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晋中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7 10: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山西省晋中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理论虽然在近几个世纪来带来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其仅仅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忽略了分配、环境等其他重要因素,特别是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情况下,传统发展理论逐渐被摒弃,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虽然在21世纪初我国就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以指导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现象,很多地区对于如何评价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存在认识模糊,从而常常出现决策失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循环经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循环经济在晋中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述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后,可持续发展曰益成为理论和实践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正如Herman E. Dlay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人喜欢但没有人能够明确其含义的词”,“目前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WECD于1987年发表的锇们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观念认为“自然资源、空气、水 源和土地的质量是一个国家世代相传的共有遗产。破坏资 源环境禀赋以追求短斯的经济目标,这样做不仅会让现代人遭受惩罚,尤为严重的是,它还会殃及后人。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考虑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世代利益,追求的是人类社会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

1.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它强调在既有的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通过有效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一增长过程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低于可再生资源再生的总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通过采用高效的技术来提高利用效率,人类活动所制造的废弃物也严格限制在环境能够吸纳的能力之内,努 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及其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根据这一见解,国内学者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抽象为下述函数:

SD( t) = N( t) + C( t) + /(t) 式中,D( t)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N( t)、 C( t)、/( t)分别代表资源的多样性与存量、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制度能力。资源的多样性与存量包括系统整体的承载能力、自然系统被认为活动改变的程度(这可用自然系统受人 类活动影响后远离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程度来衡量)、自然系统被干扰后的自我恢复和维持的能力。发展的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基本素质(可以用公民的受教育人数和程度来衡 量)、一个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制度能力指能够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实施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在晋中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阶段,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转变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

2.1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阶段性调整,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总量扩张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到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前,我们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主要依靠改革开放完成了国民经济由少到多的积累。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GDP总量看,1978年,全市11个县(区、市)GDP总量88988万元,平均GDP为8089.8万元,11个县(区、市)中仅有3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1992年,全市11个县(区、市)GDP总量达到401228万元,平均GDP为36475.3万元,是1978年的4.5倍(现价)。其中最高的为榆次区110176万元,最低的是榆社县9971万元,11个县(区、市)中有5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较1978年增加2个, 分别是榆次区110176万元、太谷县38232万元、平遥县40317万元、灵石县38266万元和介休市58897万元。

从反映经济实力的财政收入看,1978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财政总收入为12266万元,占到全市的78.5%,平均财政总收入为1115.1万元,财政总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仅有3个。1992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财政总收入为35146万元,占到全市的99.1%,平均财政总收入为3195.1万元,是1978年的2.87倍。财政总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有3个,与1978年持平,分别是榆次区11784万元、灵石县3202万元和介休市6109万元。

(二)质量提升阶段: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始,伴随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到200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前,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变,在经济学意义上国民经济开始从多到好的飞跃。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GDP总量看,2002年,全市11个县(区、市)GDP总量184.0亿元,平均GDP为16.7亿元,是1992年的4.6倍(现价)。其中最高的为榆次区44.1亿元,最低的是和顺县5.5亿元,11个县(区、市)中有5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分别是榆次区44.1亿元、太谷县17.4亿元、平遥县20.0亿元、灵石县20.7亿元和介休市29.8亿元。

从反映经济实力的财政收入看,2002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财政总收入为16.9亿元,占到全市的87.2%,平均财政总收入为1.5亿元,是1992年的4.8倍。财政总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有4个,分别是榆次区3.5亿元、平遥县1.52亿元、灵石县1.8亿元和介休市3.1亿元。

(三)发展转型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进入从好到和谐的转型发展阶段,全市各县经济向速度快、效果好、特色浓、人民富迈进。

一是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2003—201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2.9%,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市)有9个县(区、市)GDP实际增速高于全国水平,4个县(市)高于全市水平。

