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专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5年1月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更新时间:2023-05-30 17: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2015 年 1 月 13 日整理

论述题题库1.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P13 答题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从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道具有 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因为:第一,这个理论体系 中的哲学思想, 即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 具 有长久的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不会因为今后情况的 变化而过时; 第二, 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 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 它将适用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适用于工作的 各个方面。 ( 2)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 用,应取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所建立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和行动的 指南,不是教条。实践中,应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 导, 不断从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 作 出合乎新的实际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推动理论与 实践发展。 1 、联系实际论述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 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题要点: ( 1)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 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 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2)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 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而言, 实事 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制定和 坚持贯彻这条思想路线, 其目的是为了在客观存在 的事物中找出其固有的、 能够作为我们行动向导的 客观规律性, 用以指导实践、 求得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 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前者被实践证明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 后者被实 践证明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正 确认识。两大理论成果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互相 区别、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出 1

发点、根本点和逻辑起点。其理论的创造过程、用 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都贯穿着实事求是 的思想, 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这两大理论成果 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 理论基础和建构理论体系 的基本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 。 1、联系实际分

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路线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党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奋斗。 (2)基本内容分析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 主要的内容,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 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 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 这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 传统,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 立足点。 1.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 答题要点: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 《资本论》 中就有论述。 《资 本论》第一卷中讲过: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 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 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以及自然条件。 ”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当代世 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的新概括, 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 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 力量, 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

竞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国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总 体落后的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科学技 术上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 距。 (4)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 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今中国讲发展生产 力,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当代大 学生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 肩负起时代 赋予我们的的重任 。 2. 怎样理解坚持科学发展? 答题要点: 经

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保持着良好势头。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 出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的问题突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投 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科技创新 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 并存,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所有这一切,都提 出了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的迫切要求。 第一,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就是要把以人为本 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 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成效。 第二,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就是要把全面协调 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 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就是要把统筹兼顾 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 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 区域发 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 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2

而又和睦相处的局面。 1. 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 答题要点: 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物 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体制保 障。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 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 幕。1984 年进入全面改革探索阶段;1992 年,党 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全面展开;21 世纪以来, 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科学发展为主 题, 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 为我 国经济繁荣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 障。 (2)改革的评价标准。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 大决策,它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

践上的创举。 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1992 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 “三个有利 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这个标准本身 强调的就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两点:一是对 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 必须从抽象的姓 “社” 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二是在改革的性质问 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 国策? P10--11 答题要点: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 定为基本国策。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是新时期我国 最鲜明的特点。 把对外开放定为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有 其历史必然性。因为: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 发展的历史趋势, 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 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 政策, 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 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 带来灾难,要发展必须开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 中国要发展必须通过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 起。 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历史 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 闭关自守吃苦头, 拉大

了与世界的距离,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另 一方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一 个发展中的大国,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 多困难和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尊重社会 经济发展规律,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 个市场。 (3)实行对外开放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 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 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 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 力的需要。始终把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作为立足 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对外 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能力。 都是 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联系实际论述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 基本国策。 答题要点: 1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 放定为基本国策。 改革和

开放紧密相连是新时期我 国最鲜明的特点。 2 把对外开放定为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有其历史必然性。 因为: 第一,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 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是生产 社会化和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 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 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通过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 起。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 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四,实 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 要。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题要点: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 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确保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稳定, 是改革开放以来形 成的宝贵经验之一。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是 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 针。 (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 定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三者密不可分, 只有 3

社会稳定, 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 不断推进, 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三者之间: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实践证明,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 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 苦头,付出代价。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原则。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 这 是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 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主要 是: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 和相互促进。 第二, 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 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 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题要点: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指社会全体成员 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 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 地位的体现。 党的十五大指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 要有量的优势, 更要注重质的提 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

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 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 制力上。 (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 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 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种 表述, 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从 过去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扩展为 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把握, 从偏重于量的优 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 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 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拓 宽了思路, 奠定了坚实的了理论基础。 在坚持公有 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 只有强调质 的提高, 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 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 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

优势地位, 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 才能真 正坚持主体地位。 在国有经济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 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 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 干企业的前提下, 在其他领域中通过资产重组和结 构调整, 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增强控制力和 竞争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2.联系实际论述你对我国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答题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 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是指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生 产要素分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 和发展具有必然性。 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 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充 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3.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具体途径有哪些? 答题要点: (1)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和具体途径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党和政府 一直要求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四届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 集约型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 十七大进一步把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 而重大的

战略任务, 但总的来说, 保障科学发展的 新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形成, 因此, 党的十八大强调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 (2)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 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 “四个着力 ‘五个 更多依靠” 。 第一, 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 点。 第二,做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激发各类 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 新动力; 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四是 4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个着力”指 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 明确了不断增 强我国长期发展的后劲和路径, 体现了我国经济发 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第三, “五个更多依靠” : 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 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 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驱动; 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 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 调互动。 1.联系实际论述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的认 识。 答题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 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 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 了最好的组织形式。 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 产 生自己的代表, 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大 都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集体行使职权, 集体决定问题, 集中人民的共同意 志, 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 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行 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构 的这种合理分工, 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 又可以 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2. 试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 略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是国家 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 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 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 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民主与法治相

互依赖, 相互促 进, 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 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 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 必 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 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稳定压倒一切。 3.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主要任务。 答题要点: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 务是: (1)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 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 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 化发展。 (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 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 推进信息公开、 加强议事协商、 强化权力监督为重 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 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证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 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确保决策权、 执行权、 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确保国家 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7)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 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 同胞关系的和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题要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 着力培 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性 第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公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 提出的综合要求。 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 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 5

