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17: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有效途径的思考

东坝中心 小学 王 玲

[内容摘要] 农村学校 校园文化的贫乏是普遍现象,但农村中小学也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村教育资源, 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我们充分 有效 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从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对影响学生的 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具体操作,加强学校 物质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 校园文化 途径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 我们必须下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存在其特殊性,在现阶段,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与资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像城市学校那么丰富多彩, 我们会从身边、媒体、报纸等多处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简单的来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资金短缺,投入不够,是导致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

校舍设施和设备添置经费来源 紧张,使得一些物质文化跟不上。 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乡村 有的 学校在危房里上课; 个别 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 等。

2、 生源及 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城乡教育差距在扩大。

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是的人的文化建设。要有一批人努力去改变、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而农村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 ? 而农村教育水平低, 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条件的也逐级向上流动, 农村相当部分学生厌学 , 这些因素造成非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差 。

3、学校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不能使师生内化为一种精神文化,行为往往与制度相矛盾,关系学在学校还是起着很的作用,学生看老师,教师看中层,中层看校长 。

4、学校办学理念的混乱也造成了校园文化的混乱。(1)学校办学理念跟风走。没有形成特色。应试教育,就拼命的学习,流行素质教育,唱歌、跳舞成了展示的主流;接着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课堂上,学生说的都成为了变 的有道理了。( 2)理念落后, 墨守成规,

不能创新。多少年来都是沿用以前的制度,规划,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与时俱进,校园文化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更需要创新,没有良好的规划,校园文化没有生机,这样就使得学校办学无特色,发展缺乏生命力,校内无生机与活力,师生无动力.。(3) 校园文化没有延续性,发展性,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文化理念。使得师生无法适应这种大的调整,原地打转现象较为严重。

是不是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呢 ?

与城市中小学相比,乡村教育贫困是最大问题,所以校园文化的贫乏是普遍现象 , 但是,学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不因为农村和城市背景的改变而改变,农村中小学 也 拥有丰富 而独特 的农村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育资源。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然首先要从加大投入做起,同时,改变可以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一所学校,操场上长满了杂草,这并不是因为贫困造成的,除掉杂草有何难呢?可能是心里已经没有了改变的冲动与意识。所以对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更需要有一种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心态,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做一件就算一件的态度,我们既需要大的改变,也需要每一个个人的责任 . ? 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 无能为力 的 。

根据学校的实际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力.人力.物力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作为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规划,强化管理。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在仅有的资金中能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是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所以也要争取全社会参与,共同育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统一的主题,有自己的特色,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 包括 校内对学生施加影响 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文化因素,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我们农村学校, 可以 从以 下几条途径具体的操作,发展农村学校校园文化:

一 、 加强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形态的。 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为此, 要制定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既要有中长期计划,又要有近期规划。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科学规划 , 学校精心设计 , 体现科学性,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得到陶冶。 建议 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净化。

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

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教学区绿化、生活区绿化、休闲区绿化、运动区绿化等,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使学生进入各功能区能溶入其中,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3、美化。

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寝室等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4、规范化。

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六项标志,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旗、校歌齐全规范。 5、教育化。

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 : “要使学校 每 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 ? , 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学生会办公室的同时,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 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并围绕这个目标对照检查,逐步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 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

这一点尤其初中、小学、艺术馆和多功能厅这方面需要加强。

在校园内,选取适当位置书写国歌,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设炽热的氛围。还可分区域写挂出 一 些固定标语,给学生以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如:“热爱花草树木,就是热爱生命”、“请爱护我们的校园吧’’、“生命在于运动”、“请节约每一粒粮食’’等。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④

二、 加强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⒈ 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良好的校风在各项活动中逐步产生渐渐固定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

⑴ 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

第 一 ,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进行主题教育。开学典礼、迎新生会、教学典礼。每周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五四”、。六一’’、“十一”、“元旦:’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争取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开放有见地、知识扎实有专长、身心健康有活力的三好生。

第二,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文学节、音乐节、美术节、科技节、运动节等,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形成他们对文学艺术,对科学的欣赏和创造才能,使他们能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

第三,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各科能手\,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第四,制作体现学生精神风采的校服,制作教师工作服,行政值周、值周教师学生佩证E岗。

⑵ 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

第一,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笫二.创办文学社团、校园之声广播站,举办学科讲座.由学校团、队、学生会领导。采访报告本镇、本校先进人物、编印小报、定期播音,弘扬校圆文化的主旋律。第三,设立阅报栏,可取名“博览”、“知识海洋’’、“知识血液”、“知识长廊\等,一个学校应该订有十种报纸以上,每日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第四,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占;学校图书馆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自觉抵制“消极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第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美术、音乐、舞蹈、科技、生物、微机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⒉ 教风建设。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⑴ 要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乌申斯基说:“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臼人的这个活的源泉。??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⑤ 对学校各部门,各组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文人相亲”,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

⑵ 重视老师的理想教育。 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心存静气得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的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⒊ 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⑴ 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理想,这是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⑵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 创设培养心理健康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辨清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现实中的假恶丑;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与毅力胆识。I司时还要加强青少年青春心理健康的辅导。

