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讲义:第2章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更新时间:2023-09-19 01:46: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讲义:第2章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

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

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理解—要点突破]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 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消亡边界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边界类型 图示 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

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形式 变质 作用 岩浆 活动 地震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2018·浙江嘉兴一中月考)某地理兴趣小组沿赤道一周进行虚拟地质考察后绘制了如下简图。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92040024】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1.板块①是( )

A.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

B.非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

2.②地形成的宏观地形是( )

A.海岭 C.巨大的裂谷

B.海沟—岛弧 D.海沟—海岸山脉

1.C 2.D [第1题,赤道横穿的陆地有非洲、东南亚的岛屿、南美洲,由图可知,①区域赤道经过的陆地为东南亚的岛屿,排除B、D;且①板块沿赤道东部为生长边界,西部为消亡边界,所以①为太平洋板块,C正确;亚欧板块沿赤道东侧、西侧均为与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A错误。第2题,②区域赤道经过的陆地为南美洲,其东部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由于东侧美洲板块与西侧南极洲板块相碰,大陆板块碰撞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很深的海沟,所以②地形成的宏观地形为海沟-海岸山脉,D正确。]

[解题技巧]

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考向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

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C.Ⅰ、Ⅲ

B.Ⅲ、Ⅳ D.Ⅱ、Ⅳ

D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图中Ⅰ、Ⅲ处为沉积岩,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岩。故Ⅱ、Ⅳ处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6·全国卷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

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B [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插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

(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r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