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12-01 09: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1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动物。

15. 被囊动物: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

五、问答题

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

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开口于躯干部末端。但脊索动物的一些结构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身体分节及闭管式循环也见于一些无脊椎动物。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2. 脊索动物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2. 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即咽鳃裂。原索动物和原始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3. 脊索动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亚门和各纲有何主要特点?

3. 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消失,体表有被囊。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身体呈鱼形,分节,头部不明显。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在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以下几个纲:

2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

软骨鱼纲:骨骼为软骨;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鳞,鳃呼吸,成对的附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硬骨鱼纲:骨骼为硬骨;其它同软骨鱼纲。

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可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具五趾型附肢。

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具不完全分隔,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4. 脊索出现的意义?

4.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构成支持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5. 以海鞘为例,说明何谓逆行变态?

5. 海鞘幼体形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前端还有膨大的脑泡,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并有少量成对鳃裂。

幼体经短时间的自由生活后,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到其它物体上,开始变态。变态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脊索和肌肉逐渐萎缩,并被吸收而,神经管及其感觉器官退化为一个神经节。咽部扩大,鳃裂数急剧增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代替。附着突起在背面生长迅速,把口孔的位置推倒另一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的角度。最后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变成自由生活的柄海鞘。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体型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即逆行变态。

6. 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6.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所以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共同特征。但脊椎动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支持结构,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索退化仅留痕迹;除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3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增强了运动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鳃作为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等动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

7.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 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较为低等的一个类群,主要特包括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身体包裹在被囊当中,营固着生活或自由生活;体表有出水孔和入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管相通;由于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一个神经节。无专门的感觉器官,仅有少量感觉细胞;排泄系统退化,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只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营无性的出芽生殖;固着生活的种类具有逆行变态现象。

8. 以文昌鱼为例试述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8. 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但缺乏真正的头和脑;身体呈鱼形,无明显的头部,具鳍,平时少活动,身体半埋于沙中,借水流滤食,夜间可在水中做短暂游动;无骨质的骨骼,脊索是身体的主要支架;背部肌肉发达,腹部单薄,肌肉由多对“<”形肌节构成;咽部扩大,是呼吸和收集食物的场所;闭管式循环系统,无心脏,但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排泄器官由数对肾管组成,结构与功能与环节动物的原肾相似;)中枢神经系统是一条纵行于脊索背面的背神经管,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泡,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泡发出的“脑”神经和神经管两侧发出的脊神经;与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感觉器官不发达,具有光感受器脑眼。

9. 试述脊索动物起源。

9. 脊索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均为后口动物,其中胚层由原肠突出形成,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柱头幼虫在结构上相似,且肌肉中既含有肌酸又含有精氨酸,这些表明这两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它们与脊索动物关系较近。

多数人认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动物的幼体,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过变态,成为固着生活,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变态,产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发展成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动物。

10. 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

10. 文昌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闭管式循环。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由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完成气体交换后,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含有多氧血,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各器官,向后合成背大动脉,再由此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身体前端的动脉血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注入一对前主静脉;身体后部

4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的动脉血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成为静脉血,少部分经尾静脉进入肠下静脉,大部分则流进2条后主静脉,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汇流至一对总主静脉(居维氏管)。左右总主静脉汇合于静脉窦,然后通入腹大动脉。从肠壁返回的毛细血管集合成肠下静脉,接受部分尾静脉血液;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又形成毛细血管网,由于这条静脉两端在肝盲囊区都形成毛细血管网,因此称作肝门静脉,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汇入静脉窦。

11. 试述海鞘和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

11. 海鞘固着生活,所以它只能借助于水流的流动完成呼吸和摄食过程。海鞘的消化道由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咽几乎占整个身体的3/4,咽壁被许多鳃裂洞穿,水流进入咽后再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出水管孔流出体外,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流经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海鞘的咽内壁腹侧和背侧中央各有一条具有纤毛细胞和腺细胞的纵沟,为内柱和背板,纤毛不断摆动使进入体内的水做定向流动,腺细胞分泌黏液将随水流入的食物颗粒粘成食物团,进入食道。食物团在胃肠内消化吸收,残渣经肛门排出。

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与海鞘类似。文昌鱼靠触须、轮器和口部缘膜触手的摆动,使带有食物颗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文昌鱼咽部作为收集食物和呼吸的场所极度扩大,约占身体全长的1/2,咽腔内构造与海鞘相似,具有内柱、背板、围咽沟等构造,食物颗粒的运动也是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完成的。文昌鱼的咽壁两侧有数目众多的鳃裂,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水流流过时完成气体交换。

12. 试述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和变态?

