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卷(最终定稿)

更新时间:2024-05-07 06: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三) 离亭燕? 张昪[biàn]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⑴。怅望倚层楼⑵,寒日无言西下。 【词句注释】

?离亭燕:词牌名。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

?风物:风光景物。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此处是拟人化用法。 ?浸:液体渗入。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断:接合部。

?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相射:互相辉映。 ?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 ?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 ?客帆:即客船。 ?低亚:低垂。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南京一带建都。 ⑴渔樵:渔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 ⑵怅望:怀着怅惘的心情远望。 【白话译文】

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创作背景】

根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所载,这首词是张昪(一作张升)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昪在退居以前,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代,退居江南时期,又经历了宋英宗、神宗两朝,北宋帝国由盛到衰,积贫积弱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这首词包含着作者对国势的关切。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而来,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一个“射”字点化了这

1

一画面。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

在宋代词坛上,张昪与范仲淹一样,创作中透露出词风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信息,对于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名家点评

薛砺若:此词于冷隽中寓悲凉之感。阕中如“霁色冷光相射”,“寒日无言西下”句,尤觉冷艳触人心目,而语意无穷。(《宋词通论》)

况周颐:张康节《离亭燕》云:‘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秦少游《满庭芳》云:“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两歇拍意境相若,而张词尤极苍凉萧远之致。(《历代词人考略卷八》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9.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8.“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9. 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21.本词上阙写景,注重层层勾连,前后相承,如“水”紧承 ▲ 而来,“霁色”紧承 ▲ 而来,“冷光”承 ▲而来。(3分)

22.“怅望倚层楼”,一个“怅”字,虽朴而情厚,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其内涵。 参考答案:

2

21. 江 碧天 水

22.诗人登上高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亡之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分);而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3分)D(“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

(2)(4分)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2分)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2分)

(2)词的下片,一个“怅”字饱含情意。请简要分析“怅”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历代词人考略》评说“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句意境“极苍凉萧远之致”。试结合本词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垂虹亭① 米芾

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③,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释] ①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又名《吴江垂虹亭作》

②洞庭:此乃太湖之别名,非湖南省之洞庭湖。 ③桑苎:代佛广植桑苎的家乡。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这首诗写垂虹亭所见,起句大笔勾勒,白云、山水、扁舟,一望平远开阔,见出画家之诗的特点;对句写物产,以“金”、“玉” 作形容,固是鲈鱼、柑桔色泽如此,也有作者视此二物重比金玉之意----轻庙堂富贵而重山水隐逸,自然引出下句言志,说与陆羽一流人物为友。第三句有略一收束的韵致,也有了顿挫。结句仍宕开去,点题写景。“秋色满东南”照应首两句,更把意境纵横上下地拓展了。

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

3

宫。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宝晋英光集》等。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1、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诗中一、二两句进行赏析。 2、诗歌以“垂虹秋色满东南”结尾,有何作用?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湖上的白帆如同白云,鲈鱼如同白玉雕成,柑橘如同黄金铸就。以白云喻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水为一、云帆难辨的境界,有动态美;以玉喻鱼,以金喻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鲈鱼和柑橘的金玉之质、金玉之色。(意对即可)

2、①照应题目,点明所写的景色。

②拓展了意境的空间,使东南大地都沉浸在垂虹金色的秋光里,表达了作者对垂虹亭深厚真挚的爱。

蝶恋花?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作者简介】

晏几道,宋代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监颍昌府许田镇。一生仕途不利,晚年家道中落。然个性耿介,不肯依附权贵,文章亦自立规模。工令词,多追怀往昔欢娱之作,情调感伤,风格婉丽。与其父齐名,时称“二晏”。有《小山词》传世。 【词句注释】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另亦指传书信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白话译文】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

4

遇。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宋词英译】

YAN Jidao – Lyrics to the Melody of Butterfles Chasing Flowers In a dream at the Yangtze's south, among the misty waters of canals I roam, Yet all over the river's south, I haven't yet the lady I left behind come across.

In my slumbers there's no one to whom I could my sorrows disclose, Only to wake up to the gloom of having been misled by these sorrows. I'd like to a letter write to my heart reveal,

Yet wild fly geese and deep sink fish that haven't helped to return a reply after all.

So I turn to the strings hoping to sing away my woe,

Till rent into pieces is my heart like a cittern's neck that many frets hold.

【作品鉴赏】

此词上片写梦里相思,下片写醒后遣怀。全词语言清畅,而抒情有递进、有顿挫,故沉挚有力。

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备“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备增绵邈。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不多见。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

下片转写寄信事。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用的乐器是秦筝。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她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

这首词语言清疏明畅,但写情从做梦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

5

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词真可说是“浅语有致”。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注释】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颜:面色,容颜。

(1)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

(2)第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思归(思乡)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夕阳沉到近处的树梢之下,远处野火似的余晖映红秋山。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入”字既写出夕照逐渐暗淡,又表明诗人伫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3)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①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②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答案】:①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②角度举例: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华年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D.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使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马戴《落日怅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马戴《落日怅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照了才愁,是原

6

本无愁;不照己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色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

7

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8.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 参考答案:

8.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5分,每点2分,表达1分)

9.作者见景生情,(1分)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2分)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2分)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1分) 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张元干】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作者简介】

张元干(1091—1170?),宋代词人。又名元傒,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绍兴八年,力主和议。后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尔后漫游江浙等地。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

【作品鉴赏】

满江红,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例用入声韵脚。以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有名。南宋姜夔始用平声韵,但用者不多。

题中“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吴城山”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张

