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题中关于气候及气象灾害的题目
更新时间:2023-09-12 18: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历年数学高考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历年高考题中关于气候及气象灾害的题目
2010年全国(宁夏)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答案:1.C 2.D 3.C 36.(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图5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
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2分)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2分)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4分)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4分)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3分)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3分)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5分)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3分)
2010年全国(海南)
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1,完成1~3题。
图1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压带
2.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3.火山喷发后,一些空域限制飞行是因为这些空域
A.雷暴频发 B.严重缺氧 C.有大量可燃气体 D.火山灰浓度大 答案:1.B 2.B 3.D
21.读图7,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图7
22.宁夏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墙体较厚,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小。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10分)
答案:21.答案要点:
特点:终年温和,(2分)年较差很小,(2分)昼夜温差大。(2分)
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2分)海拔高(接近3 000米)。(2分)
22.答案要点: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3分)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不设北窗、墙体较厚以防风、保温;(4分)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天接受更多阳光,提高屋内温度。(3分)
2010年全国(重庆)
下图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读图,回答5~7题。
7.乙地所属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最广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 解析:本题考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乙地位于北美洲大陆西岸40°N~60°N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此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最广的大洲是欧洲,C正确。
答案:C
36.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和下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答案:(1)主要气候特征:①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②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③东部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④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种类繁多。
2010年全国(浙江)
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完成1~2题。
1.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甲;盛行风、洋流 B.乙;纬度、地形 C.丙;经度、地形 D.丁;盛行风、纬度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图像中提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月份影响欧洲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故0℃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且位于沿海地区,为甲曲线,选A。
答案:A
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3~4题。
3.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 A.风带南移 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 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的影响因子,意在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地纬度都在北纬30°~40°之间,冬季受盛行西风带南移影响,降水以冬雨为主,故选A。
答案:A
4.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耶路撒冷在地中海沿岸,海拔低,冬季气温较高。而喀布尔地处山区,海拔高,冬季气温较低,故选B。
答案:B
2010年全国(新课标)
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域定位能力。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从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图示地区南北两侧皆有高山,而其西侧有明显的山口存在,又因其地处中纬度地区,因而可以推出盛行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的湿润气流可以从山口地带深入,从而给本区域带来一定量的降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显示2010年5月初该地天气晴朗,气温骤升,洪灾严重,天气晴朗反而形成洪灾,说明此洪水应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此之前的整个冬季,该地的冷锋活动强于往年,降雪量明显比往年要多,故选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010年5月该区域
的天气特点为晴、升温,在各选项所涉及的天气系统中,受反气旋控制时(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辐散,在其影响下)天气晴朗,而气旋、冷锋和暖锋过境时一般都会形成阴雨天气。
答案:C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降雪与气温、地形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知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第(1)问,由图中等雪期线分布可以看出,越向北雪期越长,这与纬度高低(气温状况)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气温越低,雪期越长;MN沿线纬度相近,但雪期差异较大,说明这种差异不是由纬度位臵所致,应当是由沿线地区地形所致,联系东北地区马蹄状的地形结构,可以得知沿线的地形分布特点。第(2)问,甲地的雪期较乙地短,降雪量较乙地大,原因应从纬度高低和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等方面来解释。第(3)问,乙、丙两地的融雪侵蚀程度应与当地的积雪量、地形以及植被覆盖状况有关。
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2010年全国(天津)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5~6题。
6.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本题考查非洲气候的分布规律,意在考查考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乙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区域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B。
答案:B
12.(32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2。
(3)据图2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3)问主要结合时事热点考查我国自然灾害中的旱灾。
(3)旱情自西向东逐渐减轻 降水量东多西少(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坡度大(西部地势高),地表水难以保存;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答出任意两项即可)
13.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解析:第(1)问主要是考查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010年全国(四川)
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合肥小于南宁 B.株洲大于石家庄
