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汉语考试大纲(13级本科)

更新时间:2023-11-11 05: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中文系2011级本科用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但是,所谓转注字,它的形体都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象形、指事是独体字(象形写实,指事抽象),形声、会意是合体字。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 P79

小篆是秦代文字统一的结果,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甲—金—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 类别: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

(1)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的字。如:

1

詠咏 睹覩 綫線 嶽岳 憑凭 俯俛 鶏雞 雁鴈 賸剩 煙烟 脣唇 (2)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如:

地墬 俯頫 时峕 坤堃

形体分歧:①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P80 ②意符的不同。

③声符的不同。

④意符和声符都不同。

⑤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

的位置,有的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

判定:第一、有些字虽意义相近,近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做异体字。

第二、有些字虽自古同音,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看做异体字。

第三、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5.简化字的形体来源是什么? P82 ①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如“乱”、“体”、“宝” ②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如“队”、“阶”、“击” ③采用古字和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弃”

④采用同音代替

⑤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如“书”、“伟”、“东”

⑥简化字中还有些是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原来笔画较多的偏旁或原字的一部分的。

6.《说文》及《说文》四大家。P548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9353),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1163)。《说文解字》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极为重要的资料,书中所收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之风盛行,给这部书作注疏的人很多,比较著名的四大家分别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二、词汇

1.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P84

①古今异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的继承关系。

2

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有“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已不是缠绕的意思了。“该”古代的常用意义是“完备”,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常用意义是“应当”

③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异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一是、词义范围的差异,如:“菜”古代的“菜”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汤”本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米汤等。二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从词义褒贬不同的状况看,有古代是褒义,现代是贬义的,如:复辟、爪牙;也有古代是贬义,现代是褒义的,如锻炼;还有古代无所谓褒贬,后来变成了贬义,如:谤。从词义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古代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有些词则相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今义只是感谢的意思。

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与一个很大的差别,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睡觉。

2.词的本义指的是什么?如何探求词的本义?P90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或者说,词的本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 (1)从分析字形入手,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才能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

(2)要注意意义与字形之间的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毫无联系,这个意义就可能不是本义。

所以总的来说,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3.举例说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的基本方式。P96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的本义是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鸟兽工具,后来引申为广泛搜求的意思;“踵”的本义是脚后跟,现在引申为继承。从个别到一般的例子:如“市”的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现在演变为指整个城市、都市;“特”的本义是公牛,后来引申为男性配偶,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

4.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参考郭锡良《古代汉语》及《王力古汉语字典》) (1)一/壹

3

“一”是具体的数字。

“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

“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 (2)二/贰

“二”①数词②不专一、不一致,如: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口不二价; “贰”①副的,如:建其正,立其二②不专一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③不一致,如:法不二后王④重复,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⑤数词“二”的大写。

(3)疾/病

“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疾病”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含有“病重”的意思,一种是“疾病”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词,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4)贫/穷

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做“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做“穷”。

(5)世/代

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这个意义便被“代”取代。

(6)追/逐

“追”①追赶,如:少师归,请追楚师②追求,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追溯,回溯,如: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④补救,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⑤堆,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7)耻/辱

“羞”只是羞愧,在程度上没有“耻”、“辱”重。“耻”、“辱”用于名词时是同义词。用于动词时,则意义不同,“耻之”是表示以他为可耻,“辱之”是表示侮辱他或是他受辱。

(8)再/复

“再”意思是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复”①回来,回去,如:至今九年而不复②报复,如:有北面复匈奴之志③再,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④回答,如:王辞而不复⑤免除赋税徭役,如:沛幸得复,丰未复⑥通“复(複)”,夹层的,如: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

(9)败/负

“败”①毁坏,败坏,如:鱼馁而肉败,不食②失败,打败仗,与“胜”相对,如:秦数败赵军③衰落,凋残,如: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负”①背,用背驼东西,如:负石自投于河②背靠着,如: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归攻战③违背,背弃,如:项羽负约④失败,与“胜”相

