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13 14: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忻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阶段,党中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据此农业部编制了新一轮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我省编制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以及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基础编制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是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市优势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布局优化、构臵重建及产品开发,已初步具备我市特色的产业格局,正在进入产业扩张的新阶段。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趋利避害适应自然和经济两个规律,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素质和效益,按照一种产品规划一片优势区域,建设一项重点工程,推出一套发展模式,制定一套扶持政策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对全市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构件。经过两次重要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我市农业进一步由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构筑起了比较完备的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体系。我市通过统筹考虑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质量、产业化程度等因素而确立的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已经成为我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市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速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适宜区域集聚,在资源禀赋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产品,提升优势产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为构筑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经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既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忻定盆地玉米产业区,晋西北小杂粮产区和干鲜果产区,培育了粮、畜、果三大主导产业。但由于基地规模小,产业链短,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在现有产业雏形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规模扩张竞争力提高的农牧生产新格局。

2

3.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需要。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牧业已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了市场竞争,从我市的资源优势发挥,从产业化进程的实践看,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有利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龙头产业的做大做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原料基地建设。一方面是企业与农民没有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原料基地作依托,原料供需严重失衡,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第三是现有的资源优势得不到消化,深加工层次较弱。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产品批量供给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为紧迫的现实需求。

4、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我市农民收入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周边地区、环境相似地区相比增幅不快,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低,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农业经济还未根本摆脱市场和自然两个因素的制约,市场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产量忽高忽低成为常态。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通过实施产业化、规模化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直接拉

3

动农民收入增加。同时,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还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加快脱贫、推进小康、争先翻番”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为目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经饲及特色农业架构初显优势,生态畜牧建设有序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42.92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78亿斤,肉类总产10.08万吨,奶类总产6.79万吨,蛋类总产5.05万吨,蔬菜总产15.99万吨,水果总产3.6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其主要特点是:

4

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期间,我市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十五”期间的五年年均粮食总产18.6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3公斤,比2001年的432公斤增长16.4%。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基本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油料总产十五期间前“五年”年平均1.07亿斤,比“九五”期间平均总产1.47亿斤有较大幅度减少;蔬菜生产“十五”期间的前“五年”年均总产4.64亿斤,比“九五”期间的6.01亿斤减少1.46亿斤,但蔬菜生产在品种机构和品质质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路菜在逐年下降,精细菜在逐年上升。果品生产“十五”期间前五年总产0.71亿斤,比“九五”期间0.8亿斤略有减少,实现了数量饱和后的调整。2006年底大牲畜饲养量56.52万头,牛饲养量达到41.44万头,其中出栏11.02万头,较2000年增长2.4%、11.9%、43.3%。羊饲养量392.78万只,其中出栏147.2万只,较2000年增长18.3%、41.5%。猪饲养量132.5万头,其中出栏69.97万头,较2000年增长2.9%、7.6%。禽饲养量1025.7万只,其中出栏375万只,较2000年增长38.5%、48.4%。农畜产品从数量上看增幅不大,保持平衡,但质量、效益上有大幅度提升。

2、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有所降低,但绝对值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村经济纯收入也比“九五”

5

期间有显著提高。五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达到112.9亿元,比“九五”期间的102.1亿元增加10.8亿元,增长10.6%;农村经济纯收入年均达到38.0亿元,比“九五”期间的33.3亿元增加4.7亿元,增长14.1%;农民人均收入为1623.1元,比“九?五”期间的1288.2元增加334.9元,增长26%。

3、生态农业渐入轨道

进入2000年以来,我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十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建立了以小杂粮、油料、红枣、肉、奶、蛋为主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共申报认证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151个,其中绿色产品1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41个。二是全面推进生态畜牧建设,全市在林草牧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市生态农业与全省全国进一步接轨,生态农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4、科技推广成效明显

“十五”期间,随着科教兴农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科技推广网络日趋完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重点推广了13项农牧业组装配套技术,使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融合应用。通过各项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使我市科技含量达到40%以上,可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50—200元。在科技推广中,先后实施了“双千创优工程”、“旱作节水工程”、“良种工程”、“植物和畜产品安全工程”、“体系建设工程”、“林草植被建设工程”、“设施养殖工程”等,还十分注重

6

培植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小区的建设,发挥科技示范园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培训基地、优良种苗、种畜供应基地的作用,加快了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

5、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十五”期间,我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合作医疗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减轻农民负担,放活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依法加强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更趋规范。认真落实了减免农业税税率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全市共免征农业税0.38亿元,农民人均减免 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开放。