C.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4.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冷空气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读图可知,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的变化趋势大致是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所以只要比较各地区的纬度就可得出答案。辽河平原纬度比洞庭湖平原高,所以最大降温高度大于洞庭湖平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冷空气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冷空气主要是冬季风南下带来的。读图可知,距离冬季风源地越远,最大降温高度越小。
答案:B
下图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上图所示这类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的地理现象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凌汛 D.沙尘暴 9.下列城市所在地域,与上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 A.天津 B.昆明 C.新奥尔良 D.加尔各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与综合判断能力。该地降水丰富,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故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种气候条件易诱发泥石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潜水水位的概念和气候的分布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最高潜水水位的海拔在6米以下,所以该地海拔一定较低,可以排出昆明;该地冬季气温在0~8℃之间,可以排除天津与加尔各答,所以与该地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最可能是新奥尔良。
答案:C
36.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左图中①河流与右图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图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的综合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河流的补给与气候特征关系密切,降水多的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干旱高山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的分布受到太阳辐射、海陆位臵、地形与地势等因素影响。该湿地的成因与纬度位臵、气候和地形因素有关。丙地为亚寒带气候,景观可联系气候特征列举。
答案:(1)差异:①河流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优势: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
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2010年全国(上海)
(二)亚洲某地(约27°N,86°E)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
3.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B.高原山地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由材料中“雪山与湖泊辉映”可知,该地的气候类型为高原山地气候。
答案:B
(十)下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
23.根据上图,气温在10℃时,1 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10 g,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 g,气温应达到( )
A.15℃ B.25℃ C.30℃ D.35℃ 24.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要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
A.35℃ B.25℃ C.15℃ D.5℃
解析:本题考查湿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气温越高,空气越干燥,湿度越小;午后湿度最小,清晨湿度最大。故选C。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坐标图的判读技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纵坐标最大水汽量为40 g/m3时,对应横坐标温度为3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地理计算能力。设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为X,30℃对应的最大水汽量,读图可知为30 g/m3,由X/30=50%,可得X=15;若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最大水汽量为15÷37.5%=40,最大水汽量40 g/m3对应的温度为35℃。
答案:A
25.通过上题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一般规律是( ) 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 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十三)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34.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35.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
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36.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一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37.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
(十四)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38.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位于热带,东濒红海,非洲东北部。
39.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部高,东、西部相对较低;东南地势低气温高,中部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西北部地势下降气温随之升高。
2010年全国(山东)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垂直方向看,气温应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0 m,温度降低6℃,从图中可以看出5时、20时气温为越向下越低,出现了逆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气温上高下低,空气层较稳定,而12时、15时,气温上低下高,空气对流旺盛;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从图中可知,垂直方向的温差应是下大上小,故本题选A。
26.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表1 指标 年份 1978 1992 GDP(亿元) (当年价格) 2.4 58.5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15.5 48.3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0.0 1.3 出口额(亿美元) 0.0 1.2 2000 2008 200.8 1500.6 59.4 65.3 7.1 16.1 20.3 386.8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求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意在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问,气候类型的判读应依据“以温定带、以雨定型”的判读原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缺乏高温期,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第(2)问,锋面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也是对锋面形成知识的再现过程,制图时应注意题目要求“冷锋”“剖面示意图”这些重要信息。
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 夏季气温较低;日照较少。
(2)
2010年全国卷2
右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图像信息提取与判读能力。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地主要在西北地区,该地区常年受西风控制,故选B。
答案:B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中的遥感图像为气旋,3月控制我国西北地区的天气系统为冷锋。
答案:C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
分析:读懂图、空间定位准确,是解答这三道题的关键。由图中的“石家庄”、“济南”、“渤海”及山东半岛的轮廓,框定此图范围东起黄海之滨,西至太行山麓,属于黄淮海(华北)平原地形区的北部。石家庄西部是“太行山”;乙位于“济南”的东南部,是“泰山”;甲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属于“山东丘陵”地形区。
9、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人为因素 D. 距海远近
命题意图:根据特定地点、季节的等温线数值与走向来判断地形状况。
从图上看,甲、乙两地纬度和距海远近的差别不是很大,应排除A、D;对气温的影响来说,人为因素远远小于自然因素,C被排除;位于山东半岛西部的“甲”应为山东丘陵,位于济南东南部的“乙”应为泰山,两地的地势都高于周边,因此气温低于周边,答案为 B 。 10、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地形 B. 地形、海陆差异 C. 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 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命题意图:根据指定的时间与地理空间位臵(地面状况、海陆位臵)来确定影响等温线走向与数值递减规律的因素。
