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专题

更新时间:2024-01-18 17: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选: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自己独特的( )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A、艺术语言 B、线条 C、形体 D、色彩 A

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A、空间 B、平面 C、色彩 D、立体 A

感知美术形象要通过( )。

A、视觉 B、 触觉 C、嗅觉 D、感觉 A

( )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是的观点。 A、康有为 B、鲁迅 C、陈鹤琴 A

( )认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康有为 B、鲁迅 C、陈鹤琴 B

( )认为“游戏从心理方面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 A、康有为 B、鲁迅 C、陈鹤琴 C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和意志去规范和扼杀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绘画热情,使儿童的绘画失去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和淳朴。 ( )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A、康德 B、福禄倍尔 C、斯宾塞 D、里德 A

( )认为,儿童游戏和艺术活动基本上是同一件事。 A、康德 B、福禄倍尔 C、斯宾塞 D、里德 B

( )把艺术看成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没有目的,超脱个人利害,具有唯美特征。

A、康德 B、福禄倍尔 C、斯宾塞 D、里德 C

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_____。

A、空间 B、线条 C、形体 D、色彩 A、

20世纪初期,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_ __的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杜威 A

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_ __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A、创造 B、共享 C、探究 D、快乐 A

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____。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 A

1923年幼儿教育家_____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B

《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______。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 D.阿恩海姆 B

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_____ _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A

_____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 A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A、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 B、儿童、教师与美术课堂

C、教师、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 A

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______。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A

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______、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C

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______。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B

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_____程度。 A、明暗 B、色相 C、纯度 A

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_____ 。

A、黄色 B、红色 C、白色 D、黑色 A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 A、对话法 B、讲授法 C、示范法 A

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其视角的出发点是( )。

A、儿童的发展 B、智能的成长 C、身体动作的成长 D、社会性的成长 A

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潘元石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 )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A、三 B、四 C、五 D、六 A 多选:

美术是一门艺术,也称为( )。

A、造型艺术 B、视觉艺术 C、空间艺术 ABC

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

A、线条 B、形体 C、结构 D、色彩 ABCD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 A、学前美术教师 B、学前儿童

C、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 D、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ABCD

根据幼儿园绘画教学领域的特点及其不同的教育作用,开展的绘画教学活动有( )。

A、临摹画 B、写生画 C、命题画 D、意愿画 ABCD

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活动的内容和种类主要有( )。 A、泥工 B、纸工 C、综合材料 ABC

学前儿童可欣赏的艺术作品主要有( )。

A、绘画作品 B、雕塑作品 C、实用工艺品 D、建筑艺术 E、自然景物 ABCDE

学前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 )。 A、美术欣赏方面的简单知识,如冷色、暖色、变化、对称等 B、用自己的语言对欣赏对象作出适当的描述

C、用各种“语言”表达自己对欣赏对象的感受和认识 D、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ABCD

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 ) A、涂鸦期(1岁~2岁) B、象征期(2岁一3岁) C、定型期(3岁~7岁) D、写实期(7岁以后) ABCD

屠美如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 ) A、涂鸦期(1岁半~4岁)。 B、象征期(4岁~5岁) C、概念画期(5岁~8岁) D、写实期(8岁~15岁) ABCD

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 __。

A、线条 B、形体 C、结构 D、色彩 ABCD

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_ __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杜威 ABC

美术也称_______。

A、形体艺术 B、造型艺术 C、视觉艺术 D、空间艺术 BCD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的板块有___ __,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绘画 C、手工 D、欣赏 BCD

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 。

A、涂鸦期 B、象征期 C、定型期 D、写实期 ABCD

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四种水平。

A、杂乱线 B、单一线 C、圆形线 D、命名线 ABCD

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

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 。

A、涂抹阶段 B、装饰阶段 C、再现和表现阶段 ABC

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 。 A、统为一形 B、正侧面同在 C、单一面 D、多面变形 ABCD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 。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ABC

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 A、分步练习 B、整体练习 C、模仿练习 AB

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的流程包括 。 A、知觉 B、体验 C、反思 D、表达 ABCD

命题画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A、物体画 B、写生画 C、情节画 D、临摹画 A D

下列属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的是______。

A、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B、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C、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______。

A、审美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ABC

命题画的基本条件是______。 A、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B、图画形象基本是画过的 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BC

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包括______。 A、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B、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

C、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ABC

下列属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的作用的是______。 A、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 B、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

C、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 D、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 ABCD

下列属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的内容的是______。 A、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B、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

C、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的事物 ABC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 ______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B D

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值得关注的因素有_____。 A、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 B、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 C、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 D、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 ABCD