8

孝祥《吴城阻风》诗中云:“吴城山头三日风,白浪如屋云埋空。”形象地展示了江涛汹涌的险恶景象。

此词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出天气骤变,风浪连天江面无比险恶。作者紧扣住词题“阻风”下笔,而写得气势雄伟。在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杜甫《春水》诗:“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词里“风浪”二字连用,便在烟水迷茫的景象中显示出了一股汹涌险恶的气势。“云乍起”二句承上实写舟行所遇的险境。一个“还”字,既写出江面恶劣的环境延续,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这样开头几句就把行舟为风雨所阻的情况充分表现出来。“绿卷芳洲生杜若”二句,由远及近,写景如画。“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在长满一片嫩绿芳草的水洲边上,舟泊烟渚,雨中落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笔墨苍润的烟雨落帆图。

“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二句,写停泊的情景。“向来”,即适来,“沙嘴”,即沙洲。晏几道《玉楼春》:“停桡共说江头路。”词人产生遇风浪而飘泊天涯的情怀,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寒犹在”以下四句,承上转下,由景及情,描写了寒夜停泊的情况。而“倚篷窗无寐”二句,更进一层,倚窗独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既表现出人物的孤独感,又是上文“愁肠”的进一步深化。“寒食清明都过却”二句,笔墨宕开,但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连结。词人想起清明节都已过去,自己早就误过归期,辜负了佳人相约的一片深情,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痛苦。

结末“想小娄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句化用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意。如果说柳永词中的“误几回”更觉灵动,那么这里的“人如削”就更能传神。唐代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不过,词中不是写自己,而是从对方着笔。本来是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希望自己归来。这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是虚写更展示了作者急切回去的心情,但运用了“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样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不仅显得真实,化虚为实,而且把埋藏内心的思归意蕴充分刻画出来。

这首思归的词作,以景起,以情终,全词情景交织,然而在抒写旅途停泊时的感情起伏动荡,尤擅长于勾勒铺叙。这与柳永擅长表现羁旅行役的题材而又尽情铺展的格调是一脉相承的。 【名家评价】

明代吴从先《草堂诗余集》谓此词“上言风帆飘泊之象,下言归舟在家之思”。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

9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嫂嫂和小姑。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中庭:庭院中间。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鉴赏】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称道。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

10

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写法】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 ?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5分)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和王中丞闻琴 【谢眺】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容与:徘徊犹疑。

【译文】:秋风吹拂枝头上的露水,圆月投下清光。香草的气味拥入怀抱,听到你此夜的琴声。琴声好像林中瑟瑟的秋声,又好像涧水轻鸣。自己不要在徘徊犹疑了,白白浪费了归隐江海的时间。

8.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9.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8.

11

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和王中丞闻琴谢眺阅读答案鉴赏】和王中丞闻琴谢眺阅读答案鉴赏。(3分)(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得分)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琮琮作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3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9.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感慨。(3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逸之意。(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鉴赏】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本诗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

12

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前面提到的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读者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似乎可以看到这种写法的影响。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 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1分)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1分)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1分)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1分)

13

(2)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抒情)、拟人的手法。(2分)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2分)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赏析】:

《送沈子福归江东》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无处不到;且以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间友情,亦颇宜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等,虽手法相同,然情味凄苦有异。这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最后两句,想象奇妙,余音袅袅。清人马位《秋窗随笔》评曰:“最爱王摩诘‘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之句,一往情深。”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事迹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2)试简述本诗首句的作用。(4分)

(3)前人评论《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诗的三、四句“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试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2)渲染寂寞伤别的氛围,(2分)奠定了全诗惜别的感情基调。 (3)答案: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2分)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

14

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翻译:蜀帝杜宇的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鸟,年年啼鸣,声声沥血。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第一次听到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寸断肝肠。春已残,花飘零,锦水春景黯然失色,乱红如雨。春夜难寐,举头望月,清光如霜。声声子规啼鸣,好像在催远行的游子快快回家,这里东郊的农事正忙,可是此时却难以归去,心思凄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鉴赏】:

首联点出这个传说。点明在暮春初夏,子规哀叫了。

颔联写出听了杜宇的哀啼后,两种人有反应:一者为贪夫,一者为远客。远客听到后哀怨、愁思不已,这是对应杜宇传说中的第二点。

贪夫是什么?词典上很清楚,就是貪婪的人,贪婪的人听到以后是什么感受,一个是“倦”、一个是“低首”。低首是什么?词典上有“恭順貌”“羞愧貌”“折服貌”“佩服”几个义项。对应杜宇传说第一点,杜宇禅让隐居,那贪婪的人还不羞愧死么?但是他们是“空”羞愧,是“倦听”(厭於聽聞),说他们空佩服也行,总之他们是不会放弃追名逐利的。

颈联景物烘托就不说了。

尾联“催归催得谁归去”,那就是照应颔联了。你杜鹃鸟儿在那儿叫,叫声里不断催促人们。但是贪夫不会被催去归隐。催远客回家,但远客想归去却不能够。只有乡郊的人们被你催促着去忙农事了,而这正是扣杜宇传说中的第三点。

15

总结一下,这首诗主要点哪里是在写思乡之情?这分明就在咏子规。尽管其中暗含对贪夫无厌的讽刺,对远客不得归愁思的同情,以及对农人趁时耕种的称赞。但是主要还是一种感叹之情,是听到子规啼鸣,想到杜宇传说,联系人们的表现,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感叹。侧重点并不是思乡之情,这是非常明朗的。

宫中调笑·团扇 【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译文】

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注释】

调笑令:词牌名,此调亦即《宫中调笑》(又称《转应曲》。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此词即属“宫词”之余。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赏析

冷落了,这皎如满月的宫扇,冷落了,这声如仙乐的丝竹管弦,冷落了,这美如天宫的昭阳殿??

