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模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3 00: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目 录 ...................................................................................................................... I 第一章 总则 .......................................................................................................... 5

1.1 规划背景 ..................................................................................................................................... 5 1.2评价目的与内容......................................................................................................................... 7 1.3评价依据 ...................................................................................................................................... 8

1.3.1有关法律、法规 ................................................................................................................................ 8 1.3.2评价技术规范 ..................................................................................................................................... 9 1.3.3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 ...................................................................................................................... 10

1.4环境保护目标 ........................................................................................................................... 10

1.4.1规划区域内环境敏感对象 ............................................................................................................. 10 1.4.2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目标 ................................................................................................................. 10

1.5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 12

1.5.1生态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 12 1.5.2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 12 1.5.3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 13 1.5.4声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 13 1.5.5评价时段............................................................................................................................................ 13

1.6评价标准 .................................................................................................................................... 13

1.6.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13 1.6.2 排放标准 .......................................................................................................................................... 14 1.6.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 15

1.7评价方法及评价工作程序 ..................................................................................................... 16

1.7.1 评价方法 .......................................................................................................................................... 16 1.7.2、评价工作程序................................................................................................................................ 17

第二章 规划概述 ................................................................................................ 18

2.1规划范围 .................................................................................................................................... 18 2.2规划目标 .................................................................................................................................... 19 2.3 规划主要内容 .......................................................................................................................... 19

2.3.1 水资源规划 .................................................................................................................................... 20 2.3.2 节水规划 ........................................................................................................................................ 21 2.3.3 防洪规划 ........................................................................................................................................ 22

2.3.4 水电开发规划................................................................................................................................ 23 2.3.5 水资源保护规划 ........................................................................................................................... 23 2.3.6 水土保持规划................................................................................................................................ 24

第三章 规划区域环境概况 ............................................................................ 25

3.1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与交通 ................................................................................................. 25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25 3.1.2 社会经济 ........................................................................................................................................ 25 3.1.3 交通 ................................................................................................................................................. 26

3.2自然环境概况 ........................................................................................................................... 26

3.2.1 地形地貌 ........................................................................................................................................ 26 3.2.2 地质 ................................................................................................................................................. 27 3.2.3 地震 ................................................................................................................................................. 27 3.2.4 土壤 ................................................................................................................................................. 27 3.2.5 水土流失 ........................................................................................................................................ 28 3.2.6 气候 ................................................................................................................................................. 28

3.3水环境 ........................................................................................................................................ 28

3.3.1 河流水文 ........................................................................................................................................ 28 3.3.2 泥沙 ................................................................................................................................................. 29 3.3.2 水质 ................................................................................................................................................. 30 3.3.3 水资源利用现状 ........................................................................................................................... 30

3.4生态环境 .................................................................................................................................... 31

3.4.1 植物 ................................................................................................................................................. 31 3.4.1 陆生动物 ........................................................................................................................................ 34 3.4.3 水生生物 ........................................................................................................................................ 35

3.5大气与声环境 ........................................................................................................................... 35 3.6社会环境 .................................................................................................................................... 35

3.6.1 经济状况 ........................................................................................................................................ 35 3.6.2 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 36 3.6.3 人群健康 ........................................................................................................................................ 36

3.7规划区内主要环境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 36

3.7.1 主要环境问题................................................................................................................................ 36 3.7.2 规划区不受规划影响前提下的环境发展趋势 ....................................................................... 37

第四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39

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39

4.1.1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 39 4.1.1.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39 4.1.1.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39 4.1.1.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40 4.1.2运行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 41 4.1.2.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41 4.1.2.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42 4.1.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42 4.1.2.4工程运营对电站下游生态环境影响......................................................................................... 43 4.1.3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预测和分析 .......................................................................... 43

4.2水环境影响评价....................................................................................................................... 44

4.2.1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44 4.2.1.1施工期对地表水质影响预测与分析......................................................................................... 44 4.2.1.2施工期对水文影响预测与分析 ................................................................................................. 45 4.2.2运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45 4.2.2.1运营期对地表水质影响预测与分析......................................................................................... 45 4.2.2.2运营期对水文影响预测与分析 ................................................................................................. 46 4.2.3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47

4.3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 .............................................................................................................. 49 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49 4.5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50 4.6 固态废弃物影响评价 ............................................................................................................. 51

4.6.1施工期影响 ....................................................................................................................................... 51 4.6.2运营期影响 ....................................................................................................................................... 51

4.7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 51

4.7.1库岸稳定............................................................................................................................................ 52 4.7.2水库渗漏............................................................................................................................................ 52 4.7.3诱发地震............................................................................................................................................ 53

4.8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 53 4.9人群健康影响评价 .................................................................................................................. 54

第五章 环境保护措施 ....................................................................................... 55

5.1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目标 .................................................................................................... 55 5.2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5

5.2.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5 5.2.2地表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6 5.2.3水土流失减缓措施 .......................................................................................................................... 56 5.2.4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7 5.2.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7 5.2.6固态废弃物影响减缓措施 ............................................................................................................. 57 5.2.7人群健康影响减缓措施 ................................................................................................................. 58

第六章 公众参与 ................................................................................................ 59

6.1 公众参与概况 .......................................................................................................................... 59

6.1.1公众参与的方式、范围、内容 .................................................................................................... 59 6.1.2公众参与的调查结果及说明 ......................................................................................................... 60

6.2 调查统计结果 .......................................................................................................................... 60 6.3 对公众意见的落实情况 ......................................................................................................... 63

第七章 监测与跟踪评价 ................................................................................... 66

7.1 对规划具体项目的环评要求 ................................................................................................ 66 7.2 监测计划 ................................................................................................................................... 66

7.2.1施工期水质监测计划 ...................................................................................................................... 67 7.2.2运营期水质监测计划 ...................................................................................................................... 67

7.3 跟踪评价计划 .......................................................................................................................... 68

第八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 ................................................................................... 69

8.1 评价结论 ................................................................................................................................... 69 8.2 建议 ............................................................................................................................................ 70

第一章 总则

1.1 规划背景

XX河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境内,为内陆河,属柴达木河水系,发源于鄂拉山西南的约根涌,源头海拔5092m,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汇入柴达木河。流域内地形条件复杂多变,中上游位于高山峡谷中,两岸均为荒山秃岭,地面坡度在40°-45°之间,植被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宽度20-50m,出山后进入XX山前倾斜平原,河水至此分散多股,与夏日哈河汇合变为潜流汇入柴达木河。XX河总河长123km,平均坡降12.6‰。流域属于温带荒漠区,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少雨干燥,蒸发强烈。XX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156m3/s,年径流总量16260万m3。

XX河流经XX镇、热水乡和夏日哈镇。XX镇内的万亩灌区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灌区渠系建筑物利用系数不高,大量已耕种多年的土地由于灌溉困难,产量增长不明显,还有部分耕地因表土盐分聚集过多而弃荒。热水乡沟深缺水,草原偏远,缺乏骨干水利工程,缺水严重。夏日哈镇是农牧结合的镇,有丰富的水力和矿产资源,境内农田由于长期漫灌盐渍化程度较大,需要进行灌溉改良;由于长期使用和管理不善,渠道设施系统紊乱,农田用水无一定规则,村民各自为用,渠系建筑物破坏严重。跨渠排洪涵洞数量少,遇到大雨,山洪常冲毁渠道。随着乡镇的发展,人为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总体来讲,XX河流域面临的问题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突出,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洪灾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出现上述问题,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为了解决及遏制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流域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加快开发当地水能资源,以水资源的可

