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综述-精品文档
更新时间:2024-06-11 0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青年大学生微信公众号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我国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综述
一、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众的信教现象日益凸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增长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受到宗教信仰热的影响。陈村富在对浙江基督徒长达九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中国目前正在崛起的信教群体正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群体。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多必然对传统信教者的结构带来改变,这意味着民众信教原因、信教特征和影响亦将出现新的变化。因此,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信教现象是当前和今后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涉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期刊文献层出不穷,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思想和不同的研究视角。
总体而言,目前已有的关于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 对青年和大学生宗教观开展的实证、定量为主的调查报告。这类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青年和大学生普遍的宗教态度和心理进行考察,在现有研究中,这类研究为数最多。 2 以大学生基督徒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随着质性研究的兴起,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与大学生基督徒的深入访谈及参与式观察,挖掘他们在基督教信仰形成过程中复杂、细腻、显为
人知的事实,试图展现基督教信仰对他们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这类研究中包括左鹏的《象牙塔中的基督徒一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苏杭的《北京市大学生基督徒聚会点个案研究》,华桦的《上海大学生基督徒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等。 3 置身于宏观层面,将青年和大学生宗教信仰作为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中来考察。例如葛操的《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宋兴川、金盛华的《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黄希庭、郑涌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等等。
4 在某种社会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依据实证调查所获的资料和信息,对中国人宗教信仰所展开的研究。其中,以方文等为代表的学者以“社会行动者”的视角,探讨基督徒的社会行动,其中也包括了大学生基督徒的社会行动。此外梁丽萍的《中国人的宗教心理》以及高师宁的《当代北京的基督徒与基督教》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展示了中国社会宗教徒的宗教认同,代表了我国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较高学术水平。 二、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讨论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为人们洞悉这一现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青年和大学生信教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1982年~2001年,我国可统计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教人数从1000多万增加到6000多万,不能准确统计的佛教、
道教信教人数增加也在1000多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有调查显示,我国宗教信徒中,70%~80%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教的,其中青年信徒又占到30%左右。上述数据是对青年和大学生宗教徒人数的总体估算,在学界被反复引用作为我国青年信教人数渐增的佐证。在此之下,众多研究者针对某一区域、某一民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青年和大学生信教人数进行了统计。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44%左右,最低为3.5%(对少数民族的调查结果除外)调查地域涉及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河南、河北、湖南、广西、浙江、云南、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市。在沿海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青年和大学生信教人数比例较高。
(二)当代青年和大学生信教原因多元化
已有研究对信教归因的分析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
从宏观而言,当今国际社会热点事件中宗教因素的增强,宗教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势力通过各种媒体
对我国进行宗教信息的传播和渗透,大学生正是其重要的传播对象之一。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社会秩序更替带来的不仅有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还包括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更新。传统信仰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显得滞后无力,必然会对青年学生的观念、行为模式产生影响,使之亦处于变动甚或一定的矛盾之中,从而相应地影响到他们的文化观、宗教观。从中观层面看,学校德育的滞后、教育手段和方式以灌输为主、对智力至上的过分推崇、人文关怀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大学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转而从宗教中寻求失落的信仰。在微观层面上,家庭信仰的继承、大学生对宗教文化认知的探求兴趣、精神依托和心理需求等原因得到众多研究者的一致认同。此外,大学生和身边基督徒的接触和交流以及对基督教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认识和了解基督教并进而成为慕道者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 同时,不少研究者亦强调了部分青年和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出于功利性需求,其目的或是希望寻求庇护保佑、或是企盼得偿所愿,诸如此类的信仰动机值得关注。 (三)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以宽容为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本身持认同和宽容态度。有研究表明,有77.35%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人生观”。73.8%的人认为当前社会需要宗教,94.4%的人认为宗教至少将长期存在下去。对广大青年学生而言,认为“宗教和青年有关系”的占52.6%。其二,大学生对同学朋友
