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案例合稿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5:3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20815河北一化工厂疑排污致“癌症村” 上千村民围堵

来源:风险管理世界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从今年8月15日迄今,位于河北衡水市武强县的东北助剂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北助剂”)厂门就遭到了当地数个村的村民24小时封堵,封堵厂门的村民多时数百上千、少时数十人,村民要求东北助剂搬离,理由则是该公司排放废气导致附近村民癌症高发。

东北助剂化工有限公司于2002年从辽宁沈阳迁到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该工厂位于武强县与沧州市献县、泊头市交界处307国道旁,以生产轮胎促进剂为主,是国内主要轮胎促进剂生产基地。今年8月上旬,该地普降暴雨导致附近数个村的农田部分被淹,附近村民怀疑是东北助剂厂区内排放的污水所致,以此为导火索该厂与附近村民的矛盾终于爆发。

8月15日,附近数村村民高举条幅围堵东北助剂厂门,禁止输送原料车辆进厂,要求该化工厂搬迁。村民们开着三轮车、电动车、面包车结伴前往。此后半个多月时间,东北助剂附近的武安庄村、小流屯村、小漳村等村村民仍在围堵该厂厂门。为防原料夜间进厂,现场村民在东北助剂大门前支起帐篷与厂方日夜对峙。这段时间分属不同村落的村民—改往日疏散的关系,村里能文老者用毛笔书写条幅和抗议牌,中青年男性则日夜坚守封堵厂门轮流值班,早上吃过饭的妇女和老人则带着孩子再来换班。

不过,现场村民均称是基于义愤,并非刻意组织。事发半个多月,东北助剂地处的衡水市武强县已组织工作组进驻该县所属武安庄村,劝阻村民不要再封堵厂门。沧州市献县也组织工作组进入小流屯村。

围堵村民称,“大家保持了克制,没有冲进厂区,也没有爆发肢体冲突,我们只是不让化工厂的原料进门,但是拉运生活用品的车辆要求进厂我们没有阻拦。”这起事件虽然延续半月,迄今村民与厂方均保持—定程度克制,并未激化矛盾造成大规模冲突,但村民要求工厂搬迁的要求并未得到工厂认可,而当地政府仍在要求村民撤离,几方诉求难达成—致。

小流屯的村民向记者提供了—份最近三年内患癌症和因癌症死亡的名单,人数为59人。经统计,该村患癌村民主要以肺癌和胃癌为主,五六十岁为患癌和死亡高发年

龄段,而在这个年龄段中女性占比较大。

除了小流屯村之外,武安庄村、南三堤村、小漳村三个村的村民亦向记者提供了近年来村内患癌和因癌死亡者名单,名单均有当事村民签字按手印作证。小漳村村民证明近年来因癌症去世者为8人,南三堤村为9人(包括健在者),武安庄村也在10人左右,上述三个村子较小流屯村人口少、规模小。

接受采访的村民均称,家族并没有类似遗传病史,自2002年东北助剂搬来之后,癌症频发。上述患者或家属均反映,最近几年每到半夜,总能闻到东北助剂排放出的废气味道,夏夭必须关闭窗户,呼吸“憋气”,甚至在白夭都能闻到从厂区飘来的废气味道。小流屯村里其他村民与附近的几个村村民也众口—词,他们形容这种废气“类似动物尸体腐烂或臭鸡蛋”的气味。

二、存在问题

昨日,武强县环保局对东北助剂公司下达了停产调查的决定,要求事件调查清楚解决后方可开工生产。县环保局监测站与献县环保局监测站第—时间对东助公司周围农田积水进行了采样监测,监测结果为COD、PH浓度、特征污染物监测均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的标准。下—步,还将聘请省环保厅专家对企业进行会诊,及时将检测结果向群众公开。

武强县相关部门表示,东北助剂公司是与省环保厅联网的在线监测国控企业,目前该公司已与天华设计研究院、兰州大学合作研发三级克劳斯炉转化系统,主要设备已经完成招标制作并陆续到厂安装,预计9月底完成安装投产,到时实现废气零排放。废水也通过技改,实现M废水循环套用,减排达50%以上。

1983.5.2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市郊高压输油管道失火爆炸事故

来源:辽宁特种设备公众信息网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 Bernardino市郊一条高压输油管道失火爆炸。在爆炸前13天,一辆火车出轨撞在管道上方。管道爆炸时,该管道正以11.72MPa的压力输送汽油。事故造成2人死亡,31人受伤,11家房屋被毁,4家房屋损坏。

二、事故原因分析

管道顶部破裂,由于出轨火车对管道的冲撞和采用重型机械在管道附近消除毁坏物,加上管道埋深仅0.9-1.2m,这段约110m长的管道多处(主要在顶部)出现破裂和损坏。