5

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海西州水务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XX河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XX水文站的水

文资料,全面准确地评价XX河流域的水资源条件和特点,系统评价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能量、可利用量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节水、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做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确保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提出流域防洪规划,建立包括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内,以乡镇为中心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依靠防洪工程确保中心乡镇、人口聚集地和主要粮食生产区的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来规避洪灾风险;提出流域水电开发利用规划,建议建设3个水电站,合理开发水能以替代煤和生物能,既减轻农民负担,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后提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规划。XX河流域的水污染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农田施肥污染以及部分工矿企业的生产用水,源头区主要为水土流失污染水源。因此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还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城镇排水管网建设,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管理,防止垃圾倾倒河岸污染水资源;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合理施用农药,要逐步控制农作物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品种;积极营造各种防护林体系以及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规划实施后将有利于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改善、水污染防治、防洪以及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为贯彻国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相关政策,需要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以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此,2010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受海西州水务局的委托,承担了XX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任务后,评价单位与规划编制人员、委托单位进行了深

6

入的交流和探讨,并积极开展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公众参与等工作,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状况。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规范和导则,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和评价,编制完成《青海省海西州XX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评价目的与内容

为缓解近年来XX河流域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确保流域内城镇和主要粮食生产区的防洪安全并促进下游的生态平衡,海西州水务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并完成了《XX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拟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强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一体化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XX河流域属于生态脆弱区,规划实施后可能会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国

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以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遵循早期介入、整体性、公众参与、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论证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与区域环境和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提出规划方案可能涉及的环境敏感问题,及时纠正规划缺陷,完善规划方案,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XX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根据规划方案,结合规划流域段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分析该规划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针对规划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提出减缓和避免不良影响的防治对策;

7

3. 根据规划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对规划内具体项目环境评价的要求,制定监测和跟踪计划;

4.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该规划的可行性作出明确结论,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规划内具体项目的设计以及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评价依据

1.3.1有关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修订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修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订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修订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1年1月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1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年8月修订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9月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2月

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年9月 1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

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务院1999年 19.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

2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评函[2006]4号《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函》

2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6]11号《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

2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6月22号) 23. 其它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 1.3.2评价技术规范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2.1-93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评价》HJ/T19-97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 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2.4-95 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9.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9

1.3.3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

1. XX河流域综合规划;

2. 都兰县XX河流域自然、社会现状详细资料 3. 都兰县XX河流域水文(包括地下水)监测数据 4. 都兰县XX河流域植被退化、沙漠化等环境变化的资料

1.4环境保护目标

1.4.1规划区域内环境敏感对象

XX河流域综合规划在发电、防洪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将给建

设工程施工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工程特点和影响区环境特征,XX河流域综合规划评价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但是位于XX河畔的热水古墓属于历史文物遗址,热水古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水墓群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是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墓葬群中的血渭1号大墓系全国十大古墓之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XX河北岸山前洪积扇平台上,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大墓结构风格独特,为我国考古发觉中绝无仅有。XX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水电工程处在热水古墓的保护范围之内。热水古墓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并进行原址保护,确保工程施工不对文物造成损害。 1.4.2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目标

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0

保护XX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防止XX河下游的泉集河——柴达木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

2. 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目标

合理确定XX河流域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维持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供补平衡,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和保护河流(湖、库)和地下水的环境功能。

3. 水土流失

对规划实施可能对规划区域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改善水土流失状况。主要保护对象是库区及库周围区土地、防洪堤、水电站主体建筑物及道路施工区土地及渣场范围内土地。要求合理调配工程永久性占地和施工临时性用地,尽可能减少对耕地和经济林地的占用和影响,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 声环境与空气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XX河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规划区内声环境现状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1类标准,保护目标为规划区域内的居民点以及规划实施建设时的施工人员。

规划河段沿线空气质量现状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保护目标为规划区域内居民点以及施工人员。

5. 社会经济

促进XX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防洪安全;保障城镇生产、生活供水安全;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优化电能供应。

11

1.5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1.5.1生态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拟建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小于50km2且大于20 km2,在建设期和水库蓄水期,工程影响区生态环境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生态影响判别如下:生物量减少<50%,物种变化不大,认为异质性程度降低不大,相对同质变化不大,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不会导致珍稀濒危物种消失,绿地数量减少<50%、分布不均,连通性变差,不会造成荒漠化,根据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中等级确定原则,本次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

根据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划定本次生态环境评价的范围为: 1 水库淹没区

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区域和水库迎水坡地段。 2 施工区

水电站坝址所在的河谷两岸以及坝址下游区域,包括施工工地、弃碴场、场内新增交通公路、施工人员办公和生活区等。

3 坝址下游区

规划的各级电站库区范围及可能引起的减脱水河段。 1.5.2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5.156m3/s,属小河,XX河干流水体现状环境功能为Ⅱ类,该工程建成运行后污水排放量很小,只在施工期间有施工生产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砂石料加工废水)和少量生活污水排放,根据HJ/T2.3—93中的分级判据,该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评价范围为规划的各级电站库区范围及可能引起的减脱水河

12

段。

1.5.3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该工程运行本身无大气污染物排放,只在施工期施工场地与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建设、道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粉尘与扬尘,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少量废气,施工人员的生活炉灶有少量的烟尘、SO2等污染物排放,污染物等标排放量远小于2.5×108m3/h,工程所在区为山区,属于复杂地形。根据HJ/T2.2—93中分级判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为以施工区为中心边长为2km×3km的范围内。 1.5.4声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该工程在运行期不排放噪声,施工期间山石钻孔、爆破、混凝土拌和、车辆运输等活动将产生噪声污染,但多为间歇性和暂时性的。工程施工区包括:水库、防洪堤、水电站主体建筑物及道路施工区。施工区声环境现状功能为1类区,根据HJ/T2.4—1995中的分级依据,该规划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简评。评价范围为施工区边界外1km范围内。 1.5.5评价时段

XX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段为:施工期及运行期。

1.6评价标准

1.6.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见表1-1。

表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 SO2 TSP NO2 取值时间 日均值 1小时平均 日均值 日均值 1小时平均 浓度限值 0.15 0.50 0.30 0.08 0.12 浓度单位 mg/Nm mg/Nm mg/Nm 13

333备 注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级 环境噪声质量标准见表1-2。

表1-2 环境噪声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时段 昼间 夜间 标准限值 55 45 单位 dB(A) dB(A) 备 注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见表1-3。

表1-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项 目 PH值 悬浮物(SS) 高锰酸盐指数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总砷 总磷(以P计) 总氮(以N计) 氟化物(以F-计) 硫化物 浓度限值 6~9 ≤25 ≤4 ≤3 ≤0.05 ≤0.1 ≤0.5 ≤1 ≤0.1 单 位 无量纲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备 注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1.6.2 排放标准

规划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6297-1996。由于水电项目和防洪堤产生的大气污染属于无组织污染,因此,按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废气排放标准值见表1-4。

表1-4 废气排放标准 污染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颗粒物 单 位 mg/m3 mg/m mg/m3 3标准值 0.40 0.12 1.0 备 注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见表1-5。

表1-5 污水排放标准 项 目 PH值 悬浮物 COD BOD5 石油类 浓度限值 6~9 ≤70 ≤100 ≤20 ≤5 单 位 无量纲 mg/L mg/L mg/L mg/L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 备 注 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II类;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