分析解答:7月等温线(图中虚线)数值自东向西由22℃、24℃、26℃逐步递增,且22℃、24℃两线的走向明显与海岸线相吻合,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侧的26℃等温线在甲乙两地发生明显弯曲,是受山东丘陵与泰山“地形”的影响,在石家庄西侧,等温线呈南北延伸由26℃向24℃作东西向递减,说明受南北向的太行山脉“地形”的影响。因此,答案选 B 。
11、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A. 甲地、黄河口附近 B. 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 丙地、乙地 D. 甲地、丁地
命题意图:对“气温年较差”概念的理解和读图、识图(尤其是地理空间定位要准确)能力的考察。
分析解答:概念“某地一年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年较差”(北半球一般用7月气温减1月气温)。注意题干里“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一句中“相差”二字,要求将每一组两地的各自“年较差”再进行相减!用比较法进行排除:A 项,要把黄河口位臵找准(图中华北平原向渤海湾凸出的一小块,有1月-4℃等温线穿过),气温年较差甲地大约30℃,即26℃-(-4℃)=30℃;黄河口附近约为30℃,即26℃-(-4℃)=30℃。两地气温年较差相差为零,即甲30℃-黄河口30℃=0℃,A项绝对排除。B 项,石家庄附近气温年较差约为30℃,即26℃-(-4℃)=30℃;黄海沿岸的气温年较差为24℃,即22℃-(-2℃),两地气温年较差相差6℃,即石家庄30℃-黄海沿岸24℃。在图中依此思路进行口算,又排除C 、D 选项。答案为 B。 40、(60分)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本题第4—5小题属于地理题)
(材料)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
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5)图9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9判断:(10分)
A、B 两幅图中,反映拉萨气候资料的是 图,因为 。
命题意图:①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线要穿越的地形区(主要山脉)的了解程度;② 对“青藏高寒区”的内部差异尤其是侧重于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区分程度(见《地理》第二册,第8页)。
分析解答:具备上述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条件。青藏高原边界(外缘)由北部的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东部的横断山脉和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围成,内部由北至南依次有大体呈东西向的昆仑山脉(东段,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在拉萨以北)和冈底斯山脉(在拉萨以南)等。青藏高原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有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与河谷相间。因此,在夏半年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能够光顾东南部。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该盆地北缘是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属于内陆盆地,降水稀少;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河谷地带,降水相对丰富。
关于(4):由图8(地形剖面图),应知格尔木至拉萨为东北-西南(近似南北)走向,从格尔木往拉萨方向,要翻越的地形区,依次是c段的a“昆仑山”、中间段的b“唐古拉山”、d段的“念青唐古拉山”。其中,c、d两段,分别是由盆地向高原(山脉)和由高原(山脉)向河谷地带过渡。从剖面图可看出在c段短距离内由2800米左右陡升至5000米高度;在d段则由6000米陡降至4000米高度。由此得出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对铁路修建的影响必然是“工程量大,造价高”。这因果关系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关于(5),只要具备青藏高原地形特点的知识,就能组织回答:(反映气候资料的是)“B 图”;因为“与格尔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小”(或者“与拉萨相比,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干旱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2007年全国(宁夏) 读表1数据,回答7~8题。 表1 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海拔/m 纬度 经度 北京 31 兰州 1517 福州 84 甲地 110 乙地 1891 39°55′N 116°24′E 36°03′N 103°49′E 26°02′N 119°19′E 34°44′N 113°42′E 25°04′N 102°42′E 7.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B )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8.图4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给定某一城市的三维坐标,表面考查地理微观定位,实际上着眼于地理空间推断(数据分析),即利用已知推断未知。甲地纬度小于兰州,故不可能是内蒙古高原;甲地纬度接近35o,故不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甲地海拔为110米,故不能是黄土高原(大于200米)。甲地只能是华北平原。表格数据显示乙地海拔最高,受地势影响全年气温较低。根据经纬度位置可推断该地为云贵高原,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低气温在0—15℃,对应曲线是③。
图5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9~11题。
9.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 ) A.4℃ B.3℃ C.2℃ D.1℃
10.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B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1.图6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C )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属于等值线命题,背景为美国某城市夏季夜晚等温线水平分布图。第9题首先要分别求出两点各自的温度范围:25∠O∠26,29∠P∠30;然后求得两点温差范围3∠△OP∠5,就所问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多少,结合所提供的选项可确定答案为4℃。第10题:P、N之间应该形成一个顺时针的热岛环流,近地面风向由N吹向P,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故吹东南风。第11题考查热力环流影响下的等压面(上空指高空)分布。P点近地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P点上空等压面将向上凸出,相应地M、N两地气温较低,高空等压面向低空凸出。
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使气温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它还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使得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旱涝灾害增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AB
2010年全国(广东)
2.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下图),可知( )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气候统计图判断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的能力。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甲地各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地;乙地各月平均降水少于甲地;甲地的最冷月均温大于0℃,为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C是正确的。
答案:C
8.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 B.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 C.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 D.同一地段,开阔地无霜期长于低洼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无霜期的因素。无霜期相对温暖,有利于作物生长。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短;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长;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长。因此选D。
答案:D
9.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导致气候变暖 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的影响。沙尘暴可以中和酸雨,抑制气候变暖,增加降落地土壤中的养分。
答案:D
2010年全国(福建)
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3~4题。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变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该地区东南方雪线较低,西北方雪线较高,因此其变化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答案:D
