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3-10-04 08: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宝山)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12分)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侄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1],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2],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3],及乎境之所奏[4],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5]。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

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22.用自己的话概括游记写作的两种常见表现。(2分)

(l) _ ;(2) 。 23.分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3分)

24.对“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受拘束却缺少韵律,与宽泛却不确切,祸害是一致的。 B.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C.受束缚又缺少韵律,与空泛又不真切,危害是相同的。 D.受拘束且缺少韵味,与宽泛且不确切,担忧是一致的。 2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一加以分析。(3分)

26.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洪汝含《鼓山游记》写作特点的评价。(2分)

1 / 29

参考答案:22.(1)堆砌文献典故 (2)铺叙行程日期(2分)

23.以绘画只会模拟古画不会描画眼前真实的景致,与游记写作中常见现象作类比,批评只会堆砌典故、交代日程而不会抒写眼前之景、真切游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肯定洪汝含游记创作作铺垫。(类比方法、观点态度、结构作用)(3分) 24.B(2分)

25.例:将“搜索传志,铺叙程期”的常见游记写法与洪汝含“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作对比,更充分肯定洪汝含能写出独具个性与“游情”的创作特色。(3分) 26.随兴所至,情景相合。(2分) [参考译文]: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

2 / 29

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崇明)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1分)

文漪堂记

袁宏道

余既僦居东直房,洁其厅右小室读书,而以徐文长所书?文漪堂?三字匾其上。或曰:?会稽,水乡也,今京师嚣尘张天,白日茫昧,而此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何取于涟漪而目之??居士笑曰:?是未既水之实者也。夫天下之物,莫文于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天

回云昏,顷刻不知其几千里。细则为罗觳,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绅,立则为岳玉;喷而为雾,吸而为风,怒而为霆;疾徐舒蹙,奔跃万状。故天下之至奇至变者,水也。夫余水国人也。少焉习于水,犹水之也。已而涉洞庭,渡淮海,绝震泽,放舟严滩,探奇五泄,极江.海之奇观,尽大小之变态,而后见天下之水,无非文者。既官京师,闭门构思,胸中浩浩,若有所触。前日所见澎湃之势,渊洄沦涟之象,忽然现前。然后取迁、固、甫、白、愈、修、洵、轼诸公之编而读之,而水之变怪,无不毕陈于前者。或束而为峡,或回而为澜,或鸣而为泉,或放而为海,或狂而为瀑,或汇而为泽,蜿蜒曲折,无之非水。故余所见之文,皆水也。今夫山高低秀冶,非不文也,而高者不能为卑,顽者不能为媚,是为死物。水则不然。.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夫余之堂中,所见无非水者。江海日交于睫前,而子不知,子则陋矣,余堂何病焉??

【注释】①天绅:形容瀑布。

2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渡淮海,绝震泽 (2)而高者不能为卑 ..24、文中划直线句主要表现出水的□□□□。(2分) 25、下列对“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所以文章要用心作就能像水一样机敏,是相同的情况不同的表现形态。 B.所以文章的创作与水的灵活多变一样,两者本质相同,表现形态不同。 C.所以文章的中心应和水一样机敏,这两者是一种情况但表现形态不同。 D.原先文章的创作和水的灵活多变一样,两者本质不变但形态可以多变。 26、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23、(1)横渡 (2)低下 (2分) 24、至奇至变 (2分)(答“变幻莫测”1分) 25、B(3分)

26、有力地回击了有人质疑他的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却命名为“文漪堂”,阐明自己将书房

3 / 29

命名为“文漪堂”的理由是“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文章与水一样至奇至变,并表达了自己的为文的观点。(4分)

(奉贤)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 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4 / 29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

5 / 29

1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1],洋洋洒洒,堆故实于○

满纸[2],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2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3],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4]。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3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5],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6],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7]。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

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8]。”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1)程期:日期。(2)故实:即典故。(3)盘礡:指肆意作画。(4)入:

指合适。(5)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6)奏:通“凑”。会合。(7)合作:谓书画诗文等合于法度。(8)传《诗》:《诗经》毛亨传。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23.第1段中,作者说“病则均焉”,其中的“病”指的是 (2分) 24.第2段中,作者说“记游如作画”,他通过“作画”想说明什么?(2分) 25.阅读第3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合作”指的是:(3分)

(1) (2) (3) 26.结尾作者说“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其中的“乐”指的是 (2分) 27.作者认为 “作文游山记最难”,其表现往往“未落笔时,搜索传志”、“堆故实于满纸”。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篇就考证“褒禅山”的命名缘由,介绍华山洞的位置,辨“华山”的读音等,对此你怎么看?(3分)