⒋ 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⑴ 要建设好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分工上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他们有着教育目标的实现的共同利益。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要有比较融洽的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才能够对其所教的科目知识有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可能学好这门知识。学生和教师绝对不能成为对立面,不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始终心里装着学生,能替学生着想,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深入学生中去,在备课中重视“备学生”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做到“亲密有间”,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又要保持教师一定的教育尊严。 师生间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 ⑥

教师也要教育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时,能做到谦和、有礼、团结、宽容,抓住时机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⑵ 抓好学生 间 关系。利用班、团队做好学生工作,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友爱互助之风吹遍校园。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抓好养

成行为训练,如“你的行为美吗’’等.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三、加强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1) 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 ⑦

(2) 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3)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四 、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可以为学校形成良好 的校风奠定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每一位同学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挥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导人,正气氛围感染人\。 需人人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促使学校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让我们的教育理想渗透我们的校园,让校园文化环境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54页 [2]《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张文质(《中国教育报》07年4期)

[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 苏霍姆林斯基 外文出版社 2000年9月 第526页 [4] 《合格加特色——上海市建平中学》 (《中小学管理》93年第1期)

[5]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 乌申斯基 外文出版社 2002年1月 第1162页 [6]《小学教育心理学》 章志光 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第452页 [7]《 教育管理学基础》 吴岩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第138页

开展语文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校德育建设

作者:study886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08-4-2

刘运益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感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着所仰慕的伟人的教诲,吹拂着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吸收着进取的动力。要让学校充满着这样的文化气息和道德熏陶氛围,语文活动就肩负了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本文就语文活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建设中可以起到的作用,作一些粗略的阐述: 一、优化文化环境,打造精神家园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自己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各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图书室,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校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也种类比较齐全;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有的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学校还有自己的广播站、校刊《流金岁月》、校报……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为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德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多媒体网络,作为我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 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

五、重视每次活动的总结,收获精神食粮

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总结每次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因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有道德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相当于前一任务来说,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无限强化了学知识的地位,而冲淡了道德教育的地位。

当然,从整体来说,当高考还是惟一的\\\指挥棒\\\时,当应试还是一道“独木桥”时,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先疲于应付分数,素质教育也只能暂时是一种奢望(当然表面上大家都会说自己绝非在搞应试教育)。要想把二者关系解决好,仅靠教师是不行的,只有教育体制、管理目标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都相应发生变化,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走到台前。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大环境这样,就怨天尤人,我们仍然可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作者:林素娟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3072 更新时间:2006-1-16

摘 要:本课题针对我校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费时长、耗力多、成效差的低效率弊端的状况,提出大语文教改研究的设想。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方面扎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研究,另一方面重视让两翼飞起来,通过提高语文教学,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努力探索一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捷径,探索二者之间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途径,促进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通过十个月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教师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观念有了较大转变,课题组教师在市区级教学比武中获奖,若干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在区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特别是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并编出了一本《校本课程》,刊出了四期校刊,校刊质量每期趋向完善。总之,我们从大语文教学来具体阐述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顺应作用以及相辅相成作用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语文教学的前沿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校园文化 引导 顺应 相辅相成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背景

1、大背景:语文素养对于人的终身学习和整体素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日见明朗,中考因之做出重大改革,新课标更是应运而生,各地相关教改实验方兴未艾,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实质阶段。但是,由于陈旧观念的束缚、教育大锅饭懒散作风的困惑,“满堂灌”、“一言堂”、“题海战术”依然充斥中学语文教学阵地,它们压抑学生个性,破坏学习兴趣、引发并加重厌学情绪,非常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

2、小背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三个“惟一”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以前我们学校只重视教学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利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素质的教育 ,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导致了我校语文教学费时长、耗力多、成效差的低效率弊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应试教育 ”倾向明显;二是教学软件投资不够,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窄;三是师生参与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我们觉得要提倡素质教育,就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关键词概念的界定

1、语文教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交际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

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此为核心内容)。本课题研究营造“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语文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帮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本课题组提出大语文教改研究的设想。试图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氛围中,努力探索一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捷径。探索二者之间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途径,可以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既可提高学科的课堂效益,又可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过程

(一)、扎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命根子。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层次和质量。课堂教学基地一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阵地;二是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练好语言基本功的主阵地;三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主阵地。它是研究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立足点。若离了这个主阵地,校园文化 建设将会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课堂教学模式从较早的传统模式到现代的科学模式,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先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教师传授知识(满堂灌)——学生接受知识(留声式);后是以灌输知识、训练能力为目的,教师传授并引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接受能力训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现在——即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知识,教师从旁观察、倾听,从而加以适当引导、帮助。我们认为前一种是极端陈旧、落后、沉滞的,不利于师生能力、素质的发展;第二种有利于向第三种的过渡,但仍属落后、不科学、不适合新形势要求,也不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忽略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忽略对学生的写作素质的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课题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领会要旨,贯彻在教学工作中。学习有关教学教改文章,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曾多次举行了专题讨论,如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

的研讨等等,全组教师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畅所欲言,并谈了自已对新课程的解读。课题组教师开课达十人次以上,尤其是教改第一线的七年级教师,2003年9月初就迎来了区教研室的调研工作,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备课认真,教学中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设计的优化等,因而赢到了教研员的肯定。同时,课题组的初二、初三老师也不甘落后,经常用新理念演绎着新教材内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目的,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学观”呢?大语文是相对于“小语文”而言。 我们把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称为“小语文”,“大语文教学观”就是在“小语文” 的基础上,大胆取舍、延伸、补充,丰富语文学习的空间和形式,从而达到如下三个目的: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着眼未来,终身受用;②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减轻负担,愉快有效;③开阔眼界,开放心灵,崇善爱美,热爱生活。为此,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提出了三句话的要求:①拓宽——注重人文教育,②务实——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统一,③求活——注重阅读品味而不是阅读分析。