4

对,如: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⑤亏欠,如:通家商负责熟巨万。

(10)俱/具

”俱”用作动词,表示在一起,同去或同来。 “具”用作动词,表示准备、具有。

“俱”用作副词,是偕、同的意思,用来表示主语的范围。 “具”用作副词,表示尽、悉、统统。 (11)完/备

这两个字都有“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应有尽有”的意思,“养备而动时”不能换成“养完而动时”。“完”着重在完整,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不能换成“出入无备裙”。

(12)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只出征在外的军队,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军”和“师”又都作为军队的编制单位,一般“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卒”是步兵,也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兵”是兵器,虽也指军队,但重点还是指武器。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完全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13)领/颈/项

“领“是脖子,“颈”是脖子的前部。“领”引申为衣领、领子,后来“领”一般不用本义,只用引申义,因此,“领”和“颈”只是一对古今同义的骈词,后人不察,把它们在古义上的差别也忽略了。“项”是脖子的后部。

(14)飢/饑/餓

“飢”、“饑”、“餓”在古代意义差别较大。“饑”是饥荒,“飢”是肚子饿,“餓”是挨饿,饿得更严重。汉代以后,“飢”、“饑”就已变成同音字。汉字简化后,“饑”并入“飢”中。

“饥”和“饿”虽然都是因为没吃食物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但程度不同,本来分别很严。“饥”是肚子空了,产生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应,同现代汉语的“饿”字相当;“饿”是因为长久吃不上饭,饿的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

(15)畏/惧/恐/怕

“畏”是怕,“惧”也是怕。从语法作用上来看,“畏”是及物动词,“惧”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

“恐”也是怕,但是害怕的程度较深,常常是恐怖的意思。 害怕的“怕”是中古新兴的词。 (16)哭/泣/嚎/啼

“哭”在上古是有声的哭。

5

“泣”是无声的哭,流泪。

“嚎”是带言词的哭,哭中带着呼嚎和诉说。 “啼”是放声哭,发出的悲痛声音比哭更大。 (17)盗/窃/贼/偷

“盗“和“贼”都用作名词,现在普通话的所谓“贼”,上古叫“盗”;现在的所谓“强盗”上古叫“贼” 。“盗”又用作动词,表示偷东西。“贼”用作动词,是伤害、杀害的意思

“窃”用作动词,与“盗”同义。“盗”与“窃”的区别是,“盗”可以用作名词,“窃”不用做名词。

“偷”在上古只当苟且讲。 (18)征/伐/侵/袭/攻 “征”、“伐”、“侵”、“袭”、“攻”都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征”是褒义词。

“伐”、“侵”、“袭”不是褒义词,“侵”、“袭”带有贬义,“伐”本是个中性词,后来“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伐”、“侵”、“袭”的分别也是明显的。“伐”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进军的时候双方都鸣钟击鼓;“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攻”是进攻,攻打。 (19)之/如/适/往/赴/去 “之”、“适”、“如”都是到某地去的意思,它们是同义词。 “赴”的本义是奔向,特指奔向凶险的地方。 “往”也是到某地去的意思,同“之”、“适”、“如”同义,但在语法作用上有差别。在上古,“之”、“适”、“如”带宾语,“往”不带宾语。

“去”的本义是离开某地,在上古,它的意思同“之”、“适”、“如”、 “往”正好相反,中古以后成为同义词。

(20)视/察/观/看/见/望

“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一般指看近处的东西。

“见”是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与“视”的区别是,“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见”是动作行为的结果。

“观”是有目的的看。

“察”是仔细看,看清楚。 “看”本是看望、探望的意思。中古以后,看才有了现在的意思,与“视”同义,并逐渐取代了“视”。

“望”是向远处看。

6

三、语法

1.辨析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P277

①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②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用如动词

④名词用作状语:表方位或处所、表工具或依据、表对人的态度、表比喻。

2.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P284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如:“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统治天下”。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做谓语动词。如:“子房前”是“子房向前”,“前”是方位名词活用做谓语动词。

②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所见”意思是”见到的东西“。“所”字是个辅助性代词,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

③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寡人欲相甘茂”中的?相?受能愿动词的修饰,活用为动词。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秦师遂东”中的“遂”被它所修饰的名词“东”活用为动词。

