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

更新时间:2024-06-30 0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概论

事故: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系统原理:(1)动态相关性。(2)整分合。(3)反馈。(4)封闭。

人本原理:(1)动力。物质、精神、信息。(2)能级。(3)激励。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工作吸引力。 预防原理:(1)偶然损失。(2)因果关系。(3)3E。工程技术、教育、法制。(4)本质安全化。 强制原理:(1)安全第一。(2)监督。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法默、查姆勃。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

因果连锁理论:1、遗传及社会环境;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吉布森。1、能量大小;2、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3、力的集中程度。

系统安全理论:(1)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2)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4)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安全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危险源。 “安全发展”:1、“以人为本”必须以人的生命为本。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保障。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十一五”: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降低35%;2、十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死亡率降低25%。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规章制度依据:1、法律法规、标准;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事故教训;3、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 规章制度原则:1、主要负责人负责;2、安全第一;3、系统性;4、规范化、标准化。

规章制度体系:A安全系统工程原理:1、综合。2、人员。3、设备设施。4、环境。B标准化体系:1、技术。2、管理。3、工作。C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1、手册。2、程序文件。3、作业指导书。

综合:1、目标、指标、总体原则。2、责任制度。3、定期例行工作。4、承包与发包。5、措施和费用管理。6、重大危险源。7、危险物品使用。8、隐患排查和治理。9、事故调查报告处理。10、消防。11、应急管理。12、安全奖惩。 人员:1、教育培训。2、劳动防护用品。3、工器具。4、特种作业。5、岗位规范。6、职业健康检查。7、现场作业。 设备设施:1、三同时。2、检查。3、维护检修。4、检测、检验。5、安全操作规程。 环境:1、安全标志。2、作业环境。3、工业卫生。

主要负责人:(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安全费用提取: 1、矿山开采;2、建筑施工;3、危险化学品生产;4、道路交通运输。

煤炭:大中型:1、高瓦斯8元;2、低瓦斯5元;3、露天3元。小型:1、高瓦斯10元;2、低瓦斯6元。 烟花爆竹:A、≤200万:3.5%。B、200万---500万:3%。C、500万---1000万:2.5%。D、≥1000万:2%。

矿山:A、石油:17元。B、天然气:5元。C、金属露天:4元。D、金属井下:8元。E、核:22元。F、非金属露天:1元。G、非金属井下:2元。H、采石:0.5。

建筑施工:A、房屋建筑、矿山:2%。B、电力、水力、铁路:1.5%。C、其他:1%。

危险品生产:A、≤1000万:4%。B、1000万---1亿:2%。C、1亿---10亿:0.5%。D、≥10亿:0.2%。 道路交通运输:A、客运:0.5%。B、普通货运:1%。C、特殊货运:1.5%。

风险抵押金:1、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生产、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小:30万。中:100万。大:150万。特大:

200万。2、煤矿:A、≤3万吨:60---100万元。B、3万---9万吨:150---200万元。C、9万---15万:250---300万元。D、≥15万吨:300万元+50元\\10万吨。

防止技术:1.消除危险源。2.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3.隔离。4.故障一安全设计。5.减少故障和失误。 减少技术:1.隔离。2.个体防护。3.设置薄弱环节。4.避难与救援。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原则:1、必要性、可行性。2、自力更生、勤俭节约。3、轻重缓急、统筹安排。4、领导和群

众相结合。项目:1、安全技术。2、卫生技术。3、辅助。4、安全宣传教育。内容 (1)单位或工作场所。(2)名称。(3)目的与内容。(4)经费预算、来源。(5)施工单位、负责人。(6)开工日期、竣工日期。(7)措施预期效果、检查验收。

教育培训:A主要负责人:1、方针、政策、法律、标准;2、管理基本知识、生产技术、专业知识;3、重大危险源

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救援组织、事故调查处理;4、职业危害、预防措施;5、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分析。再培训:1、法律、标准、政策;2、新技术、新知识。3、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案例。B管理人员:1、方针、政策、法律、标准;2、管理知识、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知识;3、伤亡事故统计与报告、职业危害的

