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份试卷及答案)教育学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6 07: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学本科试卷一

一、选择题

1.教育问题是( ) A. 引人注目的教育现象 B.引人困惑的教育现象

C.亟待研究解决的教育现象

D.引人困惑亟待研究解决的教育现象 2. 影响教育理论研究深度的是( )

A.实践因素 B.文化因素 C.科学因素D.社会因素 3.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论语》 B.《理想国》 C.《学记》 D.《演说术原理》

4. 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模仿的是( ) A.生物起源论B. 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生产生活需要起源论 5. 教育的永恒是说( ) A.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

C.教育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 D.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占有

6.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 A.教育促进个人发展 B.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C.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D.教育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7. 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是( )特征

A.原始的教育形态 B.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C.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D.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形态 8. 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 )

A.现实因素B.先天因素C.后天因素 D.可能因素 9. 因材施教是人身心发展( )规律所制约

A.顺序性能 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 D.发展速度不平衡性 10.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根本制约作用( ) A.影响教育目的 B.决定教育的根本性质 C.教育受教育权 D.影响教育的领导权 11. 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进行总体设计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C.教育目标 D.教养规格 12.主张教育目的就根据人的个体需要来确定的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辩证统一论 13. 我国中小学是基础是指( )

A.做人基础 B.专业(职业)基础 C.民族素质基础 D.三者兼备 14. 课程的制约因素是( )

A.生产力、科技、文化 B.社会、知识、儿童 C.方针、目标、理论 D.传统、儿童、制度

15.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主张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叫( )

A.学科课程论 B.改造主义课程论 C.人本主义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6. 以纲要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是( )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教科书 17. 主张精选教材中典型事例组织的谓之( ) A.逻辑方式 B.心理方式C.折中方式 D.范例方式 18. 中小学教学中的“双基”是指( )

A.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B.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C.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D.基础知识基本素质

19. 教学过程不同于人类认识过程的最显著特点是( ) A.实践性、简捷性 B.发展性、间接性 C.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D.引导性、间接性

20. 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必要而特殊的储存阶段是( ) A.理解 B.巩固 C.运用 D.检查 2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是说( ) A.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主要学习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基础D.两者同样学习 22.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付诸实践的( ) A.中介 B.反映 C.运用 D.途径 23. “温故而知新”是(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巩固性 C.因材施教 D.可接受性 24. 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叫( )

A.教学手段 B.教学方式 C.教学形式 D.教具

25. 对原理、法则、公式、概念等进行说明、解释、论证是讲授法中( )方式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读

26. 提出有价值课题,提供必要条件让学生探索的叫(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27. 下列方法中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是( ) A.读书、讨论 B.谈话、演示 C.实验、实习 D.练习、研究

28. 以作业室代替传统教室,师生订立“学习公约”的形式叫( ) A.班级上课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特朗普制

29. 研究课的组成部分、顺序、时间分配的叫( ) A.课的类型 B.课的结构C.基本环节 D.课的步骤 30. 新授课的主要部分是(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C.讲授新课 D.小结、作业

31. 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叫( ) A.教学组织形式 B.班级上课制 C.教学环节 D.课的结构 32. 备课中设计教学,主要指( )

A. 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组织教材、确定教学活动 D.制定三种计划 33. 教学评价包含( )

A.评学、评教、评课程 B.学业成绩评价 C.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D.课程评价

34. 教学某一阶段或一门课程结束的评价叫(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35.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叫(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C.品德教育 D.心理教育 36. 守信、勤奋、自立、乐观、进取等是德育中(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品德教育 D.心理教育 37. 统一性、多端性是就德育过程的( )而言 A.心理要素B.内部动力C.外部源泉 D.形成历程 38. 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是( )原则内涵 A.从实际出发 B.整体性C.正面教育 D.主体自觉性 39. 重在晓之以理的是( )方法

A.说服 B.榜样、陶冶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40. 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是( )

A.献身教育 B.热爱学生C.团结互助 D.严于律己

二、判断题

1.学了教育学就会当教师。

2.“不愤不启”是启发式的思想。

3. “业精于勤”是说个人主观努力的作用。 4.教育活动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 5.启发式、注入式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6.教学方法是不断改变的。

7现场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补充。 8.国情教育是一成不变的。

9.“棒打出孝子”是古代教育的主要方法。 10.教师要有威信,对学生就得狠。

三、配对题

1.布卢姆 A.活动课程论 2.赞科夫 B.范例式 3.格赛尔 C.道尔顿制 4.涂尔干 D.并行性原则

5.克伯屈 E.《教学与发展》 6.瓦·根舍因 F.《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7.赫尔巴特 G.成熟决定论 8.维果茨基理论 H.社会本位论 9.帕克赫斯特 I.五段教学法 10.马卡连柯 J.“最近发展区”

四、案例分析(用教育原理,对下列案例作简要剖析。20分。)

1.下列教学案例中,教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成功课地贯彻了什么原则?正确处理了教学过程中什么关系?

