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苏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已排版,可A4纸直接打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18: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秋)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

教 案

(已排好版,可直接打印)

(全册)

教学 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1.体会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幸福,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 2.学会本课的新字,会读“荡、桨”等3个字、会写“环、爽”等6个字,积累词语。 3.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特点。 三课时。

◎跟我学课文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我们荡起双桨,2[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3 小船儿推开波浪,[②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③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④“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节导读:着重描绘如画的北海风光。通过“我们”的眼睛,描绘了荡舟水上所见到的美丽、迷人的景色。

??领巾迎着太阳,4

阳光洒在海面上,[⑤“红领巾”指什么?“太阳”又比喻什么?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⑥鱼儿真的在望着“我们”,听“我们”唱歌吗?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

1

知识点详解 ?

23

①开头点题。说明“我们”正在划船。但“我们”是谁没有说破,留下了悬念。

②拟人。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们轻轻荡舟的欢乐心情。 ③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白塔、绿树、红墙。

④“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自由飘荡。

4

⑤“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这两句话是说中国共

产党给少先队员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他们茁壮成长。

⑥不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连鱼儿都在羡慕“我们”。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5[⑦这句话在文中第几次出现?起什么作用?]

节导读: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红领巾”,鱼儿“望着我们”“听我们愉快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6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⑧小朋友们明明知道是谁给他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为什么还明知故问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⑨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节导读:总结全文,通过“我”的发问,表达了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片,幻灯片。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儿吗?玩儿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描写的就是北京的少先队员们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景,他们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吧!

板书课文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 学习生字,通读全文

1.教学生字。 读准字音:

爽:翘舌音,sh+u+ǎng 洒:平舌音,s+ǎ 愉:整体认读音节yú。 写准字形:

爽:先写中间的“大”再写左边的部分,最后写右边的部分。 爱:与“受”区别开来,最下面是“友”,不是“又”。 56

⑦这句话在文中第二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⑧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⑨难句解析:突出主题,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这句话突出了小朋友们的欢乐心情——功课做完了,来到北海划船,望着眼前的美丽景色,连船都忘记划了,就这么任小船儿在湖面上飘荡,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儿,多么欢乐,多么惬意呀!

环:与“坏”区别,左边是“王”,不是“土”。

排:右边的“非”,先写中间的两竖,再写左边的三横,最后写右边的三横。 洒:与“酒”区别,里面少一横。

悄:注意“忄”的写法,先写两边再写中间的竖。 2.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比一比,再组词。

三 布置作业,词语练习

重视生字、词语教学,重视生字、词语与文本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字单列开来,逐个教学。学生学完生字后,教师去掉读音,让学生认读,达到适时训练的目的。教师还有意识地将课后习题的词语分成几个类别,让学生既学习词语,又力图通过词语串起文章中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

1.抄写下列词语。

(1)推开 迎着 环绕 荡起 (2)吹来 倒映 飘荡 歌唱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山水——山山水水

干净——(干干净净) 大小——(大大小小) 高兴——(高高兴兴) 清楚——(清清楚楚) 明白——(明明白白) 说笑——(说说笑笑) 3.将本课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找出来。 环 爽 洒 悄 爱 排 荡 桨 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件,图片。

一 复习检查

1.检查朗读课文。 2.指读生字、新词

二 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句) (2)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小船儿推开波浪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小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表现了少先队员们嬉戏玩耍、荡舟湖面的喜悦心情。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指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指的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六行。

少先队员们在欣赏美景时,小船儿是怎样的状态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指名用手势演示,并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少先队员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少先队员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荡。

少先队员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他们被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 (4)指导朗读。

少先队员们在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小节?(轻松与欣喜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诗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少先队员心向共产党。

你怎么理解“阳光洒在海面上”?

阳光不仅仅是洒在海面上,也洒在少先队员的心上。洒在海面上,海面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的心上,少先队员感到温暖。诗中的“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这句诗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光明和温暖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你怎么理解“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并不会望着少先队员,听他们唱歌。这句话是拟人句,表明鱼儿都羡慕他们,也表现出少先队员的欢乐和自豪,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

少先队员的心情是高兴的、自豪的,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之情。 指名读,齐读。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中的“尽情欢乐”是什么意思? 很尽兴地玩耍,十分快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明知故问,诗中的少先队员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给他们安排的幸福生活。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主要是为了起强调作用,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要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读。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景色优美

这节课要将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明确是党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对此,要给学生作两个情感牵引:一是体会文中“我们”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二是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连一连。

轻松愉快

感激祖国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2)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继续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复习检查

检查朗读、背诵是否读出语气。

二 总结课文

1.课文中三个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能产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突出少先队员们愉悦的心情。它在歌词中虽然内容没发生任何变化,但给人的印象却是不断强化,使人的情感不断升华。

2.听歌曲录音,学唱歌曲,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1.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之后,播放这首歌曲,这时他们就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去演唱歌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假设:如果在湖上划船的少先队员是自己,那么所看与所写会是什么景物呢?通过此项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1.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2.连线。

3.把词语排列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写下来。 (1)轻轻 在 小船儿 飘荡飘荡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2) 愉快 悄悄地 鱼儿 听 我们 歌唱

鱼儿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 4.你会填吗?

