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方法选择题解题技巧(教师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04: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技巧1 逐项排除法

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和给出的选项,先将有明显错误或不合理的选项逐一排除,再将比较有把握的否定选项加以排除,最后只剩下正确答案。如果题目中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则需将正确的选项逐一排除。此方法常用于解答不易直接得出答案的概念和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综合比较型选择题。

1.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a和b)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纤维表面(如图),给该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变化。下列对两电极电位高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① 记录仪指针第一次偏转时,a点的电位高于b点 ②兴奋从a点传导到b点的方式是局部电流

③记录仪指针第二次偏转时,b点的电位高于a点

④b点兴奋时,Na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图中的刺激点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导到a点时,记录仪指针发生第一次偏转,由于a点的膜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同时b点的膜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且两个电极都置于膜外,所以b点的电位高于a点,①叙述错误,含①的选项有A、B、D,可排除C选项。记录仪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时,情况正好相反,a点的电位高于b点,故③叙述错误,可排除B选项。b点兴奋时,其电位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的,故④叙述错误,可排除A选项。

2.如图为雄果蝇染色体图,据图得到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其配子的染色体组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②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 ④对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

1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中果蝇是二倍体生物,配子中存在一个染色体组,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但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同源染色体X、Y已经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此存在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4种不同形态。由此可知第③项描述是错误的,从而可快速排除A、B、D项。

解析 题中果蝇是二倍体生物,配子中存在一个染色体组,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但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同源染色体X、Y已经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此存在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4种不同形态。由此可知第③项描述是错误的,从而可快速排除A、B、D项。

1.已知决定色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决定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六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亮氨酸被利用的机会多于色氨酸

B.决定亮氨酸的基因中相关碱基序列替换一个碱基对时,编码的氨基酸不可能仍是亮氨酸

C.决定色氨酸的基因中相关碱基序列替换一个碱基对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还是色氨酸

D.色氨酸和亮氨酸不可能在同一种蛋白质中出现

解析 只有一种密码子的氨基酸,只要基因中决定该氨基酸的三个碱基对中有一个被替换,则氨基酸种类一定改变;而具有多种密码子的氨基酸,基因中决定它的三个碱基对中有一个被替换,虽然密码子改变,但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B、C选项均可排除。任何一种氨基酸都可以在每种蛋白质中出现,所以色氨酸和亮氨酸也可以在同一种蛋白质中出现,D选项可排除。因为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六种,而色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所以运输亮氨酸的转运RNA种类多于运输色氨酸的转运RNA,导致亮氨酸被利用的机会多于色氨酸。 2.下列变化能发生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而一般不会发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是 ( ) A.基因突变

B.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C.ATP的合成与分解

D.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

解析 细胞增殖过程中既要进行DNA的复制,也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但细胞分化过程中只发生蛋白质的合成,B项可排除。无论是细胞增殖还是细胞分化,都需要ATP提供能量,所以都有ATP的合成与分解,C项可排除。只有细胞分化才会使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D项可排除。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3.下列与蛋白质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 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蛋白质在电场中向与自身所带电荷相同的电极移动

D.去掉某九肽化合物5号位置的丙氨酸后,肽键少2个,氧原子数不变

解析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故A正确。血浆的溶质微粒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最多,因此,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B正确。在电场中,蛋白质向与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故C错误。去掉某九肽化合物5号位置上的丙氨酸后,在该氨基酸所处位置的两侧各去掉一个肽键,因此肽键少2个;丙氨酸中含2个氧原子,水解2

2

个肽键消耗2分子水,因此氧原子总数不变,故D正确。

4.Na+-K+泵是一种常见的ATP-驱动泵(如图所示),是在动物细胞的能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由此可知

A.该载体不一定能催化ATP水解,但一定能促进物质的转运

B.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Na和K通过Na-K泵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 D.Na+-K+泵只对维持动物细胞内渗透压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下列关于线粒体、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于类囊体腔中

B.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

C.在适宜条件下,线粒体可为叶绿体光合作用的进行提供ATP D.在线粒体中,葡萄糖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6.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3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7.从某动物产生的精子中取出四个,经测定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这四个精子至少来自两个精原细胞 B.这四个精子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C.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D.AB、Ab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8.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此时细胞内外没有离子交换

B.图中b点受到刺激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开始内流,此刻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

C.图中d点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

D.图中c、e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 mV,此时细胞内外没有离子交换

9.如图是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某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

4

A.细胞①中的染色体数目是该植物正常的体细胞中最多的 B.细胞②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C.在细胞周期中细胞③所处时期的时间最长 D.持续观察细胞②,可见其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解析 细胞①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已经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A正确;细胞②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较高、形态最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故B正确;细胞③为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间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最长,故C正确;细胞在解离阶段已经死亡,所以不能再继续分裂,故D错误。

10.如图表示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丙的合成可能受到一个以上基因的控制 B.图中所示过程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C.过程a在核糖体上进行

D.甲、乙中均含有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解析 该图表示甲、乙两条mRNA经a过程翻译成两条肽链,两条肽链再进一步形成蛋白质丙,故丙的合成可能受到两个基因的控制;遗传信息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a表示翻译,翻译过程中tRNA和mRNA之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翻译都在核糖体上进行;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11.观察下列图解或图示,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5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 纳量

