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笔记

更新时间:2023-04-25 00: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B.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C.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4.(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5.(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6.(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7.(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8.(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9.(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

B: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10.(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11.(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12.(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13.(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14.(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5.(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16.(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7.(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4.(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5.(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6.(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7.(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8.(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9.(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10.(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11.(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1.(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3.(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4.(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5.(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4.(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5.(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6.(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7.(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8.(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9.(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13.(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14.(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A.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C.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D.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16.(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

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7.(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18.(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A.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B.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1.(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22.(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23.(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

A.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B.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

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C.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

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24.(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5.(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6.(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27.(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C.类主体三种形式。

28.(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A.客观性、B.对象性C.社会历史性。

29.(多选)实践具有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30(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物质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3.(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4.(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5.(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C.本

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6.(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8.(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3.(单选)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多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7.(多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B.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8.(多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A.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

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单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24.(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

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

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5.(单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26.(单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

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

承的态度。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31.(单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32.(单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2.(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4.(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

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C.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

高。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5.(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6.(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7.(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

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8.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9.(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12.(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13.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4.(单选)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15.(单选)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

1. 一、(单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2.(单选)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3.(多选)感性认识分为A.感觉、B.知觉、C.表象、三种形式。

4.(单选)理性认识包括①概念、②判断、③推理、三种形式。

5.(多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6.(多选)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认根源。

7.(多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A,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B,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8.二、(单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9.(单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2.(单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多选)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A.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如在我国古代有人提了“以

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3.(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

4.(单选)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5.(多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在:A.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满足人的需要;B.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6.(多选)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真理具有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 一、(单选)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单选)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与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3.(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单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5.(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6.(单选)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河间献王传》,文中写道:河间献王“修书好古,实事求是。”

7.(单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

1.(单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

2.(多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3.

(多选)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

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7.(多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生产方式或生

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B.生产方式或

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

基础;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8.(单选)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9.(多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

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会意识形式的发展发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C.(单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

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10.(多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

12.(单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3.(多选)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C.产品的分配方式。

14.(多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5.(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

17.(多选)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

19.(单选)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0.(单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

21.(多选)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有: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2.(多选)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3.(单选)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单选)“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果,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面的‘合力’造成的。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6.(多选)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27.(单选)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单选)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单选)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9.(单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10.(单选)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都不能算社会革命。只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才是社会革命。

11.(单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12.(多选)社会革命有多种类型。主要有: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设主阶级的革命;

c.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

d.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e.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

f.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

13.(单选)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

16.(单选)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17.(单选)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8.(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9.(多选)我国当前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有:A.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C.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D.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20.(多选)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根本特性: A.文化的创造性、

B.文化的自由性、

C.文化的兼容性。

21.(多选)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文化具有信息功能;

B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C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D文化具有认识功能。

22.(多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

律,D.提倡多样化。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1.(单选)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4.(单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多选)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6.(单选)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7.(单选)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8.(单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多选)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0.(单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完旨。

11.(单选)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12.(多选)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3.(单选)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单选)“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15.(单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16.(单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单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9.(单选)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观点,是因为来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0.(单选)历史证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和无产阶级领袖的来出贡献分不开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单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6.(单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单选)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8.(单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9.(多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

A.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

B.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10.(单选)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其商品的个别小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但该商品仍能按其社会价值进行交换,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8.(单选)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单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多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B.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3.(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多选)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A.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B.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5.(多选)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

A.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7.(多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

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8.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

9.(单选)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

剩余价值。

10.(多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B,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

余价值率。

11.(单选)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2(单选)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

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13.(单选)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则M‘=4/4=100%.

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M’=6/4=150%.

14.(单选)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p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