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危机-文档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05 02:0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教育的危机

自从2000年张清华教授发表了一篇名为《现时代文学教育的失落》的文章,近十多年以来,关于文学教育的话题讨论得越来越多,不少著名的学者教授也不断地关注文学教育的问题,如陈平原教授有《文学“如何”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知识、技能与情怀(上、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陈思和《文学教育窥探两题》,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等①。从各位学者教授对文学教育研究中,可以看出文学教育中出现的的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危机。根据2000年以来的研究,文学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情怀的缺失

不少大学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虽然 “大学语文”是理工科学生的通选课,但体例基本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延续,这让学生有种错觉:大学语文就是“高四”的语文课。大学语文如果还像高中那样注重字词,没有什么趣味的话,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厌烦和轻视。欲望时代,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更加重视实践性、实用性的专业课的学习,为了学分,“无奈地”学习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接受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据报道,目前不少理工科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字词也比高中退步很多。

因此大学语文处于尴尬的境地。钱理群说过:“我在上‘理科大一语文’课的‘开场白’里,曾对学生说,我这门课的目的,是在你们的专业课老师给了你们‘科学的眼睛’的同时,再帮你们练就一双‘文学的眼睛’,你们如果有了这两双‘眼睛’来看世界,世界就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②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挖掘人文情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文学教育所关注的情怀方面。目前大学语文课显然将人文关怀的宗旨扔在了脑后。 文学教学方式的科学化。文学教育通过考试,进行量化考察,教学方式也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比如文学史教学,先讲述作家生平,然后是作品,最后是重点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文学理论课程也可以被划定一个范围,考试考某个概念,考某种文学现象,而这些概念和文学现象都是被固定下来的。就跟应试的中学语文教学一样,还是一套模式化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不需要读文学原著就能把一部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考试结束后,并不是你的文学修养越高就越优秀,而是你的记忆能力越强越能获得好的成绩。

这样科学化的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文学院的学生只不过是比别的专业学生多知道了一点文学知识而已。分析一部文学作品就像是讲解人体,教师给同学讲解着哪里是头,哪里是心脏,哪里是四肢,以及它们的功能。这样把文学作品分解,然后重构,学生看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有内涵的“人”,而是一个个变形了的所谓知识点。作家张炜建议说:“最好的文学课就是把它办成

一场文学的盛宴,即搞成一堂集体欣赏课。尽可能地诱发每一个体验者,让其个人经验复活,活生生地、一个一个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要获得淋漓尽致的体验和表达,就要尽可能地把这场盛宴上所有的能力、所有的可能性全部调动起来,从而形成极其活泼、极其冲动的局面,一瞬间让生命中最敏感的因子飞扬起来。”③所以文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外,更要有文学情怀。 二、专业界垒分明

现在文学院所教授的范围已经变小,目前只包括中国语言、中外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与外语、历史、哲学、艺术几乎完全隔离,造成文史哲不通局面。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院,是学习语言文学的一个专业院系,而不是人文学院。文学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学的方面,文学理论需要哲学的支撑,文学史其实也算是历史,谁能说《史记》就是文学的书或者史学的书?谁说《老子》就是哲学书或者文学书?文学所涵盖的方面太大了,仅仅学习一些文学常识,无法真正地学好文学。

不仅院系之间的联系变少,就连一个院内的各个专业都划分过细。“关于高校中文系的学问金字塔,多年的说法是:搞语言文字的瞧不起搞文学的,搞理论的瞧不起搞文学史的,搞古代文学史的瞧不起搞近代文学的,搞近代文学的瞧不起搞现代文学的,搞现代文学的瞧不起搞当代文学的,搞当代文学的瞧不起搞当前文学批评的。”④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偏激,但是确实存在

