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浙江专版)2022-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19.香菱学诗语文同步

更新时间:2023-04-07 22: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册:19.香菱学诗语文同

步练习

一、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

王摩诘应瑒颦儿诲人不倦

藉香榭鳏鳏沁芳亭怔怔

【答案】jié;yáng;pín;huì;xiè;guān;qìn;zhēng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

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重点词语释义

地灵人杰:。

穿凿:。

诲人不倦:。

【答案】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地解释;教导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

【解析】试题分析:“地灵人杰”和“诲人不倦”是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

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着名着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

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穿凿”可通过比

喻义的解析方法来理解词义。

二、名著导读

1.文学知识填空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

以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字,号,代家。

【答案】悲剧;贾家;曹雪芹;霑;梦阮;雪芹;清;小说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

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

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才华展示

你能说出下列诗人的名字吗?

(1)陆放翁(2)李青莲(3)老杜(4)小杜(5)王摩诘(6)陶潜

【答案】(1)陆游(2)李白(3)杜甫(4)杜牧(5)王维(6)陶渊明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等考点的理解可记忆。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

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如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三、语言表达

1.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比较开放。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

表达的高度。多读书,多了解诗歌文化,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要么答出诗歌所表达

的思想内容,要么答出艺术形式的美感。

四、现代文阅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

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

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

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竞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

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

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

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

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

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

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

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

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

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一些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能指出文中香菱的两首诗的一些不足吗?

3.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香菱的痴迷。

4.选文主要写了香菱苦心写诗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你觉得香菱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5.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具有复杂性。根据选文内容,谈谈

你对她性格的理解。

6.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

7.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

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答案】

1.第一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

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第二首是“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

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2.香菱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的词语堆砌起来,凑成一首诗,最大的

问题是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第二首诗有所进步,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全诗是咏月色

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只要写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即可)

3.“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

在地下抠土”;“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

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4.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

心人。启发:①做有心人,提高兴趣;②多学习,多效仿,不耻下问;③勤于实践,不怕

失败。

5.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使香菱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她热情,富于同情心,不虚伪,

不做作。

6.不矛盾。宝钗所说的“呆头呆脑”从上下文看,并不是贬语,实际是对香菱的一种戏评,是

出于对香菱专注、入神学诗的形象评说

7.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

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以上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

第三稿,句句写月,却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

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

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

因而众姐妹说它是“新巧有意趣”,确实恰如其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读懂选文内容的答题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找到

答案的区域。在选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中找答案。

2.试题分析:可把林黛玉的评价分析一下作为答案。第一首诗“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意思是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第二首诗“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认为过于堆砌辞藻,没有个人的意思在里面,这也是黛玉作诗的宗旨:词句次要的,意思才是诗的灵魂。当

然也可根据自己读诗的体验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展示人物性格的描写语句的提取能力。通篇阅读,全盘把握,分出层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有关的要点内容,特别是要找到原句来回答。如“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描写,“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的刻画。

4.试题分析:首先要分析香菱成功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对后人启发的先导。通过对情节内

容的了解,我们得知,香菱的成功与她刻苦练习不无关系。这就是对我们的启示,要勤学苦练,多学习,多效仿,不怕失败。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她热情,富于同情心”的性格特征。

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句的理解能力。答此题主要是理解好“呆头呆脑”这个词的褒贬义。宝

钗所说的“呆头呆脑”实际是对香菱的一种戏评。是一种亲切的说法,不是有意地贬低香菱。

所以说宝钗的说法与林黛玉的说法不谋而合。

7.试题分析:考查欣赏诗歌的能力。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评价。要通过对诗句的理解

答出这三首诗歌的差别。此题较难,要看学生平时的读诗素养。当然,也可仿照林黛玉对诗

歌的评价来写出自己的分析。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态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

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她,终

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

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着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

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

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

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象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

一定样样都比底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

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而且

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

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

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

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8.根据你的理解,在第(4)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9.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文中[甲] [乙]处抽出来的,它应放在哪一处?为什么?

11.本文题为“从香菱学诗谈起”,在文中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谈了什么观点?

