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更新时间:2024-02-12 04:06:13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国学经典之诗词
国学经典之诗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老子)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1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1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14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14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1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14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1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1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18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18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18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18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9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19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0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0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0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0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0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金?元好问?
雁丘词)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篇二: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老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篇三: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
学习心得2010-09-05 15:32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诗词是中华文学宝库重要内容之一。从《诗经》的风雅颂到屈原宋玉的赋,以及唐诗、宋词、
元曲,无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辉。幼儿园的小孩可以背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小学生在朗读杜甫的《登岳》中,培养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而中学生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中增长了历史和社会知识。不论什么人,只要诵读唐诗宋词,就可陶冶自己的情操,励炼自己的意志,身心获得娱乐,修其身,养其性,何乐而不为之。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2010-09-08 17:13一、关于总体把握--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应是: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教师不必过多讲授,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便于背诵的多多背诵。与其讲得过多而学生又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学生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本校过去的一名毕业生讲道:"'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小学诵读时只朦朦胧胧地知道字面意思,现在经常想起这句话,因为生活中常常要面临着取舍问题。" 我们的诵读工作犹如播下文明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的收获。这些文明的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乃至不断收获,成就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至于配合诵读的教育问题,只能是将国学经典中一些核心理念有机结合学生的不良行为,恰如其分地引导。
二、关于教育渗透--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国学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研究,儒、道、释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者的关系加以阐释,彼此互补相融。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成为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最可借鉴的智慧资源。学校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言行十分必要,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学生大多还不能理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
首先是用核心精神引导:教师应把握儒、道、释三家精神的核心内容,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以道家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灵,排除忧虑烦恼,提高人格修养。 其次是用千古名句感悟: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要求背诵并体验效仿,以此逐渐启迪孩子人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其语言文字能力。
再者是用体验活动渗透: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如:本校自编自导的小品《兰亭小会》,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艺,曾出色地参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文艺汇演,获得了组织者和观众极高的评价。
以国学经典内容教育学生,必须与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得体实施,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三、关于教师诵读--身先士卒,提升素养,为人师表。
座谈会获悉很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开展教师诵读活动,本校也不例外,这是很明智的做法。
要开展好学生诵读活动,教师诵读必须先行,以不断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更要用国学的核心精神不断修养自身,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诵读不等于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要把握国学的核心精神,又因为时间、精力所限,因此必须有选择地进行诵读。我们认为《论语》、《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书目当成为教师必读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关系更为密切。教师诵读形式灵活多样,讲座解读、自读自悟、组织研讨、诵读大会等形式有机结合,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诵读的同时要自觉地感悟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主动改善自己的言行,在学生面前展示良好的师德和文雅的语言,这是更为重要的教育行为。
四、关于内容扬弃--尊重经典,去粗取精,弘扬传承。
有的老师和家长担心,国学经典中有些内容体现着封建色彩或统治阶级利益,对学生身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担忧自然可以理解,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与思考。这里做个比喻:普通水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也含有杂质,纯净水无杂质但也失去了营养成分,究竟喝什么水?我们认为喝普通水总比喝纯净水要好,因为这样首先可以摄取大量的营养成分。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态度:
首先,必须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以便能整体把握其内容,又体现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这也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其次,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小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既可。至于社会上修改《弟子规》和编写《新三字经》的做法我们认为并不足取,这样会导致国学经典失去原貌,不利于文化传承。
五、关于诵读评价--注重激励,督促落实,多元评价。
首先是在诵读课中进行评价。既然诵读活动纳入课程,教师就应该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以使诵读活动更有效地落实,并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诵读课中不断得到肯定。
其次是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并进行评选。学校在每学年分别举办班级、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诵读展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编排有关国学经典的文艺节目、布置国学文化环境氛围,进一步感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最后进行优秀节目评选,对学生激励肯定。
再者是及时激励肯定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的点滴变化。如:生活智慧的展现运用、言行举止的逐渐规范、口语交际与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坚持国学经典诵读。
有关诵读评价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各校可更广泛地进行尝试。
我国很多有作为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教师等,都具有较为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足以证明国学可以对人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小学阶段正处于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语言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当是功在千秋的有为之举。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明白了复兴国学经典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刻认识到了国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源,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品行,它对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帮助。我觉得我们只有不断地读经典,灵活运用经典,才能更好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学习《弟子规》读后感
2009学年暑假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并拜读了此书。读后感悟颇深,也使我更确定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例如: 〈入则孝〉主要是教育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亲人。心中恭敬,言语恭敬,行动更要恭敬!父母教诲,无论对错,恭恭敬敬的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父母所爱,子当尽备,父母所恶,子当悉除。 父母仁爱,孝顺理当。父母所恶,更当孝顺,父母有失,子女当劝,温和愉悦,如不接受,高兴复劝。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不应该忘记养育之恩。
〈信〉信守承诺,如办不到,不如不诺! 守信用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使自己在世上更有立足之地。还有要能做到未见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事情了解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遇到别人谈论是非好坏,与已无关,不要多管闲事。见贤思齐,虽然差的很远,但要有迎头赶上的勇气。 勿以善小而不为!见恶思过,有则改之,无则警惕。勿以恶小而为之。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的优点就高兴,那么良友越来越少,损友则越来越多。?? 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我学习《弟子规》,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解答,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我校掀起学习国学热潮
讲三国、论庄子、谈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到李零等,一批学者让中国国学又一次颇成气候地进入国人的视野,国学教育在我校校园内也已渐次成风。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一直到刘师培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人类从两千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
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点都在培育明天青少年的期望上。对此,国学教育具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伦理、开启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国学教育究竟能给学生们带来什么?我校钟校长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在我校开展的国学教育课上,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故事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加深了文化熏陶,使其明理、睿智,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正在阅读:
国学经典02-12
辽宁省沈阳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10-21
操作系统试题10-16
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模拟数学试题(四)及答案05-25
度考核个人总结公务员05-03
宿舍管理人员工作一日常规11-10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7-01
外研版四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总结06-18
产后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治疗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