参考答案:22、忠于职守 英勇无畏 不为名利所动,刚正不阿(任意两点得2分) 23、文章堆满典故与传志没有真情实感(1分);行文拘泥缺少韵味,空泛而不真切(1分)。 或: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故实满纸(1分);拘而寡韵,泛而不切(1分)。

16 / 29

24、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神采飞扬;如果既能真实再现自然而又符合作文的法度更好。(一点1分,2点2分)

25、作者的情感与游览的环境相融合(1分);文章不受地点的传志和时间的制约,感情饱满,自然生动(1分);用自然流畅的文笔,把难写之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1分)。 或用原句: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1分);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缚,不为年月里数之所役使(1分);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1分)。 26、游玩鼓山的快乐(1分);写《鼓山游记》的快乐(1分)。

27、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篇就考证“褒禅山”的命名缘由,介绍华山洞的位置,辨“华山”的读音等,并非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泛泛而谈(1分),而是为了引出下文说理,(或为下文说理、议论作铺垫)(1分);说明学者应该“深思而慎取”,不能以讹传讹的道理。(1分)

(浦东)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伯夷颂① 韩 愈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②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②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③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③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④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②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③徽子:殷纣王之兄。

22.第①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____________。(1分) 23.选出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17 / 29

B.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有一个人。 C.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

2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1)________,与“独”对应的是_____(2)________。(3分) 25.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26.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22.认为对或认为错(称赞或批评)(1分) 23.C(2分)

24. 不能去进攻殷;天下之贤士和天下之诸侯(3分)

25.(1)以今世之士缺乏独立人格(无操持,不自信)反衬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品格;(2)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3)在结构上与前后内容形成对照;(4)为后文议论作铺垫(3分,答对其中3点即给满分) 26.(4分)可按以下三等给分:

(1)3~4分 联系文本,揭示本质,分析有条理。 (2)1~2分 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缺少分析;层次不清。 (3)0分 完全偏离题意,不知所云;完全空白。

【参考】(1)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8 / 29

(普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7题(12分)

木棉,高十余丈,大数抱,枝柯一一对出,排空攫挐,势如龙奋。正月发蕾,似辛夷而厚,作深红、金红二色,蕊纯黄六瓣,望之如亿万华灯,烧空尽赤,花绝大,可为鸟窠,尝有红翠、桐花凤之属藏其中。元孝诗:\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英拟化珊瑚树。\佳绝。

子大如槟榔,五六月熟,角裂,中有绵飞空如雪。然脆不坚韧,可絮而不可织,絮以褥以蔽膝,佳于江淮芦花。或以为布,曰緤,亦曰毛布,可以御雨,北人多尚之。绵中有子如梧子,随绵飘泊,著地又复成树。树易生,倒插亦茂,枝长每至偃地,人可手攀,故曰攀枝。其曰斑枝者,则以枝上多苔文成鳞甲也。

南海祠前,有十余株最古,岁二月,祝融生朝,是花盛发。观者至数千人,光气熊熊,映颜面如赭。花时无叶,叶在花落之后,叶必七,如单叶茶。未叶时,真如十丈珊瑚,尉佗所谓烽火树也。舟自牂牁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会,夹岸多是木棉,身

长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万条,如珊瑚琅玕丛生。花垂至地,其落而随流者,又如水灯出没,染波欲红。自春仲至孟夏,连村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其树易长,故多合抱之干,其材不可用,故少斧斤之伤,而又鬼神之所栖,风水之所藉,以故维乔最多与榕树等。

[注]①挐(ná):通“拏”,执持。②琅玕(lánggān):其一指美玉。其二指珠树,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24、在文中找出木棉的别称:___或____(2分) 25、文章第一段的画线句写出了_______(2分) 2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说明对象 木棉的果实 特征 高十余丈,大数抱,枝柯一一对出。 树易生、倒插亦茂 说明方法 打比方、作比较 ①

27、文章对“木棉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4分) 参考答案:24、攀枝、斑枝 25、木棉枝条昂扬遒劲的姿态 26、

说明对象 特征 说明方法 列数字 木棉的树干(外型) 高十余丈,大数抱,枝柯一一对出。 19 / 29

木棉的果实 木棉的习性 大如槟榔、绵如飞雪,绵中有子 树易生、倒插亦茂 打比方、作比较 27、作者逐一交代木棉花的开花时间、色泽、形状、大小等等,全面地解说了木棉花的特点;并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其为“亿万华灯、烧空尽赤”、“水灯出没,染波欲红”,再加上“观者至数千人,光气熊熊,映颜面如赭”的侧面烘托,细腻生动地描绘出木棉花开时红艳繁华的盛景。

(青浦)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六一居士传

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⑵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臵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臵之,区区不足较也。?

