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及改进策略

更新时间:2023-07-18 09: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7

年第

要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及改进策略

○张岁玲1李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景2

730070)

730070)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甘肃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大学生创新教育实施的任务主要在于整合学校现有

的创新教育资源,进一步规范完善这些资源的运做模式,并逐步扩展创新教育的平台。

创新教育

大学生

现状及问题

改进策略

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

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旨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的实践在启迪创新嫩芽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弱点:一些归口不同的活动缺乏系统

实部署和有效衔接,存在活动时间安排相互冲突、

践内容交叉重复、人员精力及经费投入不均衡等问

财力的浪费,还凸现出了一些进题,导致许多人力、

行系统创新教育的“真空”点。因此,立足校本实际,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每个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进一步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平台,建立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大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做好相关管理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协调工作,改进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平台

新的知识观认为,创新教育要求破除传统的学科中心论,树立交叉综合学科的新观念;新的智力观认为,创新教育要求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发展观认为,创新教育重视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等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以往只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转变到既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又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新的人才观认为,创新教育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认为受教育者人人皆有创造力,且能经过教育与训练逐步提高,直至成长为创造型人才。

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

导师水平、培养条工程,其培养质量受本人素质、

件、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对现代教育而言,创新教育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大学生创新教育实施的任务主要在于整合学校现有的创新教育资源,进一步规范完善这些资源的运做模式,并逐步扩展创新教育的平

台。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施平台应该以学院级的大学生创新教育项目实施为基础,学校级的大学生创新教育项目实施为拓展,全省、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为深化,各系列的创新教育实施平台主要有:

(1)学院级的特色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础。学院级的特色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专业特色不同,可以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专业技能竞赛,比如: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插花艺术大赛,GIS数据处理大赛,英语演讲大赛,园林设计大赛,营销策划设计大赛,模拟法庭,FLASH设计大赛等等,只要是基于促进专业学习而开展的专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活动等创新实践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础项目。

(2)学校级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拓展。在学院级的特色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营造浓郁的学术实践、科技创新氛围,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增加科技学术型文化的建设。可由各类学术型社团牵头,定期召开学生学术研讨会,展示大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和交流,为大学生创造展示科研成果的舞台。组织跨学院、跨专业的综合创新教育计划,积极组织选拔性、激励性的竞赛、科研训练、技能培养等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全国性的竞赛,以此促动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教育工程的各项活动中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拓展素质,做到全年创新教育实践不断线。

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3)省级、

主要依托全国性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

的学术科技类赛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型赛事,以及在青年大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等等。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改进策略

XBCRJYXB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因此,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根据大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内涵,可以把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分为三大块:第一,以围绕课堂教学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训练;第二,以社会实践和

科校内第二课堂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科学研究、

技服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以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创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新局面,拓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笔者以为,主要应通过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和优化:

(1)实施创新能力统筹培养计划。整合校本资源,统筹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系列项目,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广阔平台,需要学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的管理。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工委主任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负责设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统筹全校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强化组织建设,使这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正常工作之中。学院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本院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抓紧抓好。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把对学生学术能力、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指导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个性、创新情感、创新意志中的主导作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更好的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开辟多种途径创造实践机会,把课内和课外的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要把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明确地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改变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无序分散状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依托,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立项申报科研训练项目,以立项研究的方式初步锻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并不断强化项目的中期考核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保障机制,使广大学生在强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作为助手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在参与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有助于对已学教材有更深的了解,对实验技能有更熟练的掌握,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有助于开阔眼界,积累较为实用的研究经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突出专业教师在学生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中的指导

作用,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要及时认定和予以津贴奖励。

(3)实施学生创新团队活动计划,加大对学术型社团的规范管理,发挥大学生学术科技协会在学生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机制,强化科学的管理,积极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组建创新团队或创新、创业实践社团,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申报课题、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第二课堂等形式广泛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要为这些社团组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场地、设施支持,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活动,鼓励创新,充分发掘科研潜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办学生学术科技刊物,汇总活动成果,促进学生科研成果交流,发挥其在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和科研素质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4)实施大学生创新学分计划。把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学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制定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把学生个体或创新团队的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及时鉴定和学分奖励,既要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对个人创新能力培养的的重要性,又要使学生感到这是学生正常教学计划内必修的学分,以促进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把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和专业奖学金评定办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激励办法的实行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学校要通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拓宽科研方向,增加指导教师数量等积极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参与活动的主体范围,将学术活动的主体面向广大学生,使他们能够了解学术内容,感受学术氛围,体验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重庆出版社1.李才俊:《

2006年版。

大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现状及改进策略》,2.林贵东:《

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青海教,《3.吴丽萍:《

育》,2002年第12期。

,《4.姜秀华:《.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报科

学》,2003年第1期。

关于增强大学教师创新意5.张燕宏,罗先喜,邱志诚:《

识与能力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2期。

浅谈高校大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6.左冰:《.辽宁教

育研究》,2004年第1期。

专题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tr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