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教育方法也不同

更新时间:2024-04-18 1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学校的不同教育阶段,结合自我的经验,我认为学生时代的不同阶段,必须贯彻“习惯、效率、主动、独立”的八字方针。

一、小学培养习惯 1、小学的特点

小学是接触学习的开始,在学习的心理体验上,应该以愉悦为主。

2、小学应该养成的习性---学习习惯

两个习惯,一是回家做完作业再玩耍的习惯;二是不讨厌读书的习惯。第一个习惯,突出了主次,使孩子明白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必须完成的;第二个习惯,埋下了伏笔,为将来的读书做好了铺

垫。

当然,还有一个习惯虽然与学习无关,但也很重要,这就是自己尽力解决自己的个人卫生的习惯。洗脸、刷牙、洗脚,能够自己

做的自己做,饭前便后洗手,不用人提醒。

3、小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习惯培养问题。

培养不讨厌看书的习惯,可以从带孩子逛书店开始,每月一到两次即可,然后,鼓励孩子接触图画类书籍(比如彩图百科全书),从

感性认识着手。

心理学提示:一个习惯的形成,一般需要花费40—60天的时间。

(2)还孩子快乐的童年问题。

快乐童年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我坚决反对小学时期增加孩子

的课业负担,挤占孩子玩耍的时间。家长要带孩子多接触自然(比如旅游、郊游等),多与同龄人玩耍,万万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将所有时间用来“提前教育”,从而使孩子患上“读书麻

木症”或“读书恐惧症”。

(3)赏识教育问题(它是必要的、必须的,贯穿教育始终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突出效率 1、初中的特点 (1)心理特点

初中是开始学习的时期,在学习的心理体验上,应该使其感到学

习的烦忧,辅之以取得成绩的心理愉悦。

(2)教育特点

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初中是填鸭式教育,不是国家宣扬的素质教育,这种情况在城市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学生加课现象非常普遍,

几乎侵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初中阶段的特点是,只要把老师教过

的知识全部掌握,中考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初中是掌握知识

的时期,不是具有能力的时期(可以锻炼能力)。

初中的课程相对与小学来说,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突然”增多、加大,所以,家长要在思想上提醒孩子,做到“有言在先”、“提

前警示”,以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

(3)成长特点

初中身体发育迅速,性别特征明显;心理成长快速,自我意识觉

醒。初中生,是一个“小大人”。

2、初中应该炼成的“基本武功”---学习效率

我认为初中只有一个问题要百分之百地解决,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对效率的经济学理解是投入产出比,对效率的教育学理解是单位时间处理作业量或试题量或读书量的多与寡、正确与错误的

比率。 如何提高效率?

一是做到眼快、心快、手快的三统一(记住: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并

持之以恒)。二是将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消灭在学校(记住:充分利用学校的时间,将事半功倍)。三是回家后,晚上的时间必须安排

预习(记住:养成预习习惯,高中会受益匪浅)。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要加以说明和探讨。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孩子小学的良好习惯没有培养好的话,最迟初一阶段必须补回来

(否则,一步差,步步晚,积重难返)。第二个问题是,不能否认孩子

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这就涉及到所谓的天赋问题。我认为,有天赋的孩子不一定会学习好,但是,没有天赋的孩子一定不会拔尖

(如果,在大学,刻苦的孩子会及格,有兴趣的孩子会出色)。 所以,有天

赋孩子的家长如果不能够因势利导,是一种失职和遗憾;天赋稍逊的孩子如果能够加以开发,定会有优良的收获和回报。

3、初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发展问题。

提倡全面发展,原因有三:一是初中伊始,难以看出孩子在哪门课上有较大的兴趣和突出的特长,还要通过三年的全面发展的观

测,来确定高中的文理选课方向;二是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初中阶段的成绩是总分累加制,主课副科都是分,“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主次之分。如果想选择重点高中,必须要全面发展,必须要使全面开花变成一块有力的“敲门砖”;三是可以测量孩子是否学有余力,从而进一步考虑突出特长、发挥特