6、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新的发展

在小康建设工作上,通过抓山水关、煤电铝、林草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纪元。到2004年,全市累计基本达小康的县市区3个,乡镇53个,村1543个,人口141.42万人,有60%的农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扶贫开发上,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扶贫开发原则,“十五”期间,实施了“移民并村、旱作节水、种草养畜、农产品加工”四大增收工程,全方位推进了我市扶贫开发事业。扶贫

7

开发重点县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贫困人口2004年64.5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43.4万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1.1万人。

二、我市主要农畜产品发展现状及潜力

忻州市是一个农牧交错区,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畜牧大市,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不少、各具特色。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

玉米:我市地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生产带,生产条件十分优越,是全省玉米生产重点市,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单产水平高于全省水平。优势基地已见雏形,忻、定、原被列入粮食生产基地县,原平市2006年又被省列入玉米优势农产品基地县。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较高,加之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每年以2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2007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347万亩,单产可达587斤,总产20亿斤,占到粮食产量的80%以上。全市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随着优良短日期品种引进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畜牧养殖的发展,拉动高寒冷凉地区面积扩张趋势明显。我市玉米加工产业发达,现有玉米加工企业170多家,加工转化玉米65万吨,已处于加工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格局,一批酒精、淀粉加工企业陆续投产,一批甜糯玉米加工企业整优汰劣,拉动了我市玉米种植。

特用玉米:我市的特用玉米主要有甜糯玉米、爆粒玉米、高

8

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饲用玉米等,其中甜糯玉米、爆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市场销售好,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甜糯玉米、爆粒玉米的广泛种植也拉动了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和销售市场的繁荣。特用玉米已成为我市在全省的一大名牌产品,一些产品甚至出口到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甜糯玉米,2006年面积发展到13万亩,总产鲜穗3亿穗,加工企业30家,加工鲜穗2.5亿穗。一些甜玉米还加工成玉米粒罐头。爆粒玉米主要用于加工膨化食品,在市场上也非常走俏,面积在1万亩左右,产量在600万斤。

小杂粮:我市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有谷子、豆类、莜麦,种植面积180万亩左右,总产值占全市粮食总产的20%左右。我市自然气候条件适宜于谷物类、豆类等杂粮栽培,其产品污染少、无公害、品质优良,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岢岚的红芸豆,河曲、保德的绿豆,静乐、宁武的莜麦均有一定的声誉。从我市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的现状看,加工、包装、市场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产品已打入了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差、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产品少,卖不了好价钱,效益流失严重。种植上单产低、优良品种少、面积有萎缩的趋向。

马铃薯:我市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所产马铃薯商品性好,干物质积累含量高,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外销和加工具有一定的规模。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的原因,面积有所下降。2006年

9

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385280吨,平均单产552公斤。马铃薯具有粮食、蔬菜双重优点,既是高产粮食作物,又是开发潜力很大的增收作物,在城乡居民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臵。从气候条件、技术条件、加工趋势分析,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主要经济作物现状及发展潜力

干鲜果:我市是干鲜果栽培适宜区域之一,特别是梨、红枣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其中以原平、代县酥梨和保德油枣最富盛名。全市梨面积27.7万亩,正常年总产6万吨,产值6000万元。保德油枣9万亩,总产7900吨,产值1600万元。从土壤、气候等条件分析,我市属酥梨最适生态区,从成本、质量、人才技术、区位等方面分析,我市梨发展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市场、科技产业整体优势,开发梨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红枣产业是多年形成的优势产业,现存在规模扩张缓慢,加工业滞后,果农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投入管理差等问题,只要下功夫解决这些问题,红枣产业会有一个加速发展期。

蔬菜:我市蔬菜以当地自用为主,拾遗补缺、弥补空档外销为辅,品种以大路菜和秋菜为主,精细菜为辅。我市蔬菜列入省中北部越夏延秋茄果类、根茎类蔬菜生产优势布局。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15.8万亩,总产量37.85万吨,总产值2.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9.4元,设施栽培面积2.37万亩。蔬菜产业是一

10

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需要较多的投入,由于我市农民投入乏力,在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上,发展步伐缓慢,蔬菜加工、营销、流通、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但考虑到种植业结构和整个产业结构的构臵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蔬菜产业是不可忽缺的一个环节,规模不要大的扩张,但产业要做精做强。

中药材:中药材是我市特色产业之一,自古以来我市两大主要山系五台山和管涔山就是各种中药材采集地。我市野生药用植物有400余种,野生面积107万亩,贮藏量大约3000万公斤,年采集量100万公斤左右。从2000年大规模发展人工种植以来,2004年种植面积曾突破10万亩,近年来稳定在8万亩左右,2006年总产量5585吨,产值2960万元。我市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黄芪、穿地龙、甘草、黄芩、党参、板蓝根等20余种,主要销往河北安国、四川广汉、大同、内蒙等地,全市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9家,只进行简单的晒干、分级、切片、包装等加工。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条件为我市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

