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更新时间:2024-05-06 13: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导论
(一) 重点和难度
1把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认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欢喜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
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
1、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3、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2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是: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3社会关系及其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
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分配关系、
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二)
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及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
a劳动者的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 b劳动资料:连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传导器; c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关系:(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
(2)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产生。
5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有:共有经济规律(存在于所有社会形态中)、特有经济规律(存
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中)、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
第一篇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一、 重点及难点
1考察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区别不同这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五中经济制度是: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掌握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3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本质的经济关系,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二、 考核知识点
(一)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1人类社会五中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有:
1.原始社会制度
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制度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3.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时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有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二)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基本特征是: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经
济
。
2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因此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
(三)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3社会化大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社会化大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有: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调节) 2.市场配置方式(市场调节)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一 重点和难点
1掌握并理解商品和商品生产的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
※ 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价值: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生产商品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 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具体劳动,
※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相互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含了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孕育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导致了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了解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意味着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大。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变现形式和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二考核知识点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二因素关系:
1、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2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 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意味着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大。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二)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
价值来进行
※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在私有经济中的作用: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部门的比例;刺激商品生产
者改进技术,促进社会技术全面发展;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
化
第三章、货币与信用 一、重点和难点
1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以及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有:
1、简单的价值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3、货币形式4、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的过程是: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了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一般被认为是一般等价物
2掌握货币的职能、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 六、商品价格七、价格标准八、货币流通规律九、纸币流通规律 十、通货膨胀 十一、通货紧缩
金属货币的含义
: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
3了解信用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信用主要形式: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其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考核知识点
1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由物价上涨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根本原因还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城乡居民手持货币量过大,商品与货币的比例失调。流通中的货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 一是信贷投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金融服务质量差阻塞了结算渠道。
三是现金管理松驰便得货币资金的体外循环成为可能。 四是高科技手段为货币资金的多头流动提供了方便。 五是经济转型正处于亢奋期。 六是金融监管 有相互推委之嫌。 七是通货膨胀加大了货币需求量。
八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人民币的经营策略缺乏整体构想。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重点和难点
1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值规律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2把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理解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特点:劳动力商品受历史和道德的影响
划分意义:(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
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3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用这种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延长工作日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实现。它表现为在内含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需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理解资本累计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资本积累是: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进一步扩大的对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两者区别:资本积聚能增加社会总量,资本集中不能增加社会总量,资本集中的速度快
于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二、考核知识点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价值形式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剥削程度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
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技术改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劳动价值
两者相比较: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本质是一致的;绝对M生产是资本
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M生产的起点;生产M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2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及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最先采用新技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格和价值的货币转化形态 (四)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分析它的特点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积累的含义、本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进一步扩大的对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的增大形式:资本积聚(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资本
集中(含义:资本家依靠把几个分散的小企业合并为大企业;杠杆:竞争、信用)
3增大单个资本的途径: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一、重点和难度
1认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揭示资本周转速度队剩余价值的影响
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2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
3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二、考核知识点 (一)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及其各自职能 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资本的购买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和资本
力支持的。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竞争的关系: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原因是: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没有消
灭商品生产,也不能消除竞争;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在垄断组织内部之间,外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竞争。
3垄断时期竞争的新特点
(1)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2)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3)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无所不用其极4)竞争的范围由经济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5)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组织及其主要形式