长的问题。

(2)如何与学校沟通问题。

与学校沟通至关重要。

一是家长会,家长必须不折不扣地次次到场;二是必须与各科老师逐个交流,摸清孩子在校的全面情况,不仅仅是学业情况;三是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进度、各项活动安排等综合信息。 与学校沟通的最大好处,不仅在于促使家长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在于家长与孩子交流时有共同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当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能使孩子感到家长了解他的生活,关心他的成长,这样,家长在提建议或提要求或批评孩子时,孩子容易接

受,并很快付之行动。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与任课老师交流时,一般老师不好意思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家长要用心体会。比如,老师说:孩子各科都好,只是数学要加强一下。这时,家长要敏锐地意识到孩子的数学应该存在较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需要“加强一下”的程度。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家长乐与学校沟通,这与其生活背景、历史沿革和文化渊源有关。《纽约时报》曾有篇报道,讲当地一个

非常优秀的学校吸引了大量亚裔子弟。结果发现,这些亚裔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就走人,很少参加学校的活动。其中一位中国母亲在国内时是一家省级电视台的主播,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小时候上学,一年家长去学校两次,不过是缴学费拿成绩单而已。孩子有问题时,家长才被叫去。”在美国则不一样,越是有教养的家长,越爱往学校跑。有的家长一周两三个小时在学校义

务服务,有的家长拿着硕士学位却要辞职主持“家教”。

(3)如何补课问题。

首先,补课前,家长要搞清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孩子某科成绩不好,原因有四:一是智力发展达不到学习的要求;二是学习方法有误;三是心理问题,比如讨厌任课老师就可能厌学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或课程等等;四是其他问题,比如男生着迷网络、军事

等事物,女生谈恋爱等等(过多分心,颠倒主次)。

其次,解决补几科功课的问题?我的经验是最好补一门,最多补二门,如果需要补三门,家长就要问问自己:孩子还能跟上吗?

(如果这样,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学习存在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再者,解决补长项还是短项问题?我认为应该综合考虑。如果孩子学有余力,绝对要补长项,一直补到成为“放心工程”,什么叫“放心工程”?就是任何考试都让家长放心(包括高考)。比如,我的孩子在初中时,英语突出,学有余力,就采取了补长项的做法,结果孩子在初中、高中阶段均获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进入大学

后,第一学期就通过了国家四级考试)。在高中时,我们从不担心

120

分的英语试卷会考到110分以下。另外,如果孩子有一门“放心工程”,将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攻关其他科目(注意:各门学科均有

自己的特点。比如英语的学习,一般与时间的投入成正比,显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可以提前着手。有人认为,孩子学习第二母语的最佳时间是6-8岁,9-12岁是孩子建立英语思维的最后机会,超过12岁孩子中文思维系统已经很成熟,学英语会受到中文的干扰,最后变成传统的“英汉互译”,也就是常说的“母语干扰”。另外,在英语学习方面,男孩的语言天份表现的较晚,一般的情况是女孩英语成绩较好。学习语言是慢功夫出细活,靠日积月累,最好的方法是聪明人

会用苯办法)。

(4)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问题)。

家长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往往具有很深的代沟与隔膜,在思想上不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 若想比较顺畅的沟通:

第一,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他们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往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好得多。我曾见一同事教育孩子:老爸上学时,饭都吃不饱…。可是,现在的孩子,没有饥饿的生理体验,怎么能有思想上的深刻认识呢?

第二,父母应避免提出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标准和要求。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观

点离孩子很远,不容易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和孩子相近,孩子自然容易接受。因此,家长要先降低标准,找到与孩子相近的地方进行疏导。这就如同上台阶,你想把孩子拉上台阶,你可以直接拉他,也可以先走下去,贴近孩子之后再把他拉上来。另外,期望、标准和要求可以分层次,有愿景、大目标、小目标,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小目标,就可以闯一闯,搏一搏,跳起来,摘桃子(比如,在初中阶段,我的最大的理想是孩子顺利地进入徐州市第一中学

