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1 15: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u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丁菲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小组成员:武则文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周云华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摘 要:本文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近年来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给出近十年来苏州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将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比较,并结合实际分析影响苏州产业结构的因素;根据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状况,为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献策献计,使其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苏州;三大产业;影响因素;产业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大陆第6位。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发展重心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

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近十年(2000——2009)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献策献计。

1. 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苏州历年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值表 地区生产总值 年份 单位:亿元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31.9503 35.2715 40.6838 43.7645 47.6133 52.5317 68.0542 91.9134 104.0557 127.0229 165.1278 176.2906 202.1410 235.0988 第一产业 亿元 8.9736 9.5714 10.0337 9.7709 12.0366 11.9412 17.0341 18.0734 21.7869 24.1752 29.5154 29.7298 35.0042 35.7639 第二产业 亿元 17.7924 19.1805 23.8462 26.2288 27.6163 30.7810 39.2216 56.6667 61.6365 77.0836 101.1738 105.6554 123.2357 147.2218 第三产业 亿元 5.1843 6.5196 6.8039 7.7648 7.9604 9.8095 11.7985 17.1733 20.6323 25.7641 34.4386 40.9054 43.9011 52.1131 人均生产总值 元 634 691 787 839 902 989 1280 1714 1935 2338 3009 3182 3617 4178 人数 万 504 510 517 522 528 531 532 536 538 543 549 554 559 563 第一产业 百分比 第二产业 百分比 第三产业 百分比 16.23% 18.48% 16.72% 17.74% 16.72% 18.67% 17.34% 18.68% 19.83% 20.28% 20.86% 23.20% 21.72% 22.17% 28.09% 55.69% 27.14% 54.38% 24.66% 58.61% 22.33% 59.93% 25.28% 58.00% 22.73% 58.60% 25.03% 57.63% 19.66% 61.65% 20.94% 59.23% 19.03% 60.68% 17.87% 61.27% 16.86% 59.93% 17.32% 60.97% 15.21% 62.62%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59.6852 525.9554 720.8982 903.1127 40.5643 50.1600 68.4568 80.3709 230.7745 336.0588 442.8893 543.4145 567.9552 636.4226 701.9538 764.0685 870.0980 999.8911 88.3464 139.7366 209.5521 279.3273 345.9999 408.0087 460.0526 506.2218 579.6213 668.9760 6360 9258 12639 15784 17474 19713 21733 23592 26692 30384 35733 47693 57992 66766 78802 91911 122278 566 568 570 572 574 575 575 576 577 579 582 587 595 603 612 620 627 633 11.28% 64.16% 9.54% 63.89% 9.50% 61.44% 8.90% 60.17% 8.80% 56.67% 7.78% 56.19% 7.04% 56.16% 6.49% 56.25% 5.90% 56.47% 5.19% 56.80% 4.41% 58.24% 2.70% 63.25% 2.23% 65.74% 2.20% 66.60% 1.95% 65.39% 1.73% 63.71% 1.62% 62.01% 1.80% 58.80% 24.56% 26.57% 29.07% 30.93% 34.53% 36.02% 36.80% 37.27% 37.62% 38.00% 37.36% 34.05% 32.03% 31.20% 32.66% 34.56% 36.36% 39.40% 1002.1368 88.1817 1132.5941 88.1628 1250.0133 88.0069 1358.4312 88.1409 1540.6798 90.9605 1760.2795 91.4124 2080.3673 91.7180 1211.5201 777.1292 2801.5600 75.7500 1771.8600 953.9500 3450.0000 77.0000 2268.0000 1105.0000 4026.5200 88.6600 2681.5400 1256.3200 4820.2600 94.0100 3152.0300 1574.2200 5700.8500 98.7800 3632.0300 1970.0400 7740.20 138.70 4551.24 3050.26 6701.2900 108.8600 4155.5400 2436.8900 106863 (表1:苏州历年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值表)

苏州(1978——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8000.00007000.00006000.00005000.00004000.00003000.00002000.00001000.00000.0000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第一产业 亿元第二产业 亿元第三产业 亿元份年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

(图1:苏州1978—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苏州近十年(2000——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10000.00008000.00006000.00004000.00002000.00000.0000第二产业 亿元第三产业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第一产业 亿元年份200020022004(图2:苏州近十年2000—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2006

(图3:1978——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2000——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1978——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52756.8 + 76.829518*年份 + 12.20062*(年份-1993)^2 + 0.633481*(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3 27 30 平方和 97370623 970279 98340902 均方 32456874 35936.26 F 比率 903.179 p 值 > F <.0001* 2000——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394821 + 697.68357*年份 + 45.665381*(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2 7 9 平方和 41258947 43199 41302147 均方 20629474 6171.3413 F 比率 3342.786 p 值 > F <.0001*