在教育策略上,我们提倡发现式学习法,让学生亲自发现事物如何发生,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思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反思,最终能自我发现事物的真象真实的情境能促进学习,使用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包括参观、游戏、文化情境、社会互动等,并采用发现式教学,让学生自行探索及亲身发现,能促进知识的建构。语文学科的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能给予学生这样的一个感觉: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由此看来,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务实、求活,应以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应该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强调充分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其最大可能地发挥效益;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

维果茨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可引发内化过程,从而建构知识。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方面要分析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应在何时提供何种支持,在何时撤消,在何处多给引导,何处应少给引导。如课题组成员李文初老师的《外婆和鞋》,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交流阅读感受”活动,让学生在品味体验中,感受亲情,然后分小组谈谈发生在自已身边的“亲情故事”,既给学生充分的建构空间,又重视“三个维度”的实现。

文化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现行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发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2、语文教学的务实——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语言能力。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与成果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这种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思想现代化。而且,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生活实践的强有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读无字生活的习惯,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应重视“品味”,强调背诵。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

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三个转化”,即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情感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由不爱学到乐学;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形成技能技巧,由不会用到会用。

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证同效应也就应运而生了。如课题组成员王丹萍老师在教学《吾家有女初长成》,以节目访谈形式导入,请学生代表谈谈与父母之间的故事,然后深入研读赏析文本,并联系实际,谈感悟,在“拓展体验”环节中,主持人再次采访现场的家长,就家庭教育问题说说感想。

3、语文教学的求活——注重阅读品味而不是阅读分析

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不仅有助于开发自己的右脑,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语文教师拥有一批高品位的好书美文并不难。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更滋补精神。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如果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那么,嚼蜡之味顿生。优秀的文本需要学生潜心揣摩,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重在品味爸爸的形象,学生可以从对花的描写中,体会到爸爸就是花,是爸爸那如山的父爱使英子走向了成熟,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林海音那一片纯情而凄美世界中,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应该符合生活本真,惟其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彰。语文教师进行艺术化情景创设和教学设计,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里充满“故事”,充满艺术情趣,使语文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为自身的学习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只充当“促进者”、“塑造者”,通过对话与学生互相探讨,向学生提供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角色和学习环境的新概念也使得原来注重个体的学习方式让位于提倡学生间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的拓宽、务实、求活,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让两翼飞起来

所谓“两翼”就是指语文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它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有了这两个“翼”,语文教学就能活起来,“飞”起来。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指语文兴趣活动。如“文学社”社团活动,故事演讲,诗歌朗诵、手抄报比赛等。通过上述种种语文课外活动,能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的能力,到课外去运用,到校园环境中去实

践,去检验其真伪与优劣,练就真才实学。

1、阅览室为充电 为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人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提高学生业余生活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阅览室应运而生,每天下午放学后开放阅览室,给学生干涸的知识小溪输送了甘甜的泉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思想,促进了语文教学,成了校园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阅读课开视野 平均3周去一次阅览室上一节阅读课,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文摘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同时明确要求。可写内容提要、精彩片断摘录、知识性内容的收集等等,形式不拘。

3、活动课激兴趣 我们结合《我爱我家》这个课题进行综合性语文活动,课前进行家庭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完成调查表,并收集抒写亲情的诗句。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会发现和积累家庭生活素材,清晰、有感情地叙述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仅可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能力,而且是学生关心家庭、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一次良好的展示。课题组成员王丹萍老师的《一堂尝试性的辩论课》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4、语文活动促建设 为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创办绿色学校,积极组织初一、初二,开展“绿色校园”系列语文活动,使学生在讲故事,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环保意识,并组织学生参加区精神文明办举办的环保征文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此外,我们课题组的宋伟金老师主编了一册《校本课程》。

5、文学社架桥梁 我们于2003年九月开始筹备文学社,并于十二月刊出第一期校刊《江枫》,校刊的稿源有随堂练笔、优秀日记、读后感、小记者采访报道等等。 近十个月间,共刊出校刊4期,每期都向上级有关刊物邮寄校刊,由上级刊物择优发表。配合校刊,语文组开设大小讲座交流等活动十次以上,科任教师各种类型指导活动更是穿插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无可计数。

6、“校园小记者”,推文化建设 校运会前,我们联合校团委着手招聘小记者,由学生自愿报名,随即成立“校园小记者”。“小记者”旨在为各班培训一批写作尖子 ,让这些尖子一方面做为校刊优质稿源的保障,另一方面以自己的关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等实践感染、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营造校园文化,共有50名同学自愿参加。之后我们对小记者们进行培训。小记者们忙碌于“我为峰中献一计”的自由采写中,激情于“峰中发展研讨会”上,奔走于“首届校运会”上,穿梭于“区新课程改革研讨会”中,笔耕于军训中,成为校园文化又一道奇丽的风景。