1

调查处理方法;4、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急处置;5、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分析。C特种作业人员:A、健康检查;B、违章记录;C、安全新知识、事故安全教育;D、本工种安全知识考试。D从业人员:“三危”:72小时。再培训20小时。其他行业:24小时。农民工8小时。方法:1、课堂讲授法;2、实际演练法;3、案例研讨法;4、读书指导法;5、宣传娱乐法;形式:1、班前班后会;2、活动日;3、会议;4、业务培训班;5、事故现场分析会;6、宣传标语;7、知识竞赛。

预评价:(1)大中型、限额以上。(2)火灾甲类。(3)爆炸特别、高度危险。(4)大I级、Ⅱ级毒物。(5)石棉粉、二氧化硅。《劳动安全卫生专篇》:1、设计依据;2、工程概述;3、建筑、场地布置;4、预评价结论;5、职业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6、防范措施;7、机构设置、人员配备;8、投资概算;9、预期效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安全检查表法 (SCL)编制依据:(1)标准、规程、规范、规定。(2)事故案例、经验。(3)危险部位、防范措施。(4)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法规、新标准。检查程序:1.准备。2.实施。(1)访谈。(2)查阅文件和记录。(3)现场观察。(4)仪器测量。3.通过分析做出判断。经验、技能、仪器。4.及时做出决定进行处理。下达隐患整改意见和要求。5.整改落实。复查整改落实情况。

劳动防护用品:分类:1、防护部位。2、用途。3、预防职业病。 “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 “三会”:1、检查护品的可靠性;2、正确使用护品;3、正确维护保养护品。特种:(1)头部。(2)呼吸。(3)眼面部。(4) 防护服类。(5)防护鞋。(6)防坠落。安全标志标识:1、盾牌(防护)绿。2、“LA”(劳动安全)白。3、编号:09(年)---21(省)---000(名称)000(顺序)黑。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监察

原则:1)“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预防为主;4)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5)监察与服务相结合;6)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整改指令书》。 (行为监察;技术监察):日常监督检查;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许可证监督检查。

煤矿特点:1)实行垂直管理。2)管理和监察分开。3)分区监察;4)国家监察。方式:1)日常监察; 2)重点监察;3)专项监察(瓦斯治理、停产整顿);4)定期监察。

特种设备特点:1、强制性;2、体系性;3、责任追究性。制度:1、市场准入;2、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一体化。

第四章 安全评价

程序:1、前期准备。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3、划分评价单元。4、定性、定量评价。5、安全对策措施建

议。6、安全评价结论。7、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A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1.物理性:(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高温物质。(10)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2.化学性:(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3.生物性(5):(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4.心理、生理性:(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5.行为性:(1)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6.其他。

B事故类别:(1)物体打击。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2)车辆伤害。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车辆停驶时。(3)机械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4)起重伤害。 (5)触电。雷击。(6)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7)灼烫。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8)火灾。(9)高处坠落。不包括触电坠落。(10)坍塌。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车辆、起重机械、爆破。(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C、职业健康:(1)生产性粉尘;(2) 毒物;(3)噪声与振动;(4) 高温;(4) 低温;(6)辐射。(7) 其他。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1、厂址。2、总平面布置。3、道路、运输。4、建构筑物。5、工艺过程。6、生产设备、装置。7、作业环境。8、安全管理措施。

定量:(1)概率风险。(2)伤害范围。(3)危险指数。

逻辑推理过程:1、归纳-----原因推论结果;2、演绎-----结果推论原因。 危险指数方法:危险度、事故几率、事故严重度。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1、提出问题。2、回答可能的后果。3、降低或消除危险性的安全措施。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1)确定分析对象系统。(2)分析元素故障类型和产生原因。(3)研究故障类型的影响。(4)填写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表格。

2

故障树分析:(1)熟悉系统。(2)调查事故。(3)确定顶上事件(要分析的对象事件)。(4)确定目标值。(5)调查原因事件。(6)画出故障树。(7)定性分析。(8)事故发生概率。(9)比较。(10)分析。直接原因、潜在原因。