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图中的曲线最终种群的个体数目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

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也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

7.如图1是“分泌细胞(甲)释放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2是“突触模式图”,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细胞释放的物质①一定是激素

B.图1中的物质①在乙细胞表面或内部与相关受体结合 C.图2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所需要的能量可由线粒体提供

D.图2中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图1所示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甲产生的①属于信号分子,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主要是激素,还可以是其他物质,如CO2,故A错误。体液调节中,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与靶细胞的相关受体结合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有的分布在细胞膜表面,有的分布在靶细胞内部。兴奋传递过程中需要消耗ATP,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8.某同学重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其中一组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时有误(其他操作正确),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如下: 同位素分布情况

11

组别 一 二 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 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 以上两组实验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元素分别是 ( ) A.32P、35S B.35S、32P C.32P、14C D.32P、32P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做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一是对比分析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成分(沉淀物中的是大肠杆菌,上清液中的是噬菌体或蛋白质外壳),二是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结果。第一组实验中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说明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进入了大肠杆菌,

32

该成分为DNA,应该用P进行标记。而第二组实验中,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有较高的放射性,其原因一定是用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对噬菌体进行了标记,如14C或18O或3H或15N。 9.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

A.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频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B.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型频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C.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频率、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D.种群基因型频率、种群基因频率、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解析 对比相关概念可知,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地理隔离可以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10.将一批北京丰台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并测得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分生长素含量如图A所示。切除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B所示保持在黑暗中12 h。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弯曲角度α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C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12

A.图A和图C的结果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调节根尖伸长区细胞伸长生长的生长素来源于胚芽鞘尖端

C.图B所示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上述实验说明种子萌发受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共同作用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含义,以及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从图A中只能了解到不同部位生长素的浓度不同,但无法得知每个部位的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所以图A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C表示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的浓度还未达到具有抑制作用的水平,所以也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从图A中不能看出某处生长素的来源。题干中只提到了生长素,所以该实验并不能说明种子的萌发受其他植物激素的影响。

11.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人体的抗体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多选) ( )

A.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

B.甲与丁时间注射疫苗后,参与抗原识别的细胞是浆细胞 C.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其特异性不同

13

D.在乙与丙时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的特异性相同

解析 准确识图,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和二次免疫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机体在首次接触某种抗原时,B细胞需要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特异性免疫,因而,首次免疫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再次遇到同种抗原时,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从而快速形成较强的免疫力,因此,再次免疫与首次免疫相比,具有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如图所示注射抗原后,体内抗体水平上升的快慢和高度可以反映出免疫力形成的快慢及其强弱,据此可以得出,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抗原)不同,因而,识别它们的B细胞的特异性也不同,故A、C正确。在乙与丙时期产生的抗体相同,产生相同抗体的浆细胞的特异性相同,故D正确。无论是甲时间还是丁时间,浆细胞均不具有识别抗原的特性,故B错误。

12.近年来,沂河的下游部分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解决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 ) A.青鱼 B.鲢鱼 C.鳙鱼 D.鲤鱼 解析 解答本题时先分析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比分析四种鱼的食性,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即可得出答案。水体污染的两个明显表现是水体发绿和发臭,而要解决的问题是水体发绿。水体发绿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大量浮游植物繁殖,比较四种鱼的食性可知,应该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

技巧3 逆向思维法

从供选答案出发反过来推导,一直推到题中的已知条件,结果与题意相符者即为应选答案。这种方法多用于供选答案中含有较多信息的选择题。

1.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B.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

D.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解析 一对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分离,就会导致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这两个异常精母细胞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的配子。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但不会形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只能形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另外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配子均正常。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只能形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

2.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14

A.在t1之前,酵母菌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在t1~t2时段,进行无氧呼吸是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t2~t3时段,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D.在t1之前,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既有[H]的产生,也有[H]的消耗

解析 在t1之前,无乙醇产生但消耗了葡萄糖,可逆推出此时段只进行了有氧呼吸,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t1~t2时段,乙醇浓度迅速增加,由此可逆推出此时段无氧呼吸快速增强,导致了葡萄糖在单位时间内消耗增加。在t2~t3时段,乙醇含量达到最大,酵母菌数量却迅速减少,可逆推出乙醇对酵母菌细胞造成毒害,所以导致酵母菌数量下降。在t1之前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H]只能在线粒体内膜上被利用,细胞质基质中有[H]的产生但无[H]的消耗,D选项错误。

【得分技巧】 用逆向思维初步得出答案后,可以用假设法或正推法进行验证。有时在逆推过程中,从一个点可以推得更多的知识联系点,然后排除一些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点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1.豌豆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下列各组亲本杂交,能产生表现型相同而基因型不同后代的亲本组合是 ( ) A.纯合白花与纯合红花 B.纯合红花与纯合红花 C.纯合白花与杂合红花 D.杂合红花与纯合红花

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感受器在伸肌中,但效应器在伸肌和屈肌中都有 B.如果切断Ⅱ,则只有伸肌会作出反应

C.如果图中b被破坏,则刺激伸肌时肌肉不能活动,且感觉也不会产生 D.在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3.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机体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如图表示干扰素的合成和分泌过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s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