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6-30 18: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连云港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根据《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连云港市“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总体要求、发展重点、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市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125亿元(新口径),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2%。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产值分别达到456.9亿元、296.4亿元、183.4亿元,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

- 1 -

业规模逐步扩大。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由1.17%提高到1.71%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1%提高到52.1%左右;重大新药创制、T800高强高模碳纤维、6兆瓦风电机组及叶片、IGCC关键技术及装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市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6家企业荣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占苏北五市获奖数的86%;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列全省第一。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正大天晴、恒瑞医药、豪森医药和康缘药业分别位列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第17、19、23、40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29、13、19、9位;我市环氧模塑料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建成国内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产量占全国80%以上,压电石英晶体产量占全国60%以上;拥有亚洲最大的风电装备基地;拥有国家火炬连云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各类载体上集聚了6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形成了一批产值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

(二)面临形势。

- 2 -

“十三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从国际来看,“十三五”是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演进,以基因组学和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加速发展,生物新经济的曙光初现,纳米材料、3D打印、机器人、智能制造、空天海洋工程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全球气候变化促使绿色、低碳、环保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战略发展方向,数字创意不断创新、引领消费新模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都在利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和新技术革命孕育的新机遇,加快部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竞争由此愈演愈热。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矛盾仍将存在,欧美发达国家加速“去杠杆化”和“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产业同构竞争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较大压力。

从国内来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

- 3 -

速,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市场空间广阔。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既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不适应我省新旧动力加快转换、结构加快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若干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从我市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我市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节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和发展空间。但也要看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整

- 4 -

体创新能力还比较低,创新性人才较为匮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布局不够集中,地区间无序竞争较为严重,产业配套服务不够丰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以及产业层次不高、附加值低、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期间,需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新经济的总体要求,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重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构筑集聚集约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创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新生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全面融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和创新网络,培育发展新动能。紧抓“一带一路”、加快发展壮大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

- 5 -

造等优势产业和近年来强势崛起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海洋等新兴产业,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港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前瞻布局原则。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连云港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和重点产业的布局,加快培育和实施符合我市产业基础及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增长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

2、市场主导原则。更好的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等方式,着力营造环境、培育需求,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合理布局原则。当前,我市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过分散,空间布局重复化严重,不仅导致资源配置不能合理配置,也为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当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发展基础和特色,在新一轮培育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

4、创新驱动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产业的发展方向,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着力培育

- 6 -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5、高端引领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瞄准全球科技前沿,聚焦发展重点,着眼长远竞争力,对重要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导产业,引领产业发展。围绕重大需求,在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行业形成一批支柱产业,推动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连云港市自身的特色和招牌。

6、集聚集约原则。坚持集约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要素、资源、人才等有效集聚和供给,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形成创新经济集群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全市范围内重点产业的聚集发展。

7、开放融合原则。坚持将把开放融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路径。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推动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和标准国际化应用,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全球配置,构建开放发展新体系。

8、绿色低碳原则。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节能环保技

- 7 -

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连云港成为综合实力国内前列、若干领域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力量。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十三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倍增目标,即产值突破2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提升到25%;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千亿级规模的龙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发展成为四百亿级规模的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海洋产业等产业产值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个,建设创新产业园区10个,超百亿龙头企业(集团)10家;建设国内一流的重大科技平台载体20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

发展生态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有效破除战略新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产业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逐

- 8 -

步形成,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基本建立。

三、发展重点 (一)大健康产业。

以国家火炬计划新医药产业基地、江苏连云港医药科技产业园、江苏省新技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医药产业)、新医药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等为载体,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在继续发展药品业和医疗器械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及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动医药企业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服务和产品销售模式,将连云港市从国内创新药物引领区发展为“防—治—养”一体化的大健康产业高地。

1、生物制药。重点发展生物药物的长效修饰新技术,建立分枝型聚乙二醇修饰剂产业化生产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多肽和蛋白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重点发展生物药物长效制剂新技术,完成贮库型长效注射剂、长效注射微球两项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建立多肽类、蛋白类贮库型长效注射剂的体外评价体系;重点发展长效生物药物质量研究新技术,建立活性聚乙二醇质量评价体系、长效多肽及蛋白药物修饰位点分析技术、长效生物药物结构确证评价技术、生物药长效制剂体外释放评价体系;重点发展从靶点评估及选择,重组DNA生

