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桂林山水

更新时间:2023-12-22 05: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旧知导入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研读第二段 ⒈指名朗读,分清层次

第一层(1):漓江水的独特美。

第二层(2):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第三层(3):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 ⒉研读重点

⑴第一句用什么方法写其独特的美的呢?(比较法)“却”字表示什么?(表转折。大海很美,美在它的波澜壮阔,是

一种动态的美;西湖很美,美在它水平如镜,是一种静态的美;而漓江的回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它更独特,更秀美。“却”更突出强调了漓江水的美“甲天下”。)比喻:“如”。

⑵漓江的水有何独特的特点?(先齐读,再概括:静、清、绿。)

①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漓江的水是流动的,却“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漓江的水很深,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ga);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分号的感性认识:第二句话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在每层意思之间用上了分号。分号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之下?[长句子中有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又用了逗号<至少有一个分句中用了逗号>,分句之间用分号。]

对修辞的感性认识:排比[三个分句不仅并列,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言一贯,即句式相同。];比喻[略]。 想象:作者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④句子的理解: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⑤“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漓江水静、清、绿的赞叹之情。)

⑶读第三句,思考:荡舟漓江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说明漓江水的静,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⒊师总结

①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②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③学习本段的描写方法。 三、研读第三段

⒈默读,思考:第二、三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采用“比较、比喻、排比”之法,想象。) ⒉采用研读第二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 ⑴分层:第一层(1)桂林山的独特美。

第二层(2)桂林山的三大特点:奇、秀、险。

⑵第一句用什么方法写其独特美?(比较)“却”字表示什么?(其山与众不同。)

⑶桂林的山有何特点?(奇、秀、险)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山之奇、之秀、之险的?

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迎接你的是伸着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之为象山、象鼻山。这头象大得无与伦比,它的鼻子直径约8米,在水面上的长度有10多米。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在漓江两岸有无数各种形态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斑斓的猛虎。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童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童;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真是千姿百态,奇妙无比。

秀——表现在山上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因桂林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所以山显得特别青翠。“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作用的东西,多指山岭。“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也是用举例的方式描写了桂林山的秀丽景色。

险——表现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通过人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②感知分号及作用。

③标出排比、比喻句,并理解。

⑷重点句子理解:……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⑸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⒊师总结: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四、研读第四段 ⒈指名读 ⒉研读重点

⑴这一段写什么?(合写山和水) 师:这一段是对二、三段的总结。

⑵“这样的山”中的“这样”指什么?“这样的水”中的“这样”指什么?(奇、秀、险;静、清、绿。)请把“这样”换成其特点改说此话?(奇、秀、险的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水,静、清、绿的水倒映着奇、秀、险的山。)

⑶“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结合插图说说。(奇、秀、险的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水,静、清、绿的水倒映着奇、秀、险的山,山中有水,山水交融,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的点缀,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

⑷荡舟漓江,为什么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航程83公里,沿途美景各异,如面对幅幅绝妙相连的山水画,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让人感到像是在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游玩,所以感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⑸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诗句概括这幅画面,这诗句与前文中的那段文字相呼应?(“桂林山水甲天下”)作用?(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⒊师总结: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全文总结

⒈中心:《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⒉作者是怎样描绘桂林的山水的?(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名扬天下,再分别描绘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写山水交融形成青山绕绿水,绿水映青山的奇丽景色。) 六、作业布置

⒈写写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或仿写课文写一处景点。 ⒉朗读课后“阅读链接”。 七、板书设计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总 分 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x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