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实词小结

更新时间:2023-10-02 1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中部高三备课组编 一、【之】

1.代词

⑴ 人称代词

① 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B 子孙视之不甚惜。(《六国论》)

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② 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 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D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助词

⑴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⑵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⑷ 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⑸ 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3.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你的补充

二、【为】

1.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

⑴ 做、作

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⑵ 治、治理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⑶ 担任、充当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⑷ 变为、变作 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⑸ 当作、作为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⑹ 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⑺ 叫做、称为 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⑻ 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⑼ 成为 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⑽ 参与 例: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⑾ 演奏 例: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于“以为”、“以??为”:在古汉语中,“以为”一般是两个词,是“以之为”,即“把??当作/做??”的意思(也有例外)。现代汉语“以为”是一个词,即“认为”。以下可自测。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⑥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2.介词

⑴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替、给”。

例:A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B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 表原因 译为:“因为、因此”。 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⑶ 表目的 译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⑷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译为:“被”。

例:A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⑸ “对,向”。例: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3.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例: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廉颇蔺相如列传》)

B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4.连词 表假设(较少见) 译为:如、如果 例: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

三、【焉】

1.代词

⑴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它)们”;

例:A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B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C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五人墓碑记》)

⑵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例:A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 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C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同上)

2.助词

⑴ 表语气(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译为:“了、呢、啊”。

例:A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D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⑵ 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3.兼词 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是、于此”。

例: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师说》)

C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