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名解

更新时间:2024-05-19 23: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将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出现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活性的球蛋白 。 抗体是Ig,而Ig并非都是抗体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HVR): 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 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无铰链区。

J链 (Joining 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SIgA:二聚体 IgM: 五聚体

分泌片SP(Secretory Piece): 是SIgA上 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 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

Ig 多样性:自然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多种不同的特异性抗体。 同一种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相同、类型不同的抗体

同种型(Isotype):存在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具种属特异性,为种属型标志,存在IgC区。

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因而可在同种异体间诱导免疫反应。为个体型标志,存在IgC区、V区。

独特型(Idiotype,Id): 同一个体不同抗体形成细胞所产生的Ig分子的V 区的抗原性不同(CDR 序列)。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combinatorial diversity):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 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 就存在多种组合。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junctional diversity):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somatic hypermutation):成熟的B 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指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区基因不变,而CH基因片段不断发生重排,即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但Ig分子的类和亚类发生变化。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由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血清,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的抗体。 特点:纯度高,特异性强。

基因工程抗体(gentic engineering antibody)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大,产生的新型抗体。由于可用人体的aa序列代替某些鼠源性抗体的aa序列,保留其结合抗原的特异部位,再经修饰而成。故又称:人源化抗体。且:可从最小抗原结合位点(高变区)Fv片段到F(ab)’片段,甚至整个Ig分子,因而免疫原性大大地减少。

改型抗体:为进一步减少嵌合抗体的鼠源性成分,减弱人抗鼠抗体的产生,可进一步改造嵌合抗体中的鼠源性V区结构。现在已建立CDR移植技术,即将鼠单抗V区中CDR序列取代人源抗体相应CDR序列,重构成既具有鼠源性单抗特异性,又保持人抗体亲和力的CDR移植抗体,也称改型抗体或人源化抗体。

人-鼠嵌合抗体:此类抗体保留了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亲和力、又显著减少其对人体的免疫原性,同时还可对

抗体进行不同亚类的转换,从而产生特异性相同、但可介导不同效应的抗体分子。

第三章 补体系统

补体(Complement,C): 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受体(CR):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CR1------CR5

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掖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它由30余可溶性蛋白与膜结合蛋白组成。

膜攻击复合体MAC:是由C5、C6、C7、C8各一分子和若干个C9分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可嵌入细胞膜形成跨膜孔道,并使细胞膜结构缺损,从而使细胞失去通透屏障,电解质溢出,大量水分以及致死量Ca+进入,细胞破裂死

亡。

末端通路:从C5活化到攻膜复合体MAC形成直至介导溶细胞效应。

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第一前端反应,免疫复合物IC依次活化C1q、C1r、C1s、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这一激活途径称经典途径。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MBL途径):又称凝集素途径,其过程为:血浆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大范围重复的糖结构,进而依次活化MASP、C4、C2、C3,形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从而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

第四章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CK)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间质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物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指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 些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指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的,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

亡,并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指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调节免疫的

小分子蛋白。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CSF)指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

落的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具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由白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对中性粒细胞,单

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 G蛋白偶联受体,由7个疏水性的跨膜区组成,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后,经偶联GTP结合蛋白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诱骗”受体(decoy receptor) 指那些在胞膜外区与有功能的受体胞膜外区结构相似,具有结合配体的能力,

但胞浆区缺乏转导信号能力的受体。

第五章 MHC 分子

组织相容性(histocompatibility):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 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指供受者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是决定组织相容性的物质基础,也称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指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他们所编码的抗原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 人的MHC称为: HLA基因/HLA基因复合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由于人类主要自制相容性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且含量最高,而且白细胞迄今是进行研究的最好材料,故称人类白细胞抗原。

单倍型遗传方式: 单倍型---指HL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即某几个等位基因的特定基因总是连锁在一起。

连锁: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它们并不是自由组合而是联合传递,称连锁。

高度多态性: 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而对某一个个体来说,只能具备其中的任何两个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共显性:两条染色体上同一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所编产物均可表达在同一细胞的表面。

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 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

CD。

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整合素家族(integerin family)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以形成整体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是一类与Ig的V区或C区具有相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同源性的黏附分子。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指表达于白细胞、活化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表面,可在血流状态下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进而介导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参与炎症反应。

第11-13章

1.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 早期胸腺细胞为CD2+CD3+CD4-CD8-,由于TCRβ基因重排和表达,继而发育成双阳性CD4+CD8+(DP), 如DP细胞的TCRαβ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I和MHC-II类分子高亲和力结合,被选择继续发育,否则凋亡(apoptosis)

2.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 胸腺内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I和MHC-II类抗原,并与自身抗原形成复合物,SP细胞如能识别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即发生凋亡,否则继续发育成熟、通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3.TCR-CD3复合物 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4. 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前一种性能称为免疫原性即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后一种性能称为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即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5.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指在某种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6.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7. T细胞决定簇 T细胞决定簇一般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又称线性决定簇。

.8.B细胞决定簇 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又称构象决定簇(有三维结构)。

9. .免疫佐剂 某些物质若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10. 超抗原(superantigen , SAg). 某些微量的抗原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称此物质为超抗原 。 常见于某些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HIV)

11.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分为:专职: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兼职: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

12.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通常又称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或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 13.免疫突触:T细胞识别抗原过程涉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突触,.

第13章 免疫耐受

1.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机体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不同于免疫缺陷或抑制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Burnet(1959年)的克隆清除学说(clonal deletion)认为,自身反应性细胞克隆在胚胎期尚

未成熟,此时与抗原物质接触,该克隆即被排除,出生后表现为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即免疫耐受。

2.克隆忽略(Clonal deletion):自身反应性T~B细胞未能查觉自身抗原(negative selection in the thymus)

3.克隆失能(Clonal anergy ):T细胞有效激活有赖于双信号,即多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CR结合提供的第一信号,以及APC和T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对所提供的共刺激信号,或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CTLA-4)与B7结合,此时T细胞即使接触抗原也不被活化,而处于无反应的失能状态,从而导致特异性T细胞产生耐受。 4.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由于T.B细胞诱导耐受的阈值不同,当针对特定自身抗原的T细胞产生耐受时,自身反应性B细胞仍存在,后者由于缺乏T细胞的辅助而成为失能B细胞.

5.克隆清除:外周成熟T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能通过凋亡机而清除自身反应性细胞,现已证实,Fas\\Fasl途径介导的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是维持外周T细胞耐受的主要机制。

第15章 天然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种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遗传的.具有种属特异性而非抗原特异性的免疫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组耐蛋白酶的多肽,具有广谱的非Ag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定义:是特定类别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非特异性、高保守且对其生存和致病性所必要的分子结构,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特征: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 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需 是宿主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3.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定义:一类主要表达于多种天然免疫细胞(DC, Mφ)、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生物学特征:相对多样性(不同于BCR,TCR)相对特异性(非克隆性表达)反应快速性(早期非特异性免疫)

第14章 细胞凋亡与免疫

PCD, programmed cell death 1972年由Kerr提出细胞凋亡概念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性死亡方式,与组织器官的发育、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疾病的发生、细胞的恶变等有密切关系。

第17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allergy,anaphylaxis)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为病理性免疫应答。 Types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解释见问答题)

Type I: anaphylactic or immediate Type II: cytotoxic TypeIII:Immune complex Type IV: cell mediated or delayed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