14

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执行标准见表1-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见表1-7。

表1-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施工阶段 土石方 打桩 结构 装修 主要噪声源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各种打桩机等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等 吊车、升降机等 噪声限值Leq[dB(A)] 昼间 75 85 70 65 夜间 55 禁止施工 55 65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标 准 表1-7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评价时段 昼间 夜间 标准限值 60 50 单位 dB(A) dB(A) 备 注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 该规划评价主要执行上述标准。对目前暂无评价标准的环境因子进行评价时,有公认阈值的,按公认阈值进行评价;对既无公认阈值又无参照标准的环境因子,拟相对于现状作影响分析。

1.6.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评价区水土流失执行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见表1-8。

表1-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侵蚀模数t/(km2·a) <500 5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15000 级别 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 轻度侵蚀 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 极强度侵蚀 剧烈侵蚀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按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一级标准,各项指标限值表见表1-9。

表1-9 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一级标准 施工建设期 15

标 准 指 标 试运行期

1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2 土壤流失控制比 3 拦渣率(%) 4 扰动土地整治率(%) 5 林草覆盖率(%) 6 植被恢复系数 * 1.5 95 * * * 95 1.2 95 95 25 98 注:1、表内“*”表示:指标值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实施进度,通过动态监测获得,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2、一级标准,系指依法划定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及省级预防保护区。 1.7评价方法及评价工作程序

1.7.1 评价方法

在现场勘查、环境监测、专家咨询、基础资料收集等基础上,初步确定规划区的环境现状。结合规划项目的特点及环境特征,确定预测评价的重点,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分别采取对应的预测评价方法,具体如下:

1. 规划区域环境背景调查分析 (1)生态环境:

A、陆生植被: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与样地调查相结合; B、陆生动物:收集资料进行分析; C、水生生物:收集资料进行分析; (2)水环境

利用规划内项目已有的水资源论证报告,结合现场调查和监测资料; (3)环境空气及声环境

采用现场踏勘,结合资料收集等方法。 (4)规划区社会经济

收集规划涉及到的XX镇、热水乡和夏日哈镇的社会经济资料。

16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

采取情景分析法识别规划对规划区域周边环境的影响。 3. 规划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采取情景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对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4. 公众参与

通过座谈会和调查表法收集公众个人和社会团体对该规划的意见,统计整理后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 1.7.2、评价工作程序

本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下图:

规划分析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评价指标 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公众参与 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 评价结论 放弃规划 采纳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编写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 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 图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7

第二章 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

XX河流域综合规划的范围是整个XX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边沿,为盆地与高原交

接地带,流域涉及热水乡、XX镇和夏日哈镇。

XX河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为柴达木盆地第六条大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的独龙山,河源海拔5092m,由东南流向西北,进入盆地与夏日哈河汇合后,以潜流的形式注入柴达木河,最后流入北霍布逊湖。河长152km,集水面积4434 km2,河道平均比降12.58 ‰,河宽20~50m,河床为沙砾石。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多年平均流量5.156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6260万m3。

图2-1 XX河流域图

夏日哈河是XX河的一级支流,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县境内,发源于哈次谱山西侧,河源海拔4720m。上游干流自东南流向西北,河源一带河床较窄,为时令河;中游流经南戈滩,流向转为从东向西,河水潜入地下,潜流至南戈泉后,以泉的形式溢出地面,出山口后,河道转为从东北向西南,与XX河汇合后潜入戈壁滩,与香日德河汇成柴达木河,最终流入北霍布逊湖。河长80km,集水面积973 km2,河道平均比降19.4 ‰,河宽10~20m,

18

河床为沙砾石。河流以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3873万m3。XX河流域见图2-1。

2.2规划目标

提出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方案,和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XX河流域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改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提出的规划目标见表2-1。

表2-1 XX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目标 水平年 规划目标 水资源配置 2015年 ·确定流域水资源总量 ·预测社会经济生活用水量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015年,改善灌溉面积为6.6万亩 ·2030年改善灌溉面积9.3万亩 ·在XX河上规划建设2座水电站 ·在夏日哈河上规划建设1座水电站 ·要以乡镇和局部重要地区防洪为重点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以草原水利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加大人工种草造林,休牧还草,封山育林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 ·工业废污水全部处理达标 ·处理好城乡垃圾,防止垃圾污染水资源 ·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合理施用农药,防止面源水污染 2030年 节水 水电建设 防洪目标 水土保持 水资源保护 2.3 规划主要内容

XX河流域综合规划在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生活用水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节水规划、水电开发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规划。

19

2.3.1 水资源规划

据XX站1956~2000年45年实测径流资料统计分析,XX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应为1.626亿m3,水资源总量为2.5255亿m3(包含支流夏日哈河)。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生活用水进行了预测,对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

由预测结果看,XX河流域规划水平年国民经济需水增长迅速,以现状用水水平,不考虑采取节水措施,预计2015年和2030年需水将分别达到13818.1万m3和16647.7万m3,新增7008.6万m3。以目前节水投入水平,采取节水措施,则2015年和2030年需水将分别达到11497.74万m3和11923.97万m3,新增2284.8万m3,比不节水方案需水量减少4723.7万m3,见表2-2。

项目 生 活 用 水 城镇生活 农牧生活 牲畜 小计 工业需水 农田灌溉 农业灌溉 林草灌溉 合计 表2-2 XX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总量 单位:万m3 不考虑节水方案 规划基本方案 现状需水量 2015 2030 2015 2030 41.25 52.31 70.48 58.59 78.94 36.55 32.89 110.69 172.1 7086.3 2270 9639.1 62.38 56.51 171.2 398.6 8729.5 4518.8 13818.1 119.93 112 302.41 632.2 9551.1 6162 16647.7 62.38 56.51 177.48 239.16 7301.5 3779.6 11497.74 119.93 112 310.87 442.5 6575.1 4595.5 11923.97 XX河流域实际工程可供水量9000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6447.2万m3,地下水供水2552.8万m3;与现状年相比缺水600万m3。在来水频率为多年平均、P=50%、P=75%和P=95%时,地表水供水量分别为15800万m3、14700万m3、10300万m3和5700万m3;XX河流域现状水平需水量9600万m3,其中农业需水9400万m3,工业和生活需水 200万m3;缺水量分别为-6200万m3、-5100万m3、-700万m3和3900万m3,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分别为41%、43.9%、63%。见表2-3—2-5。

20

多年平均 50% 75% 95% 表2-3 200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 单位:万m3 现状水平年(2005年) 工业生活需水 282.79 282.79 282.79 282.79 农业需水 9356.3 9356.3 9356.3 9356.3 小计 9639.1 9639.1 9639.1 9639.1 供水量 9000 9000 9000 5700 缺水 639.1 639.1 639.1 3939.1 多年平均 50% 75% 95% 表2-4 201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 单位:万m3 不考虑节水方案(2015年) 工业生活需水 农业需水 小计 供水量 缺水 569.8 13248.3 13818.1 9000 4818.3 569.8 13248.3 13818.1 9000 4818.3 569.8 13248.3 13818.1 9000 4818.3 569.8 13248.3 13818.1 5700 8118.1 表2-5 203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 单位:万m3 不考虑节水方案(2030年) 工业生活需水 农业需水 小计 供水量 缺水 934.61 15713.1 16647.7 9000 7647.71 934.61 15731.1 16647.7 9000 7647.71 934.61 15713.1 16647.7 9000 7647.71 934.61 15713.1 16647.7 5700 10947.7 多年平均 50% 75% 95% 从缺水部门分析,其中农业用水最为短缺。根据缺水类型的划分标准,现状XX河流域为工程型缺水。因此,解决XX河流域的缺水问题,需要在节水、再生水回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前提下,兴修水利蓄水工程,加大取水力度。 2.3.2 节水规划