(图4:1978——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 2000——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

1978——2009人均生产总值(元) = -2835906 + 1426.4421*年份 + 193.01873*(年份-1993)^2 + 9.2656514*(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2000——2009人均生产总值(元) = -21546070 + 10779.503*年份 + 614.21591*(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平方和 2 9785502965 7 13721591.4 9 9799224556 均方 4.8928e+9 1960227.3 F 比率 2496.012 p 值 > F <.0001* DF 平方和 3 2.5602e+10 27 205230947 均方 8.534e+9 7601146.2 F 比率 1122.724 p 值 > F <.0001* 30 2.5807e+10

(图5:1978——2009 三次产业百分比 1999——2009三次产业百分比)

由方差分析表知,各模拟曲线大体符合所收集数据。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第一产业总值上涨较为缓慢,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总值呈持续发展状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比重较小。

20 世纪80 年代苏州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 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是:

1.1第一产业发展良好

1978——2009年第一产业值

(图6:2000——2009年第一产业值 2003——2009年第一产业值)

1978——2009第一产业(亿元) = -15203.26 + 7.6582265*年份 - 0.167872*(年份-1993)^2 - 0.058034*(年份-1993)^3 + 0.0007058*(年份-1993)^4 + 0.0001767*(年份-1993)^5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5 25 30 平方和 35819.978 829.067 36649.044 均方 7164 33.16 F 比率 216.0259 p 值 > F <.0001* 因2003,2004年第一产业值出现反常的下降,所以去除特殊点。取2003——2009 第一产业(亿元) = -18728.84 + 9.3817857*年份 + 1.5939286*(年份-2006)^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2 4 6 平方和 2677.9124 133.7756 2811.6880 均方 1338.96 33.44 F 比率 40.0359 p 值 > F 0.0023*

(图7:1978——2009年第一产业百分比 1999——2009年第一产业百分比) 1978——2009第一产业百分比 = 16.787054 - 0.0081139*年份 - 0.001488*(年份-1993)^2 +

0.0001369*(年份-1993)^3 + 1.9141e-5*(年份-1993)^4 - 4.0747e-7*(年份-1993)^5 - 5.9253e-8*(年份-1993)^6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平方和 均方 0.004473 0.000238 F 比率 18.8274 p 值 > F <.0001* 6 0.02683629 24 0.00570154 30 0.03253784 2000——2009第一产业百分比 = 9.172053 - 0.0045643*年份 + 0.0008337*(年份-2004.5)^2 - 9.3434e-6*(年份-2004.5)^3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平方和 均方 0.000730 0.000011 F 比率 66.0564 p 值 > F <.0001* 3 0.00219063 6 0.00006633 9 0.00225696

由以上数据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知,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在近十年中逐渐优化,总值提升,所占比例下降。现代农业建设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1.2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工业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图8:1978——2009年第二产业值 1999——2009年第二产业值) 1978——2009第二产业(亿元) = -86745.73 + 43.62354*年份 + 7.9628639*(年份-1993)^2 + 0.4329156*(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3 27 30 平方和 39647897 473141 40121038 均方 13215966 17523.736 F 比率 754.1751 p 值 > F <.0001* 2000——2009第二产业(亿元) = -870767.3 + 435.61467*年份 + 12.975417*(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2 7 9 平方和 15744106 86355 15830461 均方 7872053 12336 F 比率 638.1173 p 值 > F <.0001*

(图9:1978——2009年第二产业百分比 1999——2009年第二产业百分比)

1978——2009第二产业百分比 = 22.536541 - 0.0112479*年份 + 0.0001182*(年份-1993)^2 + 1.2163e-5*(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DF 平方和 均方 0.075803 0.000154 F 比率 492.2438 p 值 > F 3 0.22740902 27 0.00415786 总和

30 0.23156688 <.0001* 2000——2009第二产业百分比 = -10.53435 + 0.00558*年份 - 0.0040905*(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平方和 均方 0.005702 0.000260 F 比率 21.9345 p 值 > F 0.0010* 2 0.01140348 7 0.00181961 9 0.01322309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递增,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其中工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是主要原因。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存在差距。

而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制约着苏州未来发展。苏州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苏州要想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1.3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

(图10:1978——2009年第三产业值 1999——2009年第三产业值) 1978——2009第三产业(亿元) = -55566.61 + 27.937266*年份 + 4.2609417*(年份-1993)^2 + 0.2117772*(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3 27 30 平方和 11762481 176739 11939221 均方 3920827 6546 F 比率 598.9753 p 值 > F <.0001* 2000——2009第三产业(亿元) = -516197.1 + 258.10806*年份 + 31.113866*(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DF 2 平方和 6007273.5 均方 3003637 F 比率 606.4483 误差 总和