(米)+(立)=粒 (门)+(日)=(间) (王)+(不)=环 (亻)+(子)=(仔) (立)+(十)=辛 (扌)+(巴)=(把) ()+(木)=桨 (哥)+(欠)=(歌) (禾)+(日)=香 (口)+(昌)=(唱)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旦联(lián)欢会上,小林给大家出了一个字谜:“周家有,李家无。嘴上有,手上无。” 小伟站起来说:“我猜这个字是——哥有弟没有,高有低没有,河有山没有,吃有穿没有。” 小明不等小伟说完,就笑着说:“这个字是——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凉了有,热了无。”

(1)这个字是(口)。

(2)从短文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 有—无 高—低 左—右 前—后 凉—热

1.作者简介

乔羽,原名乔庆宝,山东济宁人。创作以歌词和剧本为主。他是我国歌词创作的一代大家,被誉为“词坛泰斗”。曾荣获首届中国唱片金蝶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思念》《难忘今宵》等。

2.北海公园

歌词中的“海”指北海。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多姿的风韵,又表现了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气象万千,又浑然一体,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3.怎样灵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第二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鱼儿“望着我们”“听我们愉快唱歌”。这是少先队员借鱼儿的自在、欢快,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也是童真、童趣的真实流露。合理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言生动活泼,还会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那么,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很简单!你可以先把要描述的事物想象成人,使它具备人的思想、情感,然后想想,它的特点跟人的什么活动最相似,最后像描述人物一样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如描写正在欢叫的小鸟,我们可以这样写:树上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唱着一曲欢乐的歌。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 要求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

7

每逢佳节倍思亲

8

??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

?

?

了。[句导读:写王维离家已有两年,独自一人作客他乡,忍受着孤寂。][①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9

段导读:交代了人物、地点。

??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②你了解重阳节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句导读:“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表现出九九重阳节这天大街上的“热闹”情景。朗读时也要读出王维的思乡情。]10[③这种情况使王维有什么感受?]

段导读:重阳节到了,王维在异乡思念亲人。

??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zhū)萸(yú),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11[④为什么要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大家欢 知识点详解 ?

?京城,即国都,首都。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

①“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突出了独居的时间长。

②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

③王维心中更加凄凉,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④旧时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儿的植物,据说重阳节登高时将它插在头上,可以避邪。“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与兄弟们浓厚的感情。

⑤既表达了王维对过去与家人一起欢度节日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⑥重点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天各一方: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距遥远,很难相见。

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⑤王维的回忆和想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段导读:王维的回忆和想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12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⑥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表现在哪里?]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王维真情流露,在重阳佳节思亲的情境下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

二 揭示课文题目,释题

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诗的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

三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逢(fénɡ) 维(wéi) 街(jiē) 插(chā) 挽(wǎn) 绪(xù) (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近字比较:峰一逢 晚一挽 唯一维

组词扩展:街:街道 街市 插:插手 倒插 绪:情绪 思绪 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登高远眺 欢聚 独在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 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茱萸: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思绪万千:想法很多。

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

1.提示要点。

携:十三笔写成,倒数第二笔是横折折钩,最后一笔是撇。 2.示范书写。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jiā bèi fú xié dēnɡ dú yì 佳 倍 扶 携 登 独 异

1.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以题目为线索,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住“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2.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使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不断升华。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逢(fén fénɡ) 维(wéi véi) 街(jiē jēi ) 插(cā chā) 挽(mǎn wǎn) 绪(xǜ xù) 2.看拼音写词语。

jiā bèi fú xié dēnɡ dú yì (佳)节 加 (倍) (扶)持 提(携) (登)高 (独)自 (异)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 细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③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

④齐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②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③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 理解:扶老携幼 ..

