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为而不争_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更新时间:2023-05-25 11: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子学刊2011年第1期

古今论坛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张鹏飞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 道德经 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可以说, 上善若水 、 为而不争 、 自然皈依 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 以水喻道 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关键词]老子;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处世哲学;生命启慧[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828(2011)01 0084 04

TheHighestGoodislikethatofWater and withallthe

DoingintheWayoftheSagehedoesnotStrive

InspirationsfromLaoZi sPhilosophyofLiving

ZhangPengfei

(DepartmentofChinese,BozhouNomalCollege,Mengcheng233500,China)

Abstract:LaoZiwastheTaoismnaturalestheticspathfinderandhasverifiedtheloftyprofoundlifewisdomby theDaoDeJing .Itcanbesaidthat onfriendly,ifthewater , fordoesnotstruggle , thenaturetobeconverted takesonekindofidealizedthegentlemanpersonalitypattern,realizesLaoZi byShuiYutosay thekeenwisdom sspeculationspecialcharacteristic,hassummonedallpreviousdynastiespeopleofloftyideas,inthepersonalityrealizesonmovestowardtheconsumma tion,toreachthesummationdaybydaytosublimate,thuscausesLaoZiphilosophytocontainthelongmeaningfullifeinterestthroughout.

Keywords:LaoZi;theHighestGoodislikethatofWater;withalltheDoingintheWayoftheSagehedoesnotStrive;nature-converted;philosophyofliving;inspitations 老子是道家文化思想的创始者,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 更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的生命实体。老子之 道 表面上是以天道自然为宗,但究其根源,其出处、落脚、归宿点却在于人生以及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为此, 道 可谓是探究自然的孕育本根和言说万物运行、发展、演进的规律,以及思考本真世界的哲学基因。可以说, 水 就是老子 道 之哲思的一个

[收稿日期]2010 12 19

[作者简介]张鹏飞(1967-),男,江苏泗洪人,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中华国学文化研究。

颇为重要的德性表征,从而最终致使 上善若水 蕴藉了韵味隽永的审美意趣。

一、 上善若水 的人生意蕴

上善若水 语出于老子的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诠释高

尚的品格、美好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就应像水一样。即水能滋养人类、造福万物、与世无争、洁身自好、温良谦让、自然顺世。故而老子认为有道德的 上善之人 理当孕含着水一般的屈尊柔性、明能照物、广泛施恩、不奢回报。老子继而罗列了 水 的 善性 与 处世原则 ,阐释世人立身处世就如同水一般理应做到安于谦卑、甘于处下(居善地);海纳百川、渊默醇厚(心善渊);助长万物、滋养生命(与善仁);汛期而至、准确言信(言善信);诚实有度、持平正衡(政善治);求觅机会、调剂融和(事善能);顺时而动、应时而止(动善时)。唯有如此,方能 夫唯不争,故无尤 。即老子从水的若干品格自然谈及人生行为举止的哲学启迪。为此,老子关于 上善若水 的精辟论述对历代文人骚客的道德修养、泰然处世、安身立命等范畴,皆产生了广袤深远的性灵印证,并在当下特定的社会条件、生存环境、哲思义理中仍然富含特殊的审美效能。

当今社会,难以避免的竞争,致使明智者理应营造 世人皆醉我独醒 的处世心境,兼备善于居下的弘大气魄,方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冷静应对、细水长流。河上公注: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1]诠释 老子 书中往往善用 水 的意象来指证人类的 不争 、 无身 、 无私 之德。盖因 不争 之德必然会有 全归 、 善胜 、 韧性 的生命格局。即所谓水之无形、通透细腻、不折不挠、持之以恒、为而不争、恩泽万物。希冀世人能效法 水 的柔顺、谦卑、宽容、无争的处世哲学。为此,老子主张 守柔 的生活态度势必将避免祸患、消解纷争、保全自身,并从根本上获得解救世道人心的最佳途径。

叶朗评价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犹如 道德经 ,旨在训诫世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哲学思辨的宁静之间取得性灵的平衡。即惟有心静如水、修身养性、健全身心、完善品格,才能抵达 上善若水 的恬适家园。列维 斯特劳斯认为: 野性的思维借助于形象的世界深化了自己的知识。它建立了各种与世界相象的心智系统。从而推进了世界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野性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模拟性的思维。 阐释了 易传 系辞 所表述的 立象以尽意 的思维准则。概因中国原始哲学的诸多流派,皆假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审美原则,即世人依托体察自然来探寻宇宙间的诸种奥秘,继而洞悉万

[3]

[2]

物、反观人类、印证社会和体恤自然。正所谓中国早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形、范畴、命题均是由现实自然中的具体表象加以抽象而出,诸如先秦道家文化的核心范畴 道 、 气 、 上善若水 等皆属此类感悟。