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0%,2011年提高为49.5%,九年间提升8.5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市)有4个县(市)工业化进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较2002年增加1个,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灵石县为67.1%,较2002年最高介休市的57.0%提高9.9个百分点,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的祁县26.0%较2002年最低寿阳县的23.9%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工业转型加速,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0%,2013年提高为49.5%,十年间提升8.5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市)有4个县(市)工业化进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较2002年增加1个,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灵石县为67.1%,较2002年最高介休市的57.0%提高9.9个百分点,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的祁县26.0%较2002年最低寿阳县的23.9%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工业转型加速,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三是特色产业快速壮大。各县依据自身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榆次区以经纬纺机、液压、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业、物流业获得快速发展;太谷的玛钢铸造、现代农业和祁县的玻璃器皿等产业不断壮大;介休、灵石的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延长;寿阳、昔阳、左权、和顺的煤炭资源整合后得以优化。

四是人民获得更多实惠。2013年,全市11个县(区、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5.4元,比2002年增加4194元,是2002年的2.8倍,全市7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全市11个县(区、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12.8元,比2002年增加12838.2元,是2002年的3.7倍,全市6个县(区、市)超过平均水平。

2.2晋中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晋中市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也逐渐显现。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县(区、市)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与中部百强县(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东山、平川两大经济区域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不足仍是我市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本文使用2013年数据。)

与中部百强县(市)对比。2013年,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县均地区生产总值173.59亿元,中部百强县(市)前十名县均地区生产总值380.4亿元,而我市的县均地区生产总值64.5亿元,发展较好的平川六县(区、市)

平均地区生产总值90.6亿元,东山五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33.2亿元,分别相当于中部百强县的37.2%、52.2%和19.1%。

与全国百强县(市)对比。201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40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2.93亿元,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平川六(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90.6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2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5.86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25.6%。

(二)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够强。我市各县(区、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省96县(市)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工业园区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快建设。

2013年,全市11个县(区、市)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达到431.8亿元,平均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亿元,而2013年全省96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平均水平为41.7亿元,我市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4亿元。

全市主抓的晋中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安泰工业园、榆社化工园、中煤九鑫工业园、平遥工业新区、祁县经济开发区七大示范工业园涉及榆次、介休、榆社、灵石、平遥、祁县六个县(区、市)。2013年,六县(区、市)的七大园区共有326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6.7亿元。其中榆次工业园、安泰工业园、中煤九鑫工业园、祁县经济开发区、晋中开发区、榆社化工园、平遥工业新区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108.7亿元、79.4亿元、25.0亿元、23.6亿元、21.3亿元和14.8亿元。而全市102户煤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就达到563.2亿元,相当于七大园区总收入的1.4倍。可以看出,各县的工业园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园区自身发展还是较慢,规模不大,产业链短,空间聚集多,内部关联少。

(三)科技的倍增效应不够优。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能够使生产力成倍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目前来看,我市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上存在以下问题。

科技投入有限。2010年,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仅有0.40%,较2009年减少0.18个百分点,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偏低。分县看,榆社、

左权两县在2010年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其余9县(区、市)中,寿阳县最高为1.18%,最低的和顺县0.01%,均占GDP比重较低。

科技专利项目较少。每10万人专利申请书,全市2013年为23.2件,各县中最高的榆次区达40.9件,最低的平遥县为10.1件。

科技投入的少、专利发明少,一方面减弱了科技应用于生产创造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生产效益减弱。

(四)城镇化进程不够快。晋中市大多数县城的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进程不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晋中太原同城化进程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太榆一体化”设想进入理论界的视野,到2007年“太榆同城化”写入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之后的“大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概念浮出水面……“太榆一体化”的设想提了很多年,但实质性进展却不太多,现如今除了901公交路线的开通,其他规划、金融、通信等仍分城而治。

县城城市化水平不够高。2014年,全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5.7%,11个县(区、市)中有9个县的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高的榆次区71.7%,最低的昔阳仅为27.8%,多数县城属于小规模城市化发展,大县城建设有待加强。