④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⑤齐读第二自然段。

⑥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 (3)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兄弟们插茱萸,登高。) a.讲述: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

b.问: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第三、四句话。

a.理解: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

c.讲述: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④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 ⑤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的呢?好,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 4.理解。

(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点明了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

(2)“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3)提示:“山东”是指华(huà)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4)小结: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5)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

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教师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教师可以创设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讲写结合,训练表达。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意思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教师相机安排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文章引出思乡之情,后面部分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讲给家人听。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 3.完成课后练习。

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

一 检查学习效果

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 指导书写

1.幻灯片显示字样 2.告诉学生:

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三 指导造句

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

(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

2.理解词义。

(1)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3)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意思。 3.口头造句。 (1)小组内讨论。 (2)说给大家听。

①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 ...

②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 ....

四 小练习

1.请将传统节日与传统食品用线连起来。

2.组词。(幻灯片显示)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3)同音字组词。

学习完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教师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一人?从古至今只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家乡和亲人。请读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个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1.完成书面造句。

2.完成多种形式的组词练习。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2.才子王维

王维出生于官僚家庭,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仕途上时升时降。晚年隐居终南山。

隐居后,王维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在大量的田园诗中,充满了他对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以及关中农家生活的歌颂,或大气开阔,或幽静恬雅,都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大。

3.文人画师

王维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约,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所以作青绿山水画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画近吴道子。同时,王维首创“破墨山水画”,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的心里在“想什么”。本文中“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是诗人的心理活动,看起来是写兄弟们思念自己,其实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恰当地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可以使读文章的人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感受。那么怎样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呢?

(1)内心独白法,就是直接写人物是怎样想的。这种写法最容易,也能最清楚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情况。

(2)表情描摹法,就是利用人物脸上的表情、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许小薇

看了看我,眼睛里放出一种欣喜的光彩来。”作者通过许小薇脸上表情的变化,成功地刻画了她禁不住喜悦的心理。

(3)动作暗示法,就是用一种不自觉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一位同学写妈妈当着同事的面夸她夸得过分:“我脸涨得通红,手不停地绞着衣角,还用胳膊轻轻地碰了妈妈几下……”

要想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就要注意观察、了解你周围的人,不但要了解他在做什么,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等知道他在想什么。

3 古诗二首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 2.学习本课的生字。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要求 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难点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 两课时。 课时

◎跟我学课文

13

古 诗 二 首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①“撑、采、回”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 句导读: 前两句写小孩划船偷白莲的情景。

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不解藏踪迹,[②“不解”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浮萍一道开。[③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句导读: 后两句写出小孩回去的时候不知怎样掩盖自己踪迹,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表达了小孩顽皮、纯真的情态。

诗意: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④“骑、振”是对牧童的什么描写?]

句导读: 前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⑤“闭口立”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

句导读: 后两句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诗意: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知识点详解 ?

①这是对小娃的动作描写。“撑、采、回”写出了小娃采莲的动作。 ②“不解”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小娃的心理。“不解”为不懂得。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③这个小娃给人留下了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 ④“骑、振”是对牧童的动态描写。“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⑤“闭口立”是对牧童的静态描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读古诗,识字。

2.学习《池上》,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3.背诵这首诗。

教学课件

一、积累引入,破题入文。

1.童年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课内课外阅读了一些古诗,描写童年生活乐趣的诗句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板书课题:《池上》)

3.读题解题

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 (池塘上发生的事)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诗作、诗风。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热爱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

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相机正音:读准平舌音“踪”,翘舌音“撑”,前鼻音“莲”,后鼻音“艇、萍”。指导“迹”“萍”的写法:“迹”是半包围结构,先写“亦”,后写“辶”;“萍”上下结构,上面的“艹”写宽些。盖住下面的字。)

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

(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

(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工具书、注释、图片等)

(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词语的意思,如: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

(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再次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用自己的话描述。) 2.提问:假如你是诗中的小娃,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不同的感受) 3.想象画面,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韵味的诵读前两行诗。 (二)品读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2.通过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顽皮等。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 (三)品析词语。

诗意大致了解了,那我们回过头看看全文,请大家默读课文,作者在诗中运用哪些动词,同学们圈一圈。

1.说出这些动词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用换词、解词、做动作等形式理解。 2.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个词,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3.再次品读这首诗,加深理解 四、由情导读,由读成诵

1.哦!原来荷花池上发生的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呀!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2.此时白居易自己来读这首诗,我想他会这样读!(师范读。)

3.谁想当白居易来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

4.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来给画面和音乐配出朗诵。 5.全班背诵古诗。

五、练习巩固,课外拓展 1.默写古诗

2.练习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小故事。

(可以随意想象,加上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1.“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学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又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

2.在教学中借助教学课件,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亻:偷 他 化 停 仙 艹:萍 花 草 荫 莲 辶:迹 边 过 送 达 氵:浮 池 泳 泊 海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池上》的作者是宋代的白居易。(?)