保险丝不能用铜丝代替,这是常识,部分初中物理教材还特别加注了“千万不能代替??”的字样,以示重要。可是,笔者一次去学校听课,当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这一问

题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收音机、扩音机上的管状保险丝不是铜丝吗?电工还经常用十六股胶质线中的一股细铜丝,以一安培的容量来代替保险丝接入电路而确保安全??。”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表扬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问题的好学精神,??他接着便在课堂上进一步陈述:“保险丝——保险不保险,安全不安全,不在于用什么材料,而在于由材料性质和粗细决定的熔断电流。可以推断:在电路中,用铜丝替保险丝,只要符合熔断电流的范围,就照样安全。”

2.下列案例中,老师运用了什么方法?成功地贯彻了什么德育原则?

班里有一位女生,几次上课迟到,自习课上又不安心学习,多次跑出教室,老师和学生都纷纷向我反映,希望我严肃批评她。我了解她以前挨批评是“家常便饭”,似乎“习以为常”了,再严厉的教育她好像都不在乎。因此,我没有正面批评指责她,而是采取了“旁敲侧击”方法去教育、影响、触动她。一次我因公务上课迟到两分钟,走进教室便主动向学生检讨,较详细而深刻地分析此事的严重性。如果所有教师都迟到几分钟,那么全校同学要浪费多少时光!我向学生保证以后决不再出现类似现象,请大家监督,也请大家每天准时上下课。此后,那个女生果然不再迟到早退了。一天放晚学前,她来到办公室找我,主动承认了以前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一定准时到校离校,身教的效果在她身上体现出来了。

3.下列案例中,老师成功地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正确处理了教学过程中什么关系?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忽然一位迟到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入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礼,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的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4.分析下列案例中张老师贯彻或是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

“由于学校放学早于工作单位下班时间,某校初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处于自流状态,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及环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班主任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雷锋,爱集体’的宣传教育,并建议同学们放学后到校外找砖头为学校砌个花台,美化校园环境,谁找的砖头越多,张老师越给予表扬。没多久,花台砌成了,在此期间,学生打架斗殴及破坏公物情况没再发生,但外单位却来告状了,原来是学生到人家工地偷了砖头。”(5分)

五、论述题(20分)

1. 简述科教兴国。

2.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教师的能力结构。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学本科试卷二

一、选择题

1.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是( )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E.自然形态教育 2.给教育学提出研究课题的是( ) A.实践因素 B.文化因素 C.科学因素 D.社会因素 3.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论语》 B.《理想国》 C.《学记》 D.《演说术原理》 4.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本能的是(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生产生活需要起源论 5.教育的社会性是说( )

A.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 C.教育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D.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占有 6.教育的职能是( )

A.培养人的活动 B.促进个人发展 C.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7.学校教育形态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现代社会 8.个体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个体( ) A.对外部环境选择 B.对外部环境作用方式 C.对外部环境选择及作用方式 D.行为方式 9.循序渐进是人的身心发展( )规律所制约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发展速度不平衡性 10.社会生产力根本上( )

A.影响教育规模和速度 B.影响教育规格和结构 C.决定和推动教育发展 D.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

6.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C.活动 D.教育

7. 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8. ( )对教育的制约之一是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9.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 ) A.反映 B.核心C.依据 D.概括

10.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效性

11. 学生要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 ) A.教育界的主体 B.教育的客体 C.认识的客体 D.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12.马克思认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体育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C.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3. 重祖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形式教育说 D.实质教育说

14. ( ) 是国家对一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A.教科书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学大纲 15.教学中“双基”指的是( ) A.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B.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C.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D.基本知识、基础技能

16. 教学中应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教学具有( ) A.阶级性 B.教育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7. 课程的制约因素是( ) A.生产力、科技、文化 B.社会、知识、儿童 C.方针、目标、理论