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解析:本题考查雪线高度变化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位于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受西南季风影响小,降水不足。横断山区受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因此西北部雪线较高,东南部雪线较低。
答案:B
37.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2: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下表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占播种总面积比例(%) 占总产量比例(%)
水稻 8.0 5.0 玉米 12.0 4.9 杂粮 74.2 88.8 其他 5.8 1.3 合计 100 100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2)问,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甲地位于山区,乙地地势平坦。因此甲地主要受迎风坡降水及暖流影响,降水较多。
(2)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
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2010年全国(北京)
7.下图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由08时到20时,图中( )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解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应用。通过作风向图可知①地吹西北风,由于等压线变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所以风力增强;②地08时位于低压槽,可能多阴雨;从图中可以看出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通过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低压左侧的冷锋移动速度快于右侧暖锋(冷锋移动速度通常快于暖锋)。
答案:C
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地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从题中的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平原,所以温度的变化与地表起伏无关;图中局部高值应该是城市人口、工业的集中区域排放的废热多造成的,而不是气候变暖;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了城乡之间的热力环流,地面的风应该从郊区吹向城市。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C
3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问,该地5~8月降水多(冬季),其他季节降水少,原因是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答案:(1)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冬季(7月)多雨;夏季(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7月)受西风控制。
2010年全国(安徽)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23~24题。
2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解析:本题考查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2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低温冻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更大。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第(2)问,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等。干旱导致土壤缺水,易形成沙土,暴雨则容易导致地表泥土冲刷严重。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2009年全国(重庆)
读图2,回答3-5题。
3.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4.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A.棕壤 B.黑土 C.黄壤 D.红壤 5.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咖啡、甜菜 B.花生、咖啡
C.甜菜、亚麻 D.亚麻、花生
【解析】甲地月均温都在15°C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地区是巴西高原。乙地月均温在0°C以上,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土壤是棕壤。
【答案】3.B 4.A 5.A
36.(36分)图8和图9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9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1) 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4分)
(2) 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12分)
(3) 甲区域是玉米和 (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 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4分)
(4) 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8分)
【解析】(1),根据“表2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可以读出B地气温的特点。(2),根据A、B两区域的位置,判断两区域的气候特点,进而分析缺水的原因。(3),甲区域是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乙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是蔬菜和水果产区。(4)结合两国的情况归纳
【答案】 (1)年均温高;年较差小。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图8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9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3)小麦;水果。 (4)
2009年全国(天津)
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图6)和文字信息,回答10-11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 天气的空间变化。 10. 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命题意图】: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分析、应用。 【关联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题思路】:从图中分析,a、b区域目前正受到冷锋系统的控制,a在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b在锋前,气压低气温高,二者风力相当;同时冷锋雨区分布在锋前、锋后,故:降水状况、云量相当。 【答案】:10.B 【区分度】:中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11. 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命题意图】:信息提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实际问题是本题的意图所在。 【关联考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台风运动路径。 【解题思路】:发源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具有向西、西北、北运动的趋势。 【答案】:10.B 11.C 【区分度】:低
2009年全国(四川) 图2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4-6题。
图2
4. 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A. 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图中的经度为120°E、100°E、80°E,因此该图是沿36°N的北美大陆的温度变化。①处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②地处在山脉的背风坡,地势低,受海洋影响小。 【答案】D
5. 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解析】越靠近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小,因此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小。①地因海拔高,气温低,等高线向低纬度(南)突出。相反,③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答案】A
6. 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 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 D. 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解析】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西部的沿海地区,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稀少;③地为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山区;⑤地以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B
