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王建宏版(总结)

更新时间:2023-08-10 10:45: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名词解释

① 艺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往、表意的工具盒方式。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再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艺术语言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属于艺术知觉的结构层次。

② 艺术风格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在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它原来的含义是“柱子”、“棍子”,后来把写字的棍子叫“风格”。

③ 艺术格调

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成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④ 艺术品位

艺术作品中不同品位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与精雕细琢、严谨精细的作品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反映了艺术家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岁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爱和喜好,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品位的艺术作品。所谓“品位”,原是矿物学上的术语,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愈高,品位愈高。 ⑤ 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得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艺术美是美得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的极致,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

⑥ 艺术形象

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由是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确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什么是艺术概论

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

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总论,它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讨论了艺术的本质、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外部建立起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后三章是第二部分,它深入到艺术的立体,系统研究了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成果以及创作后的艺术归属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

学习《艺术概论》的目的

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较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能够创造出鼓舞人的优秀作品。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生产、艺术的三大特征。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①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②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生产:①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②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①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②艺术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③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典型、情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集中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①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②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③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造出来的。它和一般艺术既联系又有区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情感: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就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原始状态的艺术类型

㈠造型艺术 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造型艺术包括由工具演变而成的石料或骨、角等材料的装饰性工艺品。

㈡歌舞艺术 是舞蹈、音乐和文学“三位一体”的。

艺术门类的划分

① 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空间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

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时间艺术(音乐、文学、曲艺等);时空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② 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视觉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

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视听艺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想象艺术:包括文学。

③ 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

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综合艺术,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艺术分类方法: 从艺术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情感意念的关系来看,由于侧重点不同,艺术形态就形成或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据此又分为两个类型: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从艺术作品的功能看,以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为依据,又分为两个类型: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以艺术形象展示的方式为标准,又分为两个类型: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

美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和书法、篆刻等。

美术的特征:①造型性(是基本手段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②静止性(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不同于某些艺术种类所创造可视的活动图像。)

美术的主要类型: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工业设计、书法。

音乐: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音乐的主要特征:音乐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 音乐的类型:声乐和器乐。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蹈的主要特征:①动作性 动作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有一定的标准。

1. 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2. 必须有内涵。

3. 要将就形式美。

4. 要注重风格。

②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舞蹈总是与音乐共生共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与音乐比较,在表现手段、展示方式、感知方式等几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所以要结合在一起,主要因为:1.舞蹈与音乐存在共同点,包括节奏。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

舞蹈的类型:①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②按美学特征划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

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戏剧的四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戏剧的主要特征:戏剧行动、戏剧冲突。

戏剧的主要类型:悲剧、喜剧、正剧。

摄影: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它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

摄影的主要特征:①纪实性 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

②光与影的艺术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摄影艺术的类型:①按题材分为,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

②按体裁分为,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

电影电视: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艺术,同时又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艺术。 电影电视的主要特征:①运动的画面语言。

②声话结合

③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④追求逼真

电影电视的类型:电影: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

电视:①电视剧 (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

②电视文献片。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因此也称为语言艺术。 文学的主要特征:①形象塑造的间接性。

②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文学类型:①二分法:韵文和散文,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方式。

②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这是欧洲传统的划分方式。

③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在现当代“四分法”是中国文学届划分文学体裁的主要方式。

建筑与园林:都是实用艺术,而且都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

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筑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与实体统一。

②艺术与技术结合。

③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的类型: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

园林: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 园林的主要特征:①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②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③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这些要素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

园林的类型:庭园、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化地带、自然风景区。从世界范围来看,又形成了三个流派,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园林和建筑都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是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艺术,都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可移动。由于功能与特点上的这些相同之外,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

鉴赏中西方绘画的特点: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以为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

中国画的代表:水墨画。

水墨画主要使用墨和水质颜料,主要用线条勾画形象,十分重视笔墨技法,采取三点透视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有更大的自由度。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重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画与书法渊源极深。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朱红印章不仅有某些说明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点缀画面,增加韵味和美感。画与诗、书、印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突出的特点之一。《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它的作者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西方画的代表:油画。

油画因使用油质颜料而得名,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大发展。油画色彩丰富,能体现色调层次、光线、质感和空间感,能真实生动地描绘一切有形事物。油画的传统观念重视对于自然的忠实,崇尚“摹仿”说。油画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创造了辉煌成果,对世界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创作于四十年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幅画所描绘的主要是一个微带笑意的妇女端庄娴静而显示出一种自在、愉悦的心情。

书法的内涵、类型、作品及其作者、时代。

书法的内涵:书法有特定的内涵,即专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因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还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

书法的类型:根据字体不同,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钟鼎文是典型表现。秦汉之际,篆书演化为隶书,待魏晋南北朝,楷书盛行起来。然后又出现行书和草书。

