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研修成果

更新时间:2024-02-28 08: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驻马店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论文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确山县第三小学 胡婧

金秋十月,喜相逢。来自驻马店市及各个县区的骨干教师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切磋,不断成长。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业内的专家和精英,他们的课如甘露滋润着我贫乏的土地;如阳光照亮我迷茫的道路。在古诗文教学、阅读教学、班级管理、读写结合等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借鉴。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迷惑,在老师的讲解与分享下,对古诗的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初探。

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原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诵读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手段,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所以,阅读记诵是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阅读记诵,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记诵,还包括无声的默读品味;不仅指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朗诵,还包括生活中无限的阅读积累。运用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

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咏品味作品意蕴。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

感悟诗文的情意。读的目的是为了体悟作品内在的情感,而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因此诵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意蕴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

淡化教师的讲解,首先应该淡化对字词句语法的讲解。对字词的认知可以放在学生预习阶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情况了解他们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对诗句的学习应避免采用翻译的方法,因为翻译会使诗味荡然无存。其次,教师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有感而后发,此时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方智范老师说:“首先要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他对作品有独特的反映一定要重视。阅读是一种创造,所以不要让孩子被你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意义、创造意义。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你这个老师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也可起向导作用,但不能代替。我们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谈话的方式,那种对话是老师根据参考书、根据课文,事先准备好结论。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实际上是‘请君入瓮’。这种方法与阅读对话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我国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形象化、直观化特点,为人们阅读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由此形成了诗歌含义的多义性。再加上阅读的主观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首作品肯定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所以,对于诗歌教

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不等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听之任之,包括胡思乱想也不加判断地一味肯定,称赞。如果这样将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误入歧途。诗歌既有它含义的丰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确定性。阅读的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所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要设法使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又要善于收束学生的思维,避免出现像脱缰的野马那样不可收拾的局面。

3、注意使课堂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记诵是极为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因素。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目的就是要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

在古诗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与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是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与过去那种斤斤于诗歌的字、词、句、语法,把整首作品拆碎了讲的教学方式是相反的。“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方法。

1、拓展教材。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反映,所以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精神个性,情感思想,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还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外,在学习一首诗时还可以与学生的课外诵读相结合,和学生接触过的其它类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诗文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这对感悟作品情感内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带领学生联系其他诗人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余光中的《乡愁》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思乡这种情感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感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拓展方式。近年来出现的主题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其实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2、从作品本身入手

我们说语文学习之本是作品,所以,古诗教学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离不开对诗歌作品的感悟,仍然要以作品为核心。因此,对作品整体感知的最为关键一步是要从作品本身入手。

从作品本身入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从作品的意象入手。诗歌抒情含蓄蕴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传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个个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意境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象的特点,想象画面,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仔细体会心中产生的种种感觉,然后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很关键。这里我们通过一段课堂实录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情感的。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因此,感悟诗歌意蕴不能采用概括、讲述的方法,而应该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这里所说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最为大家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适当的声像资料,对作品

的意境确实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是,现在有不少老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声光电充斥课堂,课上得很华丽,很热闹,然而效果不佳。这些老师过分追求上课的形式和技巧,违背了应以学生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感悟为主这一根本。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声光电技术,一则会造成资料的无效性,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对领悟作品内涵毫无意义;二则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由于受到明确的图像或声音的影响而趋于定势,使阅读丧失个性化。这与过去那种以讲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同样不妥的。因此,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声像资料应做到:宁少勿滥,以利于学生理解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为目的。

此外,感性化教学手段还包括:读一读,演一演等方式。读是十分直接、便利的方法,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所以应反复诵读。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另外教师出色的范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性化手段,它可以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演,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为理解作品内涵起到很好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就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生们进入了作品的情境,真切体会到了诗人李白与普通百姓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除了以上所说的方式,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一种感性化教学方式。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诗更是诗人

心物交融的产物。走进自然,触景生情。春之落花,夏之鸣蝉,秋之霜叶??这些在古诗中呈现的意象都可以带领孩子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寻觅,去感受。贴近生活,因事而感。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亲友之情,故乡之思??这些在古诗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慨,都可以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相对照、相联系。只有这样,古诗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们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

情感体验是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目标。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以诵读记忆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这两条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围绕作品,以学生对作品情韵的感悟为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设计者。应该处处体现一个“感”字,即学生内心对作品的感觉、感受。只有学生心里真正对诗歌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真正实现了体验作品情感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s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