的信教现象持理解态度。调查表明,对周围信教的朋友,85.4%的大学生认可“信仰自由,照常和他来往”。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基督徒的评价以积极正面为主,基督徒获得认可度最高的评价分别是“平和、善良、宽容、博爱、真诚”。
(四)信仰宗教对大学生个体和他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力 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信教之后,对其价值观念和行为 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大学生基督徒不仅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内心的良知和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如此,大学生基督徒的良好品行还感染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吸引了非基督徒与之交往,并逐渐卷入基督徒的世界。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36.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和基督徒一起讨论信仰,20%的大学生愿意和他们一起阅读《圣经》,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教堂礼拜、参加基督徒聚会以及向其倾诉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1%,19.6%和15%。
就像每个硬币皆有正反两面,有不少研究者撰文讨沦了大学生信教之后的消极表现。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受宗教思想影响的青年,由于心理隔阂和宗教情绪的流露,常常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别人和自己。这种由宗教心理引发的“隔阂”常表现积累性、突发性和扩展性的特点,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 (五)大学生的信教特点具有复杂性
大学生是我国众多人口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极少数,他们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接受着无神论思想的灌输,一旦在某
些因素的影响下,皈依了宗教,成为了教徒,在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与其他信教群众所不同的特征。有研究者总结了大学生信教的特点:大学生皈依基督教的人数居多,其皈依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他们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尤其是大学生信教动机的功利性和精神性一直是争论较多的话题,但对此的关注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探讨大学生信教现象提供了线索。 大学生信教的另一大特点是“无形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支持。无论是参加制度宗教或家庭聚会的大学生基督徒,都把基督教信仰看成是私人领域的事情。“无形宗教”为大学生基督徒提供了内在信仰的信念,宗教共同体为他们提供了外在宗教的支持。此外,有研究者从矛盾论的角度呈现了我国青年对待宗教的三种现象:信仰而不归属;兴趣而不痴迷;文化而不神秘,凸现了大学生对待宗教现象的理性特征。
(六)加强信仰教育是应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有力措施 应当如何应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者分别从政策导向、教育改革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尤其是对信仰教育的强调和提倡形成了对策研究的亮点。
过去在对信仰教育的解读上存在误区,将信仰教育理解为一种非理性的灌输过程。其实任何信仰教育包括宗教神学都很重视
对信仰的义理论证,只有在义理的论证中,信仰才能获得可靠性。在信仰教育中,首先要重视知识载体的运用。通过对各种信仰的介绍,给予学生选择信仰的自由和空间。在信仰教育方法上,通过上政治课和昕报告的传统方式在新形势下显得力有未逮,教育方法的改变迫在眉睫。有研究者指出,应当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从而促使其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体验社会现实民情、反省自身、塑造崇高信仰,此外,仪式教育对信仰塑造的促进作用应当得到重视。通过仪式教育,能有效唤起大学生内心对大学生身份、大学教育意义、人生理想和信念的主动认知,让他们体验到责任和使命的神圣意义,积极感悟信仰的力量并且奠定追求的目标。只有认知、信念和行动三个方面的互相配合,信仰教育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已有研究的特点
纵观以往的相关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并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具有如下特征。 (一)定量研究层出不穷,定性研究逐渐起步
从目前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成为热点。尤其是自2000年以后,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开展的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定量研究较之思辨式的研究,能较为客观地呈现事实,避免了价值判断沦为无本之木的危险,是研究方法向科学化迈进的重要成果。但是,定量研究却难以深入反映青年和大学生在信教历程中的态度和感受。有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采取定
性的研究方法,例如深度个案研究,来呈现大学生信教的心理历程。例如,通过对信教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跟踪研究,从大学生基督徒的成长历程人手,观照普通的大学生如何实现身份的外在转变。虽然目前在这一领域定性研究还不太多见,但随着研究者研究方法论意识的不断凸现,其应用程度会得以加强。 (二)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构成研究的主要力量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领域。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心理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黄希庭着力探讨了不信教青年信教态度的可变性以及宗教的隐性价值。宋兴川等人对大学生社会发展满意度和对神灵崇拜关系的探讨。赵富才等人对认知方式与情绪唤醒对大学生从事宗教信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等。社会学方面,沈汝发从社会化的角度对南京市青少年宗教信仰的现象进行了剖析。侯澧君对大学生基督徒仰形成过程的事实的发掘和影响的呈现。潘颖斐对青年人信教原因的区分和探索等等。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体现出多学科的色彩。