叶舒宪认为: 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直接承袭神话思维模式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中国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原来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从神话循环观念中引申出来的。 [4]诠释中国哲学思维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模式,而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则就是 类比 推理。陈鼓应认为 上善之人 指的是具有最高的善德善行的人,也就是 圣人 。以 水 的形象来描述 圣人 的言行,也即是用 水 来喻 道 。因为 圣人 是 道 的体现者, 圣人 的言行有似乎水,而 水 之德是最近于 道 的。 水 是老子用以象征 道 的最形象者。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纷争的社会现实,而提出居守柔弱的处世之道。

[5]

二、 为而不争 的性灵恬适

老子作为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而以其 道德经 彰显着高远深邃的美学智慧。李泽厚评说: 中国的政治是伦理政治,美善不分或美善同一的观念非常持久。

[6]

诠释老子以 水 为 道 概念的

化身具象,继而极力地探寻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所谓水无常形而不拘泥成法,因器生变而不僵化呆板。为此,君子处世势将求索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并最终达求人生如水、沁甘润甜、抑恶扬善、细声润物、无我无畏、无怨无悔的诗意栖居。譬如说, 水 孕含了宁静达观的谦逊。却总是向低处流、往洼里聚、在淡中过,所谓 知足者常乐 。 水 汲取了海纳百川的宽容。即滋养万物而非薄彼此、深邃厚重而浇灌大地、广阔绵长而养育众生、不择细流而能成深大。故而为人当有海的胸怀而与人为善、容人之长而非嫉贤妒能、纳人之能而非狭隘偏激。 水 涵盖了滴水穿石的坚韧。即千回百转而奔流不息、滴水穿石而雕凿大化、荡击岩礁而铸就奇丽。故而达人必定乘顺境而不狂骄、入困境而不沮丧、遭险境而不惶恐、遇逆境而不放弃。

老子在 道德经 收笔时评曰: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在崇奉 为而不争 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但老子教人效法水之 不争 决非是劝人无

动于衷而与世无争,却是引导国人必须法 道 自然而有所作为。探究 上善若水 的精神实质,老子旨在张扬为人处事的安身立命之道。诸如荣辱,应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心境,应深沉宁静、仁爱结交、不求报答;说话,应恪守信用、清正廉洁、公平不倚;处事,应发挥潜能、行动圆融、合乎时宜。像启功先生曾如此笑谈生命之道: 人的一生主要是 过去 和 未来 , 现在 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它做什么?要多想未来。幸亏有那些人生曲折,让我受到了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有许多因素,遇到挫折我不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讨不痛快做什么!我认为,人老处在顺境,不会有什么发展,人不可没有 个压力。 [7]表明了生性随和的雅儒 大家 对规避祸患、处顺善终、怡情养性的生命悟化。

成中英认为: 老子 也设想,道拥有阴性的性质和美德,并且它的作用是相对于阳性和补充阳性的。阴性也是柔、静、可变、文雅的,因此,能征服和同化阳性(粗糙、固执、侵略性和突出性),变成和谐与统一。缺少了和谐与统一,现实世界和生命就不可能产生。所以,阴性使世界的一切现实过程成为可能。 解析老子将 道 比作万物之母而尊崇 阴性 是 生 的最为写真的意趣。可以说,老子处世哲学始终视 雌柔 之性为 道 的生命意象,并认同 守柔 就是 守道 、 抱一 而可 为天下式 。( 老子 二十二章 )由此,老子教化世人必须戒骄戒躁、不能强为、不可妄作、谦下不争。可见,老子平素喜好把柔弱、谦下、包容、利物、不争的 守雌 之 水 当作 道 的生命意象。即老子认可 水 终究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尤物,继而引发先贤圣哲争相观水寄思、临水吟歌、望水兴叹和托水咏志。

老子 第二十二章 载: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第八十一章 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揭示老子所说的 柔弱 并非是软弱无力的浅层表象,而是始终蕴涵了坚忍不拔的生命力量。所谓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即 柔 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韧性的抗争以及谦虚容物、包容万象、能屈能伸、胸襟博大的人格魅力。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 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中国真正的最高的艺术精神。 [9]犹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 雨果所言: 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8]

叹言人类是万物之灵,而理当豁达大度、襟怀宽

广、视域高远、包容万物。所谓心胸愈大、天地愈宽、心境愈爽。惟有超越自我的性灵樊篱,接纳、认可、包容另类人群,方能拥有一片自由、清新、质朴、愉悦的生活天地。即只有不断地突破、超越、升华自我,才能净化心灵的道德净土,并开拓出自我创造的自由晴空。 老子 第四十一章 曰 上德若谷 。明言 水德 可谓是涵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审美总纲,即水之善美、水之柔顺、水之谦下、水之不争、水之虚静、水之博大皆蕴藉了 水性 与 人性 的完满整合,坦言国人唯有以 弹性 的处世意念去善待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误解、不公、错待,并以 不变应万变 的精神来体悟 处下 的境遇,就能神清气爽、平和心态、化解忧郁、心地泰然的对待人生一切的不幸遭际。从而为世人的立身处事,以及人格的完美塑造而演绎着亘古隽永的生命意趣。