12.用“//”划分本文的结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3.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5)节和第(6)节中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案】

8.怎样才是虚心好学呢?(怎样做才算是虚心好学呢?)(意思相近即可)

9.谦逊(谦虚、虚心);雅量)

10.乙处与上下文衔接,过渡自然。

11.从“不耻不知不耻下问不耻相师”三方面来谈。要“虚心好学”

1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3.不可以,因为马克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不知”的道理的,贾思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不耻下问”的。

【解析】

8.试题分析:承第三段提出的论点“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设拟问题来引起下文。本题不难,前后文意提示明确,易于解答。文章结构的严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后

有照应,二是层次之间有过渡。照应是指前后文某内容有相关性,形式上表现为文字的衔接

或内容的重述,过渡是指用语句承上文启下,形式上表现为对上文的总结对下文的提领,写

过渡句和找过渡句,要注意这个特点。

9.试题分析:抓住本段引用古人语所讲的道理,注意“逊梅”“输雪”等词的提示,便可知本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便可判断所要填写的词语。

点睛:本题不难,此段中心意思明确,易于分析理解。一段文章中,一般来说语句词语基本

上是围绕本段中心意思的,分析句子词语或选词填空,首先要找准关键词句,把握好语段的

中心。

10.试题分析:很明显,文段“乙”处后面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一致的。本题容易,提示明确。一般在一段文字中,结构是严密的,语言的连贯的,所以,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前后句的语境,注意句子之间总述与总述、前提

与结果、解释与被解释等关系。

11.试题分析:第三段直接引出了论点,随后的几段有中心句的形式提出了分论点,第八段以

总结的方式提示了上面三段论证的“三个方面”内容。文段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一目了然。

提炼论点要关注文章的标题或文首文尾段,注意总结性、过渡性、概括性语句,或摘引或自

己概括。了解文章的层次,要注意各段有无中心句以及文首文尾提领性或总结性语句的提示。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层次划分的能力。①②段是引出论点的部分;③④⑤⑥⑦段

是用分论点的方式来具体的论述中心论点;⑧段是以总结的方式收束全文。

13.试题分析:考查材料和观点的关系问题。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马克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不知”的道理的,而贾思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耻下问”的。所以说不可以调换。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

五、其他

1.阅读《红楼梦》的相关章节,做一则读书笔记

【答案】《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

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

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

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

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

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马上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

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那么把这些内容跟他的自己无所作为的人生思想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情节写贾

宝玉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你们读书我就不读书,要读书《西厢记》

还可以,挺有意思,读读,什么其他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它都是杜撰的,杜撰的话讲得很凶,讲得很厉害的,但实际上你要看指什么杜撰的呢?主要

是程朱理学,你们都是胡编的,孔夫子的话是不是值得一试很难说,你们硬说是这样,你们

来杜撰的。贾宝玉绝对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不去求什么其他的名,我就要跟大家姐姐妹

妹在一起,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过一辈子就行了,实际上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呢?从当时阶

级安排的道路来讲,他是对抗统治阶级安排的道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就是做官,就是

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第二条路,他坚决不走这条路,他自己的路,就是跟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过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宣扬那种自由人生的道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离

我们太远了,他找不出另外别的路,他不可能想出更好的道路来,问题是不走你安排好的读

书做官的路,我走我自由自在的,我想怎么就怎么,这样一个自由人生的道路,这一个思想

那么比过去的所有的不做官的人的思想就不一样了,五十年来,论证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

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

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

回事,两种不同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

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

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要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

思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可落笔之处应该是很多的,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它体现的

是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还可以分析人物性格

与人物的命运,也可以分析作品的结构等其它的艺术形式。总之,不要贪多,抓一个方面写

才深刻。

点睛:读书笔记不同于读后感,虽然也有几种分类,但有一些要求是相同的。要符合这些基

本的要求:一、读书笔记标题。二、下面写书名、作者、全书字数、出版社等资料以及你的

阅读日期。三、介绍一下整本书,比如是传主的人生,或者作者写这本书的特色。可参看目录、序言或简介等资料。四、重点写你看过的内容,做些摘录,写写感受(最吸引你的地方

详写)。补充: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

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摘录的

后面,最好对摘录内容进行点评、比较、分析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5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