作品作者及时代: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兰亭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 《多宝塔碑》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板桥全集》等。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列举四处中国北方与南方园林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中国北方园林:北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南方园林:苏州沧浪亭、狮子林、宁波的天一阁、海宁安阑园等。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念及其代表人物准艺术发展的标志。

(一)游戏说。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信奉。“游戏”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讲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二)巫术说。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和泰勒。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两类,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则称为“接触律”或“触染律”。巫师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可见巫术便是原始人凭借想象来控制自然力的一种工具。

(三)模仿说。模仿论是在古希腊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在长时期内成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种传统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这一理论,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模仿出于人的天性,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点。他认为由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艺术。

(四)表现说。认为伊苏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传达出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认为艺术史艺术家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自十九世纪以后,艺术起源于表现(交流)的学说,在西方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代表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人物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美国当代美学家朗格等。

(五)劳动说。在艺术发生的诸多理论中,劳动说为研究艺术的发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受到了众多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重视。代表人物有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俄国的普列汉洛夫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沃拉斯切克研究了原始人的音乐和舞蹈,指出原始人的歌唱和舞蹈有赖于节奏,而节奏又是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毕歇尔印证大量资料证实了这个观点,希尔恩说,在大洋洲的部族那里是可以看到劳动与歌舞的关系的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那里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一种最密切的合作”,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艺术发生于劳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与制约。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哲学是远离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虽然它们与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着的。

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是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低位不同,有人占据着统治阶级的低位,有人处于被统治阶级的低位。因而必然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

③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④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

制约:但是,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括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③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影响: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制约:关于政治的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错误观点:

①认为“政治史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这种观点的错误是:首先,从理论分析上说,把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政治,也就是归结为思想关系,从而否定“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其次,从实践检验来看,政治不能决定艺术。

②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这种观点的错误是:不管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意愿如何,“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首先,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①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②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

③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④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①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②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

③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制约:其次,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跟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

①宗教史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②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③宗教的对象时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④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劝人到彼岸直接去寻求精神慰藉;艺术史生活的教科书,鼓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它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⑤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宗教对艺术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影响: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是,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对艺术发展起另外一种作用。制约:关于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错误的观点:

①认为道德与艺术史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②道德与艺术史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①哲学通过没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②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③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④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制约:艺术与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①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

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③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情感的感染影响人的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哲学以理服人,通过方法论影响社会生活。

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和类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

②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突出。

③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

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原则。

①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②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反对“肯定一切”与 “否定一切”;两种错误。 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条件:一般来说,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只有风格相似的艺术才具有继承的可能性。

类型:①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量的渐进,它往往表现在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之间,继承效果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善。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②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既有量的渐进,也是有质的飞跃断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的世界性: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第四章

艺术家的修养:

1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思想

2 深厚的文化素养

3 丰富的生活积累

4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3 独特的记忆力}

5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艺术创作过程: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

艺术灵感:所谓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自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起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无意识和本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伙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形象思维特征:贯穿艺术思维的始终,起着配合和论据的作用。

艺术创作方法两大主论: 1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2 浪漫主义创作{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艺术流派命名的依据?并举两个例子。

依据:1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如浪漫派、古典派、象征派等;2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如中国京剧梅兰芳开创的梅派、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开创的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3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如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西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派等。

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组成。

① 题材:题材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

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这是广义的题材的概念。这种广义的题材概念与一部具体作品中的题材相比,它是宽泛的,带有归类的性质。它体现出来的不是具体作品中题材的独特性,而是与其他作品的题材的共性特征。另一种是狭义的题材的概念,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② 主题:“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主题”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从对外国文艺理论的翻译中自日本引进我国的。在我国的古文论中与主题相似的概念有“意”、“义”、“旨”、“主脑”、“主旨”等。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作品的主题往往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这是有道理的。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

艺术语言的类型、特点、意境和意蕴

类型:① 文学语言:是有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组成的

② 美术语言:有颜料、木石、泥巴、金属、体积、色彩、线条、笔墨等材料因素

组成

③ 音乐语言:是诉诸听觉的音响,包含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

因素

④ 舞蹈语言:是人体的规范化了的有韵律、节奏的动作

⑤ 戏剧与电影的语言;: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动作,电影是画面、蒙太奇。 特点:艺术语言是感性的具体的,多意义的。与意蕴的多层次有关,其次与艺术形象的具体性、非概念性有关。具有历史的生成性与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 意境:所谓意境,首先是情与景的交融,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的构造