“小记者”除了利用课余时间四处采访之外,还注意随时随地关注生活、关注校园,他们对校园发生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和校园存在的不良现象如乱扔纸屑、吵闹违纪、浪费现象和有关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进行采访,并写成通讯稿交广播室每天定时向全校广播,并向“江枫”校刊投稿。一时间,一股崇尚人文、个性,爱护校园环境,留心社会生活,关注校园文化,规范行为习惯,尊师尊教乐学等优良风气,如一股股春风,在小记者们富于青春活力的工作下扑面而来。在小记者们的带动下,学生读写热情更加高涨,小记者们的活动

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带动了同学们的听、说、读、写的热情,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大大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由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同样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多样性、敏感性、超前性、辐射性等特点,两者可以相因相生、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呈互为因果的关系。

1、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应起引导作用

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对社会文化不管它的优劣都加以引进。其中有许多糟粕也一起吸收。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许多的电影电视的少儿不宜的内容和当下流行的《网络美少女》。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许多学生有早恋现象,这种情况在各年级时有发生,有的课堂上写情书,交网友,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败坏了学校的良好的学习风气,还有的学生在校外偷看黄色的影视片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语文教学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多选择优秀的文学名著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对他们多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多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比如:多开展文娱活动,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学生心理的愿望。在大型的节假日也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如一学年可开展一次大型的体育运动会,组织一次春游,在大自然里搞一些比如登山比赛、拔河比赛等竞技活动。这样我们的学生的心灵才会得到很好的放松。如“文学社”活动、故事演讲、诗歌朗诵、手抄报比赛等。通过上述种种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师生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练就真才实学。

“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跳出“小语文”的狭窄封闭课堂空间,拓展更广更深的领域,让学生随时开阔视听,观察周围的一切,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运用于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又从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认识内涵更为丰富的“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风声、水声,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峰中潭的游鱼、大厅里的鱼缸文化,一份报纸、一则新闻、一句广告语,一幅图画、一曲音乐,以及一部世界名著、一首古典诗词、一篇精品散文,一行哲理名言、一句俗话谚语等等。我们语文教学就是应该使学生学会鉴赏,学会审美,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不但从语言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使学生学会评判各级各类文化的优劣,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有了鉴别的能力,就会对所有的文化作品有选择的加以接收,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全盘的“拿来”。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语文教学顺应校园文化的发展。

教育是社会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对人类文化遗产经过精心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的一种

文化活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始终是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也是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语文学科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始终在不停的争斗,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也在不停的争斗。虽然,我们的语文教材总在不停的改革,但是,改革的步子还不大。所以,作为社会的文化主流,教育文化不仅存在于学生所学的书本中,教育文化作为活生生的东西,必须体现于现实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枯燥的语文课,学生时时没有兴趣,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的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上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就要把离我们很遥远的文化,巧妙的和我们的现实联系起来。《孙膑减灶》是一篇必读课文,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其实是很难懂的。他们也是不太喜欢学的。对于这样的课文,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他们能讲述有趣的故事就行,他们会很快的对孙膑产生感情的。顺应这种文化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学才能有较大的进步。

3、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学应对校园文化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优质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语文教学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语文教学的发展还较慢,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文化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就是要把好这一关,千万不能把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对立起来。有的学校一心抓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的需求,导致许多学生厌学、逃学、怕学,一进学校就好像进了地狱一样。一到考试就好像进刑场一样,而且学习的成绩非常差。

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要好好的利用这种关系,搞好我们的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文化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到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些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语文课死气沉沉,学生上课都在睡觉。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痛苦。校园内只有四角的天空,校园外的生活却丰富多彩,这样的反差,怎么能不让学生心动呢?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形式多样,比如:一单元搞一次朗诵比赛,一学期搞一次成语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歌唱比赛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文化是我们人创造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创造了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光荣传统,用时代精神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沐浴着时代的阳光,走健康的道路。

四、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十个月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是:

1、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其中课题组成员王丹萍老师、李文初老师和牟玲娜老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尤为显著。在校优质课评比中,牟玲娜老师荣获一等奖。林素娟老师荣获“区第三届教坛新秀”称号,并在市语

文优质课评比中获三等奖。

2、撰写的论文、设计、案例多篇 李文初老师的《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王丹萍老师的《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林素娟老师的《语文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林伟珠老师的《小议中学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等等 。优秀教案有李文初老师、牟玲娜老师的《外婆和鞋》,王丹萍老师的《我爱我家》、《吾家有女初长成》,林素娟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优秀案例有王丹萍老师的《一堂尝试性的辩论课》。

3、校刊等成果丰硕 十个月来,课题组成员和“江枫”文学社、校刊工作人员,以其谦虚好学、勤于钻研的工作态度和拼搏奉献、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其超常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校学生,在近十个月时间内,成立“江枫”文学社,刊出校刊共4期,校刊的稿源有随堂练笔、优秀日记、读后感、小记者采访报道等等,阅读范围由学生扩大到教师,由校内扩展到区内一些学校;印发量由第一期的1500本发展到第3期的3000本;其中第一期第二次发行量达2000本,发行面达到市区级各届社会人士,第四期发行面达到省市区知名人士,反响颇佳。区级《作文之路》上转载《江枫》校刊的作品有数篇,有一篇学生习作刊登在《博览》上,有几篇习作正投送到《中国校园文学》,《江枫》因此被评为2003学年校最有成效的项目之一。