⑤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待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中的“高,下,小”都是形容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

⑥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请句践女女于王”中的“女于王”就是给王当婢妾,“于王”是介词结构做补语,名词“女”活用做动词。

⑦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做动词。例如;“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用“而”连结的前后两个名词“蚕”和“衣”都活用为动词。

3.分析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遇有一下三种条件,宾语都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

7

面。如:彼且奚适也? ..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注意: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仍旧常以“何以”,但意思已不是“以何”,而是“为什么”了。古书上“如何”、“若何”、“奈何”的当中还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成为“如...何”等格式,意思是“对...怎么样”,如:如太形王屋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吾爱之,不吾叛也。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及时是否定词,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之前。如: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如:有事而不告我。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将号.是灭,何爱与虞。 ..

在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如:父母为其疾之忧。

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一种情况是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复指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是”。如: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注意:这种“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凝固格式,但两者的语法结构很不相同,“是之谓”和“此之谓”是“谓是”、“谓此”的宾语前置,“此之谓”还可以不带其他宾语单独形成一个分句。

另一种情况是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代词不多见。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分析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用法。

指示代词“是”作主语,不作为判断词,表示“此”。

8

古代汉语中的“是”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公曰:“是吾宝也。” .在先秦时代,“是”也不是作为判断词用的,它的性质仍是指示代词。如:是何故也?(相当于“此何故也”) .注:如果“是”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是”,而不是说成“是又”。 (2)“是”作判断词。

汉代的判断词“是”正是由只是代词“是”发展而来的。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如:此必是豫让也。 .注:“是”作为判断词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

5.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种被动法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于”字被动句式:主语+谓语(动词)+于+主动者。如: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注: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2)“为”字被动句式: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动词)。如:而身为宋国笑。 .注: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主动者不出现时,“为”反作为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所”句式是古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见”字被动句式:主语+见+谓语(动词)+(或)于。如:厚者见戮,.薄者见疑。 .

注:用“见”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点是和“为”很不相同的。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 (4)“被”字被动句式。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如:信而见疑,忠

9

而被谤,能无怨乎? .

注:“被”开始用于被动句式时,只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到汉末才出现由“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句式。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一般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6.否定副词“不”和“弗”语法意义的区别。

“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1)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现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2)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十分狭窄,一般说来,“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如: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很少见。如:今吕氏往,.

大臣弗平。 .

7.无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

(1)“或”字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如:或劳心,或劳力;“或”字还常常...前呼后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莫”字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如:群臣莫对;“莫”字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字逐渐产生了新的用法,成为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如:诸将皆莫信。 .

8.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比较。

“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词和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有的语法著作称它们为“助词”。

(1)“者”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有两种作用。一是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它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的”,如:庸者笑而应曰;另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如: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又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者”还可以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10

(2)“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就一般来说,“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所”和“者”又有所区别。“所食”指代“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又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见者惊犹鬼神。 ....

9.说明介词“以”、“于”和连词“而”的用法。

(1)介词“以”的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有四种: a、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种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

b、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c、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文以五月五日生。 .

“以”的用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在位于动词之前,也可以在谓语动词之后,但是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2)“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a、表示处所和时间。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注: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有时可以不出现,让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宾语词组之后作补语。

b、介绍涉及的对象。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

c、表示比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用在表被动的句中(即引进行为主动者)。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信乎天下”即“信于天下”) (3)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a、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如:美而艳;“而”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如:任重而道远;从上下文看,“而”字可以用于顺.

接,也可以用于逆接,所谓顺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谓逆接,是指.