(三)对青年信教现象的评价和反思愈加理性化 在传统观念看来,信仰宗教是妇女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行为。对于青年和大学生这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而言,信仰宗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和不合时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偏见”正在逐渐消除,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评价呈现出日益理性化的色彩。
大多数研究者较为客观地阐述了青年信教的原因,尤其对宗教在调节个体心理需求上发挥的作用加以认同。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信教大学生并非大学生群体中的异类,大学生信教现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体现在道德层面。例如有研究指出,正是基督徒所追求的至善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道德“重构”中显示出了独特意义。基督徒作为道德的恪守者,在某种程度上对正处在人生观成型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感召。 四、研究不足
(一)宗教学的研究特色需要凸现
在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研究中,关注点一直停留在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处理,如何对信教青年和大学生进行教育上,这一现象本身的宗教学色彩被减弱。说到底,这一现象更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教育问题,而非宗教问题。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的研究人员中很少有宗教社会学或宗教学“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甚至也不是“改行”或“转业”的研究者,而依然是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仍旧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内,对这一现象加以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教育学或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大学生信教现象。这固然为研究大学生信教现象提供了多学科的视角,但也削弱了这一现象本身的宗教学意味,继 而影响到这一研究领域的学科性和规范性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现有的经验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都是以问卷调查为主。仅信教人数一项,各地的统计数据就大相 径庭。这固然与地域环境的差别有关,但也反映出研究者在使用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工具时科学性的不足。例如,在已有的研究论文中,阐明抽样框设计的调查寥寥可数。再例如问卷设计上,不少研究问卷中都包含“你信仰哪种宗教”的问题,以此调查大学生中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比例。但由于不少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着误区,甚至有同时选择信仰好几种宗教的现象。因此选择“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未必就是宗教徒。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并不少见,经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够规范系统,其引发的后果是实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 (三)研究内容有模式化倾向,理论建构缺乏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内容重复性较高,部分研究有模式化的倾向。信教原因、信教影响、宗教态度、对策研究基本成为固化的研究内容,专业化的研究分工还未出现。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于宏观的层面、相对抽象的角度、泛泛而谈地探讨大学生信教现象的一般问题。科学探索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不同研究之间的相互争鸣,后续研究与前人研究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研究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在这一点上还有待加强。例如1983年屠时新就对待业青年的宗教信仰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研究,可惜的是,此后这方面的后续研究和相关研究却难觅踪迹。 (四)对策建议的操作性不足
对策建议几乎是所有研究论文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对策建议立意甚高,但针对性不强,尤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这一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目前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缺乏深入研究的必然结果。在当前社会,宗教信仰仍是人们对精神追求和心理慰藉的寻求途径之一。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对策建议,不仅要强调对大学生的教育,更要从强调改进大学教育本身,尤其要反思宗教组织对大学生为何具有吸引力,这恐怕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
对策建议几乎是所有研究论文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对策建议立意甚高,但针对性不强,尤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这一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目前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缺乏深入研究的必然结果。在当前社会,宗教信仰仍是人们对精神追求和心理慰藉的寻求途径之一。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对策建议,不仅要强调对大学生的教育,更要从强调改进大学教育本身,尤其要反思宗教组织对大学生为何具有吸引力,这恐怕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
正在阅读:
手机QQ2017安卓版使用教程02-09
300吨废水改造项目实施方案04-26
生产运作管理考点07-01
考研管理学题库(绝密)12-06
C语言 - 实验六+指针11-04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作业05-13
长城钻探在线培训系统HSE网络实操考试和理论考试操作指南2015.6.03-28
投标书格式合同模板01-07
各种水泵英文翻译06-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信教
- 综述
- 现象
- 青年
- 文档
- 我国
- 大学生
- 精品
-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