12.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需经历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几个时期,才能孵化成幼体。

胚胎发育:受精卵进行均等的全分裂,多次分裂后形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桑椹胚细胞继续分裂,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空心囊胚,囊胚中为囊胚腔。囊胚中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与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挤压而消失,形成原肠胚。此时囊胚腔被原肠腔代替,原肠腔以植物极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胚胎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两层细胞。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形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神经管,管内为神经管腔。前端以神经孔与外界相通,后端经胚孔与原肠相通形成神经肠管。此时胚胎称为神经胚。

背神经管形成的同时,脊索和中胚层也在形成。原肠背面正中出现一条纵行的隆起实体,逐渐与原肠分离后形成脊索。脊索两侧各有一列按节排列和彼此连接的体腔囊,即新发生的中胚层。体腔囊中的空腔即体腔,后因体腔囊壁前后沟通,在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次级体腔。体腔囊分化为背、腹两部分,背部称为体节,将来形成脊索鞘、背神经管外的结缔组织、肌隔、肌节、真皮等;腹部称为侧板,后发育成体腔膜、肠管外围组织、肾管等。体壁与侧板交界处体腔壁上形成突起,发育成生殖腺。

变态:从受精卵经20多个小时胚胎发育结束,全身具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进入海水。幼体期约3个月,身体增大的同时出现前庭,鳃裂数目增加,并由原来直接开口于体外变为

5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通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

第十五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一、名词解释

1. 鳃笼: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构造。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

2. 单鼻类: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开口于两眼中间的稍前方或吻端,因此又称单鼻类。

3. 囊鳃类:即圆口类,它们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位于鳃囊中,因此又称为囊鳃类。

4. 角质齿: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齿,见于七鳃鳗口漏斗的壁上及舌上,用于刺破鱼的体表。脱落后可以再生。也见于两栖类的蝌蚪及单孔类的胚胎时期。

5. 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囊的背、腹、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6. 沙隐虫:七鳃鳗的幼体,其摄食和生活方式与文昌鱼相似,经过3~7年后,于秋冬之际经过变态成为成体。 五、问答题

1. 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那些特点?

1. 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的分化,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大脑半球不发达,前端连大形嗅叶;间脑顶壁有松果体、顶器、脑副体,底部有漏斗体和脑下垂体;中脑仅为一对略膨大的视叶,具脉络丛;小脑不发达,与延脑未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视神经不形成视交叉;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发出;脊神经的背根、腹根不愈合成混合神经。

2.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 答题要点: 项目 口 背鳍 鼻孔位置 脑垂体囊 眼 鳃孔 半规管 生殖 七鳃鳗目 具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底部 有 两眼中间的稍前方 末端为盲囊 正常 7对 2个 雌雄异体 6

盲鳗目 无口漏斗,口位于身体前端 无 吻端 末端与咽相通 退化,隐于皮下 1~16对 1个 雌雄同体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发育 生活方式 经过变态 多营半寄生生活,少数自由生活 直接发育 寄生生活 3.. 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3. 圆口纲生物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类,七鳃鳗是圆口纲的代表动物,其原始特征有: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无成对偶鳍,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这是水栖无羊膜动物中最原始的尾型;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尚未形成椎体;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脑颅不完整,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有一联耳软骨,均覆有纤维组织膜,这种状态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节前后的肌膈,肌节间无水平膈,故不分轴上肌和轴下肌;胃未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和一条纵行的螺旋瓣,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开始出现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还未与延脑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4. 七鳃鳗有哪些适应寄生与半寄生生活的特征?

4. 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生活的特征有: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舌位于口底,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做活塞式运动;七鳃鳗具有特殊的构造—鳃囊,分别与内鳃孔和外鳃孔连接。鳃囊的背、腹、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是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在鳃囊交换气体后,仍由外鳃孔流出,以适应它们吸附在寄主体表或钻入鱼体内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七鳃鳗在眼眶下口腔后有一对“唾腺”,以细管通至舌下,腺的分泌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对寄主进行吸血时,能阻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

5. 试列举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重大的进步事件,并说明每一进步事件的生物学意义。 5. 从圆口类演化到哺乳类,出现了五次飞跃,即从无颌到有颌、从水生到陆生、从无羊膜卵到有羊膜卵、从变温到恒温、从卵生到胎生。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上、下颌是动物索食、攻击和防御器官,也是营巢、求偶、钻洞和呼吸进水时的工具。颌的出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

动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两栖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环境,发展陆生动物特有的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以及脑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的初期阶段对水的依赖,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

鸟类和哺乳类是都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和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

7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收缩快而有力,提高了动物快速运动能力,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还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保证了酶的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十六章 鱼类(Pisces)

一、名词解释

1. 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1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3. 罗伦氏壶腹:又称罗伦瓮、罗伦齐尼瓮或罗伦氏器,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4. 膜质骨:发生上,不经过软骨阶段,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形成的。如顶骨、鳃盖骨等。