联合校内各部门开展故事演讲、诗歌朗诵、征文、手抄报比赛等,其中较突出的有林丹婉、钟洁两同学获区演讲比赛三等奖,成立了一支素质颇高的“校园小记者”队伍,并开设了阅读课、活动课、文学讲座课等,这一切大大激起了师生的教学热情,逐步共同营造了一个人人关注社会、留心生活、爱校乐学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的靓丽的校园文化,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并从而促进了各科学习,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与结论: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的专题研究,收到了多方面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增强了研究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学习效益。

语文是人们学习、生活的工具,更是学生未来生存、发展、创造的工具。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没有语文作基础,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不可能达到目的。不变革人们的语文学习行为,不把人们的思维从“课堂——书本”的定势中拉出来,不把人们的观念从“考试——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用鲜活的素材去丰富学习内容,不用多彩的物象去撞击学习方式,语文仍要受到世人的嘲弄和专家学者的批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语文最精辟的论述。

语文是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也是学生审养、创造的工具。与每一面墙壁对话,与每一块绿地交流,为每一个角落命名,看似简单,实则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集中反映。小记者留心社会生活,关注校园文化的采访报道,表达了学生独特的审养感受。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没有一定的审养素养,没有特定的学习情境,

没有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学生也不会创造的激情。

(二)提高了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教学行为真正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首先,要优化学校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赋环境文化予色彩和育人功能。其次,要着力塑造校园文化的灵魂,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第三,要努力创设开放、灵活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个性,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校园文化教育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文学社联合学校团委和有关部门开展的演讲、朗诵、作文比赛,讲座、广播操、书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语文素养富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鼓动力、吸引力和导向性、辐射性不断增强,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自己优良的个性。而这些,又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更具理性,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课题研究的结论:

研究表明,优质的语文教学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通过语文组、文学社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由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才华的极具吸引力和鼓动力的平台,营造了一个“人人竟相为文、竟相品文”的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因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等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创造性 ,而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又是互为因果关系,优良的校园文化又势必促进优质的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维果茨基:《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王聿娟:《大语文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年 (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5)《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9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09-12-09 09:15:55 来源:九江新闻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必然选择。

校园文化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历史、育人环境、办学特色等,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学生学习生活,以其强烈的感染力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

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同样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多样性、敏感性、超前性、辐射性等特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变革师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可以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促进校园文化系统协调发展。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其中也接受了一些糟粕,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学校一心抓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的需求,导致有的学生厌学,一进学校就厌烦,一到考试就头疼。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文化熏陶,阅读水平、写作能力不高。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感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着所仰慕的伟人的教诲,吹拂着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吸收着进取的动力。要让学校充满着这样的文化气息和道德熏陶氛围,语文活动就肩负了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有利于拓宽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着眼未来,终身受用,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感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如阅览室为充电,阅读课开视野,活动课激兴趣,语文活动促建设,文学社架桥梁,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终身受益。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有利于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统一。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语文自然是与生活联系的,脱离生活的语文学习,不但缩小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而且限制了语文实践,是毫无生机的僵死学习。“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意识地在课堂援引生活,让语文成为“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耳濡目染,不断熏陶,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语文,在生活中体验语文,学语言,用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领会生活、参与生活的同时,教导学生运用语文,使语文走向生活,促进学生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主动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能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建树更加纯净的校风,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冯立明)

农村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作者:张宏生

加入时间:2005年1月14日21:23

二00三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纲要》指出,农村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教育要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智力扶贫、技术扶贫,带动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广大农村青年。职校青年学生是未来中国农村的主体,无论是落后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这将影响中国农村的人口素质。语文教学在提高农村青年的素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农村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方向性作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 农村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文化建设性

勿庸讳言,我们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是来自广大农村,他们所处的是一个相对封闭、封建,且文化单一的农村环境,经济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思潮泛滥,黄、赌、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广大农村青年。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许多农家子弟无心向学,甚至产生了“三不”青年:不劳动,不学习,不工作;“三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更是学校文化教育的缺失。许多学生迫于家庭压力才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但他们在校也是懒散而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我所在的职业学校经调查统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或上课睡大觉,或放学泡网吧、进洒吧,早恋成风。许多普通中学能进行的常规教

学在职校无法进行。单纯的政治课、纪律教育虽然能束缚一时,但根本无法影响其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作为基础文化课的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因此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化建设性,也决定了它进行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改造人的良方。针对农村职业中学学生实际,我们职业学校尝试通过语文学科教育去创造成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人、更好地教育人的作用。文化建设,大而言之可在一省一市,小而言之可在一校、一班,这里就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作一论述。

1、 语文教学首先要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环境育人,环境更能改造人,爱书者必爱学习。职校学生升学压力并不大,语文课作为基础学科,课时量每周只有四节,语文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设立流动图书室,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推动图书室、馆的建设。学校图书馆每月开列借阅榜,推介借阅量较大的图书和新出版的书,并请教师荐读品评。在班级内部则设立图书角。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图书在班级图书角交流,互相推介,在语文课堂上讲述自己喜爱的图书,读后的心得体会等。学校语文科组每学期组织一、两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手抄报活动,并主办征文活动。课外,老师布置读书的任务。这样学校和班级、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读书的氛围。“书非借不能读也”,通过借书,也较好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量。更是在校园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 语文课堂是传承文明、鞭恶扬善的阵地