事件树分析:(1)确定初始事件。(2)判定安全功能。(3)发展事件树和简化事件树。(4)分析事件树。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危险严重程度。

安全评价报告: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的划分。6.评价方法。7..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8.评价结论。

格式:(1)封面。(2)安全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3)著录项。(4)前言。(5)目录。(6)正文。(7)附件。(8)附录。封面:1、委托单位名称;2、评价项目名称;3、标题;4、安全评价机构名称;5、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编号;6、完成时间。

第五章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组成:1.辨识。2.评价。3.管理。4.安全报告。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7.监察。

申报登记类型:1、储藏区(储罐)。2、库区(库)。3、生产场所。4、压力管道。5、锅炉。6、压力容器。7、煤矿(井工开采)。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尾矿库。

毒性:①毒性等级;②物质的状态;③气味;④重度。

危险性相关系数Wij:A级:关系密切0.9;B级:关系大0.7;C级:关系一般0.5;D级:关系小0.2;E级:没有关系0。

伤害模型:1、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2、蒸汽云爆炸;3、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4、池火灾;5、固体和粉尘火灾;6、室内火灾。★既具有燃爆特性又具有毒性时:人员伤亡:较重。财产损失:燃烧燃爆伤害模型。 危险性抵消因子:1、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2、安全管理状况;3、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 危险源分级标准:一级:A*≥3.5;二级:2.5≤A*<3.5;三级:1.5≤A*<2.5;四级:A*<1.5。

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A级:B2≤0.001; B级:0.001< B2≤0.01;C级:0.01< B2≤0.01;D级:B2>0.1。受控标准:1、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2、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3、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第六章 事故预警机制

特点:1、快速性。2、准确性。3、公开性。4、完备性。5、连贯性。 原则:1、及时性。2全面性。3、高效性。4、引导性。 要素: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1)自然环境突变;(2)、政策法规变化;(3)、技术变化。2、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1)质量管理;(2)、设备管理;(3)、人的行为活动管理。3、预警信息管理系统(MIS)。4、事故预警系统。 组成:1、预警分析系统。2、预警控制系统。 预警分析系统。(1)监测系统。信息采集。(2)预警信息系统。A收集;B处理;C辨伪;D存储;E推断。(3)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A灵敏。B科学。C动态。D可操作。E引导。F预见。(4)预测评价系统。A现有信息的趋势。B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C征兆信息的可能结果。D偶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作用高峰、预期影响。

预警控制系统。(1)组织准备。A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运行方式。B为事故状态时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2)日常监控。A日常对策。B危机模拟。(3)事故的危机管理。特别的危机计划、特别领导小组、紧急救援体系。

预警方法:A指标预警。B因素预警。C综合预警。D误警和漏警。

预警系统信号输出级别:A蓝:安全;Ⅳ级:生产活动正常。B黄:一般;Ⅲ级:事故上升阶段。C橙:严重;Ⅱ级:事故严重威胁。D红:特别严重 Ⅰ级:状况特别严重。表示方法:①时序性预警信号输出。②安全风险预警信号输出。 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的关系:1、预警分析是事故预警管理系统完成其职能的基础。2、预控对策是其职能活动的目标。C预警分析活动对象总是包容预控对策的活动对象。

预警系统的实现:1、监测:A、对薄弱环节、重要环节进行监测;B对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建档,进行历史的技术的比较。2、识别:判断已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3、诊断:找出主要因素,成因分析,对发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的描述。4、评价:正常、警戒、危险、极度危险、危机状态。

第七章 事故应急救援

任务:(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采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危害程度。(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特点:1.不确定性、突发性。2.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 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

3

突发公共事件: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四级:1、特别重大;2、重大;3、较大;4、一般。特别重大、重大:省府、部委4小时报告国务院。 事故应急管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预防;2、准备;3、响应;4、恢复。

1、预防。A、安全管理、安全技术;B、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

2、准备。A、应急体系的建立;B、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C、预案的编制;D、应急队伍的建设;E、应急设备与物资的准备和维护;F、预案的演练;G、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