7 9 34669.8 6041943.4 4953 p 值 > F <.0001*

(图11:1978——2009年第三产业百分比 1999——2009年第三产业百分比)

1978——2009第三产业百分比 = -40.03561 + 0.0202304*年份 - 0.0002287*(年份-1993)^2 - 0.000166*(年份-1993)^3 + 4.4951e-7*(年份-1993)^4 + 4.7138e-7*(年份-1993)^5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2000——2009第三产业百分比 = 12.826739 - 0.0062429*年份 + 0.011399*(年份-2004.5)^2 + 0.0001332*(年份-2004.5)^3 - 0.0007623*(年份-2004.5)^4 + 1.3551e-5*(年份-2004.5)^5 + 1.8556e-5*(年份-2004.5)^6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平方和 均方 0.001187 7.405e-6 F 比率 160.2577 p 值 > F 0.0008* DF 平方和 均方 0.036728 0.000228 F 比率 160.8918 p 值 > F <.0001* 5 0.18364090 25 0.00570697 30 11939221 6 0.00712043 3 0.00002222 9 0.00714264 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2001——2005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对落后,处于较低水平。

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明显偏低。

2. 苏州经济结构分析

2.1世界产业结构一般规律

(图12:1978——2009 三次产业百分比 1999——2009三次产业百分比)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2.2苏州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所以苏州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其一大优势。

2.2.2人口因素

(图13:1978——2009年人数 1999——2009年人数)

1978——2009人数 (万) = -3787.755 + 2.1847031*年份 - 0.1449059*(年份-1993)^2 + 0.0084597*(年份-1993)^3 + 0.0006905*(年份-1993)^4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2000——2009人数 = -12922.29 + 6.7454545*年份 + 0.3068182*(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2 7 9 平方和 3803.5500 32.9500 3836.5000 均方 1901.78 4.71 F 比率 404.0190 p 值 > F <.0001* DF 4 26 30 平方和 29660.992 181.395 29842.387 均方 7415.25 6.98 F 比率 1062.856 p 值 > F <.0001*

苏州近年来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苏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70所,在校学生100.2万人,毕业生24.9万人,教职工总数7.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30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有29所,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一般。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2009年来看,全年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37万人,再就业培训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9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培训25.9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28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73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8500人。

适当的人口增长率,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以及劳动力资源增多为苏州产业调整奠定了基础。

2.2.3需求因素

(图14:1978——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随人数变化图 1999——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随人数变化图) 1978——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6524.73 + 47.953004*人数 (万) + 1.2767331*(人数 (万)-562.71)^2 + 0.0011329*(人数 (万)-562.71)^3 - 0.0001562*(人数 (万)-562.71)^4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DF 4 26 平方和 97371922 968979 均方 24342981 37268.435 F 比率 653.1796 p 值 > F 总和 30 98340902 <.0001* 2000——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56785.01 + 100.85099*人数 + 0.4830972*(人数-601.5)^2

方差分析 模拟曲线 误差 总和

DF 2 7 9 平方和 41026430 275716 41302147 均方 20513215 39388.064 F 比率 520.7978 p 值 > F <.0001* 根据苏州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判断苏州需求总量是增长的,但苏州的需求结构不容乐观。消费观念有待转变,以促进消费升级,来优化产业结构。

2.2.4技术进步

苏州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园区生物纳米园是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年专利申请量5.5万件、授权量3.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城市第二位和第一位。200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苏州创新能力提升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资源匮乏、科技服务滞后、科技领军人才稀缺和缺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存在。

科技进步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苏州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2.2.5资金供应状况

2009年,注册外资连续第五年保持150亿美元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地位。新批农业项目占全市总额的0.66%。制造业项目占全市总额的75.5%。服务业项目547项,注册外资37.75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3.83%。制造业新设项目中先进制造业占比为45%;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之比为2∶1。

可见苏州的资金供应的非常充裕,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优化产业结构也十分有利。

2.2.6能源供应状况

苏州目前能源储备少,抗干扰能力不强。苏州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行业的能耗占到苏州全部综合能耗量的67.76%。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煤炭消费比例都低于45%,相比之下,苏州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的空间很大。

苏州想要改变当前的能源状况,可以抓住三峡电站、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成投产的机遇,调入电力、天然气来逐步替代原煤的购入,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利用比重。所以苏州的能源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2.2.7政治环境因素