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习惯不是劣根性的借口。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学生不要戴手饰、带手机上学,但很多学生仍置若罔闻,他们认为戴手饰、带手机可以在同学面前摆阔。那么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玛蒂尔德产生虚荣的原因及危害,并联系学生实际,剖析戴手饰、带手机上学的虚荣心理以及虚荣心在我们社会现实中的危害性。许多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再没有同学戴手饰、带手机进课室。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章讲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在语文课堂上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对学生的德育起到良好作用。课外,我向班上的同学推荐了一本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让同学们去传看后又组织他们讨论。同学们积极发言,勇于照镜子,纠正了学生身上许多陋习,如随地吐痰,穿拖鞋上学,穿校服不拉拉链等等。 3、 创办文学社,用文学来抒写真、善、美

文学能抒写性灵,追求真、善、美。职业中学的学生虽说学习能力不强,大多不能平衡学科发展,但他们有个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表现欲望。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受挫感强烈,叛逆性也强烈,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并非一般普高学生所能赶上。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善于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学会表达。我们所在的职业学校创建了学校文学社,创办刊物《寸草心》,发表学生的习作;举办文学沙龙,请一些作家来校讲座。语文科组还经常性主办各种征文比赛,如环保作文竞赛、禁毒作文竞赛等。通过系列文学活动,激发我校学生创作积极性,许多学生的作品在校、镇、市获一、二、三等奖,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大岭山报》上。每次我校文学社刊出来之后,我们文学社组织撰稿人、文学社社员一起座读,并分发到班级作为学生课外读物,扩大刊物的影响,吸收更多文学社社员积极投稿。在编稿、组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平时课堂作文无法看到的好文章,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适时引导他们涤荡丑恶,激扬真、善、美,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丰富了语文课堂。 4、 用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投入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宏观的工程,语文教学通过课内、课外参与建设:课堂上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文化

素养,课外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我校语文科组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创办文学社之外,还在学校开设第二课堂,主办演讲比赛、辩论会、各种论坛,主题广泛,参与学生广。如:演讲比赛,主题是禁毒。首先通过班级初赛,接着级部选拔赛,最后学校进行竞赛。三轮比赛下来,学生参加人数达40多人。全校性的比赛,让全校学生都感受了职校学生的演讲风采,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禁毒教育。又如辩论会,主题是:中学生该不该骑摩托车。正、反方就骑摩托车带来的安全隐患,未成年人、无照驾驶的危害性进行激烈的辩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效果。 二、农村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关怀和科学文明的教育

语文教学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拓宽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野,而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以生本原则参与到大语文教学中去,实践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因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的相对落后,比起城市中学、重点中学,教学思想、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许多地区的农村语文教学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在升学压力或者读书无用的思想影响下,封闭、保守。对学生的管理,实施高压下的大棒政策;教学上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这些不能不深深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农村无论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青年,他们无法享受到最新的教育理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而出现了差、慢、费等教学。这无疑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和抑郁,性格发展不健全;表达能力缺失,缺乏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因此,农村职业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对职校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教育。

我校在建设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教育,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问题青年。语文教学的创新在于观念的创新。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是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时,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课本而是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也将开创把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品质素质、科学素质)作为关注的重心。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阅读量,读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篇佳作,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其文化素养。通过文化氛围熏陶,使职校学生走出狭隘封闭的农村土壤,融于现代社会文明中,把家长要我学变成我自己要学。通过全方位的锻炼,使职校学生走出自卑、战胜自我,激发他们投身社会工作和创业的激情。

通过我校把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教育教学尝试,2004年大岭山职业技术学校220多名毕业生,132人勇于报名参加职业高考,108人省线入围。我所担任的班级52人参加高考,51人过省线。另外全级拿到一证或多证的毕业生达到200多人次。其中120多人参加广东省普通话测试110人获得证书。许多毕业生走出校门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为企业抢手的人才;还有多名优秀学生被管理区录用,成为村委会的干部。

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中国未来农村的希望,他们将把学校培养出的文化素养贡献给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知一技的传授上,还要把现代的精神文明,城市文明,科学精神传播给广大农村,那么中国二十一世纪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将大有希望提前实现。 2004年7月10日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教育的纲要》 《教育走向生本》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一等奖论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对地处珠三角地区的大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

大朗中学 王世红

【内容提要】中小学校园文化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规范、暗示、熏陶、启迪和管理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长期以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或只是停留在某项活动的表面,或是没有系统的观念,或是缺乏中学校园文化的主流和主题意识。可以说早期的中学校园文化是政治性沉积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多的是教育工作者主动人文构建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渗透力之强是一般教育因素难以企及的。本文通过对东莞市大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就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珠三角地区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以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与成因作了初浅的探索与分析,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理论的再思考。

大朗镇地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达地区东莞市交通枢纽,人民生活普遍富裕;城镇面貌日显都市气派;领导高瞻远瞩,把教育当成城市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来抓;学校硬件建设完善,尤其是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超前;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优中选优……然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并不都是与经济发展、与教育高投入完全同步,甚至出现有些教师教学不适应甚至责任心下降等等现象。