三、主要畜禽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

瘦肉型猪:主要集中于我市忻府区、原平、定襄三县(市、区)。到2006年度三个县饲养量达到53.3万头,占全市饲养量的40.2%,目前主要是引进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杜洛克等良种猪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在提高出栏率和猪肉品质上作文章

11

有较大的发展,。如果在原平建设祖代种猪场项目的实施,忻、定、原、五台建设20个父母代种猪场,就会使我市的生猪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奶牛:我市奶牛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忻府区、定襄,饲养量维持在2.2万头左右,占全市饲养量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伊利、蒙牛、古城三大奶牛集团的介入,原平、五台、代县、繁峙、河曲等县(市)曾一度出现养奶牛热,出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养殖集团,养殖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奶牛养殖已经步入高新发展阶段。随着忻府区、定襄奶牛养殖基地县的确立,必将拉动东部地区奶牛业的快速发展。

肉牛:我市肉牛发展历史悠久,借助五台山亚高山草甸和管涔山亚高山草甸区域发展肉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养牛最多的县为五台县,养殖存栏在10万头左右,成为全省名列前茅的肉牛养殖大县。神池、五寨、饲养有一定的规模,近年来随着世行养牛项目的实施,繁峙、代县肉牛饲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五台建设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肉牛基地县,繁峙、代县、五寨年出栏3万头的肉牛基地县,神池年出栏2万头的肉牛基地县的实施,加之对我市天然草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我市的肉牛养殖近期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羊:我市为全省养羊大市,岢岚绒山羊为全省之最。2006年全市羊饲养量达392.8万只,其中30万只以上有原平、五台、神池、五寨、岢岚、偏关六县市,20万只以上的有代县、繁峙、

12

宁武、静乐四个县,其余县区也都在10--20万只之间。养羊已成为全市畜牧业生产与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宁武、静乐、岢岚、河曲、保德绒山羊基地县和原平、五台、代县、繁峙、神池、五寨、偏关为主的肉用羊基地县的实施。我市绒山羊基地县绒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以上,无论是产绒量还是绒毛质量会有大的提升。肉用羊在质量和出栏上有新的突破。

禽:我市为蛋鸡主要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忻府区、定襄、原平三县(市、区),其饲养规模比较集中,良种化程度比较高,据2006年统计忻府区、定襄、原平三县年饲养量达到689万只,占全市饲养量的近70%,随着忻府区、定襄、原平蛋鸡生产基地县(市、区)的实施。忻府区、定襄、原平蛋鸡生产将有一个大 的发展。

獭兔:我市獭兔生产主要集中在代县,年饲养量达10万只,延伸于繁峙、五台有零星养殖。随着优惠的扶持发展政策的出台和皮、肉价位的看好,老百姓养殖獭兔的积极性高涨,可望于近年獭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根据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发展的水平、市场的结构以及所处周边经济环境的优化,推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布局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快

13

其发展步伐。

一、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准确定位,总体把握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重组和优化生产要素,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和扩大优势农产品的产业规模,提高优势产品的集中度,实现优势产区优势产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建设生产优质、高效、生态、持续、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推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进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扬优势、扬长避短,不搞一刀切,不硬性规定指标、下达任务。以客观实际和科学前瞻性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区域和产品,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区域、产业尽量扩大规模,引导、鼓励广大农民、企业、市场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充分考虑我市区域生产的独特性和市场需求的关联性,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适度发展,做到优势产业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确保

14

产品特性和优势,做大、做强、做优优势产业。

2、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优势的原则

要考虑市场的广泛性和消费者需求多样性,既要考虑本地市场,也要考虑省内市场、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更要考虑市场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潜在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特别是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我市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畜产品。

3、以产业、产品为核心,坚持辐射带动的原则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考虑我市主要农产品产业的生产加工现有水平、技术基础、市场环境、投资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优势产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开拓市场,创立品牌,进而辐射带动扩大规模,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实现优势产品竞争能力。

4、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

要在综合分析当地和周边产品、市场、现实发展、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分类指导、确立重点。首先是突出重点产品,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需求量大,但生产力不足的产品,能够抵御进口农产品冲击,替代进口,出境、出口潜力大的产品;其次是突出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使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联结在一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第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把握投资重点,从最薄弱环节入手,分布实施,特别是对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产