依据经济垄断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将垄断分为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和其他组织形式的垄断。
2垄断价格的出现不违背价值规律,只是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3垄断利润的最终来源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最终来源:①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强度以及其他手
段,更多地榨取了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②垄断资本家通过对生产和销售的垄断,规定垄断价格,在购买和销售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占有中小企业甚至局外大企业所榨取的一部分剩余价值。③垄断资本家依靠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利用在收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中所规定的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是:第一,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
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的一部分利润,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 。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4金融寡头的统治
5资本输出及其形式、资本输出对输出果输入国的作用。
资本的输出,即由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企业或者银行出面,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
政府、企业或银行。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资本流动多是追逐利益,资本输出也是为了追逐利益。
当然,由于资本输出形式决定了,追逐的利益具有多样性。
1,企业主体向国外输出资本。多数是为了扩大市场,谋取更多的利润(国际铁公鸡对华投资)。
2,政府援建等形式。换取自然资源(大国与非洲合作)、政治上的支持(中非合作)、军事上的合作(美国与巴基斯坦反恐)等。
3,影响甚至控制一国经济。印度对尼泊尔的投资,使得尼国内经济、就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印国。
4,扩大全球影响力。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大量输出美元。 5,全球战略部署。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产业扶持。
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收益率降低,资本的实际收入也相应降低;但由于国内劳动、
土地和其他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其收入明显增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私人垄断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时,资产阶级国家便不得不出面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节.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一,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实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3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目标:A 平抑经济波动,稳定物价
B 谋求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C 谋求稳定经济增长率 D 实现充分就业
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爆发的根源及其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
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的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级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是:
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二、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交替界限不清和每一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第三、经济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第四、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按生产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3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原因及根源 特点是:波及范围广、危机程度大、影响程度深
原因是: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一、重点和难点
1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确立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②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和形成依据,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及特点
分配制度的含义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分配原则:劳动、资
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
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特点是:按劳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分配个人消费品的
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特殊性
一般性,就是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基本原理,采用自由贸易与
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由罗斯福新政以来产生.经济的市场运作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特殊性,就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属性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社会主
义的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所在
4了解企业的内涵和类型,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机制、市场规划等
“企业”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
类型有:以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以投资者的地区不同分为: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按所有制结构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和私营企业和外资。4)按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不同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5)按信用等级可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6)按公司地位类型可分为:母公司、子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科学管理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二、考核知识点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有: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九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一、重点和难点
1把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内涵、社会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社会总产品(aggregate social product)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
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
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
2把握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以及运用的主要调控手段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
收支平衡。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①经济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
理经济的手段
3认识简历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把握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是: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进了人的平等。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维护了社会公正。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保持了社会稳定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是:
(一)基本保障。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社会财富积累也不够多、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
(二)广泛覆盖。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要尽量覆盖到全体公民。
(三)多个层次。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经验,根据近年来社会保障改革的趋向,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由三个层次构成
(四)逐步统一。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复杂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一) 公平原则(公平特征&福利性特征)
(二)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刚性发展的特征) (三) 责任分担原则(社会化特征)
(四)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多样性特征) (五) 其他原则(法制规范性特征)
二、考核只是点
(一)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1什么事社会总产值
社会主义国家反映生产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指一国(或地区)整个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产品的生产总量。
2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1)增加生产中的劳动量 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随着投入生产中的劳动量的增加,创造的新价值就越多,从而国民收入就相应增加。 (2)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增加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减少,这就使国民收入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集约化因素,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3)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使用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意味着用同量的生产资料,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在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余的就是国民收入。因此,在社会总产品一定的情况下,节约使用生产资料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1、价格体系 2、国家财政收支 3、银行信贷
4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积累和消费同比例增长原则.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消费优先原则.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客观必然性 内涵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调控主体为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一定的手段或政策措施,在宏观上或总量上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职能。
客观必然性是:
第一、 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三、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具体分析,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
第四篇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一、重点和难点
1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
内
容
)
表
现
是
:
①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
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
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把握应对措施 影响是: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势态更加显著。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主权、特别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现已存在的贫富差距。全球范围的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应对措施有:
(1)深化对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和国家自主相互关系的研究,根据我国的特点和国家利益,形成中国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和全球治理战略