3、响应。A、报警与通报;B、人员疏散;C、急救与医疗;D、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E、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求援。

4、恢复。立即:A、损失评估;B、原因调查;C、清理废墟。长期:A、厂区重建;B、重新规划和发展。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

1.组织体制。A、管理机构: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B、功能部门:消防、医疗机构;C、应急指挥: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D、救援队伍:专业、志愿人员。 2.运作机制。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公众动员。 3.法制基础。法律;规章;政府法令、规定;标准或管理办法。

4.保障系统。A、信息与通讯系统。B、物资与装备。C、人力资源。D、财务。

响应级别: 1.一级。所有有关部门。2.二级。两个以上部门。3.三级。一个部门。

响应程序:1、接警;2、响应级别确定;3、应急启动;4、救援行动;5、应急恢复;6应急结束。 应急启动。A、通知人员到位;B、开通信息与通讯网络;C、通知调配资源;D、成立现场指挥部。

救援行动。1、应急队伍: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2、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 应急恢复。A、现场清理;B、人员清点和撤离;C、警戒解除;D、善后处理;E、事故调查。 应急结束。 A、执行应急关闭程序;B、由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事故指挥系统(ICS)。1、指挥;2、行动;3、策划;4、后勤;5、资金/行政。

事故指挥官:1、确定事故目标、实现目标的策略。2、批准实施事故行动计划。3、高效地调配现场资源。4、落实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措施。5、管理现场所有的应急行动。-

行动部。1、消防与抢险。2、人员搜救。3、医疗救治。4、疏散与安置。

策划部。1、收集、评价、分析、发布事故相关的战术信息。2、准备和起草事故行动计划,并对信息进行归档。 后勤部。提供设备、设施、物资、人员、运输、服务。

资金/行政部。跟踪事故的所有费用并进行评估,承担其他职能未涉及的管理职责。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层次:1、综合预案。总体预案。1、应急方针、政策。2、应急组织结构、职责。3、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2、专项预案。具体、特定类型。总体预案的附件。3、现场处置预案。具体装置、场所、岗位。单项预案:A、大型公众聚集活动;B、高风险的建设施工或维修活动。临时性。 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1+4)1、基本预案。2、应急功能设置。3、特殊风险管理。4、标准操作程序。5、支持附件。 文件体系:1、预案。2、程序。3、指导书。4、记录。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1)成立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2)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3)编制应急预案。(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5)应急预案的实施。

应急预案核心内容:1、对紧急情况、事故灾害、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估。2、规定组织的详细职责。3、行动的指挥与协调。4、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5、保护生命、财产、环境的措施。6、现场恢复。7、培训、演练、法律法规要求。

应急预案编写:1、方针、原则:(1)保护人员安全优先;(2)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3)保护环境优先。思想:(1)事故损失控制;(2)预防为主;(3)常备不懈;(4)统一指挥;(5)高效协调;(6)持续改进。2、应急策划。(1)危险分析(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风险分析);(2)资源分析;(3)法律法规要求。3、应急准备。(1)机构与职责;(2)资源;(3)教育、训练、演习;(4)互助协议。4、应急响应。(1)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与紧急公告;(4)通讯;(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员疏散与安置;(8)医疗与卫生;(9)公共关系;(10)应急人员安全;(11)消防与抢救;(12)泄漏物控制。5、现场恢复。(1)宣布结束;(2)撤离和交接;(3)恢复正常状态;(4)现场清理与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5)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桌面演练。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口头演练。会议室。口头评论。简短的书面报告。 功能演练。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某些应急响应行动。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 全面演练。全部或大部分。持续几个小时。交互式。口头评论、书面汇报、书面报告。

4

演练的参与人员:A、参演人员;B、控制人员;C、模拟人员;D、评价人员;E、观摩人员。

参演人员:(1)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2)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3)获取并管理应急资源。(4)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控制人员:(1)确保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2)确保演练活动的任务量、挑战性。(3)确保演练的进度。(4)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保障演练过程的安全。