这昭阳殿曾何等荣耀,皇上的御辇曾多少次临幸这个所在!而每当他光顾,殿里便整日回荡着急管繁弦,轻歌曼舞中翩翩飘闪着这鲜丽的团扇。现在这一切都冷落了;殿前路生青,管弦落满尘埃,团扇也黯然无光。 【鉴赏】

此调亦即《调笑令》(又称《转应曲》。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此词即属“宫词”之余。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

16

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罗袖,罗袖,暗舞春风依旧。遥看歌舞玉楼,好日新妆坐愁。愁坐,愁坐,一世虚生虚过。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感皇恩① 【宋·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尘寰外。 【鉴赏】

这首小词语浅而意深,节短而韵长,表露了作者晚年淡泊旷远的志趣。 起首“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二句语言平易浅白。“一个”、“两三亩”这些小数目,如话家常,十分亲切。同时,也透出主人公知足寡欲的人生态度。

17

“花竹随宜旋装缀”一句承上。开辟了一个两三亩地的小园儿,马上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花与竹是园林常景,也有代表性。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诗:“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陽;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便有山家风味”一句,既总结上文,又漾出作者的怡悦之情。前面几句写景之后,画面上出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等闲池上饮,林间醉。”栽花艺竹之余,词人小具杯盘,徐图一醉。这种徜徉山水,从容度日的方式,正是自来遁迹山林者所乐的境界。词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闲适、超脱的襟怀。由景物入笔,又以景写人作为,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山水性情。

下片转入议论,将词境拓深一步。“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三句语极朴拙,意却自,掉运口语,浅白有味。总却世事营营,胸中没有半点挂虑,自然容易心与景浃,感受到外间景物欣然自得,好象都争先恐后来取悦于人似的。宋程颢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为此句之本。

以曲子词写理趣语,显得亲切活泼,饶有兴味。“剩活人间几岁”,点出余日无多的暮景,却并无衰疯悲惋色彩。“洞天”句,即“谁道洞天尘寰外”,倒装是为了协调平仄的原故。结句将上下片一并收束,表示要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一派欣于所得的情致,可谓溢于言表了。

《澄怀录》载:“陆放翁云:”朱希真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顷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室中悬琴、筑、阮咸之类,檐间有珍禽,皆目所未睹。室中篮缶贮果实脯醢,客至,挑仍奉客。?“可见词人写的不只是一种理想境界,而且是他晚年闲适生活的艺术化写真了。

谒金门 杨柳陌 冯延巳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飞华狼籍。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杨柳陌:陌:指田间田埂,南北为阡,东西为陌,通指道路。《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在常用的有“行同陌路”一词。

新著荷衣人未识:著通着,穿着。荷衣:绿色的衣服。故有“惨绿少年”一说。“荷衣”这个用词可能源自《楚辞》:“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香草的叶称为薰,根称为蕙。蕙带,为男子饰物。当时男子系带,女子系丝)。说到衣服的颜色,这里忍不住多说几句,东汉以赤为贵,以显“火德”,对汉族人来说,这个习气影响至今,自不赘言。西汉以玄为尊仍有二百多年。依照五行说,秦朝为水相,所以秦时尚黑。至于商周则以白为贵。当时纣王的叔叔箕子,封王在朝鲜,故朝鲜人必然以白为贵。这个意识朝鲜人保持至今,由于朝鲜人爱穿白衣,所以又也称“白衣族”。近来的有些朝鲜人很是有些忘本的动作:改首都名,随之。 “端午节”申遗,随之。女工小事尔!如同手淫之后,总得流出点什么东西呀。可是手淫就手淫罢,可千万别还想着要干一干大象啊。

18

年年江海客:古时,江指三江。至于三江的定名,历来莫衷一是,按照《水经注》的说法,三江属九州之一的扬州(非今扬州),分别为:岷江,松江(今吴淞江),浙江。

海:古时,海指四海。四海分别为九夷,八荒,七狄,六蛮。三江四海,意思为地之广袤。现在经常见到这样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另外一个描写暖壶的对联则比较有趣:“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江海”一词,有些现今所说“江湖”的意思,又不尽然。这里不妨探究下现今所说“江湖”一词的渊源 。“江湖”一词最早为战国的庄子用。《庄子 大宗师》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口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周胸怀清风朗月,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于情于道,不知点醒多少梦中人。不过此处庄子的“江湖”,似乎据三尺上,不为人间地也。

“江湖”一说,盖出自唐,源于当时佛教盛行,大概是不会错的。唐代六祖门惠能大师门下有两个高僧,一个叫马祖道,一个叫石头希迁。马祖道世称马大师或马祖,出师后释佛于江西,石头师傅则释佛于湖南,当时求佛之人无不拜见。由于他们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湖南,因此整个求见过程就谓:“走江湖”。如此的话,那么这个过程的参加单位应该就叫“行者”吧。后世小说里,所描写的 “行者”也都与我佛有缘,比如武松僧服避世,杀了若干人后,最后隐于寺庙,还当上了清忠祖师,得享天年。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吴承恩笔下的孙行者了。记得孙悟空和大鹏金翅鸟打架的时候,三易其名,孙行者后,又报行者孙,者行孙。在我看来,最后一个名字,不过是吴承恩老先生调笑之笔而已。

梦觉巫山春色:现代巫山以“巫山十二峰”闻名,旧时巫山以性事和乱伦闻名。宋玉《高唐赋 序》之后,“巫山云雨”几乎就是做爱的代名词。不过唐时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出去巫山不是云”就写的很好,让人想起罗马尼亚诗人的几句:“如果绕过一片乌云 是为了月光重新闪现 就仿佛回忆把你赠给我 直到永远 永远”。毛主席也有正经描写巫山的句子:“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此等伟人胸襟,五十年后,我辈宵小更是不可仰望。

爱君吹玉笛:此处暗用了杨贵妃盗笛的故事,据说唐玄宗的兄弟李承宁善吹笛,其器是一把紫玉笛,杨贵妃爱其声,遂盗而吹之。李承宁排行二十五,所以多称他为宁王或者二十五郎。由此想到日本人山本五十六,可否在此问候一下他的老母,对她厉害的生育能力表示敬仰呢?