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注意点有( )。 A、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 B、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 C、活动目标要符合教学目标 AB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目标分为( )。

A、总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教育活动目标。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 )。

A、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B、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C、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是( )。 A、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体现了审美教育的性质

B、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注意培养儿童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

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即促进( )方面的发展。

A、其审美感知 B、审美情感 C、审美创造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则使总目标在( )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特点是( )。 A、对3岁~6岁年龄学前儿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B、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C、为单元目标和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ABC

在美术教育中学前儿童所要学习的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有( )。 A、线条 B、形状 C、色彩 D、构图 ABCD

可以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分为( )。 A、描述阶段 B、形式分析阶段 C、解释阶段 ABC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包括( )。

A、审美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ABC

对话法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 A、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 B、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 C、主体自我交流 AB

在对话法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 )。

A、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 B、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C、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D、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ABCD

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 )。

A、临摹画 B、命题画 C、意愿画 D、装饰画 ABCD

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命题画可分为( )。 A、物体画 B、情节画 C、儿童画 AB

在绘画操作表现阶段,教师的指导应着重在( )方面。 A、为儿童选择和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 B、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C、帮助儿童进行创造性的画面表达 D、提供游戏化的练习 ABCD

引导儿童进行想象和体验,教师要注意的是( )。

A、教师要用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

B、教师要利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儿童进行“移情”和“拟人” C、可以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加深对对象的体验 ABC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观察的方法有( )。 A、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 B、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 C、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 D、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ABCD

学前儿童的平面手工活动主要的形式有( )。 A、粘贴 B、剪贴 C、撕贴 D、染纸 ABCD

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剪纸的基本剪法有( )。 A、目测剪 B、沿轮廓剪 C、折叠剪 ABC

学前儿童的立体手工活动主要包括( )。

A、泥塑 B、折纸 C、厚纸制作 D、废旧材料及果蔬等的制作 ABCD

儿童审美知觉的特点是( )。

A、完形性 B、主动性 C、多通道性 ABC

儿童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外显性 D、弥漫性 ABCD

下列属于2岁一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

A、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欣赏的习惯。

B、引导儿童欣赏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和美术作品,使他们能对这类形象感兴趣。

C、引导儿童欣赏同伴的美术作品。 ABC

下列属于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 A、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B、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C、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 AB

下列属于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

A、引导儿童欣赏并初步理解作品形象和作品主题的意义,使其知道美术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B、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

C、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能理解的成人的美术作品、同伴的美术作品, 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玩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置等,产生与作品等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 ABC

下列属于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

A、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美的能力。

B、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C、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ABC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 )。

A、描述阶段 B、形式分析阶段 C、解释阶段 D、评价阶段 ABCD

幼儿在工作的顺序性方面的行为表现分为哪几种类型?( ) A、有顺序、有步骤地完成作品

B、弄错步骤,发现后主动纠正,完成作品

C、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在混乱中完成作品,作品有缺陷 D、只完成局部,作品半途而废 ABCD

幼儿在工具材料的秩序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 A、保持工具材料的固定位置,用时取出,用后放回 B、大致保持原位置,放错后能找到 C、一片混乱,用后乱放,取时找不到 D、不会取放,拿到什么用什么 ABCD

学前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学习辨认色彩的要素包括( )。 A、色相 B、纯度 C、明度 ABC

学前儿童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学习主要经历的过程包括( )。

A、按物择色 B、通过颜色变化来处理画面上的色彩 C、色彩的情感表达 ABC

下列属于直线的是( )。

A、水平线 B、垂直线 C、斜线 D、折线 ABCD

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 )。 A、放松 B、平静 C、休止 ABC

垂直线意味着( )。

A、静态张力 B、准备就绪 C、抵抗力 D、支撑; ABCD

斜线意味着( )。

A、动作 B、活力 C、不平衡; ABC

较适合幼儿制作的版画的常见形式有( )。 A、对折印画 B、纸版画 C、实物版画 ABC

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包括( )。 A、画稿 B、上版 C、刻制 D、印刷 ABCD

判断:(只要没划X的,都是正确!)