5. 软骨化骨: 又称软骨原骨、替代性骨,在发生上,经过软骨阶段再骨化形成硬骨。如脊椎骨等。

6. 红腺和卵圆窗:红腺位于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上,为单层或多层上皮褶,下面有大量的微血管构成特异的网状构造,能分泌气体于鳔内。卵圆窗位于鳔的后背方,壁薄而密布微血管,以小孔与鳔体相通,周围有环肌和辐射状肌,是吸收鳔内气体的场所。

7. 头肾:有些真骨鱼类的成体肾脏的前端尚有前肾的残佘,是拟淋巴器官,称之为头肾。

8. 前肾:是无羊膜动物胚胎时期的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出现,但无机能,由身体前面的生肾节形成的,前肾小管按体节排列,一端以肾口与体腔相通,肾口边缘具纤毛,一端与前肾管相连,前肾管末端连泄殖腔。背大动脉的分支在肾口旁形成微血管团。

9. 后位肾:是无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中部和后部的生肾节形成,最初按体节排列,发育过程中分节现象被打破,肾小体是后位肾的主要组成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了肾单位。

10. 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1. 鳍:分布于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是维持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由内骨骼的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组成。分为奇鳍和偶鳍。

8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12. 奇鳍与偶鳍:奇鳍着生在身体的中线上,自头部经背部绕过尾部以至肛门为止的连续皮褶,包括背鳍、尾鳍、臀鳍;偶鳍着生在身体的两侧,自头部以后起沿腹部两侧至肛门,包括胸鳍、腹鳍。

13. 鳍脚:软骨鱼类雄性腹鳍中部的背侧褶延长,内有软骨支持,称为鳍脚。 14. 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15. 鳍式:是记述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的数目,鳍名用大写英文字母,棘数用罗马数字,软条数用阿拉伯数字,棘与软条相连用“-”表示,棘与软条分隔用“,”表示,数目变化范围用“—”表示。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7. 硬鳞:为硬骨鱼类中硬鳞鱼所具有,是由真皮形成的。一般为斜方形的骨质板,上面覆盖一层硬鳞质,能反射特殊的光亮。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19. 圆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光滑,如鲱形目、鲤形目等。 20. 栉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具有锯齿状突起,如鲈鱼、鰕虎鱼等。 21. 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22. 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称棱鳞。如鲥、鲚等。 23. 咽颅:位于脑颅的下面,环绕消化道前端两侧,支持口、舌及鳃片,由左右对称且分节的骨块组成。第1对特化成颌弓、第2对特化为舌弓、第3~7对为鳃弓。又称为咽弓。

24. 下咽骨: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形成一对大的骨块,称为下咽骨。鲤科鱼类最发达。

25. 初生颌:由腭方软骨和麦克氏软骨构成的颌叫做初生颌。

26. 次生颌:构成上下颌的骨块为后来形成的膜质骨,即支持上颌的前颌骨、上颌骨,支持下颌的齿骨、隅骨等,这种颌称为次生颌。

27. 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又称幽门垂。能够扩大消化吸收的面积。

28. 纹状体:大脑侧壁和底壁由神经细胞聚集形成的增厚部分称为纹状体,在鱼类、两栖类为古纹状体,爬行动物发展了新纹状体,鸟类又形成上纹状体,哺乳动物由于大脑皮层发达,纹状体退化。

29. 脑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间脑腹面,视交叉的正后方,通过漏斗和第三脑室相通。包括由脑腹面突出形成的神经垂体和由口腔顶壁形成的腺垂体两个部分,分泌的激素不仅直接作用于身体各组织、细胞,促进生长、体色变异,而且还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控制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等的发育。

9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30. 鳃上器官:乌鳢、攀鲈等具有的辅助呼吸器官。生长在鳃弓上方,由咽鳃骨和上鳃骨的一部分特化形成。

31. 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称为性逆转。如黄鳝从胚胎期到性成熟期全是雌性,成熟产卵后,卵巢逐渐变成精巢。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34. 古脑皮:大脑背壁薄,无神经组织,主要由嗅神经组成的,称为古脑皮。 35. 膜迷路:由于内耳是由膜质的囊和管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像迷宫一样的结构,因此又称为膜迷路。

36. 背肋与腹肋:发生在肌隔与水平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轴上肌和轴下肌之间的肋骨叫背肋。软骨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的肋骨属于背肋。发生在肌隔与腹侧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腹膜外边肌肉内侧的肋骨叫腹肋。硬骨鱼类的肋骨属于腹肋。

37. 脊柱与脊椎骨:脊柱纵贯身体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脊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脊椎骨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鱼类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陆生脊椎动物逐渐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38. 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鱼类大侧肌的组成部分。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39. 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包括包括颌齿、犁齿、腭齿、舌齿等。着生在第五对鳃弓形成的下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40. 喉鳔类与闭鳔类:鳔具有鳔管的鱼类称为喉鳔类,如鲤鱼;无鳔管的鱼类称为闭鳔类,如鲈。