菩萨蛮①【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②。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③,北斗回南面④。休即未能休⑤,且待三更见日头⑥。 【注释】

19

①菩萨蛮:词牌名。近人杨宪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②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

③参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

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 ⑤即:同“则”。 【译文】

双卧枕边,我千遍万遍表达誓言: 如果要休,只有等到青山枯萎; 如果要休,只有水面之上浮称砣; 如果要休,只有待到黄河彻底枯竭。

即使大白天参星和辰星同时出现在天上, 北斗星回到了南边, 要休也不能休,

还要等到半夜三更天上挂上大日头。 【鉴赏】

它没有文人词深婉曲折的风致和含蓄蕴藉的神韵。从写法上的铺排、衬字的运用、表意的泼辣直露看,似元曲。但又无元曲的圆熟流丽、挥洒曲折。然而它却激动人心,千古不衰。

原因在于主人以忠贞热烈的感情激发的想象和这种想象的感染力。词中的想象多样而新奇。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这些是习见的,并不奇。但经浪漫主义的想象之后,立刻变得引人入胜了。这些奇想反复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使人感到分明有一种“理”在: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已经长久不分的,而是希望天长地久的。如果没有这种希望,整日厮守也徒然,有这种希望,即使天涯海角甚至人间天上的分离也美满。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但又不觉得过分,读者只为主人公崇高的感情而激动。相形之下,那些不严肃的爱情观是多么暗淡、空虚和渺小。由羡慕进而想到主人公如此之情是怎样产生的。

尽管因素多种,依现在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有充实的内容。但词中却只字未提,明快而又耐人寻味。诗中的想象是广阔大胆的。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间,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对象。以宇宙间最雄伟的景物来烘托爱情,敢于把爱的生命与永恒的宇宙并提,形成一种奇妙的类比推理:青山不会烂,水面浮不起秤锤,黄河不会枯竭,参星和辰星不会在白天出现,北斗不会回到南天,半夜不会升起太阳,爱情不会中断。这样的类推也可说是理不通而情通,无理而妙。

20

?吴民: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原作“无民”。《全元散曲》校记:“疑‘无民’为‘吴民’之讹。如作‘吾民’亦通。”?难道是:哪里是。祥瑞:瑞雪兆丰年。 【译文】

漫天飘坠,扑地飞舞,白白地占了许多的田地。把黎民百姓都冻坏了,说什么是国家祥瑞? 【作品鉴赏】

此曲借咏雪讽刺豪强恶霸,为百姓鸣冤,寓意深刻。据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七十六载:“张士诚据苏时,其弟士德攘夺民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写作亦有特色,如任讷所云:“此词锋利无匹,足令奸邪寒胆,自是快事。尤好在咏雪甚工,无一语蹈空也。”(《曲谐》)。作者为失地农民喊出了抗议的声音。此曲对雪大声斥责,指出其冻杀人的罪恶行径,沉痛严峻,显示了元人北曲犷悍朴质的风格。

愁怀

雨儿飘,风儿扬。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 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雨风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嘲西席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 养性终朝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道不识字由他。

【双调·落梅风】咏雪

到达乌鲁木齐,踏上祖国的土地,虽然是冰天雪地,天气寒冷,而我所穿衣服难以御寒,仍感十分兴奋,喜见雪而咏之。

琼花坠,似絮飞,落地变作银沙被。 粉妆树梢晶莹蕾,兆丰年百家祥瑞。

佳人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作品翻译】

北方有佳人,风姿绝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倾覆国家,岂不知倾城倾国的祸患,只因为佳人难再得! 【作者简介】

26

李延年,男 (?-约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代表作《佳人曲》。

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在宫内管犬,其\性知音,善歌舞\,是著名的阉人歌唱家,颇受武帝器重,汉武帝把她妹妹封为嫔妃后李延年更加得宠,被封为乐府协律督尉,\佩两千石印授,而与上卧起\。

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每为新声变曲,围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佳人难再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李延年还没来得及回答,平阳公主争先代奏:\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妹在御前表演吧,果真使得汉武帝飘飘然如若仙人,其妹因此歌得幸,当即被纳为嫔妃,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因其妹受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他自己也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与上卧起,显赫一时。

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配曲,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作品鉴赏】

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汉书·外戚传》) 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见山,一无渲染铺垫。但其意蕴,却非同凡俗。地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相异的晶莹素洁的风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并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灵伍,无人知已而独立栏杆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仅是超世脱俗,而且更楚楚可怜了。这

27

就是平中孕奇,只开篇两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领,生出对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可爱,当其顾盼之间,又该有怎样美好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许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豳风·东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见得还少吗?这似乎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获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迅速作出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围。

由此可见,这首歌表现佳人之美,不像《卫风·硕人》那样,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肖像描绘见长,而以惊人的夸张和反衬,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表现方法上,倒是更接近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如果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此歌在动用夸张、反衬时,又紧紧抓住了人们常有的那种\畏\而可\怀\、\难\而愈\求\的微妙心理,终于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效果,打动了一代雄主的心弦。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这首歌还有一点注意得,就是采用了大体整齐的五言体式(第五句\宁不知\三字实际上可以删除)。这种体式,当时还只在民间的\俚歌俗

