然同学们对水都很 熟悉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请你从桌上的4探索杯液体中将水找出来,并和 且把辨认水的过程、方法调查 和理由写下来或者用图画出来。我们不光比速度,更要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合理,比哪组的发现多?所以在活动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不要到时手忙脚乱的。 1.此活动的目的不光是认识水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对观察方法的探究,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此项活动。交流时请学生先出示记录纸,然后按记录的过程边演示做法边说明这么做的理由。这样的交流需要小组的合作。学生品尝液体味道时,不要共用一根筷子,这样不卫生。在恰当的时机教师要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学生容易将气味和味道2、学生分组活动:辨认哪一杯是水。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为合理和科学、哪一组记录的好 三、引导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特点。 1..(出示装在不同形状容器里的水)讲述:请仔细观察这些容器里的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小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水的特点记录下来。 回顾3.小组汇报、讨论,和 得出结论。 解释 四、体会水滴流动的 快慢与水滴的大小有关。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水容易 流动,那水流动的快慢可能和什么有关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进行预测、设计试验。 3.分组试验,得出结论。 混淆,把嗅气味当作闻味道。老师要提醒学生:闻的是物体的气味,尝的才是物体的味道。强调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也不能随便尝。 1.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的特点。这项内容看似简单,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2.教师可以多提供几种形状不同的容器,便于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易流动的特点。 1.试验时可以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的水滴滴在流速板凹槽里或油毡纸上的水平位置上,慢慢倾斜一定角度,以此体现比赛的公平性。 3.神奇的水

一、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 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二、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水的其他本

领。

2. 了解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水的其他本

领。

?了解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 层次2:学生仅能简单了解水可以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

面张力。

层次3:学生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水可以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会产生表面张力,并能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探究能力

层次1:学生无法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层次2:学生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一些性质,但不能很好的描述

出来。

层次3:学生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并能选择自

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出来。

五、教学材料:

烧杯、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或曲别针、滴管、大的空塑料瓶、钉子或锥子、托盘或盆、盛水的容器、小物品(最好由一种材料构成的)、

方糖、一两粒高锰酸钾、水、搅拌棒、玻璃棒。

六、教学步骤: 教学二次备课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步骤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 集中道了水的一些本领,今天1.简单的引入新课的话题 我们将继续研究水。 学习。 1.让学生在实验前进 行预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可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的效率大大增强。学生的预测各不相同,这正是教学的最佳资源。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预测的差距,就会不断思考,久而久之,预测能力会逐渐提高,探究的欲望更会越来越浓。 2.实验中注意捏纸巾的手尽量不要晃动。还可以将薄纸巾用夹子固定在铁丝上,用双手托住细铁丝,观察水往上“爬”的现象。 3.变色花实验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有条件的话可探索让学生选做。 和 4.教师要指出只要是调查 水通过材料的毛孔或细缝隙穿行的现象都属于毛细现象。 二、发现水的神奇之二—1. 先教会学生使用 —表面张力。 滴管,并让学生练习取水和 1.谈话:水还有一滴水。 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再来2.学生的猜想会是一研究一下,出示一枚一元滴、两滴等较少的数量,能硬币、滴管。猜一猜:硬猜满十滴以上是需要极大币面上能容纳多少滴水? 勇气的,因为他们一致认2. 学生猜测,说说为:水要流动。 为什么这样猜,记录自己3.引导学生从上面、的猜测结果。 侧面观察水表面的形状,最3.小组领取硬币,验好把它画出来。 证猜测。 4.活动注意点: ?杯中的水一定要满。 ?曲别针要从杯子边缘慢慢放下。 第二课时 教学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步骤 集中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水。 1.简单的引入新课。 话题 一、发现水的神奇之一——往高处“爬”。 1、师提问:把窄纸巾插入红色的水中,纸巾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预测并发表。)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5.魔术表演:变色花。 一、了解水的神奇之三——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探索关;流水有力量。 和 1.(演示实验)提问:为什调查 么水会从小孔喷射出去?为什么下面的水 流喷得远? 2.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提问:如果用静止的水可 以吗?为什么说不行? 4.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二、了解水的神奇之四——水有浮力。 1.(出示一块泡沫)提问:如果把它放到水里,它会怎样?(浮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水有浮力) 2.学生讨论、回答。 3.让学生做不同物体放在水中表现出沉浮差异的实验, 三、认识水的神奇之五——水溶解物质的性质。 1. (教师把方糖放入水中)提 问:方糖发生了什么变化?(糖块不见了)尝一尝水的味道呢?(变甜了) 2. 讲述:同学们说的方糖在水 中不见了,“溶化了”,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4.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5.学生预测后试验验证。 1.使学生懂得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 2. 引导学生懂得水有力量。 1. 学生对水有浮力早已有所知,此处不必深究,只需让学生知道浮力是向上的即可。 2.这样不但让学生直接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1 .引出“溶解”概念。 2.学生品尝水的味道时,不要共用一根筷子,这样不卫生。 3. 高锰酸钾用量一定要控制在1~2粒,如果用量过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溶解的全过程。 4.刚开始放入高锰酸钾颗粒时,一定不要搅拌,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溶解过程。 5.可以用菠萝晶或橘子粉等固体饮料代替高锰酸钾,通过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证明物质溶解在水里了。 6.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渠道。 回顾和 1.学生通过进行总结,可以进一步理清脉络,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继续探究水的秘密。 完整的认识。实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1、提问:通过两节课对水的观和体会,可以使学生体验正确认识是察和研究,你们对水有了哪些新怎样产生的,去感悟、理解科学是怎的认识?大家还想研究水的什么么一回事。这是学生经历了一次典型的认识过程之后发自内心的 问题? 感受和体验,是震撼心灵的一次认识2、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在上的升华。 黑板的“我还想研究的问题”一 2.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放弃任何一次激 四、延伸活动:提出问题,栏中。 3、请学生自由选择1—2个自己最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并讨 论自己的研究方法。 4、鼓励学生回家后自己去探究,也可以和同学、家长共同来研究。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敢于提问题。只有经常提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励孩子的机会,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是对他思考的肯定,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教师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呵护了一棵科学学习园地里的幼苗。 解释 让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可以使他们在课后研究时主题更明确,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或下课就忘了。 4.地球上的水 一、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 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根据需要,从更多的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

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能够向大家表达从图示中获得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 了解水污染的现象及危害。 3.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水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奇观,懂得爱护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了解水污染的现象及危害。 ?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 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能够向大家表达从图示中获得的发现和感受。

五、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层次2:学生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了解水污染的现象及危害。

层次3:学生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了解水污染的现象及危害,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探究能力

层次1:学生不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表达出自己的发

现和感受。

层次2: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层次3: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够

向大家表达从图示中获得的发现和感受。。

五、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杯子、汤匙、滴管、水、洋葱头实验装置(洋葱头、烧杯、洗

发水、清水)、

净化水的装置(旧的空饮料瓶、剪刀、滤纸、泥水、木炭粉、湿沙、水槽或小盆、

碗、石块、咸水、淡水、保鲜膜)。净化水的装置、洋葱头实验装置。

六、教学步骤: 教学二次备课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步骤 1. 通过研究水,你有1.通过回忆、反思, 什么收获或启发?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了解2. 播放VCD,观看地水,知道水的相关知识,球的美景。 以及自己的研究体会和研3. 你看到了什么?究方法的获得,并通过观集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察地球上美丽的水体,丰话题 哪儿有美丽的水景?讲给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大家听一听,好吗?板书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揭题。 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y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