11

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对的或相反的,即含有转折的意思,如:水浅而舟.大也。

b、“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c、“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

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字放在主语谓语之间,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如: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10.句尾语气词“也”和“矣”基本用法的区别。

(1)“也”表示静态,“矣”表示动态

(2)“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的基本作用则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11.分析“之”的用法。

“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 (1)“之”作为代词。

“之”、“其”本是指示代词,都不用作主语,“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语或宾语,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严格说来,先秦是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来是只是代词的“其”、“之”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在阅读时,不放把某些“其”、“之”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来理解,“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之”作为连词。

其作为连词时作用主要有两种:

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邻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是炎帝之少女。 .b、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

12.古代汉语中的词头和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 (1)词头

a、“有”。“有”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号之曰有巢氏;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如:予

12

欲左右有民;“有”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

b、“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c、“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词尾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如:填然鼓之。又如:天.下宴如也。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四、音韵

1.记诵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韵部。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半齿音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第七类

重唇(双唇音) 轻唇(唇齿音) 舌头(舌尖中) 舌上(舌面前) 齿头(舌尖前) 正齿(舌叶音) (舌面后音) (舌根音、半元音) (鼻齿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帮 非 端 知 精 照 见 影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入声韵 职部 觉部 药部 屋部 铎部 锡部 月部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心 审 晓 阳声韵 蒸部 冬部 东部 阳部 耕部 元部 邪 禅 匣 半舌音 (舌尖边音) 上古(先秦)三十韵部 阴声韵 之部 幽部 宵部 侯部 鱼部 支部 歌部 13

第八类 第九类 第十类 第十一类 脂部 微部 质部 物部 缉部 葉部 真部 文部 侵部 谈部 2.了解有关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二纽归泥说;(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5)照二归精(p1063-1064)

3. 什么是“叶音”?P1054 什么是“破读”?P1077 “叶音”由朱熹提出,出处是《十三经注疏》

“破读“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4. 举例说明古书中假借的几种情况。(P1075)

①“六书”上的假借。例如东南西北的“西”,本来没有专用字,是借“鸟栖息在巢上”的“西”来表示。后来为了区别,另造一个“栖”字去表示“鸟栖息在巢上”的意思,而“西”就专用做东南西北的西了。这种假借许慎所谓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女”、“汝”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也属于这一类;

②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如“逝”借为“誓”,“归”借为“馈”。

5.古书中特殊词语的读音。 国名 龟兹 大宛 康居 月氏 身毒 地名 镐京 不羹 龙兑 阳夏 番禺 阿房宫 姓氏

应读音 Qiūcí Dàyuān Kāngqú Yuazhī Yuāndú 应读音 Hàojīng Bùláng L?ngdu? Yángjiǎ Pānyú 应读音 误读音 Guīzī Dàwǎn Kāngjū Yuashì Shēndú 误读音 Gǎojīng Bùgēng L?ngduì Yángxià Fānyú 误读音 14

族名 吐谷浑 荤粥 先零 吐蕃 人名 伍员 禽滑厘 郦食其 冒顿 应读音 Xúnyù Tǔbō 应读音 Wǔyún Lìyìjī M?dú 误读音 Hūnzhōu Tǔfān 误读音 Wǔyuán Lìshíqí Màodùn Tǔyùnhún Tǔgǔhún Xiānlián Xiānlíng Qíngǔlí Qínhuálí Epánggōng Efánggōng 种 解 祭 洗 万俟 尉迟 Chōng Xia Zhaì Xiǎn M?qí Yùchí Zhǒng Jiě Jiì Xǐ Wànsì Weìchí 6.近体诗格律分析(指出诗体、平仄格式、韵脚用字、对仗和拗救)(见课本通论(二十八))

近体诗格律主要有四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1)诗体: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2)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a、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总结上述情况,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可以任意“·”、可以有条件变更“ ”: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3)韵脚用字:韵脚即押韵的字。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必须只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4)对仗:律诗的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链”、“尾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颈链必须对仗,其余用对仗的情况较少。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有两种:一是借对,它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二是流水对,15

即一帘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是一句话,如: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5)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知识拓展:近体诗句法分为四种:活用;错位;省略;紧缩。

五、其他

1.古书注解的体例和常用术语。(P675—684)

(1)疏:也叫“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毛诗正义》。

(2)传:阐明经义。如:《五经正义》 (3)笺:补充和订正毛传。

(4)衍文:校勘用语,简称“衍”,也叫“衍字”,是因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5)脱文:校勘用于,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常用术语】

(6)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属于时,被解释的词总是被放在它们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他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叫做”。 (7)谓:“谓”和“谓之”不同。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谓”的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这种“谓”字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是指、是说”的意思。