东莞市在几年前就提出了要打造全国高中教育示范高地的设想,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市内所有公办高中都要成为优质高中”的目标。作为中学校长,我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要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学校除了在制度管理、权力管理和非权力管理等方面要注意方法、狠下功夫外,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解决好学校教育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呢?在特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彰显学校独特的文化特征,推动校园文化由积淀向深厚继而向创新、充满现代气息与活力的道路发展,促使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展示个性化,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呢?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多校的考察和对东莞市大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以及多方面的审慎思考,我认为,校园文化建

设应该是我们大朗中学乃至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应该认真研究、亟待关注的又一“瓶颈”性问题,因为科学明确的办学理念、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可以凝聚人心并引领师生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完善而和谐的校园文化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一、何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教育场所、设备设施等。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她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个体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的独特校园风格。校园文化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学校园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以规范、暗示、熏陶、启迪和管理等方式,对学校内的成员进行制约和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和谐与全面的发展。

中学校园文化本身是极富知识、智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论是教育教学活动,还是管理、服务活动,不论是物质环境、精神氛围,还是活动的组织、课程的开设、制度的制订与落实,都可以让师生员工受到教育。中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激发人长期保持高昂的奋发进取精神,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渗透力强。因此,深入研究某所学校实际情况,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脉络,才能提升、规范校园文化。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中学普遍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许多人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把抓教育教学和建构校园文化混同起来,不能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摆到学校的重要议

事日程。结果导致了我国中学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智力水平不能和谐发展,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此,教育部于2006年

4月25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终身的幸福,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东莞市是目前全国为数极少的没有县级的、由地级市直接管镇区的新兴发达城市之一,不少镇区学校的硬件建设与文化底蕴有一个明显的反差。2006年9月29日东莞市教育局在印发的《东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并就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事实上,校园文化在中学校园生活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个学生从早上进学校到傍晚放学,每天生活在文化的氛围内,有的是在课内,有的是在课外;有的是个体活动,有的是集体活动,他们在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校园文化以其独特而又显著的教育功效正逐渐为人

们所重视,全国有许多中学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给予很大的关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然而,在镇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除具有一般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外,还有它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普遍重视、有关内容的研讨会和文献经常见诸媒体和报端的同时,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还处在萌芽之中,理论支持力度不够,实践示范脆弱,建设工作处在不均衡、不发达状况。与此同时,部分农村转化为城市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和结果,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尤其是镇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终身的幸福,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设健康的、主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因此,进一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渗透力之强是一般教育因素难以企及的。因此,深层地研究某个具体学校实际,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脉络,才能提升、规范校园文

化。优秀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使师生的精神得到振奋和升华;优秀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优秀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的整体品味和在社会上的声望,涉及全体学生的素质、精神风貌诸多问题,涉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问题。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如何,直接关系着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小学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的普遍重视,原因就在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一,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

一项任务艰巨、规模宏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对于学校来说,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光荣使命,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战略任务。所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个价值在于:通过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再通过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人才,将学校文明辐射到全社会,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并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教育很少重视隐性教育功能,有的学校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体质等特点,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或重智育轻德育,或重统考学科轻非统考学科,甚至有的学校教育方向发生严重倾斜,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随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致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形势,向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灵活性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通才”的要求,而进行这种“通才”教育,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是无法实现的。

第三,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人成才,现己愈来愈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普遍的心理欲求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成人成才的主要环境之一,日益表现出其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干本领外,还需具备诸如交际、娱乐、审美、创造等方面的

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而这些素质和能力很少能从传统的教育中获得,必须通过课内、课外的长期锻炼逐渐得到。

第四,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已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校的课程教育、实验操作、图书阅览等方面的工作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育现代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课程实验、课外作业等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巩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提高育人质量,又能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科学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建设是“做”的学问。一个“做”字,内涵丰富:“做”是判断与选择,它挑战校长的文化判断力和选择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做”是执行,它挑战教师团队的文化执行力,从细处入手,通过细节求实效;“做”还是反思,没有反思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可能自新。学校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表层建设、中层建设和深层建设三个层次。

一是以环境和活动为载体学校表层文化建设。

以校园环境和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其隐性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它是不经意间从校园

的角角落落凝聚成的校园文化,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非物质的气质。

静态环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外观,文化的营建,是明晰可见的。比如,学校走廊、门厅等处恰到好处地挂上书画条幅、名人画像、警句格言,既改变了白色墙壁的单调,又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学生可以在经常性的审美活动中提升情感、净化心灵;又如,每年书画节上学生的获奖书画作品,可以形成走廊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再如,教室的黑板报、读书角、宣传栏,每天向学生传递大量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适度的花卉盆景点缀,更是锦上添花……。这些看似只是一种表层的文化,但其用意至深、内涵至美。师生长年浸润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可以凝练出高雅脱俗的特有气质。

社团活动作为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我校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文体艺术节”,它是动态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全员参与、项目繁多、内涵丰富是“文体艺术节”的三大特点,有书画作品展、优秀作文展等多个文化作品展活动,有层层选拔出来的文艺演出活动,有十佳歌手演唱比赛,有全校师生参加的田径运动会,有教职工的篮球、排球、拔河比赛,还有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游园活动。其中,文体艺术节活动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想象、发挥、组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表层文化建设体现出以人为本,易于接受,有吸引力、创造性等特点。