41. 鳃片与鳃小片:着生在鳃弓外缘,由鳃丝组成的片状结构为鳃片,鳃丝两侧的薄片状突起称为鳃小片,主要由两层上皮细胞构成,其上有丰富的微血管分布,是鱼类的呼吸场所。

42. 鳃间隔:两鳃片间的隔膜称为鳃间隔,软骨鱼类发达,真骨鱼类退化或消化。 43. 半鳃与全鳃:长在同一鳃弓上的两个鳃片称为全鳃,只有一个鳃片的为半鳃。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5. 动脉与静脉:输送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称为动脉,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称为静脉。

46. 门静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称门静脉。如肝门静脉、肾门静脉等。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

10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眼、鼻、脑的回心血液;另一对是下颈静脉,收集下颌、口咽腔底部、鳃弓腹侧回心的血液。由尾部回来的血液经尾静脉进入腹腔形成肾门静脉入肾形成毛细血管,出肾汇合成一对后主静脉前行,与前主静脉、下颈静脉相连,组成一对总主静脉开口于静脉窦。由内脏返回的血液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经肝静脉注入静脉窦。在软骨鱼类腹鳍、胸鳍的血液经侧腹静脉汇入总主静脉。

第十七章 两栖纲(Amphibia)

一、名词解释

1. 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同时口腔粘膜也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2. 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

3. 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

4. 原脑皮: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的,在大脑顶壁出现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仍与嗅觉有关。

5. 休眠:是动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当恶劣条件到来时,动物停止进食,呼吸次数、心跳频率、呼吸耗氧量均大为减少,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状态,当条件转好时,再恢复活动。休眠是动物一种主动过程。可分为夏眠、冬眠和日眠。

6. 自接型:陆生脊椎动物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颌弓的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后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7. 固胸型肩带:蛙类两侧肩带的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肩带在腹面不能左右交错活动。

8. 弧胸型肩带:蟾蜍等两侧肩带的左右上乌喙骨不愈合,在腹中线彼此重迭。肩带可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

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0. 同型齿:牙齿的数目很多,但大小、形态相似,叫做同型齿。如蛙的犁骨齿。 11. 耳柱骨(听骨):为中耳腔内出现了棒状的小骨,一端连在鼓膜上,另一端与内耳卵圆窗相连,主要作用为传导声波。由鱼的舌颅骨演变而来。

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

21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掌(跖)骨和指(趾)骨。

13. 两栖动物: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14. 平颅型:两栖动物的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无窝间隔,称为平颅型。

.15. 淋巴心:低等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组成部分,位于淋巴管与静脉的交界处,其搏动可以把淋巴液输送回静脉。

16. 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

17. 颌间腺:无尾两栖类口腔内分泌粘液的腺体,位于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其分泌物有湿润口腔和食物的功能,无消化作用。

18. 喉气管室:为两栖动物的构造,以狭小的裂缝开口于咽部,由一块环状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支持,无尾类在喉门内侧具一对声带。

19. 变温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身体的体温不能维持恒定,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20. 鼓膜:中耳的组成部分,位于眼后呈圆形,覆盖在中耳腔的外壁,内接耳柱骨,在高等动物,由于外耳的出现而内陷。

21. 耳后腺:位于蟾蜍类的眼后方,为一对大型的毒腺,一般认为是由粘液现演变形成的,其分泌物含有多种有毒成分。亦称耳旁腺。

22. 间介软骨:在雨蛙科和树蛙科两栖类中,最末2节指骨和趾骨间所具有的软骨,称间介软骨。

23. 参差性椎体:蛙科和树蛙科的两栖类,第一至第七脊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第八脊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称为参差性椎体。

24. 犁鼻器:为嗅觉器官,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在两栖动物为鼻腔腹内侧的1对盲囊,能感知化学性质。在蜥蜴和蛇类特别发达,是在鼻腔前面的1对盲囊,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于口腔顶壁。

25. 枕髁:也称枕骨髁,为四足动物特有的构造,枕骨后方的突起,与第1枚颈椎(寰椎)相关节,使头部能够活动。两栖类和哺乳类为2个,爬行类、鸟类为1个。

26. 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

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类型。

五、指出下列动物的分类地位(目、科) 大鲵【有尾目,隐鳃鲵科】 极北小鲵【有尾目,小鲵科】 东方蝾螈【有尾目,蝾螈科】 中华蟾蜍【无尾目,蟾蜍科】 中国雨蛙【无尾目,雨蛙科】

22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中国林蛙【无尾目,蛙科】 黑斑蛙【无尾目,蛙科】 班腿树蛙【无尾目,树蛙科】 北方狭口蛙【无尾目,姬蛙科】 东方铃蟾【无尾目,盘舌蟾科】 宽头大角蟾【无尾目,锄足蟾科】 版纳鱼螈【无足目,蚓螈科】 日本雨蛙【无尾目,雨蛙科】 金线蛙【无尾目,蛙科】 虎纹蛙【无尾目,蛙科】 六、问答题

