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棣森: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真实年龄考

更新时间:2023-12-15 08: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真实年龄考

杨棣森

[摘要]: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可谓脍炙人口、才气横溢,是一篇千古佳作。然对于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的真实年龄,至今仍引人争议。本文列举了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其年龄的几种说法,同时从序文原文的暗示、王勃在上元二年(675)所作诗文的逻辑性及《六榕寺》碑文撰写时间的佐证这三个角度进行了考证。最终得出王勃作《滕王阁序》于上元二年(公元675),时年26岁。

[关键字]:王勃 滕王阁序 上元二年 童子 三尺 终军

作者简介:杨棣森(1987—),男,汉,广东湛江人,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管理。四川 成都 610041

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大约始建于唐代永徽四年(约公元653年)。滕王阁之所以远负盛名,那皆因王勃为其写了一篇序——《滕王阁序》。然王勃作《滕王阁序》的确切年龄,学界迄今说法不一。王勃作《滕王阁序》的年龄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最早关于王勃作《滕王阁序》于何年的记载见于五代王定保的《唐遮言?卷五》:“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1](P61)

说法二:《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五》载:“王勃自子安,六岁能属文,清才浚发,构思无滞。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于滕王阁。时帅府有婿,善为文章。帅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合而出之,为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次至勃,勃辄受。帅即拂其意,怒其不让,乃使人伺其下笔。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帅曰:‘此亦老生常谈耳。’次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帅沉吟移晷。又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帅曰:‘斯不朽矣!’”

[2](P787)

说法三:元代辛文房《唐代才子传》记:“父福畤,坐是左迁交阯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3](P181)

依说法一所言,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才十四岁;按说法二所载,王勃作《滕王阁序》时为十三岁;据说法三所述,王勃作《滕王阁序》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以上几种说法,至今仍未达成一致。因此,对王勃的《滕王阁序》所作的确切时间做细究很有必要。试释如下:

一、序文的暗示

既然要细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的确切年龄,那其自然还得从《滕王阁序》中溯源。说法一、说法二认为王勃为《滕王阁序》作序是十四、十三岁,这主要基于对序文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中对“童子”和“三尺微命”的误解。王勃因杀官奴曹达贬官获罪,且牵连其父,左迁交趾。且不论王勃是否因时运不济而自谦为“童子”,单从身份等级而言其自称为“童子”亦是合情、合礼。若此“三尺”论身高,而以此推算王勃年龄,而认为其是十三、十四岁的童子,那也不太令人信服。古代与“尺”论年龄的也有,但并不多见。如《论语? 泰伯》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P71)

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六尺”作如下解释:“六

尺——古代尺短,六尺约合今日一百三十八厘米,市尺四尺一寸四分。身长六尺的人还是小孩,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

[5](P80)

若按杨氏所说,“三尺”即为今日的六十九厘米,那在

现代人眼里,王勃就是一侏儒。因此,以“三尺”喻身高,将王勃定性为“童子”,似乎不得要领。《礼记正义? 玉藻》载:“绅长制,士长三尺,有司长二尺五寸者,绅,谓带之垂者。”

[6](P905)

此处的“三尺”,其指的是低级士人衣袋结余下垂的部分绅带长度。又如《礼记正义?

[6](P730)

礼器》载:“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此处“三

尺”,其指的是低级士人起居厅堂的高度。由以上例证可知,古代的“尺”的长度更多的是表现出与仕人身份相适应的卑尊等级。因此,“三尺微命”也仅此是王勃对命途多舛、仕途不畅、身居卑位的感叹罢了,其并非指王勃的身高。

而序文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这一句却隐约透露出王勃作序的时间。古人二十行冠礼,故“弱冠”是为成人之意,“等”是等于、相仿之意。若再知晓“终军”为何意,