试验班;高中时,我的最大的理想是孩子能够考上南京大学这样的一本重点大学。但是,当孩子达到第一目标后,就要挑战更高的目标)。

第三,了解孩子的生活,特别是学校的生活,有时间陪伴孩子,或共同做某事(比如,初中阶段的暑假,全家共同到远方旅游等)。 第四,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有耐心,谈话后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要让孩子回去想一想。当时马上表态、认错往往是假的,经过思想的矛盾斗争,才会有真正的认识。

下面,是一个初一家长的心理调节实例:

小学升初中,在开学时,该家长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给孩子调整作息时间的生物钟,制定一张与学校生活同步的“安排表”,让孩子“倒时差”,杜绝睡懒觉和看电视无度的习惯。二是向孩子说明即将到来的学习的快乐,分析新学期的学习特点,向孩子说明其他高年级同学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三是耐心倾听孩子对新学期的想法,适时指导。四是共同讨论孩子、家长及家庭的学习计划,形成学习的家庭气氛。五是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打点开学的“行当”,一起检查准备,并将孩子送到学校。

(5)夫妻教育理念不合问题。

夫妻教育理念不合是常事,争吵也是家常便饭。但是,应注意几点:一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要乘孩子不在时,吵完达成统一的思想。如果,父母意见不一,孩子要么两人的意见都不听,要么耍两面派,谁在听谁的,同时,它会使家长失去权威性;二是夫妻双方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理念好,不要认为文化高、收入高、地位高、专业强或者在家里是强势,自然教育就在行。你看很多老师专业吧,天天在搞教育,为什么他的孩子教育出了问题呢?

(当然也有思维定势的问题,以及其它问题)三是,家长应该读点相关的

教育书籍,增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四是,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

理而不说)。要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经常制造家庭成员参与的

话题,有事可以与孩子商量,随着孩子的增长,家庭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让孩子知晓,这样会使孩子感觉自己被重视,强化了家庭

成员的意识。

我特别推荐家长向高一届或高二届的同校家长取经,一来他们的经验对你的孩子来说,更贴近实际;二来相同学校的教学具有连贯性,不至于差别太大;三是上一届的结果可以作为家长今后的

参照和取舍的“方向标”。

另外,顺便谈谈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问题。

一是父亲如高山,母亲像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一定要防止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比如,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妻子,自己懒得管、躲清闲,觉得妻子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有的是脾气不好,和孩子总生气。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

二是,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要一致,双方都主动教育子女,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都很上心,才不敢钻空子。

三是,我国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孩子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父亲的教育是无法替代的,应该加强(有

教育学家认为,母亲遗传智力因素较多,父亲对孩子情感影响较大)。

四是,训斥孩子好不好?我的看法是:(1)男女有别,调皮的男孩子不妨训斥;(2)不可常用,要用在“紧要处”,而且,每年一次足矣。训,要抓住要害,一针见血,一击即溃;(3)训,不在于“斥”,更在于“导”。训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好思想工作;(4)“训”是家长的特权之一,但“身教胜于言教”,故,应坚持身教与言教并举。对相当一部分小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

五是,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因此,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6)隔代教育的问题(本人几乎没有遇到,只是谈谈看法)

许多父母因工作等原因,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抚养和教育,这种隔

代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 老人照看孙子孙女的主要做法:

一是生活包办,穿衣吃饭等全包;二是过分宠爱,一般都会满足孙辈的要求;三是与父母的意见冲突,比如反对父母给孙子孙女报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等。 父母的难处:

一是难以说服老人,在教育理念上不能一致;二是感到由老人带着的孩子逐渐长大,竟然与自己很陌生;三是感觉孩子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不懂事,没有礼貌。 隔代教育好不好?

一言难尽。不可否认,祖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还具有抚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但是,老人爱护有余、严格不足是相当普遍的。孩子虽小,但也会“察言观色”,当他发现了自己这种“众星捧月”的地位,或者知道父母不能忤逆老人时,他会更加倾向于配合老人的意愿,认可他们的溺爱,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最终会使孩子模糊是非标准,肯定自己的不良行为。所以,我认为年轻父母不能把教育责任全托付给老人,能够自己带孩子的,克服困难自己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xh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