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

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主要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

幼儿人格的“种子”可以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不可能在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

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

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

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

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

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

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

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

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2岁后逐渐发展。×

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应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应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

在教学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 和儿童美术 发展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目的关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应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幼儿。×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对幼儿的评价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幼儿教育评价应尽可能得地使幼儿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

美术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运用笔、纸、墨、颜料、布、绢等,雕塑需要运用泥、木、石、铜、刀等。

美术活动通过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引起人们的情感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

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在教育。×

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是美术本身。×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取向的普通美术教育为主。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和中、小学校的普通美术教育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

儿童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没有直接的功利性, 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为满足。

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纯艺术的领域,它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的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

对学前儿童传授一些基本的、简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文化的意义上进行发展和延续也是必要的。

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使幼儿能按照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领域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各种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用线条、色块、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

幼儿通常喜爱用铅笔、水彩笔画线条,也喜欢用油画棒、蜡笔画出浓浓的、鲜丽的色块。

从儿童绘画的内容来看,有反映个别物体的物体画,有反映一定情节内容的情节画,还有图案画等。

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并注重过程。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活动需要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目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认识到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功能。

广义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包含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

儿童画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良好资料。

儿童的图画发展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世界各国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但是儿童绘画时期划分的年龄是各有不同的。

儿童先会画点,后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线。×

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

在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技能和他的认识水平是相差很远的。

到象征期,儿童的绘画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他还不能很好地画出他所知道的,更谈不上他实际所看见的。

到了定型期,儿童的绘画技能就逐渐接近他的发展着的认识水平了。

儿童图画反映了对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

儿童首先是注意会动的东西,其次是有声音的东西,再次是色彩鲜艳和形状奇特的东西。

儿童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无关。×

“天赋说”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

“生理机能说”认为儿童喜欢绘画是为了满足手动的生生里需要,并通过绘画活动产生一种动觉刺激和动觉快感。

屠美如认为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欣赏领域更侧重于对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绘画和手工领域更侧重于对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审美情感的体验能力在欣赏、绘画和手工三个领域都能得到培养。

儿童在美术欣赏中,从来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

学前儿童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儿童面对美术作品或周围景物时所进行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大致包括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

学前儿童的绘画活动是他们运用笔、墨、颜料等绘画工具在纸、墙壁等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

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体现了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

学前儿童绘画的题材往往来自于学前儿童的生活。

命题画是指由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儿童按照这一要求完成的绘画。

命题画教育以帮助儿童学习造型、设色、构图等形式语言为主要目的。

物体画的主要描绘对象为单一的物体,侧重于对儿童的造型能力的培养。

情节画的主要描绘对象则是一组物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反映的一定的情节,除了对儿童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以外,更侧重于对儿童的构图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学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选择那些儿童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来作为绘画的题材。

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意愿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的开放性言来向学前儿童提问。

教师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因为这类问题很容易造成儿童思维的惰性。

在实践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教师问儿童:“这朵花很漂亮,是不是啊?”而儿童也漫不经心地眼看着别处、拖着长腔说:“是——”这类做法应该避免。

平面手工活动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对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制作出平面手工作品的活动。

教师可在美术角中陈放一些废旧的有形象的画册或挂历,供儿童在游戏时间里练习沿轮廓剪,剪下的形象可供粘贴用。

幼儿在开始学习用剪刀时可以采用目测剪的剪法,而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教师可要求他们先考虑好自己要剪的形象后再剪。

泥塑活动是通过双手的活动将泥塑造成立体形态的物体形象的活动,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立体手工造型活动。

泥塑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

泥塑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有粘泥、橡皮泥、面团、泥工板、竹刀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或一个小组的泥塑作品来编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考虑到儿童操作上的方便,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不宜将泥塑活动安排在寒冷和炎热的季节进行。

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教师应注意将儿童的泥塑作品保存在通风阴凉处,若需重新使用泥料,则应与儿童商量或不当着儿童的面处理掉,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折纸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其特点是利用几何形造型。

通过折纸不仅可以锻炼学前儿童手的动作的灵活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目测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对图形变换的思维能力。

折纸取材方便,白报纸、挂历纸等薄而有韧性的纸均可用来折叠。

由于折纸的特点是容易忘记,因而,教师可引导儿童学习看图示折纸。

在折纸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自己在折法上进行想象创造,折出具象与抽

象的造型。

厚纸制作是指运用铅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纸,通过剪、折、贴、组装等技法制作出三维形体的活动。

厚纸制作可以帮助学前儿童通过制作认识纸从平面形态到立体几何形体的变化规律,同时,发展其空间知觉能力、联想能力、造型能力。

废旧材料和果蔬制作是指利用废旧日用品或水果、蔬菜等自然物,通过联想“因材施艺”地进行建构,制作出立体形象的活动。

废旧材料和果蔬制作对于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也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由于制作过程对儿童手腕力量和手指灵活性的要求较高, 因此,废旧材料及果蔬等的造型活动大多在幼儿园大班开展。

废旧材料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教师可以自己收集废旧材料,也可以发动儿童和家长一起。