XX河流域水资源相对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而现状用水效率较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将呈快速上升态势。因此,要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立足当地资源,在节水中求发展。

农业节水: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和正在实施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要求,对于现有灌区,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35提高到0.51;对于已基本报废新发展的灌区,要求灌区节水设施与灌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灌溉水利用系数至少在0.6以上。2015年前首先对万亩以上灌区进

21

行节水改造,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6万亩; 2030年,节水面积达到9.3万亩,使现有灌区全部改造一遍,达到节水标准。在搞好节水工程措施的同时,必须采取配套的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等非工程节水措施。

工业节水:全面实施节水改造,2015年重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重复用水利用率由现状的零提高到40%~50%,2030年加大工艺技术革新和工业设备改造,重复用水利用率达到75%~80%,接近2000年国内先进地区用水水平。

城镇生活节水:积极推广节水器具普及率,加快乡镇供水管网改造和建设,降低管网漏失率。2015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供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2030年供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0%以下。

按照上述节水措施,2015年和2030年规划节水量分别达到2320.4万m3和4723.7万m3。 2.3.3 防洪规划

规划主要以乡镇和局部重要地区为防洪保护对象,重点保护对象是XX镇和夏日哈镇河段,防洪河道长度约100 km(干支流河长)。2000年以前,XX河干支流沿河两岸基本无防洪设施,沿河的一小部分防洪设施是交通部门为保护公路和桥梁安全而修建的护岸工程;另外存在少数的防洪设施为在险工险段临时修建的防洪设施,基本没有什么工程标准。

在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宜也难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规划在XX河干支流沿岸修建以下防洪工程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田,如表2-6所示。XX河流域防洪规划应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城镇防洪工程布局应考虑到城镇发展的要求。

建设地点 察苏东山根 XX河(XX镇) 夏日哈河 建设性质 新建 新建 新建 表2-6 XX河流域防洪规划表 工程类型 建设效益 五等小保障240多人生命安全和(二) 2100亩农田 五等小保障16000多人生命安全和(二) 2.3万亩农田 四等小保障2000多人生命安全和(一) 0.5万亩农田 22

建设规模 修建防洪堤8公里 修建防洪堤20公里 修建防洪堤18公里 备注 282.4万元 704.1万元 634.5万元 夏日哈河 XX河 新建 新建 四等小(一) 四等小(一) 保障2000多人生命安全和0.3万亩农田 保障20000多人生命安全和4万亩农田 修建防洪堤9公里 修建防洪堤18公里 360万元 560万元 宜发生水土流失区的中小河流经常挟带大量泥沙,加强水土保持以及水土流失高发地区的监测预报是中小河流防洪减灾的有效措施。宜发水土流失中小河流治理要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2.3.4 水电开发规划

规划在XX河流域新建3座水电站,见表2-7

表2-7 XX河流域小水电代替生态工程规划表 序号 1 2 3 建设地点 察苏河 夏日哈河 察苏河 工程类型 建设效益 建设规模 新建2*250千瓦电站一座 新建2*250千瓦电站一座 新建2*250千瓦电站一座 投资 备注 四等小年发电量400万度,解决农(二)型 民燃料问题 四等小年发电量400万度,解决农(二)型 民燃料问题 四等小年发电量400万度,解决农(二)型 民燃料问题 600 2006-2015 600 2016-2030 600 2016-2030 2.3.5 水资源保护规划

XX河流域水质较好,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水污染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造成XX河流域水资源轻度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城镇生活污水、农田施肥污染以及部分工矿企业的生产用水。为了保证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落实和强化区域水污染防治、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加强污染物排放和入河的监督管理。

工业污染防治: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广节水、节能工艺和技术,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结

23

合国家工业生产总量调控目标,关闭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

城镇水污染防治:重点保护乡镇饮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新增排污口;加强城镇排水管网建设,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在人口集中地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处理好城乡垃圾,防止垃圾污染水资源: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综合利用、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管理,美化农村环境,同时防止垃圾倾倒河岸污染水资源。

面源水污染防治: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合理施用农药,要逐步控制农作物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品种,提倡食用有机肥,推广可降解性农药的使用。 2.3.6 水土保持规划

XX河流域生态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流域水土流失主要以风蚀、水蚀为主兼以冻融侵蚀,但是人为的水土流失也成为当前水土流失急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矿、修路严重破坏生态植被,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加强监督”。规划的总体布局为:在重点预防保护区(XX镇),积极营造各种防护林体系以及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对疏林地、幼林地实行封禁治理;在高地草原区,实施草场围栏封禁、草场改良和灾害防御,加强草场管理和预防监督工作;在山前区,以保护天然林、建立封禁保护制度为主,加强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在近期内,使规划区重点预防保护区的新增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预防保护区内不新增水土流失,使规划区实施的林草及工程措施不被破坏,发挥其正常的防护作用。

24

第三章 规划区域环境概况

3.1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与交通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XX河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是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境内的河流。XX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独龙山,河源海拔5092米,集水面积4434km2,河长152km,河道平均比降12.58‰,多年平均径流量1.626亿m3。地理位置在东经97°50′~99 °16′、北纬35°27′~36°31′之间。

XX河流域流经XX镇、热水乡和夏日哈镇。XX镇位于都兰县东部,是县政府所在地,海拔3191.1m,全镇现辖22个行政村,其中除上西台村、下西台村为半农半牧、农牧结合外,其他各村均为纯农业村;热水乡位于都兰县东南部,是都兰县主要牧业乡之一,全乡辖3个行政村、16个牧业社;夏日哈镇位于都兰县东北部,109国道贯穿全境,海拔3140米,全镇共辖河南、河北、夏塔拉、沙珠玉、查查、果米、新乐、联合、沙柳河九个村民委员会,23个村社。 3.1.2 社会经济

规划所涉及的乡镇是XX镇、热水乡和夏日哈镇,其社会经济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XX镇:位于都兰县东部,为县政府所在地。全镇现辖22个行政村,其中除上西台村、下西台村为半农半牧、农牧结合外,其他各村均为纯农业村。全镇土地面积16.794万亩,有可耕地面积约10万亩,耕地面积3.7万亩。

夏日哈镇:位于都兰县东北部,109国道贯穿全境,距县城18公里。全镇共辖河南、河北、夏塔拉、沙珠玉、查查、果米 、新乐、联合、沙柳河九个村民委员会,23个村社,1481户,2007年总人口5963人,其中农业人口3939人,牧业人口1775人,城镇人口174

25

金都铅冶炼等企业钢铁、铅锌矿选矿用水,年用水量167万吨,除自来水公司供给95万m3外,其余72万m3有企业自备水源解决。

农业灌区有3处,自上而下依次为热水乡灌区、XX灌区以及在支流上取水的英德尔羊场灌区。总灌溉面积7.8万亩,其中耕地5.61万亩,林地0.78万亩,草地1.4万亩。热水乡灌区在XX河上有引水口6处,灌溉面积0.9万亩,其中耕地0.88万亩,林地0.02万亩。XX灌区建有西台水库,2007年实际灌溉面积6.5万亩(含城镇绿化面积),其中耕地4.74万亩,林地0.76万亩,草地1万亩。英德尔羊场灌区在XX河支流英德尔沟建有小型水库1座,2006年跨坝,2007年实际灌溉0.4万亩。