模拟人员:(1)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2)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3)模拟受害、受影响人员。 评价人员:(1)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观察结果。(2)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按计划进行。

演练结果的评价:1、不足项。缺陷。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2、整改项。单独不可能造成响的缺陷。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3、改进项。改善。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纠正。

第八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1、来源:(1)生产工艺过程。(2)劳动过程。(3) 作业环境。2、性质:A、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3)生物因素。B、与职业有关的因素。C、其他因素。

职业病分类:10类115种。①尘肺;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③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⑥职业性皮肤病;⑦职业性眼病;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⑨职业性肿瘤;⑩其他。 粉尘:1.矽尘(游离SiO2):矽肺。2.煤尘(煤尘和SiO2粉尘):煤矽肺。3.石棉尘:致癌物。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 职业中毒类型:1、金属、类金属(砷、磷)。2、有机溶剂。四氯化碳:2~3mL中毒,30~50mL致死;甲醇:5~10mL中毒,15mL失明,30rnL致死。3、刺激性气体:氯气、光气、氮氧化物、氨气。4、窒息性气体中毒:CO、HS(“闪电型”死亡)、CO2、氰化物、甲烷。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6、高分子化合物。7、农药。P、Cl、N。五类:剧、高、中等、低、微。

物理性:1.噪声。噪声聋。2.振动。局部振动病。3.电磁辐射。1)非电离辐射:①射频辐射。恢复。②红外线。白内障。③紫外线。皮炎、电光性眼炎。④激光。眼部、皮肤。2)电离辐射: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皮肤疾病、内照射、肿瘤、骨损伤、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复合伤、其他。4.异常气象条件。中暑、减压病、高原病。 职业癌:1、石棉;2、联苯胺;3、苯;4、氯甲醚;5、砷;6、氯乙烯;7、焦炉逸散物;8、铬酸盐。 生物: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

其他:皮肤病、化学性眼部灼伤、铬鼻病、牙酸蚀症、金属烟尘热、哮喘、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与职业有关的疾病:1、腰背痛;2、颈肩痛;3、慢性支气管炎。

视屏显示终端(VDT):1、神经衰弱综合症;2、肩颈腕综合症;3、眼睛视力。

导致职业病发生的因素:1.有害因素的性质。2.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3.劳动者个体易感性。

毒物指标:A急性毒性;B急性中毒发病状况;C慢性中毒患病状况;D慢性中毒后果;E致癌性;F最高容许浓度。 有毒作业分级: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2、接触毒物的劳动时间、工作地点;3、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0----4级。 粉尘作业分级:1、游离SiO2含量;2、肺总通气量;3、浓度超标倍数。

高温作业分级:1、湿球黑球温度(WBGT)结合评价指数;2、接触时间。 2kW/㎡提高一个等级。 噪声作业分级。1、等效连续A声级Lw;2、接触限值Ls。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1、可行性论证阶段:预评价报。2、竣工验收以前:控制效果评价。 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1、放射性;2、“高度和极度危害”:A急性毒性;B致癌性;C容许浓度;D急性中毒发病状况;E慢性中毒患病状况;F慢性中毒后果);3、10%以上游离SiO2的粉尘;4、石棉纤维;5、卫生部规定。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1、申报内容:(1)用人单位;(2)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3)生产技术、工艺、材料;(4)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2、提交材料:(1)基本情况表;(2)危害因素汇总表;(3)产品的名称、产量;(4)原料、辅料、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产量);(5)生产工艺流程图;(6)其他需提交的资料(可列出);(7)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8)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申报程序:(1)县级卫生局;(2)现场核实;(3)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4、申报受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职业病报告:(1)逐级上报。(2)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全国职业病统计、分析报告工作。(3)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所)或卫生防疫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4)急性职业病由最初接诊的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在24 h之内向卫生监督机构发出《职业病报告卡》。(5)尘肺病患者死亡后,由死者所在单位填写《尘肺病报告卡》,在15日内报卫生监督机构。(6)凡有尘、毒危害的单位,必须在年底以前向卫生监