28

曲\中流行。李延年将其引入上层宫廷,配以美妙动人的\新声变曲\。这对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萌芽和生长,无疑起了某种催化作用。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宋代】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译文】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 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寄给陆游以后,陆游又写下《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一诗,可作此词的参考。诗云:\大梁二月杏花开,锦衣公子乘传来。桐阴满第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上源驿中捶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侍从)尽能女真语。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见《剑南诗稿》卷四)可见金人的宴席是设在源驿。宋王明照《玉清新志》卷四云:\陈桥驿,在京师陈桥、封丘二门之间,唐为上元驿。??后来以驿为班荆馆,为虏使迎饯之所。\上元驿,盖即上源驿,北宋时既为\虏使迎饯之所\犹今之宾馆或招待所),入金后当亦于此接待宋使。陆游诗不仅反映了设宴的地点,也大体说明了时间及歌舞伴饮的情况。 【赏析】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通贯全篇。汴京原是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

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91;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29

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甚。“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上源驿的一草一木,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无不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词的下片,构思尤为巧妙。开头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以虚带实,兴寄遥深,其中隐有深刻的含义。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词人简介】

韩元吉(公元1118-1187年)字元咎,号南涧,宋朝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人。另一种说法,他是许昌(今河南)人。宋朝南迁之后,他寓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曾为知建安县(县长),知剑州(州长)。在隆兴年间,官职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后晋封为颍川郡公,归老(退休)后,常住信州(今属江西)南涧,自号南涧翁。

30

宋朝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韩元吉以礼部尚书身份领使节团赴金国参加贺万春节活动。当他们途经宋朝的故都汴京时,金国人设宴招待他们,并在宴会上演奏北宋时期的宫廷名曲。听闻旧时宫廷乐曲,韩元吉非常感叹,留下这首记事词。

【注】①好事近是宋词的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据说《好事近》的“近”字意为“近拍”,指舞曲的前奏,当奏乐近于入破时,收起拍子。这是大曲之中的一个小曲调。宋词与乐曲脱离后,“近”成为词牌名的组成部分。后来因张辑(南宋)有词句“谁谓百年心事,恰钓船横笛”,所以又叫《钓船笛》,此外还有《翠圆枝》等名称。

②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1.本词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

答:1.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江山易主,“汉使作客胡作主“,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悲慨悲愤难以遏抑的思想感情。 2.下片中的“杏花“这一意象,你想到些什么?请简要分析。

“杏花“既是写实,点明了做为使者的词人,也衬托出了使者出使地的环境,同时也是虚写;词人以”杏花“自喻,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像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又不得不参与宴会,又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于景。

双调·蟾宫曲·雪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一],点点扬花[二],片片鹅毛[三]。访戴归来[四],寻梅懒去[五],独钓无聊[六]。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七],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八],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注释】

[一]碧玉琼瑶:形容雪的晶莹洁白。

[二]点点杨花:以杨花喻雪。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三]片片鹅毛:形容雪片大如鹅毛。白居易《雪晚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四]访戴归来:王徽之尝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忽然想起住在剡中(今浙江嵊县)的戴安道,于是在夜雪初霁、月色清朗的夜里,乘小舟去看望他,过门

31

不入而返。人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晋书·王徽之传》及《世说新语·任诞》。

[五]雪梅懒去:这是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故事。

[六]独钓无聊:这是用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

[七]羊羔:美酒名。

[八]“冻骑驴”句:指孟浩然一类骚人雅士的孤高洒脱行径。 1.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这首元曲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比喻、用典、反问等手法。开篇用三个妙喻领起,把漫天飞舞的大雪,比作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写得美艳奇绝;再用“访戴归来”,“寻梅懒去”与雪相关的典故,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以反问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耐人寻味。(比喻、用典、反问各1分,分析2分)

2.开篇对雪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艳奇绝的雪景的热爱;(2分)接着借三个典故表达作者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的情怀;(2分)最后对“清高”“粗豪”的反问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清高豪迈之情。(2分) 【注释】

①双调?蟾宫曲雪: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调名,即曲牌;雪,曲题。 ②琼瑶:美玉。③点点扬花:由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侧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点化而来。

④片片鹅毛:由白居易《雪晚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点化而来。

⑤访戴归来:用典。东晋王徽之居会稽时,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安道)耶?” ⑥寻梅懒去:用典。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骑驴踏雪寻梅,留下佳话。 ⑦独钓无聊: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期间。精神抑郁。诗人只好寄情山水,借歌咏山水景物和河上渔翁来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他曾写下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自己超凡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⑧羊羔:美酒名。 【赏析】

薛昂夫,又名薛超吾。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人。生卒年不详。汉姓马,字九皋。官至三衢路达鲁花赤。善篆书。王德渊为其诗集作序,称他“诗词新严

32

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其诗“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宏阔,风格豪放。

这首《双调?蟾宫曲雪》是一首咏雪词,构思别致奇特。诗人化诗用典,写得意趣盎然。开篇用三个妙喻领起,写得美艳奇绝。你看,那漫天飞舞的大雪,就像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而与雪相关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想当年王徽之风雪之夜泛舟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诗人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留下动人的佳话;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寄情山水,雪中独钓。这是何等的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啊!他们有的饮着美酒,围着火炉,住着暖屋,有的顶风冒雪,夜下寻梅,有的远离尘嚣,独立江边。你能说他们那个纯洁高尚,哪个粗犷豪放? 短短一首67字的散曲,诗人竟化用前人两首诗,用了三个典故,将雪境描绘得美艳奇绝,,将意旨表达得厚重深沉。结尾,诗人只问不答,把答案留给读者去把玩品味,更是妙绝。全曲化诗用典,评论史实,写景抒情,意趣盎然,很值得人品味咀嚼。