二是以课程和制度为载体的学校中层文化建设。 事实上,课程所承载的学校中层文化建设在每一堂课里都在进行,教师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学校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碰撞、抵消、重构的动态过程中,它具有不可控制的复杂性。

相比较而言,制度文化就显得直观、可控一些。学校应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制度化建设上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完善与创新。制度是必要的存在,然而以人为本,把规章制度降到最低,应该是制度文化的终极追求。

三是以精神和理念为载体的学校深层文化建设。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定位准确并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都要围绕她的文化内核来进行。“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再大到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一过程中,杂质沉淀了,虚浮的蒸发了,真正的精华则内渗到每一个细节,到一定程度自然气蕴四溢、香泽周边。从多种文化的累积到精华的积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滋养代代学子,使他们带着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业中施展身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描述。”

四、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与表现

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广大农村地区达到或趋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乡一体化已基本实现。然而,由于城市和农村地区基层政权的组织方式、居民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很难在短期内完全趋同,尤其是居民的教育程度很难在短期内趋同,所以尽管在土地景观上看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已经不大,但是内涵的区别在近期内仍将存在。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学校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最显著的特点。如,由于外来户口的大量迁人、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基础教育受教育年限的快速延长,以及当地政府领导对教育的战略眼光、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上当地经济的富裕、教师待遇的优厚,致使全国各地的不少骨干教师流向这些地区,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也成为不同文化碰撞的聚集地,如果引导管理得不善,一些劣质、落后的东西不是被抑制和消亡而是很快就会暴露显现出来,在教师的精神面貌上、工作作风上出现职业倦怠、消极应付现象,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会成为阻碍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不良因子。又如,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也较为复杂,四十多岁以上的土生土长家长中不少是一夜暴富的农民,文化知识少,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子女的方法严重缺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经常出现不一致甚至相背离情况;不少区(村)

社区文化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的认识程度、硬软件建设都相对滞后,许多不良精神垃圾随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比其他地区快得多的速度侵入,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判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灵活性。

农村城市化地区由于发展配套企业与大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化动力也更多地从外部因素作用转向重点依靠机制和体制的内涵因素推动,并且在大量区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迁入的同时,从全国吸收了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当地政府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这些地区对学校都相应进行了新的布局与调整……所有这些情况表明,珠三角洲农村城市化地区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其他的诸多变化和区域的新特征,也决定了教育必须适应其要求。以东莞市为例,一进入2007年就明确提出要“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经济、社会双转型”进程要求,并明确提出了“争取到2011年,完成全市高中布局调整,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达到8所,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基本都成为优质学校”的目标。因此,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更多地采取更灵活的办法和活动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确保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促使学

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比如,既要利用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民族节日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来开展活动,也要在开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内容的讲座、各类书画展览、科技制作展览、作文、舞蹈等兴趣小组活动时考虑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特殊性和不同要求。

2、复杂性。

首先,行为主体比较复杂。城市化进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学生,由于受所处环境突变影响及父辈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他们在接受新思维、新道德的过程中往往以原有的思维定势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受原所处环境及所接受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更为复杂。其次,行为目标比较复杂。城市化进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具有特色的,以环境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具有全员育人功能的精神文化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涉及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而且涉及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的环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所以,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会面对更多复杂的因素。

3、规范与先导的对立统一性。

文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它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

一种典型的环境,设臵这样的环境影响成员的智力的、道德的倾向。学校是一种组织化的环境,根据培养人的目标建构,学校教育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即使是培养同样专业人才的学校,教育环境不同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也会不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校园文化可分为隐形文化和外显文化两个层面。隐形文化主要是观念和风气,外显文化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文化标志和文化活动。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秩序化校园、塑造师生精神人格和素质的基础。同时,校园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代表社会精神价值的主导流向,始终最先把握时代的脉搏。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以独特的方式、深刻的内涵和超前的意识与志向,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引领社会精神的走向。

4、继承与超越的对立统一性。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独特的品质在于,虽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更替它的整体状貌会发生相应的演变,但其某种精神气质却一定在经济、政治的变迁中传承下

来。文化强调深刻的底蕴,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形成是一样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生成。本质上,它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受制于时代发展特点、人们的思维观念、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活动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生源构成及师资质量等,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加之城市化进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必然要求它对社会文化具有超越性。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的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又不同于其他社会亚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和无法与自身相容的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其广大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二是从校园文化自身来说,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上。文化创新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创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超越性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超越性,它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根植于社会大背景当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要求。

5、一致与特色的对立统一性。

校园文化这种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目标在于效益,它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策划出适合自身需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色性更强,更多的是为创建品

牌服务。而教育与企业生产不同,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每一个学校在这一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学校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场所,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融合、排斥种种特点,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多的传统文化的调整与重组,要求校园文化发展要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教育的社会目标和功能相适应,通过制定新的教育目标,建设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来实现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引导。然而,文化存在的前提是它的特色性,校园文化是在不同的校园、在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表现。中学校园文化的特色性是相对的,一致性是主要的方面,特色性不可能像企业文化那样明显。

五、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与成因分析 随着人们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看到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己成为普遍认同的重要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已呈现无限生机。但由于理解的局限性,工作的非常规性,以及作为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易受社会文化的牵引而产生“共振”,出现了一些有碍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

1、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p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