1. 简述两栖动物皮肤的结构和特点。

1. 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最内层为柱状上皮构成的生发层,产生新细胞向外推移,细胞逐渐变成宽扁形,最外层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有腺体、神经末梢、血管等;皮肤衍生物包括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多细胞腺体形成后陷入到真皮内,分为黏液腺和浆液腺,毒腺是由浆液腺特化形成;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膜细胞。

2. 说明两栖类肺的结构特点、呼吸方式及发声过程。

2. 两栖类的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肺囊内壁呈蜂窝状,用以增加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囊壁具丰富的毛细血管。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多样,反映了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情况。不同种的两栖类、同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两栖类由于没有形成胸廓,呼吸动作借助口咽腔底部的上下颤动来完成。

两栖类的喉门内侧着生有一对声带,为水平状的弹性纤维带,当空气从肺内呼出时,振动声带而发出声音,有些种类的雄性有声囊结构,产生共鸣的效果。

3. 简述两栖动物体肌发展的趋势。

3. 水生的有尾类,躯干两侧的中轴肌和肌隔均发达,其它种类原始的肌肉按体节排列现象在成体已经不明显,大部分肌节发生愈合或移位,分化出形状和功能各异的一块块肌肉;躯干背部的轴上肌体积大为缩减,仅占躯干肌的一小部分,轴上肌在有尾类保持分节状态,在无尾类分化为横突间肌、棘间肌;轴下肌分化明显,分为腹直肌、腹斜肌,腹斜肌又分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4. 论述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及不完善性。

4. 适应性:出现了五指型附肢,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腰带直接与脊柱的荐椎连接,对身体的支撑力和推进增加,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的矛盾;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表皮出现轻微角质化;

23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原脑皮;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眼球干燥,起保护作用;口腔中出现了口腔腺(颌间腺),可以湿润食物,利于吞咽。

不完善性: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四肢还不够强健;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5. 简述两栖钢的主要特征。

5. 体型分为蛙蟾型、蚓螈型、鲵螈型;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角质化程度低,有呼吸作用;五趾型四肢出现,脊柱分化出颈椎、荐椎;肌肉开始分化,原始的分节现象消失;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于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胚胎时期以前肾、成体后位肾为有功能的肾脏;出现中耳;生殖必须返回水中,发育中有变态。

6. 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6. 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7. 试述水生动物解决了哪些问题才使它们最终登陆成功?

7. .对于陆上动物来说,必须解决重力问题。需要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五趾型四肢的出现);由于呼吸介质改变,必须产生适合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的结构(肺呼吸的出现);.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需要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表皮角质化);解决在陆地上的繁殖(羊膜卵);由于陆上温差变化较大,陆上动物需要维持体温的恒定(恒温);由于传导声、光介质的改变,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复杂化。

8. 试述蛙类心脏的结构及血液的分流。

8. 心脏结构: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动脉圆锥

血液分流:当左右心房收缩,右心房的乏氧血压入心室中央偏右的一侧,左心房的富氧血压入心室中央偏左的一侧,这样,心室右侧为乏氧血,心室左侧为富氧血,心室中间为混合血,心室收缩初期,由于肺皮动脉弓离心室最近,心室右侧的乏氧血率先进入,心室收缩中期,收缩波从右向左移动,由于肺皮动脉弓已经充满血液而阻力增高,颈动脉弓由于有颈动脉腺,阻力也大,加之动脉圆锥收缩使螺旋瓣转向左边盖住肺皮动脉弓的开口,于是心室中部的混合血进入体动脉弓,心室收缩末期,左侧的富氧血,因压力高,进入颈动脉弓,这样乏氧血进入肺脏,混合血进入身体后部,富氧血供给头部。也有人认为,心室内血液没有在一定程度上不相混合的现象,而且皮肤呼吸,多氧血通过皮静脉、锁骨下静脉、前大静脉回静脉窦进入右心房,已经是混合血。从生理上也看不出左右心房的血在心室中有分开的必要。

9. 说明两栖动物两性生殖导管的来源,及其与输尿管关系。

9. 雄性精巢通过输精小管与肾脏前部的肾小管连通,用输尿管排精,两栖类的输尿管

24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是吴氏管,来源于后位肾形成时,原前肾管一分为二,与后位肾相连的管即是吴氏管,当脊椎动物形成后肾时,再另外形成输尿管,吴氏管在雄性形成输精管,在雌性退化。另一条管为米氏管,在雄性退化,雌性形成输卵管。

10. 小鲵科和蝾螈科的繁殖行为有何不同?