(2)深入分析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各种观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和国家主权理论。
(3)想方设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4)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发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5)改进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6)建立整体的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考核知识点
(一)国际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二)国际 贸易与国际金融
1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基本类型
含义: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
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基本类型是:一是自由贸易政策,二是保护贸易政策。
2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宗旨、智能、基本原则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
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2、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4、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5、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
6、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7、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职能是:管理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调节职能、协调职能
基本原则是: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经济发展原
则、非歧视性原则
3识记国际收支、外汇、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的四大经济目标之一。在国际收支表
中,综合差额与一国的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紧密相关,经常账户差额与充分就业、国内产出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更注重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所以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观多余综合差额与经常差额官有,具体讲国际收支的调节目标确定为保持综合差额或经常账户平衡,或在某一幅度区域内的盈余或赤字
外汇的主要内容是:
①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②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③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④其他外汇资金。
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是:
(1)国际货币市场 (2)国际资本市场 (3)国际外汇市场 (4)国际黄金市场 (5)国际租赁市场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安全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一、重点和难点
1了解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理解经济全球化既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又加深了其经济矛盾 2了解发达国际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把握经济全球化个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双重影响
发达国际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
l、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为了实现所规定的共同目标,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约 束自身行为,它是介于国家之间,不能超越成员国政府而对其地方机构、法人或国民直接行 使职权。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除了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外,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政 策协调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欧洲联盟(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区 等。
3、国际经济条约和协定。国际公约、条约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以国际法形式规范、管 理和协调国际经济交往,使世界经济运行受法律秩序的约束。
4、国际会议。是指主权国家间政府代表通过会晤,就相互间经济关系和有关国际经济问题 进行协商,进而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形式。
经济全球化个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双重影响是: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各个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同。⑵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积极影响。如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扩大就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等。⑶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消极后果。如忽视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等等。
3深刻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 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的不平衡,发达国家通过垄断组织进行资
本的全球扩张,并用剪刀差来获得高额利润。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首先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多数规则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这些规则的实施必然使发达国家首先受益。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一般都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增长。由于发达国家不仅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产业组织制度和企业制度等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再加上世界经济的运行制度和规则有利于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可以使其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利益优势
2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有 :
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B.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C.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共同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1)债务危机,资金倒流。(2)粮食危机,依赖粮食进口。农业基
础设施恶化,人均粮食产量不断下降。(3)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社会不堪重负。(4)政局不稳、战乱频繁,更加重了已有的困难,使居民流离失所。
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
①②③
有有有
利利利
于于于引学
吸进习
引先先
外进进
的资技管
,术理和经弥设验补备,国,培内实养
建现离
设技素
资术质
发的金展管的的理
不跨人
足
越
才
④有利于发挥本国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是:
(1)由于世界经济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 (2)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3)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一体化面临最大风险,可能诱发一国的金融危机;(4)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使效率提高,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新殖民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对发展中国家军事战领
b打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控制、剥削 c垄断资本主义瓜分世界领土
d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附属国
2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有:①各国对其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享有并行使永久主权;②改善在国际贸易
关系中的地位和条件;③增加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转移、改革国际货币金融制度;④改善转让条件,争取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⑤保护海洋资源和争取海运权;⑥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⑦世界经济结构的改革。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特征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一、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以及正确
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之间的重要性
(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分析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 成就: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5、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3了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的具体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是: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3经济特区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含义是:(1)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指80年代以来中国有关地方出现的经济特
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地方立法。(2)地理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指被称为经
济特区的地方所有立法的总称,这种经济特区立法,除包括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外,还包括经济特区中那些原本根据宪法和有关宪法性法律的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主要特征是:
①在国内划出一定地区,一般选择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于货物流转,节省费用,降低成本;
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推行开放政策,并采用减免关税办法,吸引外资;
③为外商创造方便安全的投资环境(见国际投资法),订立优惠条例和保障制度; ④产品以外销为主;
⑤集中管理,特区行政管理机构有权制定因地因时制宜的特区管理条例;
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 2“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十多亿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2.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自力更生,主要依靠本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去奋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必须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与好的经验.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正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又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才能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1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2引进外贸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我们要坚持自力更,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坚持外援为辅的方针,毫不动摇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正在阅读: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05-06
天星司考之刑法记忆100条分析10-30
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04-08
JZLUKW旋进旋涡流量计 - 图文06-01
3、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责任书05-10
红色箴言02-19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12-27
初一暑假日记(优秀7篇)03-28
2009年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07-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政治经济学
- 重点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