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完稿

更新时间:2023-09-11 1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0120170146 马红福

一、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教学立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对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书写艺术彰显。中国画—与汉字同源的绘画艺术也获得了发展。“国粹”—京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本课中的汉字,书法,中国画,戏剧都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十课,是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最后一课。第一目为汉字与书法艺术,主要讲汉字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书法。第二目为笔墨丹青中国画,主要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脉络,第三幕为京剧的出现。综合全课来看,第一目为重点内容。 四、学情分析

本课为必修三“文化与思想”第十课,学生已经经过了必修一“政治”和必修二“经济”模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为中华文化,学生本身有一种对于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感受,所以,学生学习本课难度不大。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清楚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知道中国画的发展特征与基本脉络,了解京剧的发展及艺术成就,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影视情境、图片、文字,音乐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感悟、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于汉字,书法,中国画,戏剧等的学习,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更多的认识。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二)难点:“书画同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中华文化并包罗万象,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更为宏观的认识,同时回顾了上一课的内容,可以巩固上一课的知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衣食住认真听讲,思行无不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气息。中华文化不仅想回归课堂 包括中国古代的发明发现,灿烂辉煌的文学。还有很多很多,建筑风格,服饰,饮食,婚俗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以后要去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华文化中的汉字,书画与戏曲艺术。 二、戏剧(京剧) 环节一 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戏剧是怎样产生的(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者狩猎之前,要进行跳舞的祈祷活动,以祈求成功,主要是以人扮野兽之类的,这也为后人故事扮演提供了借鉴); 2、请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3、简单阐释戏剧; 环节二 1、 京剧片段欣赏(如果有学生会唱,请学生唱一段) 2、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刚才听的是哪一种曲目 3、 请学生总结课本上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了解京剧的简单特点。 4、 简述中国戏剧的大致发展脉络 中国戏剧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出现歌舞为生的艺人,优伶—元杂剧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江苏昆山一带的困昆曲流产甚广)—清京剧(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 环节三 课外扩展与延伸 简单介绍“同光十三绝”与梅兰芳 同光十三绝: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扬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时小福,梅巧玲,于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十三人。 梅兰芳: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有《梅兰芳》)电影可以看) 环节一 学生大胆合理想象戏剧的产生。 与教师一起思考问题。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听教师讲解 聆听京剧片段 回答教师问题 听教师讲授 记忆戏剧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简单了解京剧的特点 听教师讲授 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 (因为汉字的起源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将戏剧一部分放在最前面来讲,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本课的整体内容) 帮助学生记忆戏剧的发展脉络,京剧的特点等知识 三、汉字与书法艺术 课本导入学习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导入 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梁启超在1900年在《20世纪太平洋歌》首次提出),三大古老文字”(可以请学生起来回答) 环节二 古文字图片展示 环节三 文字起源问题探究 说法一:文字始于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解放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 说法二:文字来源于契刻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棵刻。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 说法三:文字始于八卦说 (郑樵的说法,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 说法四: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说法五:汉字神赐的“河图洛书”说(文字是上帝的恩赐,这可能是独立发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说法。) 说法六:汉字的“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请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于汉字起源的各种说法。学生代表起来回答自己赞同的观点或者是自己的观点 教师指出或者补充:非一人创,乃广大人民一 听教师讲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回答 教师 问题) 分析 史料,独立思 考教师提出 的问题 思考汉字起 源的各种说 法,并展开 讨论 起创造。 环节三 汉字发展脉络梳理 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环节四 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是一个分期(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实用(功能)价值与审美(功能)价值 环节五 三种字体:楷书、行书、草书 欣赏图片,请学生起来回答三种字体的特点及相应的书法家 楷书:(魏晋)钟繇,王羲之; (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张旭,怀素 行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fu 欣赏经典书法图片若干 环节六 关于楷书的创始人的说法 材料一 思考教师提《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做楷法” 出的问题 材料二 《辞海》“楷书??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汉字的故事》非一人创造,从隶书演变而来。 由“书画同源”过渡到下一部分 我们经常说请棋书画,书画艺术,将书法和绘画一起讲。这是为什么?书法和绘画有什么关系呢? 环节一 中国画欣赏 环节二 1.讲述中国画的总体特点 2.请学生答中国画发展的脉络 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夏商周三代:人物肖像画------《人物龙凤图》等。秦汉时代: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 记忆汉字的发展脉络 记忆著名书法家以及楷书、行书、隶书的特点 自然而然的过渡讲授书画的知识点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动态的中国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画的认识,提高学 四、中国画 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肖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隋唐五代时期:绘画的高峰,山水画、人物画都很繁盛。《步辇图》、《送子天王图》、《游春图》等。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全面发展,宫廷画院最为活跃,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元明清时期:文人写意画成就突出。元代王冕《墨梅》、 明代徐渭《牡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等 环节三 欣赏动态中国画 欣赏中国画的神奇与艺术,认真听教师讲述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巨大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w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