妥善处理好儿童的作品,不仅可以使儿童体验到手工制作的成功感,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废旧材料制作的兴趣。

要提供给学前儿童的手工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不是说在同一次活动中堆砌很多的材料,而是要提供有表现力的材料,并且要让儿童有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要把手工活动的基本技法教给学前儿童,让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自由地进行想象、操作,可“因意选材”,也可“因材施艺”,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手工活动不可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要养成学前儿童良好的手工活动的卫生习惯。

无数的实验表明,儿童在观看时,面对他一无所知的世界,首先是高度概括地“发现”对象的基本结构。

儿童把握视觉整体完形和结构性的倾向特别表现在:一是对轮廓块面的强调夸张性的专注;二是对引起注意的特征部分的异常敏感。

儿童审美知觉的主动性是指学前儿童总是主动选择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及其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

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官的发育还不太成熟,因而他们常常用多种感官来帮助自己进行审美知觉。

由于儿童原先的视界与成人具有差异,因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理解标准来要求儿童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

在儿童的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

儿童常常以自己的情感爱好为标准来进行审美判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儿童手舞足蹈、呜哇有声地借助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岁~3岁的儿童尚处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的转变期,往往对色彩、形状、线条本身(尤其是色彩)更感兴趣,缺乏审美的感知。

3岁~4岁的儿童已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具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对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及相应的美感体验。

4岁~5岁的儿童已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

4岁~5岁的儿童一般偏爱色彩鲜艳的、具有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的美术作品,喜欢那些能带给他们愉快情绪体验的自然风光和景物。

4岁~5岁的儿童还没有一般的审美标准,喜爱或不喜爱某一幅作品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其生活经验。

5岁一6岁的儿童已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5岁一6岁的儿童在对美术作品、歌曲、舞蹈等方面的评价上倾向于用自己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其审美评价往往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评价的影响。

5岁一6岁的儿童的审美评价标准还较为模糊,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幼儿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一个进一步感受、理解美术作品类的事物的过程。

教师必须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把自己对所欣赏对象的感受用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出来。

教师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这对培养幼儿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有足够的画册、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设置,能经常有机会接触画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有进行创作练习活动的场所。

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

在儿童观看欣赏艺术作品以后,教师要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

教师要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儿童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瞬间的强力感受,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是儿童直觉地面对作品产生的闪光式的认识。

为了使儿童产生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在观看作品以前,教师要做许多准备工作,特别是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准备。

通过形式分析,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形式分析阶段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色彩方面,从单色到多色,从红色、黄色到绿色、蓝色,从暖色到冷色,儿童对色彩的偏爱及应用,遵循着人类对色彩偏爱的演变规律。

儿童是有可能理解和接受艺术家用激情和生命所描绘的色彩的。

教师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要求儿童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指导方法是对话法。

对话法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是针对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单纯采用灌输法所带来的遗憾。

灌输法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将教师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儿童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

对话法教学会使儿童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运用协同合作式的对话法,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不应该是被动接受,而应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8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

3岁左右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

教师可以让儿童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

教师可以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幼儿园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

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

在幼儿园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幼儿园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

幼儿园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

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作为引导儿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儿童,而应承认,在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面前,师生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

教师可以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通过对教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

通过对教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验证教师制定的美术教育目标、选择的美术教育内容、活动的组织过程等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

通过对教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作出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与活动本身是联结在一起的。 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提升。

教师还应根据对幼儿以往发展水平的了解和自己的教育知识与经验来预测儿童未来的发展,并进一步制定新的教育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案,更好地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和美术教师教学水准的发展。

美术教育目标是制定美术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教师通过对美术教育规律、幼儿美术活动特点的研究,以及对美术教育方法的改进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制定美术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恰当的分析,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的教师、幼儿环境、物质条件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制定美术教育评价标准时不要单纯追求统一的标准,忽视实际情况。

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最终必须具体化,成为便于操作的评价工具。

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要切合实际,不能要求过高。

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应尽量具体,描述明确,为操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活动实施的信息。

美术活动中的习惯是多方面的,习惯可以指个人的习惯做法,也可指大家都要自觉遵守的惯例和秩序。

对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

教师要全面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幼儿美术发展的特征,及其在美术活动中所反映的其他身心发展的特质。

幼儿美术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水平。

对幼儿的美术学习进行评价,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育作出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对幼儿的美术学习进行评价的最根本目的还是根据评价的结果,为幼儿今后的发展作出预测,制定下一步发展的新目标,并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案,以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这种比较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各方面成长的程度。

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个别差异性。

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有利于教师对某—团体中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的把握。