⑶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⑷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①逃名:逃避名声 ②轩裳珪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车驾,所着服饰,所执玉板,所佩印绶,总指官场事物。

22.六一居士,即指 ,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章采用了汉赋的 方式,逐层推进地阐述自己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20 / 29

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22.作者在甲文中说自己“便尔钓名欺世”是为了说明 (2分) 23.甲文中说沈“不迂阔”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24.对乙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板桥的诗文)都是出白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际。 B.(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一定引用圣贤名句,文章具有使用价值。 C.(板桥的诗文)都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适用于生活。 D.(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涉及日常生活。25.甲、乙两文都谈到有关读书作文的内容,而甲文重在阐述读书 ;而乙文主要反对一味 现象。(2分)

26.上面两个文段中都有超越当时一般人的见识。任选其中一个亮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22.书不负人(书有益于人)(书亦何负于人哉)(2分)

23.畅游在书海中,即使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也能从读书人的形貌中表现出来。信此言,人即富贵。(2分) 24.A(3分)

25.重要性 泥古(2分)

26.A文:读书有益于人生。B文:写诗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观点1分,阐释2分)(3分)

(闸北)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1)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

26 / 29

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2)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1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3)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1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绩卓著的武将。 22.“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 ”来概括。(2分)

23.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B.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C.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D.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24. 第?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3分)

(1) (2) (3) 25. 从句式及表达方式的角度评价第?段中的画线句。(4分) 26.“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 (2分) 参考答案:22.(2分)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文武兼备) 23.(2分)C

24.(3分)①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②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③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27 / 29

25.(4分)以排比句式,表达出拜见韩太尉的急切心情;(2分)同时,也通过类比的手法,含蓄地赞美了对方作为“贤人”的风范。(2分) 26.(2分)希望太尉举荐自己

(长宁)读下文,完成第22-28题.(12分)

①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②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主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平?”对曰: “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蓉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辩日:“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③吕甥之言 ① ,蔡泽之说 ② ,若茅焦者,真所谓 ③ 者矣。范雎亲困穰侯。 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穰侯:原名魏冉,先后四次担任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后秦昭王用范雎之计使其失势。 22.根据本文内容,请你判断韩非的名篇《说难》这一题目的正确读音,写在下面括号里。(2分)

说难( )

23.第②段中茅焦进谏一事写得简练但富有表现力。请以“死者二十七人矣”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24.根据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说说蔡泽所说的“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是怎样的事?(2分)

25.依次填入文章第③段中的词语正确的是(2分) A.①出于义②激于理③劘虎牙 B.①劘虎牙②激于理③出于义

28 / 29

C.①山于义②劘虎牙③激于理 D.①劘虎牙②出于义③激于理

26.请结合第②段列举的三个事例,分别概括第①段“难而可喜”中“难”和“喜”是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难: 喜: 参考答案:22.shuìnán(不用考虑大小写,对1个给1分,共2分)

23.这句话在不动声色中表现了秦始皇的残暴,扣人心弦,突出了茅焦面临的巨大危险,使茅焦大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3分) 24.身居要职(功劳卓著)(1分),却被国君杀死(1分)。 25.A(2分)

26.难:被规劝者都知道规劝者要说什么(1分)并做好了拒绝的准备(1分)

喜:最终被规劝者都言听计从(1分)。

29 / 29

这样的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是:《 》。 (3分)

23.第⑵段中引用《庄子·渔父》里的典故的用意是: (2分)

24.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3分)

A.“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

B.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使他劳神费心,年老体弱又多病,所以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C.作者写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喻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写出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D.居士不以“五物”为累的原因,是它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但是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最终来讲,还是为物所累,总之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25.作者总结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其第三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据此概括居士退隐的主观原因是: (2分)26.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请结合上文并列举课文一例,谈谈中国文人对快乐的认识。

(分)

参考答案:22.(3分)欧阳修,字永叔; 主客问答; 《前赤壁赋》

23.(2分)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24.(3分)D

25.(2分)从文章提供的信息看,显性的原因应该是:不慕功名利禄,渴望悠闲自在的归隐生活。当然隐性的原因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两种说法均可) 26.(3分)言之成理,观点与材料对应即可。