三、 自然皈依 的生命旨趣

老子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主张天、地、人以及 不知其名 的 道 的最高境界就是皈依 自然 。故而老子 上善若水 的理想人格范式蕴含了意味无穷的哲学义理,意在教诲世人须具备水一样的自然美德。所谓 水 善利万物为其 宏德 ;利而不争为其 谦德 ;处下守卑为其 厚德 ,即 水之极善 的品性有益于世人善待万物群类,淡漠得失、是非、荣辱,不以一孔之见而自执,不以一时之利而耿怀,超脱达观、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从而寻觅真、善、美的理想生命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 推天道 而意旨在于 明人事 ,如同老子哲学在国学文化中可谓是玄妙精微、深不可识、体味悠长,像 道德经 虽说只有五千多字,却引发了炎黄子民的数千年的感悟。表述世人若想 得道 、 悟道 、 明道 ,惟有心灵洁净、心同空杯、淳厚朴实方可 近道 。比如说,老子宣讲 居善地 就是追求师从水德、愿居谦卑、甘为人下、心如止水。孟子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观乎史载,孟母三迁,终居善地,方成就了孟子的绝世伟业。因此,儒家学说评赞 居善地 之举就体认着儒、道文化殊途旨归的 悟道 之路。

老子 第二十八章 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旨在诠解人世间倘若争雄逞强而固执于 阳性 就会造成世界的冲突、人间的争斗和世情的淡漠,故而崇奉秉承柔弱、处下不争、居守雌柔而保持 阴性 。即老子借助阴性的 雌 、 溪 、 婴儿 的诸多意象加以巧妙地融合。推崇柔弱不争的意念可促使 大道 的德性不离人生,进而回复到婴儿般的精气柔和、生机蓬勃、无知无欲、自在逍遥的最佳状态。为此,老子崇尚的 婴儿 就预示着生命的伊始,而 复归于婴儿 就顺理意味着返本复始、全生保真、得其生命的自然、真朴、纯全的审美圣境。可以说, 道 以天然纯真的婴儿为标识性的精神状态的象征意象。所谓 复归于婴儿 并非是强调人永远幼稚地停留在天真无邪的生命阶段,却是寓指人类在整个的生命历程中须始终不离大道,永葆自然、真率、纯朴的心灵,从而终究保持柔和、充足、久长的生命体征。由此,世人理当蕴藉着颇为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浓厚的道德修养,并终归达求与 道 合一的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正如韦政通评介: 工夫的历程恰像一个圆周,始于本真,又归于本真。所谓 圣人皆孩之 ,所谓 复归于婴儿 ,经历了重重的工夫,这时候已不再是初生的婴儿,而是生命的再生,他象征着朴与真的圣人境界。

孔子宣称的 水有五德 ,概言守法、正直、明察、尚志、善变的人生旨意,并集纳 德、义、道、勇 于一体,故而 水之美德 往往使得君子能遇而必观、从容柔韧、游刃有余、通达万物。可以说,老子哲学喜好以 水性 喻示人生禀赋,倡导崇高的 善人 、 圣者 、 贤达 就应如水一般,即信奉虚怀若谷、以德报怨、只予不取、隐退不争、收敛锋芒、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怀。明言世人惟有力求外圆内方、大智若愚、顺应潮流、因地制宜,方能纵横捭阖于凡俗人生。由此观之,古代圣贤崇奉的 做人要圆 绝非是随波逐流、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媚俗病态,却是一种善良宽容、灵活处世、自如圆通的人生妙境。即圣人做事应像水那样在迥异的客观环境里,追求 随圆就方 而达到 方圆之道 的生命境界。所谓有 方 无 圆 必会四处碰

[11]

壁,而有 圆 无 方 又为圆滑世故,二者均会一事无成。犹如 老子 第五十八章 所言 圣人方而不割 ,辨析了圣人唯有方正无私才能觅求到 随俗方圆 的 大方无隅 的艺术人生。

综上所述,老子 以水喻道 正是体认着智者性灵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故而 水 在老子文化思想体系中就必然包孕了特殊的审美意蕴,也是老子喻道、阐道、化道的重要的生命载体。即老子凭借 水 为言说媒介,使得形而上的概念的精神的 道 从 玄而又玄 的 惟恍惟惚 的 众妙之门 姗姗而来,并最终促使 道 演绎得生动、具体、形象,从而将玄冥深奥的 老子之道 更加感性化、知性化和意趣化。由此观之, 上善 可谓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业已为世人所张扬,延续至今仍值得不断探求的一种 最完善的人格 的生命佳境。即 上善若水 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模式,召唤了历代文客雅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完善、达求和升华,并始终伴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前行历程。

[参考文献]

[1]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2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

[3]列维 斯特劳斯.理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1.

[4]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5]陈鼓应.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2.

[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4.

[7]启功.启功论书札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1.

[8]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42.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3.

[10]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6.

[1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16.

(责任编辑:张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t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