按照河流统计,XX河2007年总用水量6850万m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33万m3,农村生活用水20万m3,农业灌溉用水5260万m3,林草灌溉用水1216万m3,牲畜用水31万m3,工业用水167万m3,第三产业用水22万m3,建筑用水7万m3,城镇绿化用户94万m3。

夏日哈河有河北、河南、朝阳三处小型灌区,2007年实际灌溉面积2.7万亩,其中农田2.2万亩,草地0.31万亩,林带0.19万亩。另外有两集铅锌矿选矿厂,产量及用水量均较小。按照河流统计,2007年夏日哈河总用水量1907万m3,其中农村生活用水8万m3,农业灌溉用水1672万m3,林草灌溉用水200万m3,牲畜用水23万m3,工业用水4万m3。

3.4生态环境

3.4.1 植物

XX河上游海拔4200以上多裸露岩石;海拔约3900-4200米是高山草甸分布带;昆仑山北坡海拔约3500-3900米之间是祁连圆柏常绿针叶林分布带;盆地边缘相对高度200米(海拔3300米)以下的小山几乎裸露而植被很少;盆地底部地下水出露带以上细土带是以梭梭、

31

柽柳、白刺为主的典型荒漠植被,山前冲洪积扇戈壁带为盖度很低的荒漠植被,以下平原区为沼泽、草甸植被。

2004年7~8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在XX河流域进行了荒漠地灌木植被分布以及伴生植物情况的调查,共选样30个,样方面积为10mx10m,采用尺测法,对各自然植被的冠幅和株数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区自然植被共有24种,分属12科19属。大多数属于藜科、菊科、豆科、蒺藜科。藜科最多,都是旱生、盐生或超旱生的种,如梭梭、猪毛菜、合头草、驼绒藜等。自然植被详情见表3-4所示。

表3-4 自然植被调查一览表

种名 祁连园柏 齿叶白刺 唐古特白刺 梭梭 驼绒藜 合头草 雾冰藜 猪毛菜 枸杞 沙蒿 猪毛蒿 垫型蒿 中亚紫箢木 刺叶柄棘豆 沙枣 冰草 芦苇 芨芨草 拉丁名 Sabirm przewalskii Kom Yitraria roborowskii Kom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Haloxylon ammodendron Buuge Ceratoides lateens(J. F. Cree1.)Revenf Sympegma regelii Bge Bassia dasyhlla o. Kuntze Revis. Gen. pl. Salsola collina Pall. Illustr. 34. tab. 26. Lvcium chinens Mil1.var. potaniniiA Artemisia desertorunl Spreng. Syst. Veg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r. pl Artemisia minor Jacq. ex Bess. in Bull Asterothamnus centrall--asiatic Oxytrop aciphylla Ledeb Ehwagnus angustifolia L. Agropyron cristatum(L) J.G aertn in Nov. C 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 ex 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 in 32

科名 柏科 蒺藜科 蒺藜科 藜科 藜科 藜科 藜科 藜科 茄科 菊科 菊科 菊科 菊科 豆科 胡颓子科 禾本科 禾本科 禾本科 属名 园柏属 白刺 白刺 梭梭 驼绒藜 合头草 雾冰藜 猪毛菜 枸杞 蒿属 蒿属 蒿属 紫箢木 棘豆 胡颓子 冰草 芦苇 芨芨草 车前 锐枝木蓼 多花柽柳 短穗柽柳 甘蒙柽柳 宽叶独行菜 Phmtago asiatica L. sp. Pl. 113 Atraphaxis Pungens(M. B.)Jaub.et Spach Tanmrix hohenackeri Bunge Tent Tamarix laxaWilld.in Abh.Akad.W Tamarix austranmngolica NaZi in Lopidium latifium l. Sp. Pl. 644 车前 蓼科 柽柳 柽柳 柽柳 十字花 车前 木蓼 柽柳 柽柳 柽柳 独行菜 主要植被特点如下: (1)梭梭

梭梭群系的生态幅比较宽,可以生长在戈壁边缘的沙地上,也可以是山麓淤积滩地的低洼地和古湖相沉积物上,还可以生长在戈壁上。梭梭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既可以单纯依靠大气降水,也可以靠地下水补给,但长势有很大差别,靠地下水生长的小乔木类梭梭,属于小乔木类,小乔木类的梭梭主要分布在XX河两岸沙地,这里的梭梭高1~1.5m,伴生有沙鞭、沙蓬、沙蒿等。覆盖度约10%。

(2)柽柳:

柽柳科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2-3m,多分枝,枝紫红色或红棕色。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0.5-2mm,先端锐尖,略内弯。根系发达,直根深入土中,接地下水,最深者可达10m。侧根多水平分布,甚广阔,且多细根。根株萌发力强,耐沙埋,沙埋后可于根颈处萌发大量纤细的不定根,枝条亦迅速向上生长。由于这种特性,在沙区往往形成高大的柽柳沙堆,成为独特的景观。

主要分布在冲积、洪积平原的细土带。潜水埋深5~10m,矿化度小于1g/L,土壤含盐量0.8~10%。伴生种有白刺、盐爪爪。

(3)白刺

白刺为蒺藜科,灌木,小枝灰白色,尖端刺状,枝条无刺或少刺;叶互生,密生在嫩

33

枝上,4、5个簇生,倒卵状长椭圆形,叶长1-2cm,先端钝,基部斜楔形,全缘,表面灰绿色,背面淡绿色。大白刺的果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称。白刺的适应性极强,耐旱、喜盐碱、抗寒、抗风、耐高温、耐瘠薄,为荒漠地区及荒漠平原典型植物,是我国寒温、温和气候区的盐渍土指示植物。喜沙埋,埋后枝节生出不定根,逐渐形成丘状沙堆。白刺分布于荒漠草原及荒漠,生于沙漠边缘、湖盆低地,河流阶地的微盐渍化沙地和堆积风积沙的龟裂土上。其生存的土壤包括半固定风沙土,草甸型沙土,结皮盐土以及山前的棕钙土等,对土壤最适应的含盐量范围0.119-0.228%。

(4)芦苇

多年水生或湿生的草本,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低湿地或浅水中。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茎秆直立,杆高1-3m。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

(9)芨芨草

芨芨草属多年生高大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须根粗壮,根径2-3mm,入土深达80-150cm,根幅在160-200cm,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喜生于地下水埋深1.5m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河岸等地,常形成开阔的芨芨草盐化草甸。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沙壤土。

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 3.4.1 陆生动物

XX河流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分高山、中低山、荒漠三种不同的海拔高度,栖息着雪

34

豹、大头弯羊、野牦牛、藏羚羊、野驴、棕熊、白唇鹿、马鹿、马麝、猞猁、兔狲、藏狐、沙狐、岩羊、盘羊、藏原羚、雪鸡、石鸡、松鸡、猎隼、金雕、秃鹫、玉带海雕、白腰雪雀、狼、豺、高原兔、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等三十余种珍稀动物,其中雪豹、藏羚羊、白唇鹿、西藏野驴、蒙古野驴、玉带海雕、金雕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棕熊、马鹿、马麝、猞猁、兔狲、岩羊、盘羊、藏原羚、雪鸡、猎隼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3.4.3 水生生物