21 / 29

3

(松江)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园史序

(明)陈继儒

余尝谓园有四难:曰佳山水难,老树难,位臵难,安名难。复有三易:曰豪易夺,久易荒,主人不文易俗。今江南多名园,余每过辄寓目焉。已复再游,或花明草暗而园主无暇至;或园不及新而其人骨且腐矣;或转眼而售他姓;或斫木作臼,仆石为础,摧栋败垣,如水旱逃亡屋矣。即使榱桷维新,松菊如故,而拥是园者为酒肉伧父,使见者欲呕,掩鼻蒙面而不能须臾留也。夫有之以为恨,讵若亡之以为快乎?

吾友费无学,天下才子也。其先文宪公有晁采园,太仆公有甲秀园,君复自辟日涉园。君出入三园中,饶有湖山竹木之胜。而又性不耐苛碎,体不工献酬,摆簪裾,遁名誉,先别妻子,次辞亲友,尝为文以见志。其中畜建康朱琴、黄鲁直风字砚、苍玉斗各一,而三教之书聚焉。居恒著述甚富,前无古人。间以其暇,为韵人韵事,歌咏品题,漫兴而续书之,遂成一家《园史》。大抵言志类萧大圜,诫子类徐勉。逍遥磅礴,文采隽逸,能写其意中之味与方外之乐,即陆天随之《幽居》,罗景纶之《鹤林》,皆未始有也。

吾昔与王元美游弇州园,公执酒四顾,咏灵运诗云:?中有天地物,今为鄙夫有。?余戏问曰:?辋川何在?盖园不难,难于园主人;主人不难,难于此园中有《四部稿》耳!?公乐甚。今吾于《园史》亦云。

虽然,以无学之才品,当臵之翰林一席地,而乃使如椽之笔,退而修《园史》以寄傲,亦足悲已。知我者稀,无学且秘之。苟非文士,宁许窥园,不得许轻窥《园史》。 22.园有“四难”“三易”,本文最强调其中的一点是 (2分) 23.“夫有之以为恨,讵若亡之以为快乎”的含义是 。(2分) 24.对《园史》这本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园史》记叙不同园林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B.《园史》一书中记载了不少韵人韵事以及歌咏品题等。 C.《园史》作者希望通过写作此书抒发情志,教育子女。 D.《园史》风格逍遥磅礴,文采隽逸,别有情趣和意味。

25.“今吾于《园史》亦云”的具体意思是 (3分)

26.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3分)

参考答案:22.(2分)主人不文易俗。

23.(2分)如果拥有园的人是酒肉伧父这样的粗鄙之人,是很遗憾的。还不如让这些园荒芜败亡,这样反而痛快一些,表现作者非常注重园主人的品行要求。

22 / 29

24.(3分)A

25.(3分)作者认为拥有园林不难,难得在于园的主人;有园的主人不难,难得是园的主人能写出像《园史》这样的书。

26.(3分)文章以散句为主,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有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和感叹句等不同句式,写出了园林的情趣情调;语言清新流畅,注重遣词造句,用词典雅,如“斫木作臼,仆石为础,摧栋败垣”中的词语比较古朴,与园林的历史协调一致;引用谢灵运的诗和有关王维的典故等,显示一定的文化底蕴等。

(徐汇)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1、下面不属于苏轼作品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 B、《黄州快哉亭记》 C、《石钟山记》 D、《超然台记》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3 / 29

①纵其所如( ) ②未可与易也( ) ③啄苍苔而履白石( ) ...23、下列“以”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B、以以荒惑败乱 ..

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E、其余以汝饱 .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绘了放鹤亭四时之景。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引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咏志,表达自己不甘隐逸之心。

25、作者记“放鹤亭”,却又在第③段中提到刘伶、阮籍之徒“好酒”。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

解,简述其用意。 参考答案:21.B(2分)

22.⑴到,去 ⑵交换 ⑶脚踩(3分) 23.B(2分) 24.D(2分)

25.以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形成对比。进而以酒衬鹤,“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推理言志,揭示中心,点明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4分)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到原来屋子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像个大环;只缺它正西的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长到似乎接近天空那般高;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天气的变幻之中,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

24 / 29

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朝东山飞回,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朋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闲散,超然出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近玩耍,应该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些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闲散得像鹤那样的东西也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使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象酒那样的东西,也可以爱好,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一点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看,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拿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杨浦)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甲) 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日: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乙) 板桥自叙(节选)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日:?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若漫不经心,臵身

25 /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b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