国际、国内大环境良好。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国际产业转移由制造环节向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地区总部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国家创新战略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出台的中长期科技规划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和一大批科技重大计划、重大专项,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项目支撑。

苏州政府在体制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做的工作有目共睹,而且也认识到苏州产业结构

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政治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是强有力的推手,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实现苏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政府调控,加强政府服务,营造优越发展环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政府的工作对产业结构转化起到了积极引导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5:1978——2009三次产业值)

(图16:2000——2009三次产业值)

3.1第一产业

(图17:第一产业时间序列) 均值 标准差 数目 零均值 ADF 单一均值 ADF

2010预计值150.4624亿元

97.394286 20.041699

7

2.9999317 1.9954353

要调优种养业。以特优、高效、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优质粮油、园艺作物、生态林地、特色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投入。

3.2第二产业

(图18:第二产业时间序列) 均值 标准差 数目 零均值 ADF 单一均值 ADF 趋势 ADF

2010预计值52210.9926亿元

2529.3749 1258.1916

10

6.5796745 1.4270888 -4.703935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但要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建设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还要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有选择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主动采取措施把“三高一低”的企业转移出去,将优质环保的现代服务型和高科技企业置换进来。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改善资源环境,能增强持续发展后劲。苏州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时,要注重发展污染小的产业,同时,必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控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专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向服务业延伸,并将部分内部服务剥离成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企业。也可以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并最终形成适应苏州城市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

3.3第三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比重

(图19:第三产业时间序列) 均值 标准差 数目 零均值 ADF 单一均值 ADF 趋势 ADF

2010预计值3541.2950亿元

1437.2407 777.29939

10

17.469507 12.107796 3.144099

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影响因素与苏州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分析得出苏州第三产业比重亟待提高,而其中的服务业又是重中之重。

3.3.1加快发展旅游业

苏州依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可谓前途无量。政府要做到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要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精心培育旅游业发展品牌,并进行大力而广泛的宣传。要着力完善、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综合型、主题型大型项目引进步伐,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使苏州早日成为国内外一流旅游目的地。

3.3.2提高传统服务业

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面向生产和居民消费的服务业。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应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市场以及综合性市场;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销售、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培育律师、会计师、仲裁、审计、咨询、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发展完善社区服务。

3.3.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政府要扩大开放,鼓励外资、民资投资服务业。要进一步放宽外资、民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如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科研、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引资政策上对各类资金的进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4提高苏州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苏州科技工作要进一步开创新局面,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展理念必须要有新视野,要充分借鉴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科技工作,构建以企业自

主创新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领军人才为支撑、科技金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落实创新政策为抓手,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实现新的突破。深入贯彻实施市政府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的专项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由市政府牵头,科技、税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制;二是扩大落实创新政策企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享受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的企业数量,推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增加;三是要推动规模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规模型企业,努力实现“科技企业规模化,规模企业科技化”;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辅导落实工作,扩大落实创新政策的社会效应,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3.5引进人才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众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苏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人力显得不足,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要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特色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高级技术管理者。针对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问题,要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引进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好各类软件园、动漫产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要鼓励优秀人才向一线流动,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一线人才的各种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优秀人才向科研和自主创业流动。

参考文献

【1】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 http://www.sztjj.gov.cn/ 【2】中国苏州网 http://www.suzhou.gov.cn/

【3】苏州市商务局网 http://www.szhboftec.gov.cn/

【4】李悦、李平 1998 《产业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 2004 《产业发展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6】马伯钧 2003 《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 消费经济第6期 【7】周旭东 2009 苏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中国苏州发展报

【8】福龙 2009 推进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 http://www.szrkx.com/cn/

主创新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领军人才为支撑、科技金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落实创新政策为抓手,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实现新的突破。深入贯彻实施市政府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的专项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由市政府牵头,科技、税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制;二是扩大落实创新政策企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享受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的企业数量,推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增加;三是要推动规模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规模型企业,努力实现“科技企业规模化,规模企业科技化”;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辅导落实工作,扩大落实创新政策的社会效应,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3.5引进人才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众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苏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人力显得不足,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要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特色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高级技术管理者。针对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问题,要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引进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好各类软件园、动漫产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要鼓励优秀人才向一线流动,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一线人才的各种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优秀人才向科研和自主创业流动。

参考文献

【1】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 http://www.sztjj.gov.cn/ 【2】中国苏州网 http://www.suzhou.gov.cn/

【3】苏州市商务局网 http://www.szhboftec.gov.cn/

【4】李悦、李平 1998 《产业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 2004 《产业发展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6】马伯钧 2003 《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 消费经济第6期 【7】周旭东 2009 苏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中国苏州发展报

【8】福龙 2009 推进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 http://www.szrkx.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o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