河流生物是维持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河流生态演变,保障河流功能的关键因素。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8年10月在XX河取样分析结果,XX河没有鱼类,河道内有一定的底栖动物,包括短尾石蝇、四节蜉、摇蚊和大蚊。

3.5大气与声环境

规划区域属农牧区,总体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现状空气质量属二类空气环境功能区,声环境现状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1类标准,

3.6社会环境

3.6.1 经济状况

XX镇:都兰县府所在地,2007年总人口2.8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802万人,乡村人口2.081万人,灌溉面积7.8万亩,大小牲畜12.6万头(只)。

热水乡:是一个纯牧业藏族乡,全乡总占地面积为606万亩,其中草场面积454.54万亩,饲草饲料地4300亩,其余均为石山、河流、沙地及乡村工交用地。全乡辖3个行政村、16个牧业社。总人口3787人,非农业人口11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200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917.3万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2548.17元,全乡粮油总产量347.22吨,粮食单产300公斤。

35

夏日哈镇: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镇,境内草场面积 324万亩,耕地面积2.23万亩。境内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铅、锌、铜、金等 矿产资源,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全镇共辖九个村民委员会,23个村社,1481户,总人口5963人,其中农业人口3939人,牧业人口1775人,城镇人口174人,流动人 口75人。2007年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19068.74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2220.33亩,总产量3880.32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848.41亩,总产量718.93吨。各类牲畜存栏 5.8214万头(只)。 3.6.2 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XX河流域共有古文化遗址2处,均为墓葬——热水墓群和英德尔墓群,其中热水墓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英德尔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现场调查走访,规划的水电站坝址在热水墓群的保护范围之内。 3.6.3 人群健康

根据文献调查,XX河流经地区主要地方病有鼠疫、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布病。这些地方病多发于贫困边远地区,牧业区病情重于农业区,农业区病情重于城镇。

3.7规划区内主要环境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3.7.1 主要环境问题

(1)XX河流域农业引水量多,导致下游生态恶化

由于绿洲引走了大量的地表径流用于灌溉,已经导致了河道向下游排泄的水量持续减少。同时,不断扩大的新开垦农田、草地、园地等对绿洲区水资源开发产生了很大压力。在枯水季节XX河道来水量已经满足不了灌溉需要。XX河流域农业用水量多还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2)水土流失严重

36

由于XX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边沿,为盆地与高原交接地带,受高低压冲击和高压西风控制,长期受风沙和风蚀的侵害与降雨洪水的猛涨猛落冲刷,树木枯萎、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3)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规划区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人口教育素质低下。规划区农村生活能源主要有畜粪、秸杆、薪柴和煤炭等,在某些贫困地区能源清费以生物质能为主。生物质能所占比重过大,意味着用能方式落后,畜粪和秸秆等有机还田少,造成土地肥力下降;部分地区薪柴樵采量超过天然植被恢复能力,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居民为了生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也使得人类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了当地居民生存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7.2 规划区不受规划影响前提下的环境发展趋势

(1) 水环境

XX河沿线无大型工业污染源,仅有各乡镇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地表水水体,污染物构成简单,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轻微。根据水质监测结果,XX河水质良好,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水质要求。在不受本规划影响的情况下,XX河水质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而且在水量的空间分配和时间分配上也不会发生变化。

(2)陆生生态环境

在不受本规划影响的情况下,陆生生态植被不会因占地和淹没受到影响,但由于当地居民主要以木柴作为能源,砍伐和破坏植被现象将持续发生,而规划实施以后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这种能源结构,实现“以电代柴”。

(3)水生生态环境

37

在不受本规划影响的情况下,XX河水生生态环境将保持原急流连续性,但是由于XX河中不存在鱼类,仅有底栖生物,所以规划实施不会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社会环境

在不受本规划影响的情况下,XX河流域将得不到1.2万度的电力来源。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生态环境的举措的实施,将会使煤炭资源缺乏的都兰县牧民群众生活的燃料问题突出,而规划实施以后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牧民生存生活环境。

38

第四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1.1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4.1.1.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XX河流域综合规划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电站的库区、厂房、压力管线、施工道路及拦河坝等永久占地区域及一些临时占地区域和防洪堤坝的取土场、施工道路。

在各级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永久占地区域的植被及植物将永久消失,临时占地区域的植被及植物在施工过程中将受到较大影响,但工程结束后,这些影响将逐步减弱,临时占地区域上的植被将逐步得到恢复。由于本水电开发规划、防洪规划涉及的区域植被均为荒漠植被,此类植被在规划区非常普遍,而且无狭域分布种,因此水电开发规划和防洪规划的实施既不会改变该地区现有植物区系组成,也不会对植物资源造成影响。规划区域内无名木古树分布,无须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

从总体上说,XX河水电开发规划和防洪规划实施后,虽然对评价区植物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范围和程度有限,不会使该区域内的物种在空间分布格局和遗传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也不会改变规划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及造成某一种物种在该区域的消失。 4.1.1.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随着XX河水电站工程的施工,施工区的公路建设,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进场,石料、土料堆积场及施工噪声均破坏了现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动物栖息环境发生改变,对该区域的野生动物将产生不利影响,但不利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各类动物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居留情况以及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小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工程规模较小,施工期间对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噪声污染。但由于评价区涉及的国家重点保护动

39

物的的活动范围大,而且数量少,所以施工对它们的不利影响甚微。坝址附近的动物,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将远离原来的栖息地,当工程完工后,它们仍可以回到原来的栖息地。因此影响只是暂时的,等施工结束影响即消失。工程建设对评价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预测见表4-1。

表4-1 工程建设对评价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预测

中文名 雪豹 藏羚羊 白唇鹿 西藏野驴 玉带海雕 金雕 棕熊 马鹿 马麝 猞猁 兔狲 岩羊 盘羊 藏原羚 雪鸡 猎隼 生境 常栖于海拔2500~5000米空旷多岩石的高山。 主要栖息于海拔4300-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 分布海拔在3500米-5100米的山地灌丛及高山草甸处。 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栖息于高海拔的河谷、山岳、草原的开阔地带,常到荒漠、草原、高山湖泊及河流附近寻捕猎物。 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 适应力比较强的动物,从荒漠边缘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带都能顽强生活 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大,栖息环境也极为多样。 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灌丛或林缘裸岩山地 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 栖息在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 喜在半开旷的高山裸岩带及起伏的山间丘陵生活,分布海拔在3500米至5500米左右 栖于各类草原,活动上限海拔5100米。 栖息在海拔2000-5000米左右的裸岩、荒漠或半灌丛地带,活动于雪线附近。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 国家一级 国家一级 国家一级 国家一级 国家一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国家二级 工程影响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及水质污染,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施工噪声,非法捕猎 4.1.1.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1)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机械机修及工作时油污跑冒滴漏产生的含油污水等废水、废渣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必然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将使某些河段的浮游藻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但由于浮游藻类的普生性及

40

种类的相似性,影响不是很大,且电站建成后,由于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利于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因此,施工期对浮游生物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

(2)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如上所述,施工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对河流、水库的水质的影响,而石蝇为适应栖息于较洁净水体的物种,污染必然造成此类物种的减少,沿线水生底栖动物在附近其它地区相似的环境中亦有分布,并非是本地区的特有种,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该工程建设不会导致这些物种的消亡。