- 9 -

产细胞株(或菌株)的构建,细胞株(或菌株)的发酵培养,蛋白质分离纯化,一直到生物药制剂的相关技术。

2、现代中药。重点发展中药数字化提取精制技术,创新集成先进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和过程分析技术(PAT),实现中药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重点发展中药化学基础与分离工程技术,集成色谱分离、分析及化学表征技术,建立中药组分/成分标准化、高通量、系统性分离技术与方法,开展企业中药大品种的物质基础研究,构建化学成分数据库及物质资源库,实现基于色谱技术的高纯度生物医药原料药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的产业化应用。重点开展源于经典名方的传统中药、源于临床确有疗效的验方、源于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的功效物质明确的现代中药、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中药配方颗粒与标准提取物的生产制造的开发。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功效相关质量控制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功效成分发现及其对整体功效贡献度研究的方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元功效成分质量控制与生产实际深度结合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完全符合“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的药品属性的质量控制。鼓励中药企业健全和完善中药种植、研发、质控、管理等体系,进行跨业发展,向日化、保健、健康评估等相关行业延伸,构建新的复合产业。

3、小分子药物。针对重大常见疾病的防治需求,提升化学创新药发展水平,推动化学创新药向“改良

- 10 -

型新药”、“创新药”研发模式转变,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肝炎、感染性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常见疾病的临床需求,加快大品种药物的市场开发和规模扩大,加强小分子药物和精准治疗、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的攻关。重点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核心技术。

4、先进医疗设备及医用材料。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在诊断及治疗设备、数字化设备以及生化、分析、检验设备、实验室设备领域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形成行业影响力。加快发展适用于基层的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康复仪器;推进生物实验室灭菌装置、社区医院用小型灭菌装置、数字化膀胱容量压力功能评定训练装置、平衡功能与康复评定训练系统、数字化肌电诊疗仪器等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研究药物释放系统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发展间充质干细胞、人工皮肤、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组织工程神经、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和高档医学敷料等技术与产品。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

5、生物技术及产品。围绕有效降低传统化工过程能耗和污染需求,以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工业用高效生物催化剂制备技术,重点突破微生物代谢调控与优化等关键技术,做好传统酒精产业技术升级和

- 11 -

乙醇后道产品加工深加工;支持开发应用生物绿色工艺,加强与生物制造相关联的基础科研和过程工业技术研究,重点攻关合成生物学、工业酶催化和生物分离及生物技术装备等核心技术,提高生物绿色工艺在化工、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培育形成单体制备、高分子聚合、材料加工、产品应用等发酵工程产业链。加强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推进有机废弃物腐熟剂、污水高效处理菌剂、污泥减量化菌剂等生物环保产品的产业化。

6、海洋生物医药。依托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一批海洋生物产学研平台,利用连云港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加大海洋微生物新药筛选与开发、海洋植物药物中间体制备与改造、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合成研究,进一步研究开发海洋药物的技术过程及系列产品,加速海洋药物开发技术及成果的产业化。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为重点发展领域,着力引进一批高端优质海洋特色项目,把连云港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和创新优势。

7、医药电子商务。抓住“医药分家”的改革机遇,大力推进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医药商业企业电商化,重构医药零售行业生态。促进医药企业销售渠道向电商拓展,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发电商渠道,或者自建网络销售平台。鼓励企业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的B2B、B2C、O2O模式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推进医疗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建设,积极

- 12 -

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分析药品销售过程积累销售管理数据、内部销售和财务数据、医生客户数据、病人病历数据和经济学数据,帮助医药企业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营销”。

8、保健养生产品。鼓励和培育企业的新型健康产品开发,加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及诊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健康产品的研究,积极为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健康产品。大力发展健康状态辨识技术、健康管理及亚健康状态干预技术。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向诊断、治疗、检验、剖析、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功用方面延伸,加快研发生产家庭理疗保健器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等;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推进老龄用品的研发制造。

