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相关论述

更新时间:2024-03-31 14: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在《论语》中有记载,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一句“有教无类”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关于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首先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其次,他主张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三,孔子还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二、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是适应学科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事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地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注意前后两个阶段的衔接。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事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行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途径和手段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六、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能力的统一;

2、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内容:

2010 年胡锦涛颁布《中长期规划》,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学制改革的内容: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中高阶段教育;

4、把技术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5、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开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 八、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九、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制。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广延性是空间上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十、教师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我国教师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光荣和骄傲,都应准备为之献身。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城战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3、团结协作;人的全面成长,是多方面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

4、为人师表;教师在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2、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三)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十、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时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教育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四)学生是责权主题体;从法律角度看,学生在社会中享有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但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十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十二、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十三、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1944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完整的课程编制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种是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二)、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在教学种,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忽视知识的传授,或者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提供了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十五、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但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必定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因此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十六、我国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解决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十七、班集体的一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机构; 3、一定的共同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十八、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十九、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知道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先地开展心理异常行为的试调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十、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克服完成观察的重要任务;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个性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二十一、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的多。 5、时间因素;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情绪和动机; 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二十二、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实际相结合。 二十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二十四、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必须具备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二十五、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二十六、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 二十七、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十八、良好情绪的培养: 首先,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其次,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最后,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二十九、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时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为能按设定好的目标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十、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十一、马斯洛需要理论:

1、基本内容: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地步的四中需要成为缺失需要,他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

2、对需要层次的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它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和作用都作了系统的论述,者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这一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马斯洛错误的吧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做是人类生物的发展和实现。第三,它的需要层次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时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3、对教学的启发,它的需要层次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的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三十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性驱动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课堂教学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明显开始分化并趋向稳定,中学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胶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他们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十三、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产生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三十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三十五、影响智(能)力发展的因素和能力的培养:

遗传与营养,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十六、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十七、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正常条件下,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劳伦兹提出关键期的概念,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差异性;只有了解差异性,才能通过因材是骄傲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个性的发展。 三十八、学生认知方式差异: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发散型和辐合型。 三十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个人的意义。

社会互动性是指学习过程常常需要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情境性是指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被人了解 2、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建构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4、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的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的技能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掉空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学会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四十、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四十一、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四十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要避免重复的机械练习,注意练习性使的多样化。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四十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2、意创造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堂;

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 四十四、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其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四十五、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讲有以下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四十六、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1、成长历程:

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师范教学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性教学。 四十七、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试;观念改念;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2、组织的有效干预;通过削减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1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