县城的中枢辐射力不显著。2014年,11个县(区、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普遍低于50%,最高的灵石县42.6%,最低的太谷县仅有28.9%。城市建设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2.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是我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横向联合方式加入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中,进一步突出发展定位,在大太原经济圈发展中奋力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一轴两心、两区四联”的城镇空间布局,以大运高速、108国道、南通蒲线、大西客运专线等为轴线,加快平川、东山两大区域经济发展,强化晋中市与外围区域的联系,构建三大城镇群。一是构建平川的晋商文化城镇群,依托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等县(区、市)的主要城镇,加快平川城镇密集区108综合发展廊带建设;二是构建太原都市圈东部绿色生态城镇群,立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等东山五县的发展实际,突出东山自然山水与生态特色;三是构建网络化的城镇群,以207国道、太中银—石太线、太长联络高速线和汾邢高速为枢纽,扩展晋中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联系。

(二)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推动县域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发挥三大优势。一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坚持把工业主导作为核心战略,紧紧抓住工业化建设这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围绕我市纺机、液压等拳头工业产品优势,坚定不移地在相关产业集群上下工夫;二是发挥园区集聚优势,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以国家级的晋中经济开发区、修文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为抓手,努力打造投资回报率园区高地,吸引全国各地资金、劳动力、科技、人才要素集聚,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人才集聚、品牌集聚、科技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发挥大项目带动优势,集中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三)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

科教兴县基础在教育,没有教育,科教兴县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一是必须抓好高校园区入住晋中和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这个重点,做好两篇文章的结合和对接;二是探索、实践、总结政府组织、学校培训、企业买单的培训、就业模式;三是实现科技人员职业化、科技咨询社会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工作目标。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县域经济建立在发达的基础上,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又一新的增长极。一是推动晋中太原同城化;二是加快建设大县城;三是大力培育特色镇和中心村。根据“十二五”的整体规划,把握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3.循环经济在晋中市生态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循环经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地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3.1晋中市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1.产业发展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由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城镇化率等指标综合判断,晋中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以原材料为中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该产业阶段的经济发展对基础原材料、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较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也较大。

2.节能降耗任务艰巨。2013年晋中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5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1.35%、1.37%、1.1%、6.47%、7.19%,氮氧化物增排1.66%,但单位gdp能耗约为2.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行业,工业行业又以煤炭工业和焦化工业为主。因此,晋中市节能降耗任务艰巨,未来应以煤炭工业和焦化工业为重心,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

3.水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是制约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根据水资源数据显示,目前晋中人均水资源量约372.6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但是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较差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晋中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有限,进一步加深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晋中市水环境状况逐步恶化的趋势明显,全市近一半的河道受到污染和严重污染,境内最大河流汾河受上游来水污染严重,且在境内污染程度加重。平川区地下水质较差,其中汾河沿线是平川地下水质量最差的区域,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使用和河道地表水污染入渗、引污灌溉等所致。

3.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发展生态工业。立足晋中市产业特色和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优势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推动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从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和产业清洁化改造着手,高标准、高要求开展生态工业建设;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生态产业链构建为核心,强化产业间的生态耦合,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从点线面层次全面开展生态化建设,形成以特色基础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

(3)发展生态旅游业。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超前发展旅游产业,形成行、游、住、食、购、娱一体化产业链条。培育以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和介休绵山风景名胜为龙头的旅游及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突出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现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在景区项目、能源系统、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景区建设,构建较完善的景区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系统。

(4)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化开发、运作及经营过程是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运作的基础,是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环保产业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环保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环境污染物的再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环保服务提供。具体而言,环保产业已逐渐形成包括工业污染防治、环保生产、环保服务、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等领

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三、推行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应始终以生态环境为中心,在基础设施、生态住宅与建筑、防灾减灾等生命线系统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同时加强新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建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逐步实施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推广污水再生利用。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水平全面提升。推进集中供热与燃气工程建设,提高天然气、煤气、工业可燃气等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