管道再启动前,没有对受损管段进行彻底检查和试水,虽然在清除毁坏物时,每隔15m对管道进行了开掘检查,但是5节210t的车头和65节重100t的车厢以160km/h的速度冲下6m的堤坎,撞在长180m、埋深仅1m左右的管道上。但在管道再启动前,没有对此管段以125%的最大运行压力进行试水。

管道运行压力过高,爆炸时运行压力高达11.72MPa。从现场遗弃管道切取样品进行拉力试验表明,管材屈服强度与最大强度比值明显偏高,其原因主要是管子使用年限较长,发生脆裂。

上诉各类因素的结合,使管道顶部(位于社非大街)裂开一条长711mm,宽102mm的口子,汽油像高压喷泉一样射至几十米高的空中,油雾洒在人、畜、街道、栅栏、树木和人性道上,遇明火点燃后发生爆炸,整个居民区成了一片火海。

1. 止回阀工作失灵,汽油泄漏量大。335.6mm的管道管容量为0.1m3/m,如果离出事点最近的止回阀正常关闭,汽油泄漏量仅16m?,然而由于该止回阀工作失灵,不能关闭,造成汽油泄漏达1286.9m3。止回阀工作失灵是因为20年来,这条道路的止回阀从来没有进行过维修和运行试验,加之埋在地下,不能接近,无法进行正常检查。

2. 汽油泄漏时喷出压力高。由于出事点恰好位于山道德底部,虽然计算机控制的管道自探系统泵停运,该点因为差产生的液体压力仍然甚高。因此,汽油喷出时,射程高,喷洒面积大。

3. 管道位置距市区很近。

1984.7.18日本一起溶解乙炔气瓶爆炸事故

来源:辽宁特种设备公众信息网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4年,日本千叶县柏市溶解乙炔充装厂在进行气体充装时,发现有一只气瓶(瓶号PR13500)瓶肩发热,在操作人员用水桶对其浇水冷却时发生爆炸。爆炸气瓶的瓶体分成3块,肩部沿焊缝下方开裂,与瓶体分开,筒体部分也是沿焊缝开裂直到瓶底。爆炸造成2名操作人员受重伤,其中1人烧伤,另1人手和腿被切断;建筑物的屋顶和部分外墙被炸毁;周围的气瓶受冲击波冲击,互相撞击造成程度不同的凹坑,但未发生破裂。当天天气晴朗,气温35℃,湿度62%。爆炸气瓶的容积为32L,于1971年8月制造;最近一次的定期检验是1983年7月4日;多孔物为固体填料;1984年5月29日充装气体后出厂。7月12日返回时,瓶内剩余气体量为4kg,没有进行分析,就进行了充装。气密性检查时,乙炔内压力为22kg/cm。

二、事故原因分析

检查爆炸气瓶,发现瓶肩和瓶阀上的易熔塞都没有动作。肩部上的易熔塞,从内侧看熔化深度已达一半程度,但外侧还没有熔化。在瓶体上部与瓶肩连接处有一显著变色的区域。说明气瓶这部分填料内的乙炔曾发生过分解,乙炔分解导致了气瓶爆炸。这起事故是在充装后45min发生的事故。正处于充装后的不稳定时期。充装后静置时间不充分即搬动气瓶,且浇水致使易熔塞受冷未动作,导致气瓶内部由乙炔分解产生的压力无法释放。

三、应吸取的教训

1. 充装后洒水静置时间要充分;

2. 对残留气体多的返回气瓶,要经过气体分析确认无异常情况时,方可进行充气; 3. 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正确处理发现的异常状况。

3

1988.8.28 美国一环氧乙烷槽车爆炸事故

来源:辽宁特种设备公众信息网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8年8月28日1时左右,停放在得克萨斯州迪尔帕克的EMPAK公司停车线上的一节UTLX-96283号环氧乙烷槽车发生爆炸事故。

目击者说爆炸时出现一个火球,爆炸后远在762m的地方发现有车体的碎片,槽车的大部分也远离轨道。爆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破坏程度相当严重,邻近的10节槽车遭到破坏,附近的许多建筑物也被损坏。距离爆炸现场244m的一座大楼被槽车的一个封头击中。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槽车原属于壳牌公司,因内装的环氧乙烷颜色不合格而被客户退回,壳牌公司决定卸掉环氧乙烷,将槽车送往EMPAK公司进行清洗。卸车时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从槽车顶部插入管子用泵向外倒料,操作人员根据流量计指示及泵抽不上料等现象来判断环氧乙烷已卸完。但这些都是假象,事故后从铁道衡的称量记录推断,槽车还存有13t环氧乙烷。

发生事故前一天上午,EMPAK公司接到槽车后,操作工立即向槽车中加消防用的海水,当打开盖排空时,闻到异常气味(环氧乙烷气味),他们没有及时处理,而是通过公司向壳牌公司请示处理方法,得到答复是将槽车退到停车线上待处理。这时槽车已被灌满,结果在14h后发生了这起破坏性爆炸事故。

