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3-09-05 16:5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选修课

佛的智慧

文化选修课

得 怨 苦佛 憎 难经 会 。上 、 生说 爱 、人 别 老生 离 、有 、 病七 求 、种 不死 、 ,

佛 说 “ 七 苦 ”

文化选修课

第一苦:生不是生孩子那个 生 ,那个算 痛并快乐着 ,不算苦难的。 作为七苦之首的 生 ,就是活 着,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 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 公理一般无需证明。

文化选修课

第二苦: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康、记 忆一一随风而去,老去的恐惧日渐清晰。 对 老 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 得到后 再眼睁睁看着失去 的恐惧。经历单纯的 人,对老的态度比较平静,因为生活没什 么大的变化,本来得到的不多,也无所谓 失去。越是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人物,对老 的抗拒越强——依靠精力吃饭的人,一旦 没有了精力,又不甘心静静品尝记忆的甜 美,失落自然要时刻啮咬心灵。

文化选修课

第三苦:病病来如山倒,虽然打过拳击的人 不多,但骤然被击倒的感觉所有 大病过的人都有体会。昨天还力 拔山兮气盖世,今天就手难缚鸡 气游丝了。若是那病不致命,则 又有病去如抽丝的过程来折磨人。

文化选修课

第四苦:死死的可怕,不在过程——那短暂得可 以忽略不计——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人对自己命运的认知,唯一明确的便 是一定会死,大多数人不会喜欢死, 对它无可逃避的终极性自然也恐惧有 加;死之苦难,便在明知山有虎,只 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过这只老 虎的。

文化选修课

第五苦:怨憎会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 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 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 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

文化选修课

第六苦:爱别离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 本来聚少离多,若能看透这点, 爱别离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 真要做到如此 空 ,非有大 智慧者不能为。

文化选修课

第七苦:求不得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 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恼。其实 若是鸡毛蒜皮,一针一线,不得 也就算了,顶多恼一阵子,算不 得苦。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一 种是 得到再失去 ,一种是 可望不可及 。

文化选修课

佛教三毒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 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 三毒所致。佛教三毒,指世间 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 嗔、痴。道教受佛教义理影响, 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 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 天习染三毒所致。

文化选修课

第一苦:贪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 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间上,不是 想要拥有新式的洋房汽车,就是 想要拥有漂亮美丽的妻女;不是 在名利富贵上打主意,就是设法 如何得到珍馐美味。这些希求妄 想的念头,就是我们人

生的贪病。

文化选修课

第二毒:嗔嗔是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 理。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 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 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 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 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文化选修课

第三毒:痴痴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 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 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人 生的种种烦恼,世事纷纷扰扰, 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 所依。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 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 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 同起着作用。

文化选修课

佛说:放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 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面前,想 把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对他说: 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 立刻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 放 下。 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个花瓶 也放下来,所以又把右手的花瓶放。 佛陀还 是对他说: 放下!

文化选修课

梵志不解道: 我已经两手空空, 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 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 我让你放下,并不是 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 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 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 压力,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 解脱出来了。 他终于悟到了 放下 的真义—— 放下 心 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自 由自在地生活。

文化选修课

佛说:随缘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 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 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 看。书生 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 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 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 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 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 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 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 大悟,病愈。

文化选修课

佛说:珍惜一天,佛祖站在云端翘首俯瞰人间,他看到每 一个城市都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奔 着自己的目标匆匆独行,甚至急得汗流满面。 佛祖若有所思地问他的弟子: 弟子们,你们 看呀,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这究竟是为了什 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答道: 佛陀,人们整天这 样的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样

呢? 佛祖接着问 道。 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滋 养肉身,享尽天年的寿命呀!。 一个弟子回

文化选修课

佛祖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 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 长度。 一个弟子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 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见状说道: 人类的生命如花草, 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 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你能够 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 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悲怆的声音说道: 佛陀,我觉得 生命就象浮游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 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 对佛法已经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是不够 透彻。

文化选修课

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 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 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 就蒸发得无影无踪了。 佛陀含笑不语。这时,一个弟子 站起身来,语惊四座地说道: 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 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着佛 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间。只有这 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 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明日复明日地活下去,象 露水有一瞬,象浮游有一昼夜,象花草有一季,象凡人有 几十年。 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你们应 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 每一时刻,认识真谛,返本归真,勤而行之,勇猛精进。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r3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