9、健康服务业。发挥连云港市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引进国内外优质健康服务资源,重点发展医疗服务、疗养康复、养生健身、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立足地区、辐射全国的健康服务业。提升医疗服务层次水平,发展精细化、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形式多样的特需医疗服务;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健康养老快速推进;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手段,推动健康管理全面展开;促进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二)新材料产业。

以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

- 13 -

硅材料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备与装备、高性能金属非金属新材料为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技术,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加快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战略性产品,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使连云港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1、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备与装备。跟踪世界技术潮流,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高强高模型聚酰亚胺纤维、聚酰亚胺纸、氨纶弹性纤维聚合体、高强度碳纤维和高模石墨纤维、新型超高子分量聚乙烯纤维等制备技术,重点突破纤维增强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关键技术、快速制备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技术,开发成套绿色生产工艺及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等,加快建设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

2、高性能金属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循环钢铁等冶金新技术及以提高产品性能为目标的钢铁TMCP新技术;重点发展热端合金材料;重点发展有机硅新技术、晶体制备技术、新型建材等。

3、航空航天材料。重点突破特殊电磁性能超材料、芳纶IV、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制高性能增强纤维、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涂层材

- 14 -

料、无机铝硅酸盐航空透明件材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高温合金材料、高端轻质高强度金属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产品。推进新材料在元器件、机身构件、天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上的应用。

4、石墨烯材料。以连云港正道新能源产业园为基础,大力引进石墨烯研发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电子材料、散热材料、生物医学、军工等领域的石墨烯材料研发和生产,重点突破石墨烯在电池电极和制备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整合石墨烯研发和制备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打造石墨烯产业集群。

5、大直径硅片。鼓励硅片企业开展8英寸及以上单晶和多晶硅片生产技术研发,加强硅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和环保控制,努力提高硅片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三)新能源产业。

以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及装备、碳基清洁能源关键技术及装备、新兴能源应用技术及装备等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应用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加快建设连云港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国内有重要地位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与服务基地。

1、风力发电技术、装备与服务。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围绕风电机组、风力叶

- 15 -

1、高效节能。以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和节能服务等为重点,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支持节能服务业做强做大,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重点围绕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新型节能电机等重点领域,攻克低品位余热利用、高效换热、燃烧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鼓励高效储能装备、锅炉排烟潜热回收装备等重点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鼓励跨行业整合高能耗企业实施能量系统优化,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行数字化监控。建筑节能重点开展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以及高效智能家电、制冷、高效节能照明、办公终端用能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低碳交通重点推动高效节能运输工具、制动能量回馈系统、数字化岸电系统,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先进节能技术创新,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节能服务方面着力健全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强化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模式,研究制定节能量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领跑者”制度,探索融资租赁、节能服务超市等新型业态。

2、先进环保。加快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

- 21 -

形成成套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能力,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发展湿式静电除尘器、高效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余热利用高效低温电除尘器、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净化装备、工业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装备、重型柴油车尾气净化装备、船舶柴油机脱硫脱硝装备等先进成套装备。水污染防治重点发展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高效低耗智能化生活污水处理装备、重金属废水处理装备、节能型高效污泥安全处置装备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固体废物处理重点发展垃圾分选装备、垃圾渗滤液处理装备、生活垃圾焚烧尾气净化等先进技术装备。环境生态处理与修复重点发展地下水修复技术装备、土壤修复装备等先进设备。大力推广便携式现场快速测定仪及预警仪器、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等监控设备示范应用。加强环保服务发展,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大数据,建立环保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卫星、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高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试点,推广合同环境服务,促进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创新环境服务模式。 3、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城市矿产开发、工业固废和农林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夯实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工业固废回收综合利用重点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电器电子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发精细分离、自动分拣、高

- 22 -

效提纯以及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高值化回收利用技术与成套装备,推动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广示范工程建设。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林木“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杆还田、生物培养基、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物资源化利用,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城市矿产开发重点加快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的资源化深度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再生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及装备产业化,构建覆盖城乡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立城市矿山资源循环经济生态链。再制造重点围绕着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利用,着力攻克关键技术,推动智能化纳米复合再制造设备、自动化再制造成形加工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实现装备再制造加工一体化。