(8)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后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9)犹: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10)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

(11)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说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都是用本子来说明假借字,“读若”和“读如”的主要作用

16

是注音。“读为”和“读曰”必然是用本子说明假借字,“读若”和“读如”则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子说明假借字。这几个术语虽然都起说明音读的作用,但注释字和被注释字并非一定完全同音,古今都只是音近。

2.中国古代的文体可以分为哪三大类?(P707)

散文、韵文、骈文

3.骈体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P857) ①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②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③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4.分析古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P876)

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 5.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

(1)姓氏P506-510:

“姓”的作用有三:一是“纪世别类”,也就是说,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二是“别婚姻”,同姓不婚。三是“崇恩爱,后亲亲”,即不单指人伦关系、思想感情的亲疏厚薄,也涉及到政治权力、物质利益的问题。

男子只称氏,不称姓,女子必须称姓。女子的“姓”的规定: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出嫁以后采用的方法有四种: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如果不需要区别时,可以在姓下加“氏”字的办法称呼妇女,如:姜氏。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不能变的,而氏则可以自立(自立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以官名为氏,如:卜偃;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 .(2)谥号P513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成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根据死者生前事迹选用其中某一两个字作为死者的谥号,以褒贬其善恶。用作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带褒义的,如:文、武、昭;二是带贬义的,如:灵、幽、炀;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悼。 (3)六部P518-519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掌礼乐、科举、学校等;

17

兵部:掌全国军政; 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4)九州P524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5)十二次P533

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行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6)太岁P533-534

由于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世纪应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古人设想一种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7)三公九卿P515-516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管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管理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物;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 (8)二十八宿P542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1)姓氏 (2)谥号 (3)六部 (4)九州 (5)十二次 (6)太岁 (7)三公九卿 (8)二十八宿 6.繁简字对照表。(参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P627—630)

[A]爱愛 碍礙 袄襖

[B]罢罷 摆擺 办辦 板闆 帮幫 宝寶 报報 备備 笔筆 币幣 毕畢 毙斃 边邊 变變 标標 表錶 别彆 宾賓 卜蔔 补補

[C]才纔 参參 惨慘 蚕蠶 仓倉 层層 产產 搀攙 谗讒 馋饞 尝嘗 偿償 厂廠 长長 彻徹 陈陳 尘塵 衬襯 惩懲 迟遲 齿齒 冲衝 虫蟲 丑醜 筹籌 处

處 触觸 出 础礎 刍芻 疮瘡 辞辭 从從 聪聰 丛叢 窜竄 [D]达達 带帶 担擔 胆膽 单單 当當 档檔 党黨 导導 灯燈 邓鄧 敌敵 籴糴 递遞 淀澱 点點 电電 垫墊 冬鼕 东東 冻凍 栋棟 动動 斗鬭 独獨 断斷 对對 队隊 吨噸 夺奪 堕墮

18

[E]恶惡噁 尔爾 儿兒

[F]发發 范範 矾礬 飞飛 奋奮 粪糞 坟墳 丰豐 风風 凤鳳 妇婦 复複 麸麩 肤膚

[G]盖蓋 干幹 赶趕 个個 巩鞏 沟溝 构構 购購 谷穀 顾顧 刮颳 关關 观觀 广廣 归歸 龟龜 柜櫃 过過 国國

[H]汉漢 号號 轰轟 后後 护護 壶壺 沪滬 画畫 划劃 华華 怀懷 坏壞 欢歡 环環 还還 会會 秽穢 汇匯彙 伙夥 获穫獲

[J]几幾 机機 击擊 际際 剂劑 济濟 挤擠 积積 鸡雞 饥饑 极極 继繼 家家 价價 夹夾 艰艱 荐薦 坚堅 歼殲 监監 茧繭 舰艦 鉴鑒 拣揀 姜薑 将將 奖獎 浆漿 桨槳 酱醬 讲講 胶膠 借借 阶階 节節 疖癤 洁潔 尽盡儘 紧緊 仅僅 进進 烬燼