齐天乐. 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 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彷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注]①仂远是由宋入元时人。王沂孙曾有同调同题的词,影射杨琏真伽盗窃南宋帝后陵寝的暴行。仇远这首词和其风格极为相近。②谩,欺诳;省,反思省悟。③齐女:蝉的别称,有齐女化蝉故事。

8.词的第一句“夕阳门巷荒城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有什么作用? 9.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词人为什么要“浅莎寻蜕羽”?(6分)

8.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门巷萧条,地僻城荒的萧瑟冷清的面面。(2分)此句渲染了悲凉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引出后面关于秋蝉的描写。 9.“齐女”双关,蝉已消失,故国亦已不堪回首,痛彻肺肝。(2分)“冰笺”和“琴谱”总会令人睹物思故。深秋时节霜风凄紧,叶子飘落于地,一片惨红,蝉影奢然,令人思念不已。(2分)词人只好寻觅秋蝉亡去前蜕下的外壳,以寄托自己深长的家国之思、身世之痛。(2分)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德佑间曾任义乌(今属浙江)令等职。宋亡隐居不仕。其词讲求格律,风格在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间,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也曾写过一些慨叹宋室覆亡之作。并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

33

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数十种。编有《绝妙好词》。存词150余首。 【赏析】:

仇远也是由宋入元时人。王沂孙曾有同调同题的词,影射杨琏真伽盗窃南宋帝后陵寝的暴行。仇远这首词和其风格极为相近,也是借咏蝉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身世之痛。

“夕阳门苍荒城曲 ”:返照夕阳,萧条门巷,地僻城荒,渲染了悲凉气氛。接着把笔触转向吟咏的主体秋蝉。“清音早鸣秋树”:蝉鸣声凄清幽怨,从树上传出 ,使人秋意顿生。“早鸣”二字意谓有倾诉不尽的愁苦。薄剪绡衣改用拟人手法摹绘其身姿:清秋时节 ,露冷风寒,可是她仍然穿着极薄的“绡衣”。呆立枝头,独自忍受着寒冷和空寂的煎熬。“凉生鬓影”是示现通体皆寒的形象。时令的转换和环境的变迁使其痛苦异常。这里把秋蝉喻薄命美人,以抒发自己身世没落的悲哀。“ 独饮天边风露 ”写蝉境况之窘迫。“凉生鬓影 ”形容枯槁还要去饮风啜露,有谁能堪?处境如此 ,谁为之奈何!天高渺清远,蝉孤独窘迫,词人把二者映照开来,构成一种较为独特的意境。或可表示词人希冀摆脱自己欲念的一种自我表白吧。接着“朝朝暮暮 ”延伸了时间,“蓦然飞过别枝去”拓展了空间。不论何时何地,哀痛于心的蝉,不停地将心中的哀伤倾诉 。悲鸣不能自已 ,痛苦又何堪。但只要“ 尚有残声”,她就不会噤而不发。威势逼人的风刀霜剑 ,怎能使她慑服 。这段文字缓急相间 ,起落有致 。音韵巧妙,声音变化,而又部分重沓,表达出缠绵悱恻、悠悠不尽的情思。

上片在写蝉时 ,先写在特定时空中蝉的凄苦忧愁,后来拓展时空范围,大大地加强了写蝉的广度和深度。

“齐宫往事谩省”,引出兴亡之感来。齐女化蝉,古老的故事至今仍不时地在人们的脑子里闪现,常以它为话题,谈个不休。可是如今连齐女的化身——蝉也已悄然离去 ,雨后空山 ,烟月古柳,又何处可觅踪 。清脆的鸣声 、终归是梦幻而已。这是因宋陵被侵,引发词人怀旧的情怀。

“齐女”已消失,宋陵被毁坏了 ,故国已不堪回首 ,痛彻肺肝也。“拂冰笺”、“拈琴谱”了 。“冰笺”和“琴谱 ”总会令人睹物思故的。“满地霜红”道出:深秋时节霜风凄紧,惨红的叶子飘浮于地,倩影杳然,令人思念不已。只好寻觅秋蝉亡去前脱下的外壳,以寄托自己深长的情思。

这是一首借蝉咏情之词。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和对当朝统治不满。都借本来不相及的蝉而咏出来。融化“齐女化蝉”的古老传说,巧连“蝉”“人”。使词人一肚子难于诉说的对处境的不满托蝉而一股脑地倾吐出来,可谓意味极为深永。 8.词的第一句“夕阳门巷荒城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有什么作用? 9.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词人为什么要“浅莎寻蜕羽”?(6分) 参考答案

34

8.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门巷萧条,地僻城荒的萧瑟冷清的画面,此句渲染了悲凉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出后面关于秋蝉的描写。

9.“齐女”双关,蝉已消失,故国亦已不堪回首,痛彻肺肝。“冰笺”和“琴谱”总会令人睹物思帮。深秋时节霜风凄紧,叶子飘落于地,一片惨红,蝉影杳然,令人思念不已;词人只好寻觅秋蝉亡去前蜕下的外壳,以寄托自己深长的家国之思,身世之痛。

齐天乐?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①,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②,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③,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④?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⑤,消得斜阳几度⑥。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注释】 消得:经受得住。

①一襟馀(yú ):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厕久。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此处因称蝉为宫蝉。 、“馀”同“余”,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千字文。“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全唐诗(卷一)

②宫魂:指蝉,据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传说齐后因受冤屈,非常怨恨,自杀死后,尸体变蝉。③咽:哽咽。④凉柯:指秋天的树枝。⑤瑶佩:即玉佩。比喻蝉声。⑥调柱:调整筝的丝弦。