5

督机构报告当年度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工人健康体检情况。(7)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每季度后20日内,将上季度的《职业病季报表》报研究所;次年2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尘肺病年报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有害作业工人健康检查年报表》报研究所,同时抄报省级卫生厅、劳动厅、总工会。(8)研究所在每年3月底、每季度后30日内分别将年报和季报汇总分析,上报卫生部。 职业病报告内容:10大类115种。1、《尘肺病报告卡》;2、《农药中毒报告卡》;3、《职业病报告卡》。

尘肺病报告卡:1、首次被诊断为尘肺病的劳动者;2、尘肺晋期;3、调出(入)本省的尘肺病患者;D尘肺死亡者。 农药中毒报告卡: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生活中误用农药的中毒者。 职业病报告卡:1、新病例;2、死亡病例。

第九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运行模式: PDCA(策划、实施、评价、改进)。

要素:1、安全方针;2、组织;3、计划与实施;4、检查与评价;5、改进措施。

安全方针:考虑因素:(1)法律法规;(2)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3)企业规模、开展活动、风险;(4)过去和现在的绩效;(5)员工、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内容:①承诺遵守法律、法规、集体协议;②承诺持续改进绩效和事故预防、保护员工健康安全。

文件内容:(1)方针和目标;(2)关键岗位与职责;(3)风险与预防和控制措施;(4)管理方案、程序、作业指导书。 计划与实施:1、初始评审。2、目标。3、管理方案。4、运行控制。5、应急预案与响应。 初始评审。(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2)法律法规要求。

管理方案:(1)实现目标的方法;(2)职责部门(人员)、绩效标准;(3)时间表;(4)资源保证(人力、资金、技术支持)。 步骤:1、学习与培训。2、初始评审。3、体系策划。4、文件编写。5、体系试运行。6、评审完善。

学习与培训:(1) 管理层培训:基本要求、内容、特点、意义、作用。(2)内审员培训:开展初始评审、编写体系文件、进行审核工作。(3)全体员工培训: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实践。

初始评审:(1)法律、法规;(2)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3)采取的措施能够消除危害或控制风险;(4)检查并评价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5)分析安全事故情况、员工健康监护数据;(6)对组织机构、资源配备、职责分工进行评价。 体系策划:(1)确立方针。(2)制定目标、管理方案。(3)进行职能分配和机构职责分工。(4)确定文件结构和各层次文件清单。(5)准备必要的资源。

认证程序:1、申请、受理;2、策划、准备;3、实施;4、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5、证后监督和复评。

第十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不适用:1、环境污染。2、核设施。3、国防科研生产。 事故等级:(1)特别重大:30人死亡;100人重伤;1亿元;(2)重大:10人~30人死亡;50人~100人重伤;5000万元~1亿元;(3)较大:3人~10人死亡;10人~50人重伤;1000万元~5000万元;(4)一般:3人死亡;10人重伤;1000万元。 火灾:1、特大;2、重大;3、一般。 民航:1、特大;2、重大;3、一般。

道路:1、轻微;2、一般;3、重大;4、特大。 水上:1、小;2、一般;3、大;4、重大。 铁路:1、特大;2、重大;3、较大;4、一般。

报告程序:1、事故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情况紧急时,直接向安监部门、有关部门报告。2、单位负责人在1小时内向安监部门、有关部门报告。3、安监部门、有关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部门、工会、检察院。(1)特别重大、重大:国务院;(2)较大:省级;(3)一般故:市级。4、安监部门、有关部门报告本级人民政府。5、国务院安监部门、有关部门、省级政府立即报告国务院。 报告内容:(1)单位概况;(2)时间、地点、现场情况;(3)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

调查组:1、政府。2、安监部门。3、有关部门。4、监察机关。5、公安机关。6、工会。邀请人民检察院、专家。 职责:(1)查明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60日+60日。 调查方式:1、综合组。2、技术分析组。事故性质。3、管理调查组。处理建议。 调查技术方法:(1)故障树分析方法;(2)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3)变更分析方法。 事故分析:(1)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2)间接原因:管理措施、决策的缺陷;环境因素。