那对王勃作《滕王阁序》的确切年龄的探究无疑大有裨益。《汉书?终军传》载:“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武帝异其才,拜君为谒者给事中??愿授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细察终军生平,我们可以得知其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卒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终寿二十九。终军二十九岁时尚被时人称之为“终童”,王勃年纪与终军的年纪相仿,作序时以“童子”自喻又有何不可?终军的豪气万丈、美名远扬,这也是王勃内心所追求的,王勃《上刘右相书》所载“於是遭不违之主,拥非常之位。龙章凤黻照其前,锵金鸣玉叠其後。三灵叶赞,超然奉天下之围,四海承平,步高取寰中之讬”

[8](P148)

[7]

便是例证。王勃以终军相

比较,其或是感叹自己年纪与终军相仿,较之终军“愿授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而威名远播;王勃目下却“三尺微命”、“无路请缨”沉为下僚,惟有余羡罢了。由此可知,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其年龄为二十岁到二十九岁之间,即二十多岁。

二、王勃诗文逻辑性的揭示

王勃在《春思赋》序云:“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3](P141)

按此推断,那

么他就是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杨炯《王勃集序》序云“皇唐上元三年(676年)秋八月,不改其乐,颜氏斯徂,养空而浮,贾生终逝”

[3](P192)

,如此说来,王勃就是活了二

十七岁。上文言及王勃因杀官奴曹达贬官获罪,且牵连其父,左迁交趾。由《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一句可知王勃是南下省父路过洪州的。“八月中旬到楚州,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钱崔使君序》??序文云:上元二载,高旻八月,人多汴北,地属淮南??”

[3](P178)

;“八月下旬到到江宁,有《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序略云:

九江为别,帝里隔于云端;五岭方逾,交州在于天际。??且对穷途。日露下而苍山空,他乡悲而古人别。??而九月九日已达洪州,故八月下旬必至江宁,文即作于其时。”

[3](179)

《上百里昌言疏》:“勃闻古人有言,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用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 出三江而浮五湖, 越东瓯而渡南海。”

[8](P187-188)

。《旧唐书?王勃传》云:“上元二年(675),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

[3](P180)

为《采莲赋》以见其意,其辞甚美。”。通过王勃的诗文,我们推测出王勃因当时牵连

其父而极为自责,且其诗文的所作时间、行程日期与南行路线(楚州——江宁——洪州——广州)亦大体相吻合及一致,由此,可大体断定《滕王阁序》作于上元二年(公元675)。

三、《六榕寺》碑文撰写时间的佐证

广州六榕寺的大门挂着这样一幅楹联,联语如下: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其中的“博士”指的就是王勃,这源于王勃曾在广州宝庄严寺(现在的六榕寺)写下了中国最长的塔碑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文。《六榕寺》载:“王勃盛名天下时,于上元二年(675)十一月,从南昌到达广州,准备到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当地官员和仰慕王勃文名者热情欢迎他,邀请他到宝庄严寺瞻礼。寺院住持宝轮大法师向他介绍寺院始创史略及此次修葺舍利塔的缘起,恳请王勃撰写重修碑记。”

[9](P67-68)

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十

一月在广州撰写《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文,那其上元二年(675)九月在洪州写成《滕王阁序》再南下广州从时间推算是完全有可能,毕竟广州与南昌(洪州)相隔不远,两个月的时间足可以达到了。

下面,我们再回到《滕王阁序》的原文,再细读其中一些段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慤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细细品读,我们不难感受到王勃失意与自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境。细细思量,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是很难有如此厚重、沧桑、沉郁之感的。

因此,《滕王阁序》当作于上元二年(公元675)。由上文已知王勃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故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年26岁。

【注释】

①王勃因杀官奴曹达贬官获罪,且牵连其父,左迁交趾。上元二年(675),勃往交州省父,途经南昌。

【参考文献】

[1]王定保.唐摭言[M].上中华书局,1960.

[2]李昉.太平广记(足本)[M].团结出版社,1994. [3]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M].巴蜀书社,1993. [4] 论语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2.

[6]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5.

[8] 蒋清翊.王子安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 李仲伟,林剑纶.六榕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0]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nj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