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设计(1)

更新时间:2024-07-02 2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课标要求: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1 圆柱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

1

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2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7、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运用侧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l)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罐头盒,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学生动手摸圆柱的侧面,感知圆柱的侧面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分组讨论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引导归纳: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字母表示 s=ch

2.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4

解决实际问题

例:一个无盖的圆柱体铁皮水桶,高是45厘米,底面直径是4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1、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答汇报 3、师适时板书 练习巩固 练一练:

芳芳制作了一个圆柱体的笔筒,笔筒的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10厘米。她想给笔筒的侧面贴上彩纸,至少需要多大的彩纸? 试一试: 6页

小结:谈收获 作业:练习二2---5

七、板书:圆柱侧面积=地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学生对圆柱表面积,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圆柱体给圆柱体配侧面,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圆柱体的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理解了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但在理解圆柱侧面积的时候有些困难,课堂时间安排得很紧凑,内容比较多。

3.3 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积方面丰富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5

1、复习旧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教具演示。 (3)通过观察,讨论。

(4)引导归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应用公式

尝试完成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集体订正。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6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圆柱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容积)之后,运用圆柱体内所装的水的体积不变的特征,来求不规则圆柱的容积,从而向学生参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师: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遇到过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解决的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出示例7,

(1)读题,理解题意:

条件: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 问题: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质疑。

这个瓶子是圆柱吗?怎样求出它的容积? (3)实物演示。

7

用两个相同的酒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 (4)尝试解决。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2、引导归纳。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2、14、15题。 四、分享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7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教学反思:

3.2.1 圆锥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入手,使学生对圆锥进行初步感知,并从实物中抽象出

8

圆锥的几何图形,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2、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叫做高。

(4)引导归纳。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活动游戏。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9

四、分享收获: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五、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4.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1.独立活动,小组讨论

各组讨论,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测量手中圆锥的体积。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10

2.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

把圆锥投入装了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求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3.探究:在打麦场上,有—个近似于圆锥的麦堆,能否用上述方法测量出这堆小麦的体积?(不能)我们能否探索出计算圆锥体积的普遍规律呢? (圆锥 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4.猜测:a(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为什么?多媒体显示三个等底等高的圆锥,甲圆锥不变;乙圆锥底不变,高增高;丙圆锥高不变,底变大。观察它们体积的变化猜想圆锥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b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联系最为密切。(圆柱体积)为什么?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11

⑤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 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 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5. 问题解决

现在你会求圆锥小麦堆的体积了吗?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 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五、巩固练习,拓展深化(略) 六、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12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2.问题解决。 现在你会求圆锥小麦堆的体积 了吗?

3.3 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梳理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3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1/3 Sh

(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七的第1、3、6题。 四、分享收获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3 复习圆柱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的特征,加深认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加深认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 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将圆柱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指出“举例”一栏要填写在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4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2)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2题的第(1)、(2)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圆柱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

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3.3 复习圆锥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锥的特征,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圆锥的特征,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圆锥的特征。

15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锥。)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下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 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6

通风管有没有上、下底?(没有。)

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1)读题后。指名让学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2)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题 教学反思: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