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蜀相》

更新时间:2023-12-31 04: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班级: 小组: 姓名:

年级与科目:高二语文 学案编号:10 教材:选修 单元:第一单元 主编人: 审核人: 课题:《蜀相》 类型:常识积累+鉴赏背诵 学习日期: 年 月 日

学习导航:

任务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记忆加粗字部分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了解其它内容。 时间:5分钟。(自主学习课完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被后世称为“诗圣”,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但不切实际,肃宗问罪。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诗史”。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这些个性化的意象,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

1

班级: 小组: 姓名:

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任务二: 阅读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并背诵《蜀相》。 时间:30分钟。(自主学习课完成)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的茅屋里。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切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景语含情,情语寓景”。它同时还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就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写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

2

班级: 小组: 姓名:

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终因操劳过度病死在军中,死时才54岁。“英雄”,这里泛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情真意挚;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留下了眼泪。 问题探究 任务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本第一、二段,然后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时间:21分钟(读课本)(自主学习课完成) 40分钟(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回家完成) 1、首联一问一答,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其中,“寻”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颔联中哪两个字云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颈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哪些功业?其中,“频烦”是什么意思? 4、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长使”二字有何作用? 5、(填空) ①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蜀相》这首诗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 ,这是“起”;第三、四句,直承上文,写 ,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 ”;第七、八句 ,收束全诗,写 ,这是“合”。在短短八句中,有叙事,有 ,有 ,有 ,

3

班级: 小组: 姓名:

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 ”的风格。 ②《蜀相》前两联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摄取了 、 和 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 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 的心情。后两联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 ,表现出他 。

配餐作业

一、默写《蜀相》

二、杜甫的名句很多,你能写出几句呢?

1、读书破万卷, 。 2、 ,武皇开边意未已。 3、 ,路有冻死骨。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画图省识春风面, 。 6、白日放歌须纵酒, 。 7、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8、国破山河在, 。

9、江间波浪兼天涌, 。

作文素材积累

死亡暗示

非洲刚果有个黑人青年在朋友家作客,朋友准备了一只野鸡作为早餐。黑人青年的部落严禁吃野鸡,他就问朋友,早点是不是野鸡。朋友答,不是野鸡。黑人青年便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早餐。数年后,他们二人再次见面。那位朋友问他想不想吃野鸡,青年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巫师郑重警告过他绝不可以吃野鸡。朋友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告诉他那次早餐吃的正是野鸡。谁知青年立即全身发抖,不到24小时便死去。

关于暗示使人致死的原因,曾有人从生理上加以解释,认为极度恐惧与极度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相似,两者都会使肾上腺素增加,并且减少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由于血液供应减少时,红血球输送的氧也会相应地减少,毛细血管如果缺氧,血浆就会较容易地渗入血管周围的组织。倘使恐惧或愤怒状态延续过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会减少。这样会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血压降低会严重影响那些负责维持血流循环的器官的功能,于是血液流通量再减,进一步降低血压,任其发展下去便可致命。

我的其它内容记录(另附纸)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om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