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
更新时间:2023-09-10 14: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马克思重点笔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景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还有“无数的珍宝”,如处于“种子”和“萌芽状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㈠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㈢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㈣实现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第二、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需求。
7、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实践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框架
①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
8、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点?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一切是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10、什么是发展?
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11、对立统一的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2、什么是矛盾?矛盾的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层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性质不同。矛盾双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同, 根据性质的不同,矛盾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转化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4、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质量互变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5、实践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实践指导实践,就会使实践失败,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16、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使相对的。
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8、实践是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什么是社会存在? 什么是社会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和社会心理(情绪、感情、风俗、习惯等)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2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是你高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24、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群众四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2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斗争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拥有商品价值的生产者就不拥有使用价值,消费者则相反。
28、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9、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在。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3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3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09-10
醋酸乙烯的生产装置和工艺流程05-11
流体力学例题大全11-10
三年级描写我的妈妈作文300字12-02
挂职干部民情日记03-21
第3章核磁共振氢谱07-20
T梁预制施工方案08-18
3 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模板04-3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马克思主义
- 重点
- 笔记
- 胆道镜使用注意事项
- 班风班训集锦
- 五年级入学测试题
-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2001 - 2005年)实施情况调查汇总表
- 2019年高考地理考前提分仿真试题六含答案
- 2015十一祝福语大全
- 鄂教版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安顺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9消防日的国旗下讲话稿
- 2019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统计与概率课时训练(三十四)数据的分析练习(1)
- 2018年王者荣耀李白打法要决-范文模板(2页)
- 东北搞笑歇后语大全
- 初三英语教学的“变”和“通” - 图文
- 全市庆祝建国67周年大合唱比赛活动方案
- 人教版 小学数学抽屉问题应用题 30(湖北黄冈名校 优质试题)
- 韩国访学个人总结
- 2013年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模拟试题(1)-中大网校
- 《吹牛大王历险记》阅读题库及答案
- “K字型”相似专题复习练习
- 2019-2020年初中科学物理试题汇编:电动机磁生电专题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