D.传统、儿童、制度 18. 教学活动是指( ) A.教师教的活动 B.个别教学

C教加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19.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现象教学B.个别教学 C.复式教学 D.课堂教学 2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评定

21. 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2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叫

(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23. 学校的首要工作是( )教学原则 A.德育工作B.体育工作 C.教学工作 D.管理工作

24. 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 ) A. 学校的学科设置及要求 B.各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教学的周学时数及总学时数 D.各科教材后编、单、节、目

25. 教师要善于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村施教原则 26. “发现法”后倡导者是( ) A.布卢姆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洛克

27.教师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 ) A.教具 B.教案 C.教法 D.教态

28. 在同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几个教学任务的课叫( ) A.新授课 B.单一课 C.综合课 D.复式教学 29. 综合课的中心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巩固新教材D.讲授新教材

30.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

A.自我教育 B.活动和交往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1.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是( ) A.各科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班、团、队活动 D.课外活动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名话密切相关的德育方法是( )

A. 实际锻炼B.陶冶教育 C.榜样示范D.品德评价

33. 提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平等影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34. 说服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道德认识B.培养道德情感 C.训练道德意志D.引导道德行为

35.( )是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中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 A.组织 B.评价 C.反馈 D.总结 36. 旨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叫( )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 C.品德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37. 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是( )原则内涵。 A.从实际出发B.整体性 C.正面教育 D.主体自觉性

38.“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德育中( )方法 A.指导自我修养 B.陶冶 C.榜样示范 D.说服教育 39.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 ) A.直线上升 B.渐进 C.螺旋式前进 D.倒退

40. 教师对待同事的道德是( ) A.献身教育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D.严于律己 二、判断题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人身的施加影响的活动。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对成人的摹仿。 3.教育的程度,年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4.教育目的就是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计。

5.教师在学生中应强调权威作用。 6.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 7.教学与智育两者的任务是相同的。 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9.教育有德,但无定法。 10.知识就是美德。 三、配对题

1.《学记》 A.《林哈德与葛骂德》 2.杨贤江 B.教育无目的论 3.布鲁纳 C.社会即学校 4.卢 梭 D.产婆术 5.洛 克 E.有教无类 6.孔 子 F.《爱弥儿》 7.苏格拉底 G.《教育温话》 8.裴斯泰洛齐 H.课程结构论 9.杜 威 I.《新教育大纲》 10. 陶行知 J.教学相

四、案例分析(用指定原理,对下列案例作简要剖析。20分。)

1. 下面是丁教师的一个数学片段:

某生作文常不及格,一次一篇不满500字的作文有几个稍微用得象样的词语,老师在全班加以表扬,并打70分,该生对作文有了热情,于是老师从表扬词语开始,进而表扬该生作文的句子,段落直到肯定整篇作文,并将其成功的作文贴在班上,让同学评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更加努力。后来该生分别在校、区、市作文竞赛中获奖,他的作文进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劳动了全班同学,请分析丁老师教学成功的原因。

2.张三是初二语文教师,最近他发现有学生常在课上做小动作,影响学习。初步调查,他发现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教学要求,完成习题后,无事可做;另一些学生却听不懂。习题不会做,干脆就玩。请你分析一下,张老师忽略了什么教学原则?请告诉他应如何做。 3.请用教师劳动的特点分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4.下列做法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

某班主任为了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把学生按成绩好差分成A、B、C、D四组,A、B组坐中间,C组生两边,D组生在后面加座上,希望通过等级制班级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结果并不理想,反而使学生物以类聚,班风越来越差。 五、论述题(每题10分,20%)

1、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2、联系当前实际谈谈德育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学本科试卷七

一、选择题

1.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 《大学》 B.《力学篇》 C.《论语》 D.《学记》 2. 普通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

A.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C.学校教育D.自然形态教育 3. 教育是一种( )

A.生物现象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4. 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 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 5. 教育的社会性是说( )

A.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 C.教育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D.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占有 6. 教育的职能是( )

A.培养人的活动 B.促进个人发展 C.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7. 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 ) A.教育根本性质、方向 B.教育目的 C.教育根本途径、原则 D.教育规律 8.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制约作用 B.能动作用 C.只起促进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9. 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科文化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10.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辩证统一论 11.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的是( )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辩证统一论 12.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儿童的自由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履行主义课程论 C人本主义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3. 作为办学基本纲领和依据的是(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pk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