第一部分是“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首先是艺术家,是他们为艺术的接受提供了最直接的对象---艺术作品。其次是批评家,第三是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他们虽然不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直接的作用,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对艺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来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批评家的批评方法;艺术史家的史学观;艺术世界中作品的传播方式;艺术世界中的惯例和制度,并通过它们间接影响艺术接受的潮流与趋向。第四十艺术史家。艺术史家一方面是历史中艺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艺术传统的保存着和阐释者。对于艺术接受来说,艺术史家的作用和力量像批评家一样是巨大的。第五,在艺术世界中,还有一大批在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中的第二部分是各种艺术机构,在美术中,它们首先是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等展览和收藏机构,在音乐、戏剧和电影中,则是剧场、音乐厅、电影院等。可以说它们是“艺术世界”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接受的社会中介机构,并且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中介机构,由此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中的第三个重要部分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他们是在人类历史和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艺术的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强制、调节力量和导向作用。

“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①中介性:所谓中介性,首先是指艺术世界能在艺术家与观众、艺术作品与接受活动之

间起沟通的桥梁作用、

②接受性:艺术世界作为艺术接受的中介环节,它自身就表现出接受性。在中介体制中,

接受与传播史密不可分的。中介体制的接受性与中介性的统一只不过是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已。因为相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中介体制的活动首先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是接受活动,而相对于大众的接受活动来说,中介体制则是传播的中介。

③主动性:艺术世界作为 艺术接受活动的中介,它并不是被动地把艺术家们的作品毫

无选择地介绍给接受者的,而是各个机构、各个环节都以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主动地参与到接受活动中,影响并导向艺术接受的趋势、潮流、深度与广度。

④制度性与惯例性:艺术世界是一个味艺术创造和审美接受而设立的专门化世界。这

种专业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以它的制度和惯例来维持的。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① 艺术展览馆:艺术展览馆是艺术世界中中介体制之一,是美术接受和传播的重要易

购和场所,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他的作品走向社会接受过程的第一步;从大众接受角度看,艺术展览馆是他们了解、感受当代艺术作品的最初环节;了解、感受当代艺术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的重要中介。

② 新闻媒介:在艺术接受的环境与中介中,新闻媒介显然并不是艺术世界中的一部分,

但它却是艺术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中介。

③ 艺术出版社:艺术作品存在的特点在于它的原作性。除了个别品种如版画能通过有

限复制而不失其原作的审美价值外,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原作性的含义上,起审美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特征虽然能以展览的形式给予保证,并能使作品有一定的接受面,但是它的传播和接受在范围到底是有限的。艺术出版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④ 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曾被人比喻为“艺术作品的陵墓”。艺术接受之所以要通过

艺术博物馆这一中介环节,除了艺术作品的原作性特征外,还与他对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严格选择有关系。

⑤ 艺术市场:艺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是审美对象、精神产品,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市场中交换的对象,具有商品的属性。从艺术接受的角度看,艺术市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中介性环节。

⑥ 艺术院校: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位位社会提供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人,都首先是以

一个学习者、接受者的身份开始的。这一事实可以说明艺术院校和艺术教育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艺术批评的特征

① 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② 艺术批评还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

接受。

③ 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哎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艺术欣赏的过程

㈠ 准备阶段

① 定向与期待

② 审美态度的形成: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审美态

度的形成过程。

㈡ 初级阶段

① 知觉----完形与弥散:在艺术接受和欣赏的初级阶段,视、听知觉是接受的主

要方式。

② 知觉----错觉:1、空间错觉 2、物象错觉及其他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③ 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㈢ 高级阶段

① 理解:艺术作品不仅是试听知觉的接受对象,而且也是理解的对象。

1、 理解和前理解 2、理解的循环 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② 体验: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

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

③ 回味:回味是接受者对所接受的艺术作品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艺术作品发挥

其功能的重要环节。

艺术共鸣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会因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方式而又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欣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包括生活在不同文化传统、社会阶层中的民族和阶级对共鸣的影响。

艺术的社会功能

㈠ 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在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这就是艺术的认识功能。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同的艺术种类和形态中会不同在侧重和表现。从整体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总之,艺术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此,我们不应做狭义的理解。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除了认识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抽象真理,艺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动的情绪,使人产生的感受与感动;科学可以作用于人的理知,艺术则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知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不同于科学的特殊作用即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并不是说艺术中的某一种作品是以认识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第三类作品则是以审美功能为主。我们说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并不是说在艺术中真、善、美是相互分割、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待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割裂了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审美教育的特点

① “寓教于乐”

艺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可概括为“寓教于乐”四个字。“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艺术审美教育的“寓教于乐”这一特点说明,审美教育实际

大一第二学年的艺术概论。

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个方面,而不仅只是对美的形式的教育。

② “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得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也就是说,艺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 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及意义

审美教育的意义虽然早在孔子的言论中已有一些表述,但真正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是近现代的事。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说明美育,也即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除了需要审美教育外,德育、智育、体育的参与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审美教育对直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对于人的智能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第三,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总之,不管是从哪种意义说,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建立正确的美学观念 提高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得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sq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