如果是在幼儿面前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进行评价,就容易给幼儿带来自卑感或自负感。

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幼

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定今后发展的目标。

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的评价上,罗恩菲尔德将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幼儿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七个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

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从感情的成长、智能的成长、身体动作的成长、知觉的成长、社会性的成长、美感的成长和创造性的成长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来说,这种发展既包括儿童在身心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

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

绘画对幼儿而言,是一种按照自己的个性,表现自我、主张自我的手段。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也是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纯度高的色彩鲜艳,在鲜艳的色彩中加黑、加白、加灰纯度就变低了。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

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

渐变、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不同的色调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表达不同的画面气氛。

线条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直线与曲线。

曲线包括根据圆弧度的大小、方向转换的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曲线。

弧线、曲线、波浪线给人有力、果断、起伏不定的感觉。×

直折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

断续线比较能够表现开放、自由、柔顺司变的形式。

直线与曲线有长短、粗细的变化,线和线之间可以交叉、并列、重叠、穿插等,线条的变化无穷。

线的变化可以给人一种形式美感,它能用无穷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物体形象的特点。

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材料上也会产生不同的痕迹,形成不同质感的线条。

只要熟练、合理地运用,即使是简单的线条,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形状中,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多边形等都由直线构成,较为简单明确,所以称为规则的几何形状。

方向不定的弧线、曲线、波状线等自由曲线组成的形状称为非规则的自由形状。

非规则的自由形状常见于大自然,如波浪、河流、海滩、花、草、枝、叶等。

和色彩、线条一样,形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不同的形状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心理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一些不太规则的形状靠近这些基本形状,以帮助记忆和识别。

幼儿在形状的归纳方面却远远强于成年人。

刮画就是利用硬物刮出的痕迹来进行绘画造型的美术活动。

低年龄段幼儿不适宜使用刮画。

纸版画是用各种纸做版材制作印刷的版画,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且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近年来得到迅速广泛的发展,是中小学生和儿童最喜爱制作的一种版画。

在各国的儿童版画教学中纸版画被普遍运用,也是我国儿童版画创作中的主要品种。

纸版画表现力丰富,具有优美的纸质肌理和自然情趣。

纸版画可分为剪贴纸版画、吹塑纸版画、镂刻纸版画、漏印纸版画、凸印刻纸版画、凹印刻纸版画、凹凸纸版画(综合纸版画)等。

泥塑是通过团(球体)、搓(柱体)、压(扁、平、坑)、连接(局部与主体、局

部与细部)、拉(拉出细小结构)和捏(方体、加固、细部加工)等手段,塑造成立体形态的物体形象的活动。

泥塑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立体手工造型活动。

泥塑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

泥塑的题材,应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物体结构要简单,形象特征要明显,塑造的技能要简易,使幼儿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功。

中、大班的泥塑作业,要求逐步塑造稍复杂一些的物体形象,达到“有几分像”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要先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学前儿童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泥塑主要是临摹作业,也可有意愿作业。

泥塑作业的讲评与图画作业的讲评一样,达到基本要求的为良好;对有创造性的泥塑作业应表扬。

泥塑作业可以从小班第二学期开始。

学习泥塑时,应先引导幼儿欣赏泥塑作品。

线描就是用线条勾画出物体的轮廓,以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的绘画技法。

线描画画法简单、造型明确、概括性强,是幼儿常用也是最喜欢的绘画方法之一。

线描画对材料的要求不高,可以用铅笔、蜡笔、油画棒、水笔等各种工具画。

线描画要求用线肯定,一个物体可以被分成几段线条来画,但每段线条都要一笔画成,宁可画错,也不能涂改。

国画是用毛笔、墨(国画颜料)和宣纸进行绘画。

毛笔掌握起来比硬笔困难,但画出的线条变化丰富,用习惯后,再画某些东西时要比其他笔容易,三五下就能画一张画,很干脆,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很适合幼儿的绘画技法。

撕纸是以手指作为工具,利用双手手指的配合来撕出所需形象,再贴成平面的画面,也是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

撕纸活动的重点在于“撕”,让儿童进行撕纸造型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及其控制能力。

用手撕出来的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毛茸茸的,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独特美感,这是其他造型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受手撕的局限,撕纸的造型不可能很精细,这也有助于训练儿童对整体“基本形”的把握。

一般来说,撕贴的材料是较薄的软纸,但其韧性不能太强。

撕贴的形式有自由撕、沿轮廓撕和折叠撕几类,开始学习撕纸时,可进行自由撕,逐渐地,教师可引导儿童学习沿轮廓撕和折叠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w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