15

品和区域,要优先规划、政策倾斜、重点发展。

5、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优势产业,延伸优势产品的产业链,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加工企业创造利润。要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生产,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以及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自主权。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依据我市资源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发展潜力,规划发展的重点确定为优质玉米、甜糯玉米、小杂粮、马铃薯、干鲜果、蔬菜、中药材、瘦肉型猪、奶牛、肉牛、绒山羊、肉用羊、蛋鸡和獭兔14种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这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现在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到2010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建成一批成规模、有市场、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我市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结构科学合理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具有忻州特色的、符合忻州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民

16

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优势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具体目标是:

玉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区域优化以提高玉米总产,支持粮食安全,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强耕地生产能力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使单产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围绕玉米优势开发组建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玉米产业化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在2006年播种面积315万亩,平均281公斤,总产8.8亿公斤的基础上,到2010年,播种面积增加到380万亩,亩产提高到34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公斤左右。玉米优质率达到9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0个,开发玉米名、优、特农产品20个以上,打造省级以上知名品牌8-10个。到2015年,播种面积增加到420万亩,亩产提高到380公斤以上,总产保持在16亿公斤左右。玉米优质率到达95%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个,开发玉米名、优、特农产品30个以上,打造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5-20个。

特用玉米:以我市特用玉米发展看,我市具有生态优势、加工优势、基础优势、产品优势和服务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今后特用玉米的发展要坚持加工与种植协调、市场与质量统一的原则,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在2006年13万亩产鲜穗2.5亿穗的基础上,2010年面积扩大到20万亩,产鲜穗4亿穗。2015年面积扩大到30万亩、产鲜穗6亿穗。创

17

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开发甜糯玉米加工品种10个,打造省级以上品牌20个。爆粒玉米2010年面积扩大到1.5万亩,产量达到900万斤。2015年面积扩大到3万亩,产量1800万斤。

小杂粮:以谷子、莜麦、豆类(特别是红芸豆)为重点,建立五台、代县、繁峙优质谷子生产基地,静乐、宁武、神池优质莜麦生产基地,岢岚、五寨、代县优质红芸豆基地。通过建立比较稳定的不同生态区域,确定区域主导小杂粮品种,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加工水平,创立10个以上品牌。通过建立良种工程、模式化栽培体系工程、农产品安全工程和市场信息工程以及龙头企业现有产品升级换代,使小杂粮建设上档次,创出精品、名品。基地县三种杂粮在2006年65万亩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市三种小杂粮面积达到80万亩,亩产达到130公斤,总产量达到1.1亿公斤。到2015年,全市三种小杂粮生产面积95-100万亩,总产量1.5亿公斤以上。

马铃薯:围绕建成全国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加工薯三大基地的思路实施开发,以五台山、五寨脱毒马铃薯中心为基础,推广脱毒马铃薯为重点,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全市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在2006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70.9万亩,总产7.7亿斤,脱毒马铃薯推广率75%的基础上,力争2010年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到15亿斤,脱毒种薯推广率达到85%。到201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17亿斤,脱毒种薯推广率达到90%。龙头企业年加工马铃薯40万吨,

18

生产淀粉6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600元以上。

蔬菜:全市蔬菜在2006年播种面积15.8万亩,总产值2.97亿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发展到30万亩,总产值6.21亿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实现总产值8.28亿元。设施蔬菜面积在2006年2.37万亩的基础上,2010年发展到6万亩,2015年发展到10万亩。发展的重点是越夏延秋茄果类,结球叶菜类,根茎类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茄果类主要包括:辣椒、茄子、青椒、西红柿等;结球叶菜类主要包括:大白菜、甘薯;根茎类主要包括:白萝卜、红萝卜、大葱、芥菜;地方特色菜主要有:南瓜、芦笋、长山药等。全市基本实现蔬菜无害化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全市蔬菜总纯收入2010年达到4.84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201元。2015年蔬菜总收入6.4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69元。

酥梨:以生态适应性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提高梨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销售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梨树优势区域规划,通过强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加工贮藏等规划,实施名牌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梨产业化经营,加快外向型梨产业的发展。在2006年27.7万亩的基础上,到2010年发展到35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45万亩。

红枣:重点建设特色名枣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区,

19

对老枣园进行技术改造,扩张新枣园面积,大力推广新技术,促进示范园区建设,开发名牌产品,提高加工层次和水平,在全市2006年面积30万亩、产量15000吨的基础上,2010年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1800吨,到2015年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达到20000吨。

中药材:重点发展黄芪、穿地龙、甘草、黄芩、党参、板蓝根、远志、柴胡等,在现有基础上,计划到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产量达到19500吨(干品),到201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品达到46万吨鲜品,收入35000万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中药材收入达到150元。