4.1.2运行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4.1.2.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电站建成后,正常运行期除淹没一般物种为不可避免损失外,建设施工不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工程运行期内对植物区系产生影响较小。评价区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评价区受淹没范围内,以荒漠植被为主,水库蓄水后直接影响将使该区域植被生境淹没,生物个体失去生长环境,影响程度为不可逆。但是受淹没影响的荒漠植被均为一般常见种,淹没线以上地带可见到相似的群落,在其它地区均有分布,其受淹没影响的物种适应性强,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淹没而导致种群消失或灭迹。

取水工程在建成运行后,灌区开发建设,使种类较多的原生植被被种类单一的人工植被所替代,对灌区植物的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而灌溉则使灌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和植被的生产力将有所增加。宜农土地的开垦,使XX流域部分原有生境被其他植被类型所替代,但由于这些原植物在灌区分布广泛,工程建设对XX流域原有物种的影响,也只是数量的相对减少而已,不会造成这些物种的灭绝。

41

虽然植被覆盖率有所变化,但幅度很小;从景观格局演变角度看,规划实施后对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较小,对影响流域景观格局整体的林地、草地、耕地改变也较小,因此,景观优势度变化不大,从而景观稳定性变化不会很大。 4.1.2.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建库后,岸边、河谷地带现有的野生动物生境将被淹没,将使得陆生动物的栖息地相对缩小。由于原分布区被部分破坏,导致这些动物的生活区向上迁移。对于部分低海拔灌丛、草丛中栖息的鸟、兽,其栖息地将会被小部分破坏,但它们都具有一定迁移能力,食物来源也呈多样化趋势,所以电站建设施工不会对它们的栖息造成较大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将使它们的觅食范围有所缩小,但不会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水库蓄水淹没对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的不利影响甚微。

规划中各级水电站建成后将改变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拦河建坝,河面加宽,库弯和库叉增多,相应的湿地面积也随之增大,使得游禽和涉禽的栖息生境增大。

取水工程运行后,人类活动增强,土地利用结构重新调整。灌区取水工程的运行对不同生境中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主要反映在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以及分布密度的改变上,但不会对其生存和繁殖造成威胁。对于重点保护动物,灌区工程的运行会或多或少的对其产生影响,但由于灌区周围类似生境很多,他们可以迁移到附近相似生境中生活,因而对其影响不会很大。 4.1.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1)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建库后,库区水位上升,水环境由河流变为水库,上游河水入库后,水流速度逐渐减弱,变为缓流状态。库区内蓄水前的陆生植被掩没后腐烂,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氮、磷

42

等营养物质,由上游河道及汇水区进入库区的腐屑和营养盐等随地表径流不断汇入水库,水温也比较稳定并有所升高,这种环境的改变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在河流向水库转化过程中,由于水位加深,库区底层溶解氧减少,底栖动物的种类将发生演替。在河流中需氧量较大的种类,如石蝇将显著减少或消失,取而代之是需氧量较低的摇蚊幼虫类,如摇蚊将成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随着库龄增加,库区的底栖动物经初始阶段种类演变后,最终成为较稳定结构的类群。另外,在库尾一带将出现河流--湖泊型底栖动物种群的过渡带。

4.1.2.4工程运营对电站下游生态环境影响

XX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各级水电站为混合式和引水式电站,引水式水电站在非溢洪时段内取水发电后,取水口至发电尾水出口间干流河段存在减水现象。坝下减水段的影响范围仅局限为坝下约4000m,河段减水将导致该河段生态恶化。为维持减水段河道内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电站必须为坝下提供一定的生态流量。 4.1.3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预测和分析

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的影响主要是由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引起,其次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也会对XX河下游潜水出入带的植被带来影响。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水电站和防洪堤坝建设时,进场道路、场内道路、枢纽工程、大坝、取土场等永久工程施工占地、淹没占地及临时占地都将会使这些地段上的植被及组成植被的植物全部消失,从而改变区域生态环境。

各级水电站建设区占用的土地主要是价值较低的坡地。规划区内现有植被的生态效应较差,生态脆弱性一般。工程影响到的植被在该地区分布较广、面积较大,施工占地不会

43

造成某种植被类型的消失,也不会使这些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大的该变。规划中各级水电站虽然会使区域涉及到的植物的个体数量有轻微变化,但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更新等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现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比例也不会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其中的生态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及水库蓄水运行对本区域生态完整性造成的影响很小,将对评价区自然体系产生的影响,通过工程涉及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在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工程影响区自然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恢复。但是水电工程的爆破作业等施工可能会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引起生态脆弱等级的提高。

4.2水环境影响评价

4.2.1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4.2.1.1施工期对地表水质影响预测与分析

XX河水电开发规划中各梯级水电站在建设施工期的水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两大部分: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以及修配系统含油废水,污染物主要为SS和pH,可能伴有少量的石油类;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氨氮,总磷等。这些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XX河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在坝基开挖,围堰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扰动XX河水体,导致水体中的SS升高,但整个过程中由于无外来污染物进入,水质与XX河水体水质基本一致,仅为底泥翻动导致SS升高,经过一段距离后这些悬浮物自然沉淀后便可恢复。影响范围约为1~2km,上级电站施工过程导致底泥翻动引起的河水浑浊现象,经过自然沉淀后到下级电站施工场地之前已经恢复,基本不存在累积影响,影响程度较小。

44

4.2.1.2施工期对水文影响预测与分析

在规划中梯级水电工程的坝基开挖,围堰等过程中,会对XX河径流水量产生影响。如果选在汛期进行围堰施工,会对XX河行洪造成的影响。为了避免电站同时施工给XX河径流水量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各级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安排为滚动式开发,避免XX河由于各级水电开发而导致部分河道出现脱水河段。同时围堰施工选择在旱季进行,避免了因围堰施工可能对XX河行洪造成的影响。 4.2.2运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4.2.2.1运营期对地表水质影响预测与分析

水电开发属于清洁能源,在发电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水污染物,不会对XX河水质造成不良影响。各梯级水电站在运行期间主要的水污染来源于职工的生活污水。由于各梯级水电站在运行期间工作人员人数较少,生活污水水量较小,且这些污水不会对XX河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在电站检修期间,可能会有少量废机油、含油废水进入XX河,这些污染物水量小,对XX河影响轻微,由于XX河属于Ⅲ类水体,因此要求这些机修废水应在检修期间尽量进行收集,避免其进入XX河。

水库蓄水初期,淹没一定面积的荒漠植被,其所含的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物进入水库,使库中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大。蓄水数年后,原来淹没进入水库的大量有机物逐渐消耗,营养物质含量有回落的趋势,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此时,影响水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为库周及河上游地区的面源污染物。而目前评价区农田较少,无工业污染源,库区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污染源主要是水土流失携带进入水库的少量悬浮物、氮、磷等营养元素。库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库周的水土流失程度也将减弱,进入水库的氮、磷等营

45

养元素的量将会减少,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会更小。

水库修建后,入库水流以较高的流速和紊动状态进入水库内转变为低速缓流时,挟带的泥沙就淤积下来。由于回水影响,河道和滩地流速减小,较粗的颗粒(包括推移质)以三角洲形式淤积下来,而较细的颗粒,特别是粘土,则淤积分布在水库内较下游的部位,或保持悬浮状态。因此,水库修建后上游流域的大部分泥沙将会逐年淤积在水库内,使得水库内泥沙与建库前相比会逐年增加。