[K]开開 克剋 垦墾 夸誇 块塊 矿礦 亏虧 困睏 扩擴

[L]腊臘 蜡蠟 来來 兰蘭 拦攔 栏欄 烂爛 劳勞 痨癆 乐樂 类類 累累 垒壘 里裏 礼禮 丽麗 厉厲 励勵 离離 历曆歷 隶隸 俩倆 帘簾 联聯 恋戀 怜憐 炼煉 粮糧 两兩 辆輛 了了 疗療 辽遼 猎獵 临臨 邻鄰 灵靈 龄齡 岭嶺 刘劉 浏瀏 龙龍 楼樓 娄婁 录錄 陆陸 虏虜 卤鹵滷 卢盧 庐廬 泸

瀘 芦蘆 炉爐 乱亂 罗羅 屡屢 滤濾 驴驢 [M]迈邁 买買 卖賣 麦麥 蛮蠻 么麼 霉黴 蒙濛 懞曚 梦夢 面麵 弥彌 庙廟 灭滅 蔑衊 亩畝

[N]难難 恼惱 脑腦 拟擬 酿釀 镊鑷 宁寧 农農 [O]欧歐

[P]盘盤 辟辟 苹蘋 凭憑 朴樸 扑撲

[Q]齐齊 气氣 启啟 岂豈 千韆 迁遷 签簽 牵牽 墙牆墻 蔷薔 枪槍 乔喬 壳殼 窍竅 窃竊 亲親 寝寢 庆慶 穷窮 琼瓊 秋鞦 区區 趋趨 权權 权權 确確

[R]让讓 扰擾 热熱 认認 荣榮

[S]洒灑 伞傘 丧喪 扫掃 啬嗇 杀殺 晒曬 伤傷 舍舍 摄攝 沈瀋 审審 渗滲 声聲 胜勝 圣聖 绳繩 湿濕 适適 实實 势勢 师師 寿壽 兽獸 数數 术術 树樹 书書 帅帥 双雙 松鬆 苏蘇 肃肅 虽雖 随隨 岁歲 孙孫 [T]态態 台臺 摊攤 滩灘 瘫癱 坛壇 叹歎 誊謄 体體 条條 粜糶 铁鐵 听聽 厅廳 头頭 图圖 团團

[W]袜襪 洼窪 万萬 弯彎 网網 为為 伪偽 韦韋 卫衛 稳穩 务務 无無 雾霧

[X]牺犧 系係繫 戏戲 习習 吓嚇 虾蝦 献獻 咸鹹 显顯 宪憲 县縣 向嚮 响響 乡鄉 协協 写寫 胁脅 泻瀉 亵褻 衅釁 兴興 选選 旋鉉 悬懸 学學 寻尋 逊遜

[Y]压壓 亚亞 哑啞 艳艶 严嚴 盐鹽 厌厭 养養 痒癢 样樣 阳陽 尧堯 钥鑰 药藥 叶葉 爷爺 业業 医醫 义義 仪儀 艺藝 亿億 忆憶 隐隱 阴陰 蝇

19

蠅 应應 营營 拥擁 佣傭 踊踴 痈癰 优優 犹猶 邮郵 忧憂 余餘 御禦 吁籲 郁鬱 与與 誉譽 屿嶼 远遠 园園 跃躍 云雲 运運 酝醞

[Z] 杂雜 脏髒 灶灶 凿鑿 枣棗 斋齋 战戰 毡氈 赵趙 这這 折摺 征徵 症癥 郑鄭 只祇隻 帜幟 职職 致緻 制製 执執 滞滯 质質 种種 众眾 钟鐘锺 肿腫 昼晝 朱硃 筑築 烛燭 专專 庄莊 壮壯 装裝 妆妝 状狀 桩樁 准準 浊濁 总總 纵縱 钻鑽

7.精读文选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郑伯克段于鄢、鞍之战、齐桓公伐楚、燕昭王求士、韩信破赵之战、论贵粟疏、报任安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小国寡民、许行、天论、五蠹、哀郢、别赋、七月

六、考试题型

1.填空题(约20%) 2.选择题(单选)(约20%) 3.释词题(15%,出自精读文选)

4.分析题(22%) 5.标点与翻译题(23%)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q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