4、节能环保产品。重点发展以LED为代表的高效、绿色照明产品,发展太阳能高效利用设备;重点研究碳纤维系列加热产品、光波管、冷反射定向照明卤钨灯、单端高压气体放电灯、小功率绿色节能高效气体放电灯、高效节能投影光源、太阳能草坪灯,以及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芯片制备及封装、白光稀土发光材料,开发半导体照明新产品等。重点发展以纳米溶胶法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动车催化系

- 23 -

统用先进纳米储氧材料。

5、节能环保技术。依托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运用IGCC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发展污水水处理技术及产品,研究工业、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产品,推广农村面源治理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水污染处理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处置技术和装备、建筑节能技术和装备、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噪声防治技术与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等;加大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广电子废物、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6、节能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门类。积极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大力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扶持环境咨询服务企业。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构建万物互

- 24 -

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软件服务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创意产业、智慧港口与物流产业、“智慧连云港”建设为重点,以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为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围绕硅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围绕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发展片式化、微型化,多功能的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绿色电源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片式半导体器件和大电流、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化的新型电子器件,开发高精度、高可靠电子功能模块。重点支持大尺寸芯片研发和制造,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软件服务。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加快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库系统和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中间件,支持面向网络协同优化的办公软件等通用应用软件的发展,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支持开源社区的发展,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的操作系统研发和应用。加强主动防护技术、密码技术、保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础产品、网络与边界

- 25 -

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推动安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3、大数据。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开共享和应用拓展,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安全保障,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统筹布局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推动建立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建立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数据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鼓励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支持发展数据制片、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模式新业态。

4、云计算。围绕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弹性计算、资源监控管理与调度、安全控制管理、艾字节级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中心绿色节能、虚拟整合等关键技术。支持基于海量终端接入、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IaaS、PaaS、SaaS服务产品,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桌面云计算系统、分布式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云计算基础软件,应用于云基础设施和云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及SaaS相关应用软件。加大低能耗芯片、高性能

- 26 -

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等核心云基础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开发支撑云计算应用的新型终端产品及配套产品。建设一批通用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推进专有云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一批面向专有云建设需求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大力发展公共云计算服务,建立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产业链,形成完善的云计算公共支撑体系。

5、创意产业。开发数字动漫、网络游戏和手机数字产品,构建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开发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以杰瑞创意产业园和市科创城为平台引进创意企业,吸引各类人才来投资创业。

6、智慧港口与物流。整合“一体两翼”港口资源,重点推进岸电技术、港口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开发和应用港口物流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装卸与智能仓储技术、物流过程可视化技术、物流业务协同技术、港口吞吐能力优化与仿真技术等,建立智能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围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建设亚欧大陆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产业园,规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领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集约发展。

7、智慧连云港。加强基础网络建设,依托政府大数据资源,大力推进“智慧连云港”项目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发展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各类新型服务模式,大力促进互联网金融、互联

- 27 -

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等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建设。“智慧连云港”建设不仅将极大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显著带动作用,并对连云港市创建知识型社会、孕育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8、电子商务。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引导连云港市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发展B2B、B2C、O2O、C2B等电商模式。利用连云港市欧亚大陆桥起点、港口物流、保税仓等资源,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品B2B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消费品B2C电子商务跨境业务。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培训、代运营、快递物流、业务咨询等服务性企业,规划建设连云港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商集聚区。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将连云港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华东地区集跨境电商、保税仓储、智能物流、跨境金融支付为一体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集聚高地。

9、信息服务。 加快发展以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平台运营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以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加快发展信息化规划咨询、

- 28 -

信息技术治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等信息技术管理咨询和测试检验服务。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领域为重点,发展平台运营服务,培育一批骨干平台服务企业。

10、人工智能。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培育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动类脑研究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快文本、语音、图像、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支撑起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七)海洋产业。

充分利用自身海洋资源优势,以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上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现代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为重点,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引进,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发展和巩固

- 29 -

海洋经济在连云港市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争创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科研基地建设。促进海洋服务业与海洋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各产业间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营边界,实现海洋各产业、各环节的连通,创新新兴业态。