36.(36分)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在图幅中部,用“==>”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2分)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小冬所登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 ;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 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6分)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然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箭头向左。该区域的旅游名山是鄱阳湖附近的庐山。降水有类型有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等,这次的属于对流雨。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流水侵蚀。 【答案】(共36分)答案要点: (1)(2分)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2分)。 (2)(6分)庐山(2分) 对流(2分) 多发生在夏秋午后(2分)
2009年全国卷2 图2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6~8题。
6.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
A. 800米 B.1500米
C. 1800米 D.2100米 【解析】该题目考察考生的基本学科素养----等高线的判读。H的海拔高度在2000---2200米之间,甲聚落的海拔高度在400—600之间,两地高差在1400---1800之间,故选1500米,也可借助计算公式:(8-1)200 【区分度】:低 7.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对气温垂直变化与分布的理解。两地气温相差5度,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的规律,上午10时两地应相差9度左右,即甲地应为21度左右,显然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地势差异,下午15时的H地气温与10时时相差不大,而甲地在获取了做够的太阳辐射后的15时,其气温要比上午时的21度偏高,故可确定D选项。 【区分度】:高 8.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A.晴天转阴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天气、天气系统的掌握与理解,第二天,高压系统已经不在控制该区域,故可甄别四个选项(当然,这其中需要分析及简单计算该天气系统的移动)。 【区分度】:中 2009年全国卷1 图2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 N地风向为w.w.w.k.s.5.u.c.o.m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N处在高压脊上 ,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只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东北风 4. 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P处低压槽部,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应选C 5.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解析】 M处在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冬季1月,故选D 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4)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并如期回到里斯本。说明该船队达到里斯本时,那里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9分) 【解析】考查了气候分布规律和气候的特点,依据里斯本的地理位置确定其气候类型,进一步分析其特点和成因。 参考答案:(4)特征:到达里斯本时为7月(8月或7~8月), 气候干热(地中海气候)。 成因:受北移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2009年全国(北京) 图1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1,回答第一题。 1.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A. 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 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 天气晴朗且海拔 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区域定位,区域特征描述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依据图示经纬网,定位区域; 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区域特征。 关联考点: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众多:地形、气候(降水)、纬度(太阳高度角),图中两区域的辐射总量差异的关键在于地形和降水天数。 【答案】:D 【区分度】:低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2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2,回答2、3题。 2. 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w.w.w.k.s.5.u.c.o.m B. 随维度的增高而递减 C. 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 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3.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解析】: 关联考点:臭氧层保护、臭氧层破坏这一环境问题。 旨在综合考察考生读图、析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已知的9月份臭氧层分布的坐标图中,提取: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中高纬度减少幅度大;中纬度30~50左右,减少幅度较小;臭氧层总量最小值出现在极地地区且位置正逐渐北移;峰值出现位置也日趋北移。 (3)臭氧层减少的危害,分析典型环境问题的危害,立足于本质:大气的保护作用、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答案】:C B 【区分度】:中 读表1,回答第6题。 表1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4. 该海域沿岸 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 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 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表格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关联考点:洋流分布、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据表可知:距海岸越远,水温越高, 结合具体纬度,关键词语“西海岸”,联系洋流分布知识,故:沿岸有寒流。 对气候的影响分析,要做到“海、汽结合”,即:既要分析洋流又要分析盛行风(东南信风)。 【答案】:C 【区分度】:低 2007年全国(四川) 39.(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在图12所示气压形势下,a等压线的数值为 百帕,①地可能出现的风 向是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②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8分) (2)图12中A—B—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出现“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8分) 39.(共60分)答案要点: (1)1012.5 西北风(偏北风) 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2)由A至B,降水主要受西风气流影响,西端的山口有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水汽含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由C至B,主要受东南季风(夏季风)影响,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距海远近不同),来自太平洋的水汽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逐步减少 2007年全国卷2 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9.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B C 2006年全国卷2 (材料)图3为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3,回答9—11题
正在阅读:
历年高考题中关于气候及气象灾害的题目09-12
土力学名词解释+简答复习题03-30
论_论语_子路_曾皙_冉有_公西华侍坐_中的人物形象09-03
士官党性分析材料12-31
二层框架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本06-0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检测:第三章+5.彭德怀印04-02
小学毕业班升学语文模拟卷(二)上05-09
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主体性03-06
VBA测试题(二)03-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气象灾害
- 历年
- 气候
- 题目
- 高考
-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