6

事故原因分析步骤:1、整理、阅读调查材料。2、分析内容:(1)受伤部位;(2)受伤性质;(3)起因物;(4)致害物;(5)伤害方式;(6)不安全状态;(7)不安全行为。3、确定直接原因。4、确定间接原因。5、确定事故责任者。 直接原因分析:1、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

间接原因分析:1、技术、设计上缺陷。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与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劳动组织不合理。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错误。5、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没有。6、没有、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事故调查报告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经过、事故救援情况;(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4)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性质;(5)事故责任的认定、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事故防范、整改措施。附件:1、证据材料;2、调查组成员签名。

事故处理:1、重大、较大、一般事故:省、市、县政府15日批复;2、特别重大事故:国务院30日+30日批复。 刑事责任:1、危害公共安全罪。2、渎职罪。3、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4、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5、重大飞行事故罪。6、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7、交通肇事罪。8、生产、作业重大安全事故罪。9、强令违章冒险作业重大安全事故罪。10、生产设施、条件重大安全事故罪。11、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12、危险物品肇事罪。13、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14、教育设施重大安全安全事故罪。15、消防责任事故罪。 负责人: 40%---80%罚款:(1)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2)迟报、漏报;(3)擅离职守。

事故发生单位:100万元----500万元罚款;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0%至100%的罚款:(1)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2)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3)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4)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5)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6)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单位:(1)一般:10万元----20万元;(2)较大:20万元----50万元;(3)重大:50万元----200万元;(4)特别重大:200万元----500万元。 主要负责人:(1)一般:30%;(2)较大:40%;(3)重大:60%;(4)特别重大:80%。

第十一章 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统计步骤:1.设计;2.收集资料;3.整理资料;4.统计分析。 方法:(1)统计报表;(2)日常性工作;(3)专题调查。 统计资料类型:1、计量资料;2、计数资料;3、等级资料。 概率:P。0~1。小概率事件:﹤5%。

误差:(1)系统误差:仪器不准确、标准不规范。特点:累加性。 (2)随机误差:非人为的偶然因素。特点: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A随机测量误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B抽样误差:改进抽样方法、增加样本量。 统计图:(1)标题在图形的下端中央。(2)纵横轴的比例5:7。 统计图的类型:(1)条图(直条图)。(2)圆图。(3)线图。(4)半对数线图。 (5)散点图。(6)直方图。(7)统计地图。 统计描述:1、计量:A集中趋势:(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百分位(PX)与中位数(M-----P50)。B离散趋势:(1)全距:R=Xmax-Xmin。(2)四分位数间距:QR=P75-P25。(3)方差。(4)标准差。2、计数:(1)比。(2)构成比。(3)率。

统计推断:1、参数估计:(1)点值估计。(2)区间估计。2、假设检验:小概率反证法。 职业卫生统计指标:1.发病(中毒)率。2.患病率。3.病死率。4.粗死亡率(普通死亡率)。 事故统计指标体系:1、综合类。2、工矿企业类:(1)煤矿;(2)金属和非金属;(3)工商;(4)建筑业;(5)危险化学品;(6)烟花爆竹。3、行业类:(1)道路交通;(2)火灾;(3)水上交通;(4)铁路交通;(5)民航飞行;(6)农机;(7)渔业船舶。3、地区安全评价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

事故报表统计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情况。2、事故情况。3、事故概况。4、伤亡人员情况。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1、综合分析法。2、分组分析法。3、算数平均法。4、相对指标比较法。5、统计图表法(折线图;柱状图;饼图)。6、排列图(主次图)。7、控制图(管理图)。 直接经济损失:1、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1)医疗。(2)丧葬、抚恤。(3)补助、救济。(4)歇工工资。2、善后处理费用:(1)处理事故。(2)现场抢救。(3)清理现场。(4)罚款、赔偿。3、财产损失价值:(1)固定资产。(2)流动资产。 间接经济损失:(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2)工作损失价值。(3)资源损失价值。(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6)其他损失费用。 损失工作日:死亡:6000。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n3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