10. 两个科均是卵生,但小鲵科是体外受精,产成对的筒状卵胶囊,卵胶囊呈弧形、环形或螺纹形;而蝾螈科是体内受精,卵单生或连成单行,卵多产于水中,少数产于水域附近的湿土中。

11 简述雨蛙科和树蛙科的共同点和区别。

11 共同点:具上颌齿和犁骨齿;指、趾末两节间有简介软骨;指、趾末端膨大呈吸盘;有马蹄形横沟。

区别:雨蛙科椎体前凹型,弧胸型肩带;树蛙科椎体参差型;固胸型肩带。 12. 区别蛙科和蟾蜍科的主要特征。

12. 蛙科: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舌端分叉;皮肤多光滑,角质层薄;雄性具声囊;行动迟缓。

蟾蜍科:肩带弧胸型,椎体前凹型,上颌及犁骨无齿;舌端不分叉;背面皮肤具瘰粒,耳后腺发达,皮肤角质层厚;雌雄均无声囊。

13. 盘舌蟾科和姬蛙科的主要特征。

13. 盘舌蟾科:舌圆盘形,舌端无缺刻,四周与口腔粘膜相连;上颌具齿;椎体后凹型;弧胸型肩带;第2~4椎骨具肋骨。

姬蛙科:口小,头狭而短;多无上颌齿;舌端不分叉;固胸型肩带;椎体前凹型。 14. 两栖纲分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4. 两栖纲分为3个目:无足目(蚓螈目、裸蛇目)、有尾目(蝾螈目)、无尾目(蛙形目)。

无足目: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尾极短,适于穴居;身体裸露,体表具皮肤褶皱形成的环褶,环褶内的皮下具骨质圆鳞;眼小,多隐于透明的皮下呈眼点状;无鼓膜,听神经退化;鼻眼间近颌缘的凹槽内有一伸缩自如的触突;双凹型椎体,无荐椎,具肋骨无胸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雌性常抱卵孵化。

有尾目:尾发达四肢细弱,少数仅具前肢;眼小或隐于皮下,水栖种类缺乏活动眼睑;无鼓膜;舌圆形或卵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具颌齿及犁骨齿;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肋骨、胸骨、带骨多为软骨;桡骨、尺骨及胫骨、腓骨分离;体内或体外受精;多卵生,少数卵胎生;变态不明显;多营半水栖生活,也有终生水栖或陆栖。

无尾目:体型短宽,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多数具鼓膜;椎体前凹型、后凹型、变凹型或参差型;尾椎愈合成尾杆骨;具胸骨,一般不具肋骨,肩带弧胸型或固胸型;桡骨、尺骨及胫骨、腓骨愈合成桡尺骨及胫腓骨;变态明显,成体以肺呼吸,营水陆两栖。

15. 简述两栖动物感觉器官的主要特点。

25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疏松指状突起嵌在胎儿绒毛之间,两者共同形成胎盘。

17. 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产出的过程称分娩。

18. 妊娠与妊娠期:胎儿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的过程称妊娠;自受精卵到胎儿产出的期限称妊娠期。

19.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散于皮质内,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位于髓质,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髓袢;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过滤形成的原尿入肾小囊,原尿经肾小管时水、盐、糖等被重吸收形成终尿。

20. 异齿型: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分别具有切割、撕裂、咬压、研磨等不同功能,这种类型的齿称为异型齿。

21. 裂齿:食肉目动物所具有,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特称为裂齿,也称食肉齿。

22. 颧弓:为哺乳动物头骨特征之一。由颌骨与颞骨的突起以及颧骨本体所构成,供强大咀嚼肌附着,完成口腔咀嚼。

23. 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如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

24. 无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因而胎儿产生时子宫壁内膜不脱落,所以不出血。如散布胎盘和叶状胎盘。

25. 散布状胎盘:属于无蜕膜胎盘,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如鲸、狐猴等。 26. 叶状胎盘:属于无蜕膜胎盘,绒毛汇集成一块块小叶丛,散布在绒毛膜上,如多数反刍动物。

27. 环状胎盘:属于蜕膜胎盘,绒毛膜呈环带状分布在绒毛膜上,如食肉类、象、海豹等。

28. 盘状胎盘:属于蜕膜胎盘,绒毛呈盘状分布于绒毛膜上,如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多数灵长目等。

29. 关闭式骨盆:指哺乳动物的腰带骨在腹侧,左右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盆。这种类型的骨盆显然具有更大的坚固性。