1、海水养殖。以海水育苗、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大力引进推扩新品种、新技术。推扩筏式吊养、工厂化养殖等新技术,使连云港市海洋开发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迈进。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由一般加工向海洋食品、海洋生化、海洋药物等行业延伸,提高海洋渔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2、海洋生物。打造以“育种-高效养殖-加工-废弃物活性物质提取-保健品-创新药物-新材料”为体系的产业链。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优质种苗、海洋生物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海洋生物技术产品。

3、海洋化工。重点推动总投资1.13亿元的金桥利海化工氯化亚砜项目建成达效;继续壮大益海(连云港)盐化科技产业园,总投资200亿元的益海盐化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主要包括脂肪胺、热电、AKD、碳酰系列、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二聚酸、癸二酸等项目, 建成后主要生产盐化、油化产业链中的氯碱、表面活性剂、树脂、脂肪酸酯等系列化工产品。

- 30 -

4、海上风电。依托连云港风电设备制造优势,在灌云县燕尾港的连云港首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基础上,积极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海上风电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国外技术先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合资企业,提升高效大容量风电机组和整机研发设计能力,建立优质的海上风电服务体系。鼓励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等企业发展海上风电工程总承包业务。不断拓展风电应用领域,推进风电在海水淡化、有色冶金、氯碱产业、规模化制氢、城市供热和制冷、电动车、绿色采矿等产业的“非并网风电”应用项目。

5、海工装备制造。推进船舶企业间的合作或兼并重组,提升连云港市造船产业集中度,扩大造船品种,提高企业竞争力。引导造船业加强与航运企业合作,以市场导向优化产能结构。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船舶燃油效率和环保水平,实现产品升级。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技术,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种船和小型海洋工程船,发展内河航运船舶。重点打造特种船舶产业园,使其成为全国沿海中小型特种船舶修、造、拆基地;推动与海上风电项目配套相关海工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海上风电设备、海洋作业平台等装备制造集中区。

6、现代海洋服务。着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文化业、涉海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加速转

- 31 -

变,提升蓝色经济质量。 四、重点工程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重点工程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基础,继续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一流的产业创新园区,扶持一批具有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的重点企业,为推动连云港市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合理全市资源配置,明确区县产业发展方向。

依托各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意愿,通过合理产业规划布局,明确各区县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化,从而推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1、开发区。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其中,大健康产业应形成新医药、医疗器械、养生保健产品、健康服务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态势;新材料产业重点打造高性能纤维材料、航空航天和石墨烯三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以风电设备为基础,加大海上风电、碳基清洁能源和能源服务业发展力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建设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基地,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发区及全市各产业中的应用。

2、海州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应在延伸大型装备制造业产

- 32 -

业链的同时,着力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小分子药物、医药电子商务、健康服务业;新材料产业以环氧模塑料为重点;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重发展行业信息系统开发、物联网、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等内容。

3、连云区。以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大健康为重点发展。其中,海洋产业以水产养殖、海洋化工、海洋旅游为主要发展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连云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主要发展健康服务业,依靠连云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医疗服务、疗养康复、养生健身、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

4、赣榆区。重点发展海洋产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以水产养殖、乙醇产业、海洋生物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为发展重点领域,着力打造综合性的海洋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主要合理发展光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发展太阳能高效利用设备研发、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等、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领域。

5、东海县。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中,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硅微粉新材料、新型石英玻璃原

- 33 -

料、石英玻璃管新材料、压电晶体新材料、金红石深加工新材料、蛇纹石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研究开发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采暖、光伏电池生产主辅材及组件、太阳能光电照明等技术和应用产品,以及重点开发纤维素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研究碳纤维系列加热产品、光波管、冷反射定向照明卤钨灯、单端高压气体放电灯、小功率绿色节能高效气体放电灯、高效节能投影光源、太阳能草坪灯,以及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芯片制备及封装、白光稀土发光材料,开发半导体照明新产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支持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绿色电源的开发与产业化。