在汛期,上游暴雨径流含沙量达最高,高浓度洪水有可能形成大的异重流,由于异重流含很细的粘土颗粒,异重流中悬浮颗粒的离晰沉淀是个很慢的过程。因此,异重流一旦在水库形成,在水库内就形成悬浮物浓度极高的浑水,库内水质透明度降低。汛后经过一段时间,水中悬浮物迅速沉降到库底,悬浮物浓度会大大降低,库区水的透明度增加,水质将比建库前明显改善。

4.2.2.2运营期对水文影响预测与分析

规划水库为综合利用水库,其任务主要是灌溉和供水,兼顾改善河道内生态环境,水电工程建成后将会对流域内下游的天然径流过程产生影响。水电工程运营期对流域下游的天然径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电工程下游取水口的影响。

XX河流域的供水工程主要有:热水灌区引水口、XX引水口、西台水库和XX镇城镇引水口。XX河流域的取水口均位于规划水库的下游。从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中可以得出,引水工程和西台水库发挥其最大供水能力后,社会经济依然缺水;河道年总下泄水量大于河道生态需水量,但是在用水高峰期还会出现社会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需水的现象,长此以往,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定会逐步恶化。

在没有新建水资源调蓄工程的情况下,流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保证率较低,

46

现状缺水深度为31%;2020年在实施节水措施的情况下,缺水深度为21%;2030年进一步提高节水标准后,缺水深度为18%,流域内水资源共享矛盾和侵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流域缺水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调蓄工程。

规划水库实施后,流域现状缺水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保证,产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在解决农业缺水后,2020年可以向城镇生产、生活供水460万m3,2030年供水5090万m3,基本满足流域未来城镇工业、生活用水需求。规划水库实施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也得到了保证。

规划水库实施后,通过对有工程条件下长系列水资源调蓄结果可以看出,工程为提高流域内取水口用水保证率提供了条件,提高了流域内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保证率。

4.2.3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地下水水质和水位两方面的影响。XX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影响甚微,主要对地下水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短期内不明显,一旦出现常常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XX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社会经济可利用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评价将会给地下水位造成影响。XX河是内陆河,河流最终汇入柴达木河后进入霍布逊湖。社会经济用水量将直接影响XX河的下游沼泽、草地、尾闾湖泊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引水量的增加,会对流域地下水补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下游的潜水出入带,潜水出入带的下移将导致该区域潜水埋深的增加,对于细土带植被区内的柽柳、沙蒿、猪毛菜、白刺等荒漠植被来说,水位埋深超过10m以上将会导致植被大面积退化甚至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47

根据国际经验,为维持河流的生命、水循环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宜超过40%。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尚未超过40%的河流,可以参照国际经验,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0%来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由于开发利用量有一部分又回到天然水体,所以从耗水口径而言,水资源可耗用率低于开发利用率,可取为30%。所以水资源可耗用量=水资源量×30%。

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40%的河流,按照兼顾历史现状和不再继续恶化的原则,最低要求是维持现状,不能再扩大利用规模。如果水资源开发过度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例如危及濒危物种的存亡、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等,则必须根据生态环境恢复目标,来重新分配生态需水量和人类可利用量。

XX河水资源总量为2.525亿m3,因此从耗水口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7575亿m3,这部分水量是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可耗用水量,但不是可供水量。供水量中只有一部分被消耗,另一部分作为灌溉回归水和生活废水、工业废水还可以循环利用。假设供水量中被消耗的比例为α,如果已知可耗水量,则可供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可供水量=可耗水量/α

在现阶段,α等于60%左右,那么可耗水量0.7575亿m3对应的可供水量为1.2625亿m3。2007年XX河总用水量0.5309亿m3,根据规划预测,在考虑节水的基础上,2015年和2030年社会经济用水量将分别达到1.1498亿m3和1.1924亿m3,因此社会经济取水量是低于1.2625亿m3,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经济用水不会给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

根据XX河流域目前的情况,只要灌区减少灌溉次数,提高灌水效率,并对绿洲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增加耗水量少的作物比例,同时提高渠系利用系数,推行节水灌溉等措施,可以减少从XX河的引水量,从而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并使潜水出入带的位置与

48

现状相比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4.3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

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随着水电工程和防洪堤坝工程施工场地平整、道路修筑、坝基开挖等过程,将不可避免的扰动地表。施工过程中的各开挖面会造成植被破坏,表土裸露。由于水电和防洪堤坝工程自身特点,施工场地布置和施工过程均紧邻河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可能流失进入XX河,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机械对河道和河岸扰动较大,因此规划实施过程中将会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量。

水电开发规划首位相接,其中的一级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可能对下级电站造成影响:河流断面形成洪峰时间小,洪峰流量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淤积增多,都可能对下级水电站造成不利影响。从整个XX河来说,河流洪峰流量大和泥沙含量增多,可能会带来土壤侵蚀的增扩效应,一方面是上游电站的建设扰动地表后将增大降雨径流量,所形成的洪峰将增大其水能冲刷力;另一方面是泥沙含量增大将使河水比重增高,冲刷能力增强。这将可能导致下游河段的冲刷侵蚀加剧,也由于上游水电站建设时所产生的水土流失,泥沙量增大,形成淤积,使下游河道河床水面抬升,提高侵蚀面,扩大了对河岸的侵蚀范围,导致更大的水土流失。

由于增扩效应,各级电站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量可能比各单个水电站建设水土流失预测量的累加要大,这些水土流失的发生,将减小土壤发生策源地土地生产力,冲刷下游河道,污染下游XX河水质。各梯级水电站在开发过程中,上一级水电站建设中所都会对下游水电站的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中各梯级水电站和防洪堤坝建设施工期间,燃油机械产生的尾气对周围环境空气

49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尾气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为CO、NOx等,这些尾气瞬时排放量不大。施工过程中,在坝基开挖,石料开采等作业时,需要采取爆破手段,爆破过程中产生的爆炸废气主要污染物为CO和NOx,以及一些碳氢化合物及粉尘。爆炸废气主要是在爆破过程中才产生,产生的影响具有瞬时性。砂石料加工、物料堆放和施工过程均会产生扬尘,影响范围集中在施工场地周围。规划的各梯级水电站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施工场地周围居民点分布较少,主要影响局限在施工场地内,并随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由于施工作业点比较分散,气体的排放易于稀释、扩散,各梯级电站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范围均局限在小范围内,加上各施工场地相距较远,其对环境空气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不存在叠加重合区域,因此不会存在累积影响。规划实施期间,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轻微。

4.5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中各级水电站和防洪堤坝施工期声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开挖爆破、施工机械运行及施工材料运输过程,爆破噪声为瞬间噪声,运输噪声为不连续性噪声,施工场地及材料加工场地噪声为连续噪声。

施工场地的固定噪声源主要是由加工材料产生的,由于规划的建设工程处于河谷滩地,周围居民分布较少,因此施工场地固定噪声源会对周围少量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轻微。主要影响集中于对施工场地中的施工人员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的交通运输比较频繁,公路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将受到影响,范围主要包括XX镇至水电站坝址。因此在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噪声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地处河谷滩地,居民分布少,各级水电站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较小,除交通噪声和爆破噪声一定范围内的居民造成影响较显著外,施工期噪声主要对施工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x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