肉猪:围绕保证市场有效供给为目标,以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为重点,全市在2006年猪饲养量132.5万头,其中存栏62.52万头,出栏69.97万头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市猪饲养量达到180万头,到2015年全市猪饲养量达到300万头,其中存栏达到130万头,出栏达到170万头。

羊:以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市在2006年羊饲养量392.8万只,其中存栏245.58万只,出栏147.2万只的基础上,到2010年羊饲养量达到480万只,到2015年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绒山羊是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从区域生态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分析,绒山羊在我市发展潜力很大。全市在2006年存栏88.84万只的基础上,到2010年存栏达到120万只。到2015年存栏达到180万只。

20

总量的64%,到2015年存栏总量达6万头,占到全市存栏总量的60%.通过基地建设,发展养殖户(场)、养殖小区、建立奶站、规范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使该区域成为奶牛高产优质养殖大区和华北最大的交易集散地。

3、肉牛。重点规划在雁门关生态区,包括五台、繁峙、代县、五寨、神池,主要利用黄牛存栏规模优势,引进优良种精,加大改良力度,发展肉用母牛繁殖基地,利用西门塔尔改良肉用牛,发展优质肉牛育肥基地。2006年存栏规模18万头,牛肉产量1万吨;到2010年,存栏规模达30万头,肉牛产量达2万吨;到2015年存栏规模达50万头,肉牛产量达3.5吨。

4、肉羊:重点发展晋西北丘陵区肉羊县,包括原平、五台、神池、五寨、偏关、宁武、代县。其中神池、五寨、代县已列入省重点区域县。2006年该优势区存栏120万只,羊肉总产量1.3万吨,到2010年该优势区存栏200万只,羊肉产量2.5万吨,到2015年,该优势区羊存栏300万只,羊肉产量4万吨。

(三)蔬菜生产

根据我市气候条件和区域优势特点,重点是在忻定盆地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代县、繁峙、五台及黄河沿岸的河曲、保德发展越夏延秋茄果蔬菜,在冷凉地区五寨、神池发展结球叶菜和根茎类蔬菜。其中忻府区、定襄和原平市已列入省区域优势规划。优势区10县2006年蔬菜播种面积16.1万亩,占到全市播种面积的93.3%,蔬菜产量32.62万吨,占到全市蔬菜总产

26

的92.6%。到2010年,优势区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总产达到66.85万吨,占全市的比例分别达到93.3%和93%;到2015年,优势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8万亩,总产达到89.3万吨,占全市的比例分别达到95%和93.2%。

(四)水果生产

梨。梨生产优势区域重点规划在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五台五县,规划建成忻定盆地优质梨生产区,通过强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贮藏加工体系实施名牌龙头带动战略,推动梨产业化经营,加快外向型梨产业的发展。优势区5县2006年梨树面积24.8万亩,总产3.9万吨,分别占全市的89.5%和93.4%。到2010年,优势区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总产达到8万吨,占全市的比例分别达到85.7%和90%;到2015年,面积力争达到40万亩,总产达到12万吨,占全市的比例分别达到88.9%和92%。

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一)、种植业

1、特用玉米。忻州市特用玉米已有甜糯玉米、爆粒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其中甜糯玉米、爆粒玉米发展势头强劲,区域以忻定盆地和五寨、河曲分布为主,2006年甜糯玉米面积达到12.4万亩 ,生产鲜穗2.4亿穗,加工企业30余家,加工鲜穗..亿穗。在2006年的基础上,2010面积达到19万亩,年产鲜穗达到3.8亿穗,面积和生产鲜穗分别占到全市95%和

27

95%,到2015年面积达到28.5万亩,年产鲜穗5.7亿穗,面积和生产鲜穗分别占到全市的95%和95%。爆粒玉米规划在原平市发展。2006年面积达到1万亩,总产达到500万斤,到2010年面积达到2万亩,总产1000万斤,分别占到全市的98%和99%;到2015年面积发展到3万亩,总产1500万斤,分别占到全市的98%和99%。

2、红枣。重点规划建设保德、河曲两县。两县现有枣树面积9万亩,占到全市枣树面积的30%,产量7900吨,占到全市红枣产量的52.67%。到2010年发展到20万亩,产量10000吨,分别占到全市面积的50%,产量的55.6%。到2015年发展到30万亩,产量达到15000吨,分别占全市面积的60%,产量的75%。

3、中药材

黄芪。在繁峙、代县、五寨发展黄芪15万亩。2010年发展到10万亩,2015年发展到15万亩。

甘草。在静乐、岢岚、保德发展甘草10万亩,2010年发展到5万亩,2015年发展到10万亩。

党参。在五台、代县、五寨发展党参5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3万亩,2015年发展到5万亩。