专业之间不沟通的现象。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文学教育细分出方向,教与学倾向于专业化。搞文字的基本不理会文学的发展,搞文学史的将文学史断代,古代的和现代的不搭边,如此一来,文学系(院)内部就没有了共同语言,更何况与外界呢?陈平原说:“所谓‘博士’,在我看来,最名不副实,不是指博大精深、博古通今、博闻强识、博物君子,而是指‘术业有专攻’。”⑤具体的专业化划分使文学研究的深度加强了,但失去了文学的灵性,如果没有关注这个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就无法理解这个专业的话语,这就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小圈子,用福柯的理论来说就是形成了各种专业化的“话语圈”,话语仅在一个小的群体中得以传播,这个小群体所制造的专业话语具有某种排斥功能,因此不研究这方面的人不懂。

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分科的难题,经史子集都是必修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博学多才就是目标。自从近代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开设大学以来,文学才被作为单独的一科划分出来,文学教育是在各位教育大师和文学大师努力下逐步完善,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文学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文学史、文学理论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就记载了:“那时国文门的教授们曾达成共识:我们的文学教育分成两类,这两大类界限分明,一类叫‘文学’,一类叫‘文学史’。”⑥“‘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的作用。”⑦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为以后文学教育中出现问题埋下了伏笔。 三、文学史压倒文学

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陈平原在《文学“如何”教育》中说:“常听到这样的批评:还是大学中文系毕业,连某朝某代某诗人你都不知道!可很少有如下的嘲讽:还是大学中文系毕业,连好诗坏诗你都分不清。关键在于,文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到底是积累相关知识,还是提高欣赏品味,学界并无共识。”⑧ 另外文学史教育重心偏离了原来的期待。现在的文学教育课,俨然成了文学史的天下。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一路下来都是这样的课程,让人不得不重视文学史。陈平原专门研究文学史,他说:“说到底,有关‘文学史’的课程及著述,只是我们进行文学教育的拐杖,并借以逐步进入文学殿堂。如今,教材俨然学问,丫鬟变成了小姐,真实有点伺候不起了。”⑩老师一路讲解文学史,考试也只考史上面的总结,学生对阅读原著并不重视,现代的文学教育文学史教学压倒了文学教学,注重的是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四、现代媒体的负面影响

自从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发展以来,文学开始在多媒体载体上发展。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文艺类的广播节目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文学的传播途径更是扩大了很多。许多名著之类的书籍被制作成电子版,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快餐小说也是呈现出了压倒经典著作的趋势。专门的网络小说网站的受

欢迎程度早已超过了传统的书籍。不过,网络上的东西都是以“快”来著称的,没有太多的管制,在自由的情境下,尤其是网络多媒体占据的文化市场,呈现出快餐化、功利化、庸俗化的景象。网络小说等网络作品充斥着网络世界,人们逐渐放弃了纸质作品的阅读,看一些轻松的,没有什么内涵和文学性的文学作品,并且,在人们阅读接受的引导下,网站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庸俗趣味,指引写手们写出一些庸俗的作品,来换取点击率。现代的阅读成为了“没有经典的时代”。

阅读是一个欣赏、想象、体味、再创造的过程,快餐化的阅读忽视文学的诗性,消解了审美体验。目前大学生包括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将作品的情节人物作为阅读的重点,读完一部作品,知道了这是讲什么故事,而把深层的思想和情感给忽略掉了。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再加上不断涌现的对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许多学生更是看电视、看电影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还有的学生是看过电视或电影之后,觉得还不错,才开始需找纸质的书本来看,形成一种被动的阅读方式。对于文学接受者来说,只有从作品中得到的第一手的资料,才能引发最真挚的、最深刻的文学感受。 五、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教育在不少的方面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虽然不少的学者教授关注文学教育问题,但是,还

是不能够使人们充分地重视文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文学教育还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文汇报》,2002年2月23日;《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社会科学论坛》,2006第2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河北学刊》,2013年第2期。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年第5期;《重心是文学教育》,《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D27版。陈思和:《文学教育窥探两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②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年第5期.

③张炜:《大学课堂与文学教育》,《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9日.

④施战军:《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

⑤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32页.

⑥陈平原:《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社会科学论坛》,2006第2期.

⑦转引自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⑧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文汇报》,2002年2月23日.

⑨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年第5期.

⑩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读书》,2009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s8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