30. 硬皮动物:有些哺乳动物,表皮角质层非常发达,有几百曾细胞组成,将这些动物成为硬皮动物。如象、犀牛、河马、猪等。

31. 针毛:哺乳动物毛的一种,长而坚韧,着生有一定毛向,皮质层发达,具有保护作用。

32. 绒毛:哺乳动物毛的一种,着生于针毛的下层,无毛向,髓质发达,保温性强。 33. 换毛:哺乳动物的毛在春季和秋季有季节性更换现象,称为换毛。

34. 膈肌: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缘,止于中央腱,将体腔分隔为胸腔和腹腔,构成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会厌软骨:哺乳动物特有的软骨,在喉门外侧的一块软骨,构成了喉门盖,在动物吞咽食物时,盖住喉门,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46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36. 颊囊:哺乳动物中有些种类,在口腔内颊部具有的袋状构造,称为颊囊,为暂时贮藏食物的构造,如松鼠、仓鼠、猕猴等。

37. 肩带:脊椎动物联系前肢和中轴骨骼之间骨块,包括软骨化骨成分的肩胛骨、乌喙骨,有些种类还有上肩胛骨、前乌喙骨、上乌喙骨等以及膜质骨成分的锁骨、间锁骨等,在进化构成中,骨块趋于减少,至哺乳动物仅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乌喙突,锁骨趋于退化,仅在飞翔、攀缘、掘土生活的种类发达。

38. 腰带:脊椎动物联系后肢和中轴骨骼之间骨块,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均为软骨化骨成分,由髂骨直接与脊柱的荐椎相关节。

39. 齿式:表示一侧牙齿数目的式子。

40. 角: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形成的,为防御、攻击的利器。

41. 实角:为鹿科动物所具有的分叉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它是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又称鹿角。

42. 洞角:为牛科动物所具有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又称虚角。

43. 鹿茸:为刚生出的鹿角,其外面包裹富有血管的皮肤,此期的鹿角称鹿茸。 44. 犀牛角:为犀牛所具有的角,是毛的特化产物,来源于表皮,又称表皮角。 45. 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46. 趾行性:哺乳动物行走时,前肢的指骨或后肢的趾骨末端两节着地,这种足型称趾行性。如狼、豹。

47. 跖行性:哺乳动物行走时,前肢的腕骨、掌骨、指骨或后肢的跗骨、跖骨、趾骨全部着地,这种足型称跖行性。如猴、熊。

48. 蹄行性:哺乳动物中前肢的指骨或后肢的趾骨延长,仅用指(趾)端的蹄着地行走,这种足型称蹄行性。

49. 鲸须(baleen):着生在须鲸类口部的突出物,悬垂于口腔内,是由表皮形成的大型角质物,为特殊的滤食器官。

50. 育儿袋:针鼹及有袋类雌性腹部由皮肤皱褶形成的袋,袋内有乳腺开口,袋壁一般有骨骼(袋骨)支持。

51. 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间以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为哺乳动物所特有。

52. 乳糜管:小肠壁内淋巴管的总称,位于肠绒毛的中央部,吸收消化的脂肪,外观呈乳白色。

53. 阴茎骨:某些哺乳动物阴茎中的骨骼,交配时可以使阴茎直挺,见于食肉类、翼手类以及原猴类等。

47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五、问答题

1.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加以归纳。 1.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2. 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幼仔数目显著减少。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乳汁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3.简述哺乳动物角的类型、结构及所属动物。

3. 哺乳动物的角分为5种类型,洞角 (虚角)由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生长,不脱落,雌雄均有,为牛科动物所具有;实角 (鹿角)为鹿科动物具有,由真皮形成的实心分叉的骨质角,每年脱落一次,一般雄性具有,驯鹿两性均有,麝和獐两性均无,刚生出的鹿角,其外面包裹富有血管的皮肤,称鹿茸;犀角(表皮角)由表皮角蛋白纤维形成,为犀牛所具有;叉角羚角介于洞角和鹿角之间,结构似洞角,但角质鞘每年周期脱换,有分叉,两性均有,为叉角羚所特有。长颈鹿角为额骨突出形成,终生覆以皮肤,不脱换。

4.简述哺乳动物皮肤的特点

4. 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坚韧性强;被毛,毛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腺包括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味腺),其中汗腺、乳腺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皮肤衍生物除了毛、皮肤腺外,还有指(趾)端保护物(爪、蹄、指甲)和角。

5.简述哺乳动物皮肤腺的种类和作用。

5. 种类: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味腺)。

48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作用:皮脂腺分泌油脂,能够保持毛被和皮肤的柔润,防止干燥和浸湿;汗腺在调节体温中具有重要作用,又是排泄器官;乳腺分泌的乳汁可以保证幼仔的良好发育;臭腺在同种识别、繁殖、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简述哺乳动物头骨的特点。

6. 骨块坚硬,全部骨化;骨块数目减少和愈合;脑颅扩大,顶部有明显的脑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腹面;出现颧弓;具有2个枕骨髁;次生腭完整;鼻腔扩大,出现复杂的鼻甲骨;中耳腔被鼓骨包裹;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