穿地龙、黄芩。在忻府区、定襄、原平、宁武、神池发展穿地龙、黄芩10万亩,2010年发展到8万亩,2015年发展到10万亩。

28

中药材2010年共发展到26万亩,2015年发展到40万亩。 (二)、养殖业

1、绒山羊。重点规划发展年存栏规模在10万只以上的6个基地县,包括神池、静乐、岢岚、偏关、宁武、保德、河曲。2006年6县绒山羊存栏59万只,羊绒产量为300吨,分别占到全市的比例为66%和71%。到2010年绒山羊存栏100万只,羊绒产量为700吨,到2015年绒山羊存栏150万只,羊绒产量1400吨。

2、獭兔。重点规划在代县、繁峙县发展,以引进新优品种和发展养殖大户为重点,全市在2006年存栏5万只,出栏12万只,兔肉产量180万吨的基础上,到2010年存栏达到12万只,出栏达到40万只,到2015年存栏达到30万只,出栏达到100万只。

第四章 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区域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方针,以下列五大重点工程推进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

一、以玉米为主的丰产增粮工程 (一)、优质玉米开发

充分发挥我市地处玉米生产黄金区域的优势,坚持整体规划,分批推进的原则,在目前重点建设省优势县原平示范县的基础上,争取忻府区和定襄县、五台县2010年前列入省优势示范县。到2015年全市再争取有五寨、神池、代县、繁峙4县共8个县列入全省玉米优势示范县。列入省示范区域的县要以标准化规模

29

示范区和“玉米丰产方”建设为重点,建设30万亩以上玉米高产稳产示范县,把优势区8个县建成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明显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进一步挖掘优势产业区玉米的生产潜力,辐射带动全市优质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构筑忻州玉米产业化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为忻州的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为加工企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时促进全市农民种粮收入持续稳定不断增长。主要建设内容:

1、玉米品种示范区建设。优势区每县建立优质玉米新品种引进实验田50亩,展示田500亩。加快耐密、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每年引进、示范20个优质玉米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玉米品质检测和种子处理等建设,加强玉米种子管理,实施统一供种,使优质品种率达到100%。

2、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优势区每县重点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的优质高产玉米标准化规模示范区。以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为目标,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示范区水地玉米亩产目标为800公斤以上,旱地为700公斤以上。

3、专业化生产示范村建设。优势区每县抓好10个以玉米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的示范村建设。每村建设一个千亩以上的“玉米丰产方”,丰产方水地玉米亩产目标为900公斤以上,旱地为750公斤以上。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生产基地基础设施

30

建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抓好种养结合,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升玉米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

4、抓好玉米优质高产技术的组装配套。在总结当前我市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还田、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植、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力度,加强各种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研究和示范推广,大力提高玉米生产的水平。

(二)、优质马铃薯开发

1、实施马铃薯良种工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应用率。一要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苗快繁中心。要把脱毒种苗的快繁作为建设良种体系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组建马铃薯脱毒种苗快繁中心。二要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组建一批种业公司、协会,促进马铃薯种子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生产,并从原种入手,采取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扩大繁育面积。三要狠抓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每年都要引进2-3个适宜忻州市气候条件的优质新品种进行区域实验、适应性试验,筛选出适宜种植,产量和淀粉含量高的优质品种,并逐步推广。

2、突出规模化生产,稳定种植面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一要继续抓好示范片带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区建设,按照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基地订单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抓好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二要积极探索

31

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作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的路子。鼓励生产大户、种植能手进行连片开发、连片种植,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重点在东部山区,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和商品率。三要推广机播机收。通过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项目资金,鼓励生产大户购买必要的农机具,开展机械化生产,保证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市场销售网络。一是建设专业市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五寨县雪龙马铃薯有限公司和双喜鹏程淀粉有限公司为龙头2个马铃薯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西部马铃薯交易市场,使忻州马铃薯市场发展成为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保德市场建成以马铃薯良种批发为主的专业市场,年吞吐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二是扩大企业收购网点建设。鼓励、动员加工企业在乡镇设立常年收购网点;鼓励乡镇农技站依托办公场所,创办交易网点,形成县和片有专业批发市场、乡有交易网点、种植区有收购点的市场网络。三是扶持和培育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引导群众组建各类中介销售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从事马铃薯经销的运销公司、专业协会、贩运大户,促进马铃薯的顺畅销售。四是加大市场信息建设力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抗御风险的双重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继续加大贮藏设施建设力度。把发展贮藏建设作为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32

和统一标准、科学规划、经济实用的原子,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分等贮藏的不同要求和企业、大户、协会三个层次的贮藏要求、建设高标准的贮藏设施、力争2015年全市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