(2)“不解藏踪迹”的“不解”意思是不能解开。(?) (3)“迹”字共9画,除去部首还有6画。(√ ) 3.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不解藏踪迹,(知道,懂得) .浮萍一道开。(一路) ..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

段导读:直接描写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句导读:总说荷花的婀娜多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句导读: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

段导读: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看荷花。

知识点详解 ?

?

赶紧:抓紧时间,毫不拖延;急忙,连忙。

①我看荷花是迫不及待的,从“赶紧”一词体会出来。 ?冒,在这里是“长、钻、伸、露、探”的意思。

②从“冒”字我们体会到荷花正在“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长。冒出来的荷花,仿佛像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③这里介绍了“初放”,“盛开”,“含苞欲放”的荷花。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④为什么会把自己想象成穿着雪白的衣裳?]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⑤如果你变成了荷花,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段导读:从想象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第二部分(4~5自然段):想荷花。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③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文中的“我”把自己说成是“荷花”,课他不是真的荷花,而是被荷花陶

醉了,所以加“仿佛”。

④因为荷花是白色的,用“雪白”这个词表现荷花的洁白美丽。 翩翩起舞:表现了“我”随荷花舞动美,好像一个荷花仙子。

⑤小蜜蜂会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蝴蝶会飞过来和我翩翩起舞……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 课前谈话,导入课文

1.猜谜语。

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桨。猜一种水生植物)谜底:荷花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

荷(hé) 园(yuán) 冒(mào) 幅(fú) 仿(fǎnɡ) 佛(fú) 止(zhǐ) 昨(zuó) 记(jì) 注意读准:平舌音“昨”,翘舌音“止”,前鼻音“园”,后鼻音“仿”。 3.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本课生字的。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荷 园 幅 仿 佛、记”,左边都是形旁,表义,右边的都是声旁,表音。

组词扩展:“冒出 冒烟 停止 停车 昨天 昨晚”。 4.出示词语卡片和课后词语卡片。

莲蓬 饱胀 破裂 微风 舞蹈 告诉 仿佛 挤挤挨挨 翩翩起舞 随风飘动

三 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写法,中间是个“弓”三笔写成。 “园”全包围结构,先写完中间的“元”,再写最后一笔横。 “荷”上下结构,上面的草字头写宽一些,盖住下面的“何”。 2.其余字由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完成,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学会识记字形,并且会书写会写字。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é huā huā yuán mào chū yì fú fǎnɡ fú tínɡ zhǐ zuó tiān jì xià (荷花)(花园 ) ( 冒出)(一幅 ) (仿佛) (停止 )(昨天)(记下 ) 二、填合适的词

(雪白)的荷花 (雪白)的衣裳 (浓浓)的清香 快乐地(飞行) 静静地(站着) 悄悄地(说) 三、照样子写

挤挤挨挨 高高兴兴 平平安安 多多少少 翩翩起舞 依依不舍 炯炯有神 徐徐上升 嫩黄色 碧绿色 浅紫色 天蓝色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一)品读二、三段。 l.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C.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

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②“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 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说这个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指名朗读。

小结:[课件演示:一池荷花]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 (板书:千姿百态)

作者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b.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仅很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段。 (二)巧读四、五段。 1.指名朗读四、五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齐读全文。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本文的?

(板书:闻到──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板书:细致观察、丰富想象) 四、拓展练笔

1.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2.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3.师引导依照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

4.交流习作,讲评后,学生修改小练笔。

闻到 一股清香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到 一幅活画 细致观察

花:才开 全开 将开 丰富想象

千姿百态

想到 文章来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一、比一比,组词语。

荷(荷花) 稻(稻田) 幅(一幅) 止(停止)

何(如何) 蹈(舞蹈) 副(一副) 正(正在) 二、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一……就…… 妈妈一下班,就赶紧做饭。 有的……有的……有的 天上的白云有的像小羊,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一座大礼堂。 三、根据课文内容,摘抄词句。 1.描写颜色的词语:

碧绿 白 嫩黄 雪白 2.描写荷叶多、绿、圆的句子。

荷叶挤挤挨挨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3.描写荷花样子的句子。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荷花

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2.运用美读,领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一想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作为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运用美读的方法教学,非常合适。

本课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就给与肯定。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的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做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示范。

5 石榴

教学 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从文章的描述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一种果实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课时。

15

石 榴

16

??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透露出“我”的自豪感。 ??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句导读:“抽”字把枝条生长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给人一种动感。“新”和“嫩绿”两个词,具体写明了枝条和叶子的特点。朗读时应加重语气。]到了夏天,郁(yù)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

17花。[①“郁郁葱葱”用在这里是为了表现什么?]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

[②“不久”一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③“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是在写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④“热闹”一词在这里表现了什么?]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

18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⑤句子中表示石榴一天天长大的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哪

些?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19[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⑦石榴娃娃向人们报告什么喜讯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主要写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 20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bāo)开外皮,只见玛(mǎ)瑙(nǎo)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wēi)

?