追求的根本目标。 第三,培育“四有”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理解。 答题要点: (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民族素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 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条件。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 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 量; 第三,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办好人 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 务。 1、联系实际论述,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解决好人 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答题要点: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 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 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 (2) 联系实际说明: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实 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五个方面论 述: 第一,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 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 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三,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 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四,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 调节社会分配的 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 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 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 第五,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要坚持为人民健 康服务的方向,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 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 点推进医疗保障、 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 药品供应、 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为群众提 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 答题要点: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 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把生 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 把它放在 突出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 环境压力、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 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全球性的资源 环境问题日趋增多,资源耗竭、能源危机、气候异 常、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人口、 资源、 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 约日益增大。一是资源约束加大。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短缺, 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如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 矿石、铝土矿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 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 资源和能源约 束越来越大,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二 是环境污染严重。 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过大,有的超过了环境容量,水、土壤、空 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环境污染严 重危害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三是生态系统退化。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退化现象 普遍而严峻,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 质灾害频发、湿地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海洋自然 岸线减少、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 生态系统缓解各 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6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所有这些表明,传 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 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 实现中华民族世世 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 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 大改善, 人们越来越关注和关心空气质量、 食品安 全、饮水卫生、生活环境等等,

生态环境的质量已 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 生态产品短 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生建设的“短板” 。饮用干 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用绿色的植被,吃上 放心的食物、 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 成为人民群众 的迫切愿望, 满足人民群众这些诉求和期待, 加强 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仅是 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也是为了实现中华 民族的永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也要顾及 后代人的利益, 不能让子孙后代承担当代人过度使 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 使后代具有生存和发展 的公平机会。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 需要。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济建设是中心, 政 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 五大建设相辅相成、 相互促 进, 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当 前, 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突出, 影响或制约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同时,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生态问题具 有全球性, 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 需 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迫切需要深刻反 思传统发展模式,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资源安 全、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适应世 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 推动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形成, 对 人类生态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2. 联系实际论述: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你认 为应该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答题要点: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 以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 的方式进行生产和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 特征,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

消耗,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保障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从四 方面努力: 第一,合理消费,形成文明生活方式; 第二,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第三, 节约能源, 加强耕地、 水、 矿产等资源保护; 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题要点: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总体要求,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 重

、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 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 展、 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 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 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 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 础, 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 要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涉及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不仅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还要把生态文明的理 念、 原则、 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 过程,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局。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 政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 (4)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就是在经济发展中, 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 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 减少污染物排放, 减少 废弃物产生; 积极发展节能产业, 推广高效节能产 品。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推动矿产资源和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壮大可 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 7

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绿色 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基本途径和方式。 (5)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就是要 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 费、 大量废弃、 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 间, 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 提高能源资源消 耗少、 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 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 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 消费。 (6)创造良好的

生产和生活环境。生态产品是人 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 生活必需品, 良好的生态环 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 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目的。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和意义? 答题要点: (1)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 决香港、 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其基本涵义 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力争和平统 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即:要在一个中国的前 提下, 大陆作为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 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 制度长期不变;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台 湾回归祖国怀抱,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坚决反对台 湾分裂势力搞“台独”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 涉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2)实践意义。第一,顺利收回香港、澳门,保 证了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发展; 第二, 坚持 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同时, 照顾到台海两 岸的历史和现状, 有利于避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 题带来的不良后果, 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也 尽可能为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第三,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良好 范例,提供了新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维 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3)理论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方针,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 从现实出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科学构想。 第 一,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认为, 在一个国家内, 可以同时容纳两种不同性质

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第二,创造性地把处理 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于 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 认为, 在一个国家 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地区, 可以参照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 2.我国为什么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 答题要点: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政府一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其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 展。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向, 使中国同世界的 联系愈加紧密。 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 紧紧联系在一起。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 中再次申明,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的旗帜, 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 共同发展。 ” 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我国外交政

策的宗旨: (1)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发展 趋向, 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 中国的前途 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高举和 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 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将更有利于自身的发 展。 (2)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贡 献。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有责任在外交实施 过程中,遵循国际公认的准则,以和平方式、通过 对外活动来实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扩大国际影响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的目标。 坚持高 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维护 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就是要在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中, 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致力于 维护世界多样性、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 多样化; 致力于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致 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试述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联系实 际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1)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充分的现实 依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现实依据: 一是顺应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 的趋向和潮流, 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二是从我国现 实需要出发, 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和平环 境,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贡 献。 历史文化和制度渊源:一是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理念。爱好和平、 8

努力谋求与相邻各国友好相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 特征; 二是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于国家民族生存发 展的可贵。 决不会发动战争奴役他国人民, 也决不 会允许过去中国遭受外国统治和压迫的屈辱历史 在当代重演; 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任 务决定了中国必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恪守五项基本原则, 走和平发展道路, 力争早日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4.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坚定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首要的一点就是坚 决维护国家的主权、 安全和发展利益, 决不会屈服 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 其基本内容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 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第三, 弘扬平等互信、 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的精神, 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我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

基本战略原则和主张。 中国这样主张, 也这样付诸 实践,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 境,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1.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 共产党的领导? 答题要点: (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因为: 第一,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 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第三,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2)联系实际说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中 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 心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可以形成统一的 意志、统一的行动,形成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 的领导是正确的, 就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 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 实现。 2. 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题要点: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 人民的期待, 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 水平。 首先,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牢牢 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这条主线。 一方面,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执 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 执政能力建 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 它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 其次, 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先进性和纯洁 性建设这条主线,继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 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 化水平。 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是加强 党的建设的重要前提。 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 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总之,只有抓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建设, 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保 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w6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