5、全力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主栽和搭配品种,发展专用薯生产;二是按照不同区域的特点,改进栽培方式,综合运用间套带、单种穴播和宽窄行种植技术;三是实施测土配方,推广配方施肥、深施肥和集中施肥技术;四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推广机播机收技术;五是大力推广马铃薯无公害病虫害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的损失率。

(三)、优质杂粮开发

以提高优质率、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育名牌产品为目标,建立商品基地,发展规模生产。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工程,在挖掘、保护传统种子资源的基础上,每年引进5-10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规划的优势县每县建立100亩试验示范基地,提高优种统供率。二是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工程,对规划中的重点小杂粮谷子、莜麦、芸豆试验成果进行技术组装配套,按照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制定出各个品种的模式化栽培技术方案。优势区8个县每个县要建立一个5000亩规模的标准化示范园。1万亩规模的优质杂粮生产示范区,项目区各县至少要有2个品种获得无公害或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

33

认证产品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总面积达到10万亩。三是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围绕谷子、莜麦、芸豆三种作物的生产基地,新建龙头企业10个,龙头企业要有创名牌、保名牌的意识,在规划期内我市要有3-5个品牌在全省打得出、叫得响。到2015年全市小杂粮系列产品加工率达到60%。

二、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实现人畜分离的规模饲养为主攻方向,加快基地建设和各类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区、户)建设,认定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和规模发展水平。在基地县或优势区规划建设各类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050个,到2010年完成430个。各类规模养殖小区以集中养殖户10-30户为宜。其中肉猪小区年出栏5000头以上;蛋鸡小区年存栏5万只以上;奶牛小区年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小区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绒山羊小区年存栏500只以上。小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和农户自力更生、自主经营的模式。圈舍、青贮窑、饲料库等主体基础设施以农民集资筹建为主,财政适度扶持补贴为辅的方式建设。水、点、路“三通”和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以政府或村集体投资为主。新农村建设、沼气工程、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应优先安排畜牧规模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开展产前、产后服务。结合规模小区建设,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畜牧兽医服务技术体系,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加大对农民

34

养殖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一)、优质肉猪开发

从标准化养殖小区入手,着力抓好市级良种猪繁育中心、原种猪场、扩繁场、繁育基地建设,一是建设一个集良种培育、繁殖、技术培训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繁育基地,新建原种猪场1个,在忻、定、原建设父母代种猪场10个,发展规模户5000户,建设输精站3个,输精点20个。二是在基地县(优势区域)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200个;2010年完成80个,其中忻府区、原平各30个,定襄20个。三是引资引进屠宰加工能力构建加工企业2个,新建活畜交易市场一个。

(二)、优质奶牛开发

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布局,在忻、定、原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奶源基地,以提质量创名牌为目标,提高基地规模生产经营水平。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引进、扩繁、选育优良品种,提高高产核心群奶牛的生产水平,建设300-500头以上高产奶牛扩繁基地3个,完善6个基地的改良站(点)的设备更新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奶牛基地县或优势区建设奶牛小区400个,2010年完成150个,发展奶牛养殖专业村30个,10头以上的饲养户2000户,建设奶牛园区和专业村机械挤奶站100个,建设技术培训站2个。三是饲养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在忻、定、原、代、繁、河曲种植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28万亩,建设青贮窖100万米方米,购臵切草机械1000台件。四是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在基地县或优势

35

区建设疫病防治预测预报网络6处,完善配套54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的奶牛疫病诊断、治疗器材等。五是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在基地县或优势区内依托古城、雅士利、蒙牛等乳加工企业,建设奶牛产业化经营体系,建立和完善已有饲草料加工企业。

(三)、优质肉牛开发

在大力推行规模养殖的基础上,以育肥增收为重点。一是以五台、五寨为轴线建设能繁母牛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规模养殖小区50个,建设圈舍15万平方米,种植优质牧草15万亩,购臵饲草料加工设备300台(件),改良种精20万粒。到2010年全市肉牛能繁母牛存栏达到20万头,到2015年达到30万头。二是建设西门塔尔改良肉牛育肥基地,通过推广育肥环境控制综合配套技术,逐步解决肉牛优种优生优育,降低生产成本,建设规模育肥养殖小区50个,发展优质肉牛20万头以上,建设圈舍60万平方米,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购臵饲料加工机械600台(件)。

(四)、优质肉羊开发

通过羊种改良和先进的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运用,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一是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基地县和优势区的原平、五台、代县、繁峙、神池、五寨、偏关每县建设一个肉用羊扩繁场,建设人工授精站点20个。二是纳入基地县的到2015年共建设肉用羊养殖小区350个,2010年完成150个。建设规模养殖场50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2万户。三是每个基地县建设