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jiáo)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 15

知识点详解 ?

16

?抽:(某些植物)开始长 出。

17

①用在这里是为了表现石榴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

②好。“不久”一词不但写出了石榴花开放的速度快,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石榴花开得是多么旺盛。 ③这是写石榴花的形状。把“石榴花”比作了“小喇叭”,这就为我们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了石榴花的样子,进而使我们感受到石榴是一种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的植物。

④这里把石榴拟人化,用“热闹”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了很多花争着开放的样子。

18

⑤“先是”“逐渐”“最后”。不可以,因为石榴渐渐长大,它的外形也随着生长而变化,这是植物的生长

顺序,改变规律就与事实情况不符了。

19

⑥重点句解析: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熟透了的石榴会有裂缝,作者说它是“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使石榴更加形象、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⑦“我们”成熟了,欢迎大家来品尝。

20

?玛瑙:是一种矿物,有不同的颜色和花纹,鲜艳美丽,可用来作装饰品。

比。21[⑧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达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课后词语。 3.指导书写。

教学挂图。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 板书:石榴 2.小结讨论结果。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及词语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抽(chōu) 枝(zhī) 密(mì) 甚(shèn) 至(zhì) 肚(dù) 扒(bā) 讯(xùn) 甜(tián) 津(jīn)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甚:其字下面关了半扇门。

加一加:扌+由=抽 木+支=枝 月+土=肚 扌+八=扒 舌+甘=甜 形近字比较:蜜——密 律——津 迅——讯 减一减:“到”减掉“刂”就是“至”。 3.认读本课的新词和课后词语。

抽出 枝条 越开越密 甚至 肚皮 扒开 喜讯 甜津津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酸溜溜 驰名中外 清爽无比

三 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甚 密

甚:“其”加竖折。最后一笔为竖折。

密:与“蜜”区分开来。注意“必”的写法,一撇在“心”中间,第二、三个点之间撇出。

2.其余字由学生完成。 21

⑧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石榴的味道,“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很独特,让人食后“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越吃越爱吃。

抽 枝 密 至 肚 扒 讯 甜 津

1.在教学生字时,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随文识字,比如在教学“讯”字时,利用课堂查字典,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意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抽”和“扒”这两个生字时,适当结合学生好动的性格,让他们用动作来演示这两个生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能做到熟读课文并且避免枯燥,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出示课文中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填词;教师引读;分组读;开火车读;出示石榴从开花到结果不同时期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读课文。

3.教师出示石榴实物,给学生直观形象。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的学生说“:石榴子儿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的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教师将石榴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儿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的。观察、观赏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ōu zhī shèn zhì dù pí bā kāi xǐ xùn tián jīn jīn (抽枝 ) (甚至 ) (肚皮) (扒开)(喜讯 ) (甜津津 ) 二、填合适的词

(火红)的石榴花 (青绿色)的石榴 (绿黄色)的叶子 (玛瑙般)的子儿 (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成熟)的喜讯 (活泼)的喇叭 (急切)地张望 三、照样子写

郁郁葱葱 密密麻麻 花花绿绿 大大方方 酸溜溜 甜滋滋 乐呵呵 笑眯眯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挂图。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出示挂图。 2.理解词语。

驰名中外:声名传播得很远。 3.小结。

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家乡驰名中外的原因。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两个季节?石榴有哪些特点? (2)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写叶子和花的?

2.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郁郁葱葱”的意思是草木苍翠、茂盛。) 3.讨论。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把“石榴花”比作“小喇叭”,而且是活泼的,还鼓着劲儿吹,说明了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这个形象的比喻十分恰当。

4.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板书:春天——枝条、叶 夏天——花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石榴的什么?(主要写石榴的生长情况。)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石榴的果实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的? 板书:花开

花谢

结果

(3)出示两个句子,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①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②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十分形象地把成熟石榴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显示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2.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小组讨论。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和外形特点的? 板书: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3.理解“晶莹”的意思。 晶莹:光亮而透明。 4.再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 总结全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n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