6、灌云县。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其中,新材料产业主要以LED生产与研发、稀土复合致光材料为突破。海洋产业主要发展海上风电、海水养殖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种船舶修造以及与海上风电项目配套的海工装备制造,打造海上风电设备、海洋作业平台等装备制造集中区,打造特种船舶产业园;推动旋耕机产业集群由要素集聚型集群向价值链集聚型和创新体系集聚型发展,发展旋耕机服务型企业,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

- 34 -

7、灌南县。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开发聚合物光伏电池的关键材料-聚噻吩衍生物给体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利用灌南县沂河淌流域丰富的风能资源进行发电;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通过秸秆锅炉及汽轮发电机组进行生物质热发电。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低碳、氮,超低碳、氮等现代铁素体不锈钢;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系列耐热钢、耐磨钢、高性能弹性合金、烟气脱硫、废液处理、塑料焚烧用高温不锈耐酸钢、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用材料、电子信息用超薄铜带等新型冶金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农用机械产品,装载机及附件、叉车、吊车等机械设备,以及大型数显数控系列压铸机、数控实时全自动系列压铸机等新型压铸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水污染处理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处置技术和装备、建筑节能技术和装备、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和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等。。

8、徐圩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装备、石油炼化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装备制造,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打造五大基地,即新一代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先进工业节能装备制造基地、环保功能新材料生产基地、节能环保出口装备生产基地、特色资源循环生产基地;建设一院四

- 35 -

中心,即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中心、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中心、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中心、节能环保产业融资中心。

9、高新区。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构建医药研发、医药医疗、远程诊断和健康服务、康复养老、休闲疗养、功能食品等大健康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等。

(二)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加快创新空间布局优化,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实现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平台、重点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1、加强创新研究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建设,研制并建成我国第一座IGCC、联产、CO2近零排放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的研发及工程研究设施,成为国家级能源研究单元和清洁能源国际对话的窗口。加快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使其成为国内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影响的研发机构。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培育压电

- 36 -

晶体材料、硅微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0个以上校企结合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各产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平台建设。

2、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普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支持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行业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加强工程化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制造业企业建有研发平台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企业科技平台总数突破300家。

3、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文献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和行业共性技术转化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和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专利转化交易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高新区功能提升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新药创制、新能源、硅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全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达25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基础条

- 37 -

件平台支撑体系。

(三)加大优势产业集聚,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打破地域界限,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并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产品技术创新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大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大健康产业集群。以国家火炬计划新医药产业基地和江苏连云港医药科技产业园为产业集聚载体,以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德源药业、正大天晴等医药龙头企业为产业牵引,围绕已形成的新医药产品群,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先进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等四大产品群,积极发展保健养生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大力推进医药电子商务和医疗大数据服务业的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建成产业结构完整、门类发展齐全、产业体系生态化、产值超1000亿元的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生态集群,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2、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和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现有技术基础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拓展产业应用空间,延长产业链,重点建设高性能纤维、化工新

- 38 -

材料、硅类材料、光伏晶体硅等四个特色产业链,积极打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6个特色产业群。同时,探索建立新材料产业联盟,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大力扶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在“十三五”期末,将连云港建设成为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服务现代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产值规模超400亿元。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软件服务业、创意产业、大数据与云计算为核心,大力推动智慧港口与物流产业、“智慧连云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利用连云港市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抓住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契机,着力从先进城市引进网络通信设备、软件研发、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各类信息技术企业,并制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连云港集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三次产业和各级社会的应用,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到“十三五”期末,努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为连云港市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壮大的核心驱动力,建设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海州区“国家火炬连云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开发区亚洲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国家大力振兴装备

- 39 -

制造业的有利时机,围绕骨干企业,以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大型机械装备、新型消费电子设备、精密机械设备、智能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通过发展配套中小型企业,引进一批关联性强、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项目;推进数字化智能车间建设,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创建一批智能车间,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将连云港市打造成具有特色化和高端化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5、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协同创新为驱动,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和企业引进等方式,重点发展风电制造、太阳能热利用、核能应用等三个特色产业群,加大生物质能产业培育力度,构筑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集群。

6、海洋产业集群。依托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在原有海水育苗和养殖业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上风电、海工装备制造等为产业,建设水产品深加工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洋化工基地、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形成生态化、专业化、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科技海洋产业集聚高地。

(四)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加快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进一步扩大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p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