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更新时间:2023-04-20 21: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 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 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 评价建议。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四、课程目标 五、课程内容的创新 六、教学建议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现代教育观念。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建立有助于终身发展的评价体系等。

2.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实践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 ──合作交流。

──学会学习。 ──终身发展。

(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数学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众数学的兴起。 面向全体学生,建立 大众数学。注意提高人的素质,更多地考虑 满足日常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个性、 兴趣、能力的差异,实行区别化的课程与教 学,包括实行水平区别化与分流区别化; ──注意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 学的核心,注意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提倡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应用。它既为 数学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也带 来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算法、估算 和近似计算; ──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尤其是探究活 动。 更多地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灵活性和统一性。西方国家从原先过 渡的“自由化”逐步走向统一,建立国家 统一的课程框架;前苏联(俄)、日本、 中国等国家则由以往统得过死开始注意一 定的灵活性,如采用“一纲多本”、“必 修加选修”等形式; ──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 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 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 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 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 提供了

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 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 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 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 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六个方面的基本

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 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 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基本 的策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数学 课程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教育目标在发生 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 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 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 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 不是为培养少数数学精英,而要面向全体 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是一刀切,要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 应进入课堂。 数学教育首要的是使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 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须的; 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 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这样宝贵的时间内仅 仅学习从属于哪一种价值(或需要)的知 识,而必须设计出具有双重乃至多重价值 的数学课程。

其实,即使像“测量”这样纯“实用

数学”的知识,只要从量化的数学的 根本观点来精心设计就可以对学生一 般能力的发展、对数学素养和科学精 神的培养起积极作用。 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 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 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 以解决问题的技能;

隐性的数学,即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 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如函数思想、统计思 想、优化思想和计算机意识、应用意识等 等); 具有智能价

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主要用 于分析问题的模型化能力。 主要用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一般智力 意义上的推理能力等)以及具有人格建构 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如热爱科学、追求 真理的求实、创新精神,一丝不苟、勤奋 学习的科学态度等)。

2.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据统计,发达国家中从事信息产业

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50%左右。以 此推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济身 于世界强国之林,将有数亿计的人 从事第四产业,大多数职业必将要 求人们具有较高的统计分析、数据 处理等数学素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买与卖、存款

与保险、股票与证券等与经济活动 相关的数学,如比和比例、利息与 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 及系统分析与决策等等,均成为人 人必备的数学知识。

数学语言也正在生活化,或者说生活需要越来越 多的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世界通用语言,以其准确、简明、抽 象的特质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天气预报的降雨概率通过电视传给千家万户,各 种统计图表北例、百分数、“土”号频繁见于报 端性产、交通、股市等遇然不同的领域却用着同 样的数学手段。 外出乘火车所携带的行李外观大小限于长、宽、 高之和不超过160cm,就面临一个典型的不定方 程问题;“3+X”考试中,语文、数学和外语三 科以150分计算,体现加权平均的思想。

大量的事例说明,义务教育新的数学课程, 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 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划、 图论、运筹以及空间与图形等知识是人人 必需的数学。 与此同时,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 算术应用题、复杂的多项式恒等变形以及 纳公理体系的繁难欧氏几何证明等等,这 些与社会需要相背离,与数学发展方向相 脱节,与学生实现有效智力活动相冲突的 数学内容,理应删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i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