调查小组在调查地点采集到一些液体样品,并进行分析,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某醇类和氯代甘醇了哦物质,它们显然是环氧乙烷与水反应得产物。

这表明这次爆炸不是简单的超压引起的,而是存在一个持续不断的内部爆炸。从大量穿透性裂缝(总共有76m以上)就可以证明。轴向的两条大裂缝恰好在推断的环氧乙烷?水界面与壳体的接触处。这说明,在界面出发生过化学反应。经计算反应可使壁温升到400℃以上。环氧乙烷开始分解,由于反应热,使温度升高,又加速了环氧乙烷液相爆炸。

三、应吸取的教训

1. 槽车准备维修时,一定要将环氧乙烷卸干净。使环氧乙烷的卸出量与预计的量相符。即使按常规操作,也可能有失误,卸完之后应对槽车进行称量以验证是否卸完。

2. 水和环氧乙烷尽管两者完全不互溶,但混合时会出现事故。因此在用水清洗槽车之前,应使用氮气吹扫气相空间,有助于残存环氧乙烷挥发。

3. 用清水清洗槽车时,加水、排放及液体消除,每步必须进行彻底。 4. 清洗之前,,操作车间应能判断出槽车还有残液。

19820309冰片车间汽油爆炸事故

来源:风险管理世界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2年3月9日8时02分,福建省福鼎县制药厂发生汽油爆炸事故,死亡65人,轻重伤35人,直接经济损失39万余元,间接经济损失367.7万余元。

是日,该厂冰片车间粗结工段三位早班工人(1位女工)于7时30分前上班,其中1人先到即去加热溶解锅,拉原料,开真空泵,另2人到粗结房车边结晶槽退油料。后来这2人中的女工帮开泵的工人拉聚氯乙烯塑料管到西南角第一组第二结晶槽内抽油。抽完油后,开泵者就将管插到第一槽里抽油,又去拉原料。该女工在第二槽铲冰片,约过5、6分钟后,即8时02分,无接地装置的聚氯乙稀管在抽油过程中产生静电,引起火灾,当时在铲冰片的女工听到呼的一声,就见第一结晶槽起火了,即喊在车边结晶槽退油料的男工,该男工见第一结晶槽起火,即从东大门跑出去喊叫,该女工则从小门跑出去喊叫。在附近和厂部三楼准备开会的厂长、书记等干部和工人,闻讯立刻赶到现场,奋力扑救。副厂长也当即向公安消防队报警,厂里拉响了汽笛,紧接着其它车间的干部、工人和邻近家属、消防队及县领导、城关群众闻讯后也先后赶到现场投入灭火战斗。开始火焰并不大,但因结晶工段易燃品遍布,火势迅速蔓延,加之厂领导指挥失误,一拥而上,灭火方法不当,引出火种,连续爆燃,封死退路,燃烧2个多小时。约至10时40分才扑灭,正、副厂长及书记等65人死亡,烧伤35人,烧毁厂房647.18平方米,汽油24.31吨,冰片10.23吨和结晶工段的整套生产设备。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车间布局不合理,安全生产条件差

该厂是个化工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物品集中的企业,但厂房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如冰片车间系甲类防火危险性生产单位,而厂房却是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厂区十分拥挤,不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规定。随着生产的发展、产量直线上升,结晶槽数也越来越多,排放越来越密。如火灾起火点的冰片车间粗结工段,在不足211平方米的车间里(实用面积

仅170平方米)竟排放了35对以汽油作溶解液的冰片结晶槽,每组间隔20至30厘米,行距40至60厘米(国家规定为不小于1米),而1981年新扩建的厂房又留下许多不合理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如易燃易爆车间建成四层楼房,结晶房的大门朝里开,溶解锅安排在上下楼梯口,从而留下了事故隐患。

2.管理制度不严,安全防患措施不落实

随着生产的发展,近几年职工人数猛增,工种变动频繁,新工人进厂又没有组织培训,就上班顶岗。如当班3名工人中就有2名就是1980年进厂的新工人,从本工段的其它工种调到粗结工种不到一个月,以至在火灾发生的开始,未能采取有效的扑救措施。该厂是重点防火单位,但未制订紧急灭火作战方案和措施,平时也未进行模拟灭火训练,不少工人连简单的灭火器材都不会使用,许多灭火器材又失效,或锁于外有铁门加锁的仓库中,发生火情时,拿不出来。

3.扑救指挥失灵,现场惊慌忙乱

火灾发生后,由于平时思想准备不足,领导指挥灭火时,在未搞明什么起火情况下,大伙一拥而上,慌乱中有的将整个沙箱扔到油槽中,造成汽油外溅、溢出。有的指挥从车间里往外搬油槽,搬动过程中,汽油、原料漏满地,扩散了火种。另外,由于通道堆放有松节油桶,使通向车间的4米宽的通道只剩下1.7米,加上搬出的油槽堵住了门口,路窄、人多,在连续爆燃时,火焰封死灭火人员的退路,造成了多人死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t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