⑦镜暗妆残:不梳洗打扮,本指女子容颜衰老,这里指秋蝉。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徐幹《杂诗》:“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⑧娇鬓:借喻蝉翼娇美。崔豹《古今注》载魏文帝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⑨铜仙:见刘辰翁《宝鼎现》注。温峤《蝉赋》:“铠噏晨风,渴饮朝露。”李贺《金铜仙人歌》:“忆君清泪如铅水。”“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⑩枯形:孙楚《蝉赋》:“形如枯槁。”熏风:南风。古《南风歌》:“南风之熏兮。”苏轼《阮郎归》词:“绿槐高树咽新蝉,熏风初入弦。”夏天是蝉的黄金时代,此处借指南宋盛世。 【译文】

宫人忿然魂断,满腔余恨无消处。化作哀苦的鸣蝉,年年栖息在翠阴庭树。你刚在乍凉的秋枝上幽咽,一会儿又移到密叶深处,再把那离愁向人们倾诉。西窗外下过了一阵疏雨,我奇怪,为何你的叫声不再凄苦,反而好似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抚弄着筝柱。明镜已变得暗淡无光,你也无心打扮装束,而今又是为了谁,你却鬓发尚如此娇美?

35

金铜仙人离开了国度告别了故乡,流下的铅泪如洗,可叹她携盘远行,再也不能为你贮存清露,你残弱的双翼害怕秋天,枯槁的形骸阅尽人间的荣枯,还能经受得几次黄昏日暮?凄咽的残鸣尤为凄楚,为何独自把哀愁的曲调反复悲吟,一时间变得如此清苦。你只有徙自追忆那逝去的春风,吹拂着柔弱的嫩柳千丝万缕。 【译文】

满怀悲恨,你这齐宫王妃的幽魂,年年栖息在庭院的绿树翠阴。刚刚在清凉的树枝上悲咽,一会儿又转移到晦暗的叶丛,一遍又一遍向人倾诉别恨离情。西窗外掠过一阵急雨,你的惊飞声如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调理筝柱弹出乐音。你的宝镜昏暗一向无心梳妆,今日为谁梳了如此娇美的发鬓?

当年金铜仙人以铅水清泪洗面,可叹他离去时带走了承露盘,从此再难以把零露贮存。你病弱的双翼惊惧寒秋到来,枯槁的形体承受人世的摧残,不知还能消得几次斜阳西沉?你离世前的啼声更凄苦,可怜你独自唱着哀婉凄清的曲调,顿然陷入了凄楚的绝境。徒然地回想那和暖的南风,和那千万缕柳丝飘扬的美景。 【评点】

本篇为咏蝉抒恨之作,明为咏蝉,实则抒发对故国的思念。

上片以传说的齐妃化蝉为中心进行描绘,亦蝉亦人,写其凄鸣,写其最后的梳妆打扮,是以之比拟南宋后妃,象征南宋宗室和社稷的沦亡,抒发故国沧桑的哀思悲恨。“一襟余恨宫魂断”开篇很有气势,“宫魂”二字切题点意。“年年翠阴庭树”写蝉年年栖息于庭树翠阴之间,引出下句对蝉叫声的描述:它一会儿在在清凉的树枝上悲咽,一会儿又飞到晦暗的叶丛中哭泣,声声凄惨,如齐妃一遍又一遍地“把离愁深诉”。“瑶珮流空,玉筝调柱”形容雨后的蝉声婉转动听,如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调理筝柱弹出乐音,这样的欢快情景对比“西窗过雨”,有力地渲染了悲情。“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写南宋后妃最后的梳妆打扮,象征国将灭亡。

下片以金铜仙人的典故,说明江山易主的冷酷现实;末二句追怀昔时的欢乐,反衬今日景况的凄苦,抒写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创痛。 全词咏物感怀,物我交融,寄意隐曲深微,沉郁悲凉。 [赏析]

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长年攀树悲鸣的传说,为全章笼罩悲剧气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饱尝苦难的遗民形象。最后以寒蝉“漫想”二字,一笔将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尽之势。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宛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36

本词托物喻意,意调凄怆,形象幽渺,是一首乱世悲歌,作者借咏蝉为名,抒写家国这恨。既有对南宋朝廷的哀悼,也有个人身世之伤感,写得哀恻凄怨。词中数用宫廷遗事,显然寄托着黍离之悲和家国之恨。全词围着蝉的特性特征展开叙写,运用比喻象征各种手段,舍貌取神,空灵缥缈,韵味隽永。本词并见于《花外集》和《乐府补题》。《乐府补题》是宋朝遗民感愤于无僧杨琏真伽盗发宋代帝后陵墓而作的咏物词集。故此集中以咏物词多有寄托,词调均哀婉凄绝。又据载,一位村翁曾在孟后陵处得到一缕发髻,头发六尺多长,并有二枚宝钗。故集中咏蝉之作有可能是托意后妃的,本词也是如此。还应指出一点,这里的孟后即南北宋之交的孟献太后。此人是哲宗皇帝的废后,因被废逐出皇宫,避过靖康之难。南宋初年被许多老臣拥戴,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在高宗被废,局势极严峻的关键时刻,她深明大义,大智大勇,转危为安,因其辈分是高宗的伯母,又深得臣心。故南宋初在稳定大局方面起到他人难以取代的作用。她的陵墓被盗,她的发髻被发现。自然会引起遗民文人们的无限悲慨。本词所写肯定与此有关,只不过是局限于此而已。开篇便用蝉是齐女所化的传说比拟南宋的后妃,描写她化蝉之后向世人诉说离愁的凄楚动人情景。“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二句,暗指村翁发现孟后发髻一事。下片由蝉餐风饮露,运用金铜仙人辞汉之典,一典双用,既有亡国之意,又有承露盘迁走,没有清露,蝉更无以为生之意,构思妙极。“病翼”以下几句寄寓身世艰难,朝不保夕的感慨。结尾二句忽作转折,由回忆当年春风正盛的情景暗指当年盛时的欢乐,反衬目前景况的凄苦。盛时难再,寒蝉为之魂断,而词人也只有抱恨而终了。情致极为凄婉。全词咏物感怀,物我交融,寄意隐曲深微,沉郁悲凉。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宋代】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作者简介】: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译文】