7.简述哺乳动物脊柱的分化及其特点。 7. 分化: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颈椎除个别种类外均7枚,第一枚寰椎、第二枚枢椎,寰椎无椎体,与枕骨相关节,枢椎以齿突与寰椎相关节,其余5枚颈椎椎弓短而扁平,具横突孔;胸椎12~15枚,两侧与肋骨关节,胸椎棘突高向后延伸;腰椎4~7枚,鲸达21枚,椎体粗大,椎棘宽大,横突长伸向外侧方;荐椎3~6枚,棘突低矮,椎体及突起愈合,构成多后肢腰带的稳固支持;尾椎变化大,多退化。

8.简述哺乳动物肩带的特点。

8. 单孔类中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组成;其它种类肩胛骨特别发达,呈薄片状,乌喙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乌喙突,前肢具多样性活动(攀缘、飞翔、掘土)种类锁骨发达,善于跳跃、奔跑种类(有蹄类、食肉类等)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

9.口腔消化的意义及吞咽反射的完成过程。

9. 口腔消化的意义:多数哺乳动物口腔内有异型齿和3对唾液腺,即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口腔咀嚼何以把食物研碎,唾液腺的分泌物中除含有大量粘液外,还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使得哺乳动物的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

吞咽反射过程: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当完成吞咽动作时,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喉头上升、使会厌软骨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路。此时呼吸暂停,食物经咽部而进入食管,以吞咽反射的完成,解决咽交叉部位呼吸与吞咽的矛盾。

10.简述反刍动物的反刍过程。

10. 反刍动物的胃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4部分组成,进食时,食物在口腔内先不经过仔细咀嚼就经食道进入瘤胃,有时也进入网胃,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分解,存在于瘤胃、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食物再返回口腔重新咀嚼后,细碎和比重比较大的食物再经过瘤胃和网胃的底部,进入瓣胃,最后到达皱胃。

11.试述肾的结构、功能及泌尿过程。

11. 结构: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或称亨氏袢)以及远曲小管等部分。很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管。众多集合管汇成一个肾盏,各个肾开口于肾脏髓质部内的空腔——肾盂。肾盂通过输尿管最终将尿排出体外。

49

只有耕耘才有收获!—Jesse

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分和盐分调节以及酸碱平衡,以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此外肾脏肾小球附近的球旁细胞能产生肾素,有助于促进内分泌腺所分泌的血管紧张素的活性。

泌尿过程:刚刚渗透入肾球囊内的尿称为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主要是钠盐)以及葡萄糖等以后的尿液称为终尿。原尿中的水分约仅有1%从终尿排出体外。

12.举例说明哺乳类的子宫、胎盘类型。

12. 哺乳动物的子宫有4种类型,原始类型为双子宫(如啮齿类),较高等种类则为双分子宫(如猪)、双角子宫(如有蹄类、食肉类)和单子宫(如蝙蝠、灵长目)。单子宫一般产仔数目较少。

哺乳动物的胎盘有4种类型。散布状胎盘,绒毛平均散布在整个绒毛膜的表面,如猪的胎盘。叶状胎盘,绒毛汇集成小叶丛状,散布在绒毛膜的表面,如大多数反刍动物的胎盘。环状胎盘,绒毛集中成宽带状,围绕于胎盘腰部的绒毛膜上,如食肉目的胎盘。盘状胎盘,绒毛集中分布成盘状,如啮齿目、多数灵长目等的胎盘。

13.食物与气体如何在咽部交叉?

13. 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当完成吞咽动作时,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喉头上升、使会厌软骨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路。此时呼吸暂停,食物经咽部而进入食管,以完成吞咽反射,解决咽交叉部位呼吸与吞咽的矛盾。

14.哺乳动物分为几个亚纲?各亚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4. 哺乳动物分为3个亚纲: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

原兽亚纲:现存哺乳动物中的最原始类群。具有一系列接近于爬行类和不同于高等哺乳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雌兽具孵卵行为。乳腺不具乳头。肩带结构似爬行类(具有乌喙骨、前乌喙骨及间锁骨)。有泄殖腔,因而本类群又称单孔类。雄兽尚不具高等哺乳类那样的交配器官(阴茎)。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体外被毛,能维持体温基本恒定(波动在26℃~35℃之间)。原兽亚纲的典型代表为鸭嘴兽及针鼹。

后兽亚纲:比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胎生,但尚不具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因而幼仔发育不良(妊娠期约10~40天),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因而本类群又称有袋类。泄殖腔已趋于退化,但尚留有残余。肩带表现有高等哺乳类的特征(前乌喙骨与乌喙骨均退化,肩胛骨增大)。具有乳腺,乳头位于育儿袋内。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齿,但门牙数目较多(常为5/3,3/2),体温更接近于高等哺乳类(33℃~35C),而且能在环境温度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维持体温恒定。典型代表有袋鼠。

真兽亚纲:真兽亚纲又称有胎盘类,是高等哺乳动物类群。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r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