36

10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示范村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1个饲料加工厂。四是扩改建偏关、神池、五台、岢岚肉羊加工企业,提高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

(五)、优质禽蛋开发

充分利用忻、定、原粮食生产区的饲料资源优势。一是新建和改扩建,忻、定、原三县(市、区)的父母代种鸡场,为养殖户改造种鸡舍,购臵设备(种鸡笼、自动饮水设备、电控装臵、自动清粪设备、食槽)引进种鸡等。二是完善忻、定、原三县(市、区)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三是在基地县建设蛋鸡规模养殖场60个,2010年建设40个。四是在忻、定、原建设禽产品加工企业3个,发展壮大禽蛋收购、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三、优质蔬菜工程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发展优质无公害和反季节蔬菜生产为目标,以设施蔬菜为重点,加强生产设施、示范和生产基地、市场流通和服务体系建设。

1、生产设施建设。在两大区域内,新建日光温室,大小拱棚6万亩,提高冬春蔬菜生产能力,坚持基础设施简易化,配套设施科学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设经济实用的日光温室和大中型拱棚基础设施,提高投入产出比。在基础设施内,根据生产需要,配套滴灌、CO2气肥及水肥一体化和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色诱虫板等技术装备,为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37

2、示范园区建设。在所规划的蔬菜示范基地县每个县建立规模化示范园区1个,重点示范村5个,重点承担区域内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实验示范工作。为项目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技术筛选,储备和示范作用。示范村要基本做到一村一品。

3、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批发市场建设,在现有五台东冶批发市场和一些小型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根据交通物流状况,新建忻州城区、五寨、保德批发市场,要完善配套电子交易设备和网络,配臵质检化验室和设备。二是贮藏预冷库设备,在忻府、五台、五寨、保德建设1000万吨的冷库解决外调蔬菜的预冷和季产年销蔬菜的贮藏能力。

4、其他配套建设。一是在项目县布点,开展环境与产品的监测、评估,开展优质产品的申报、认证等工作,推动蔬菜无公害生产。二是围绕蔬菜产业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创立品牌,带动基地规模化生产。三是质量安全建设,包括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市县建立10个蔬菜质量完全监测网点。

四、优质精品酥梨开发工程

以我市酥梨资源和生态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忻州酥梨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在全市实施酥梨优质精品工程。在原平、代县、忻府区、定襄、五台新建苗圃750亩,建设贮藏能力500吨的冷

38

库6个(原平2个,其余四县各一个),建设年加工能力500吨的梨汁加工厂5座(5个重点县每县一个),年加工能力达到2500吨。建设产地型批发市场5个(5个重点县每县1个),建设优质梨出口基地5万亩,其中原平3万亩、代县2万亩。

五、特色农产品开发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各地自然条件多样和区域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的不同特点,抓好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特用玉米开发。

以扩大规模,提高优质率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名牌产品为目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生产。一是建立良种繁育引进基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每年引进8-10个良种进行试验示范,选择消费者满意、市场适销对路的品种,忻定盆地的忻、定、原和五寨、河曲每县要建立一个不少于100亩的引种示范园。二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个2000亩规模的标准化技术示范园,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制定并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项目区各县要和相关的加工企业配合,每县要有2-3个品种获得无公害或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品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三是围绕特用玉米生产基地,选择扶持建设10个特用玉米加工企业。到2015年,特用玉米加工率达到95%以上,创建3-5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四是建立生产销售的信息平台,依托三农特产信息网

39

络,建立与全省、全国紧密联系的生产、销售网络,扩大知名度,提高销售量。

2、优质红枣开发

以保德油枣开发为重点,建立保德油枣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申请国家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商标。一是加强优质高产枣园建设,在优势区建设亩产鲜枣1500公斤的纯正优质名枣示范园3万亩。二是推广包括高接换优、整形修剪、防治病虫为主的技术,改造低产园,建设高产示范园。按每亩枣园规划10亩采穗园,共规划2个采穗园,总面积20亩,每年以8000亩的进度改造低产枣园。在保德建立一处300亩的标准化优质苗木生产基地,苗圃年提供600-1000万株优种苗木,充分满足枣园扩建与更新改造所需。三是在规划期间,保德、河曲两县新建加工企业50家,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并推出系列精致产品30个,新建贮藏能力600吨的贮藏冷库5个,年贮藏能力达3000吨。

3、优质道地中药材开发

以提升忻州道地中药材质量,创造一批国内外、省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省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中药材品牌为目标,制定和实施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GAP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中等规模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市场交易平台,形成产、加、销产业链。一是在全市建立3个苗木繁育基地,开展我市大宗道地中药材优质品种选育,主要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ry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