绵绵的细雨微微的风,千家万户掩映在杨柳密荫青烟绿雾中。淋湿的花瓣贴在树枝上不再飞。心中愁无穷,连同春色都付与江水流向东。

九十天的光阴能够留多久?解尽金龟换酒也无法将春光挽留。告诉那东阳城里卖酒人,而今只求拼个一醉方休,不管今日乐事成为他年热泪流。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37

?纤纤: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和春:连带着春天。

?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

?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此处“金龟解尽”意即彻底解职。 ?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宋属婺(wù)州东阳郡。沽酒:卖酒。 ?拼(pīn):豁出去,甘冒。 【赏析一】

这首词风格俊丽,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原题为“春词”。

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正是“绿暗红稀”,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次三句:“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湿花”应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法,赋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这“愁无比”三字,尽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难排遣,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8.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5分) 9.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6分)

8.(5分)上片即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9.(6分)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赏析二】

38

此词写春季雨景,借咏春抒发自己遭受贬谪后的愤懑与不平,借春愁感慨浮生若梦,人生苦短。

上阕描写春雨中的自然景象,即使是笼罩着青烟的杨柳和依恋着树枝的湿花,也都沉浸着诗人凄楚感伤的心情: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纤纤小雨,轻轻春风,杨柳含烟,千家万户都掩映在和风细雨之中。

“恋树湿花飞不起。”满怀着对树枝的依恋,被春雨淋湿的花瓣想飞也飞不起来。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这种景色,真让人惆怅不已,只能眼看着春光和东流的江水一样悄悄逝去。

下阕着意抒情,感叹韶华易逝,因而产生借酒浇愁的思绪: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九十天的春光,极其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能经得起几番风雨?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不能挽留住春天的脚步。

“寄语东阳沽酒市。”我要委托东阳城酒店的老板来为我沽酒。

“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今天拼上了,喝它个一醉方休,就算将来是一场伤心的回忆,那就让他年忆旧时的凄苦之泪尽情奔流!

这首词即景抒怀。感春光易逝,华年难留,抒发遭受贬谪后的愤懑,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全词寄寓深刻,情感深沉。“恋树湿花飞不起”三句,以物比人,写花落水流,将失意时的绵绵愁绪再现了出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句,则无限感伤,见出及时行乐背后的悲怆。

(2) 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蕙风词话》评说为“一意化两”,参考答案:

(1) 落花恋树生愁 词人惜春生愁

(2)一方面表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另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潼关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作者小传】

39

(1) 上片中“愁”因何而起?请根据词意概括。(2分)

也就是说一语两意。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入,原为南宋宫廷琴师。恭帝德祜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三官被俘北去,汪随三宫留燕京。常往监中探视被囚禁的文天祥,以诗唱和,成为莫逆之交。后为道南归。因目睹亡国惨状,其词格调凄恻哀怨。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注释】

①此诗疑为汪元量送赵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出家,返回大都(今北京),路经潼关时作 。②邮亭:古时的驿站。

③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后来成为旅客思念家乡的常用典故。

④桃林塞:即桃林,在今潼关以东,灵宝以西地区。秋风:《诗渊》、叶本作“愁自” ,鲍本《水云集》作“愁烟”,吴本作“愁烟”。 【赏析】

此诗有无限凄戚之感。首联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心理压抑感,如阴霾不散。诗人 骑马走在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路上,想起沦丧的国土,想起欲归不能的故乡,想起被软禁甘州的幼主,不由得黯然泪下,愁绪满怀。颔联和颈联是无声之泣,幽咽怨断之音。尾联想象幼主所在的地方偏僻荒凉,犹觉寒气侵骨,哀音不尽。

时人周方《书汪水云诗后》曰:“余读水云诗,至丙子(按:德二年)以后,为之骨立。再嫁妇人望故夫之陇,神销意在,而不敢出声哭也。”李珏谓其“泪添东海水,愁压北邙山 ”(《书水云诗后》)。

1.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诗歌前两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的前两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压抑、凄楚、伤感的离别之情。乌云蔽日写出了天地的阴沉昏暗,绿芜和黄叶写出了杂草丛生、叶已枯黄的萧条衰败之景,同时通过“拨不开”“昏昏勒马”“人千里”“酒一杯”等抒情之笔写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长相思·花深深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怨词。

“花深深。柳阴阴。”起笔用联绵辞深深、阴阴,将春花杨柳之繁盛写出。初读时,可能会以为这真是描绘大自然之春光。其实不然。“度柳穿花觅信音。”原来,花柳皆为喻象,喻指两情欢娱的世界。此句,写女主人公寻觅其情人的经历。觅字下得贴当,与花深深柳阴阴相呼应,则浮花浪柳之妖冶繁盛可知。女子终于明白:“君心负妾心。”情人已背信弃义。由此可以想见女子肝肠之寸断。

“怨鸣琴。恨孤衾。”这两句写尽女子被弃后的凄凉幽怨之味。无穷永昼,唯有寄孤愤于鸣琴。漫漫长夜,终是辗转反侧于孤衾。琴、衾,是当日情好欢乐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w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