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09-30 1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⑶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⑵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学习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1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合作探究法 4、多媒体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 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

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2、熟识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自主学习

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hùn dùn ) 潭柘寺(zhè) 槐树(huái ) 扫帚(sào ) 落蕊(ruǐ) 一椽破屋(chuán ) 廿四桥(niàn ) 蟋蟀(xīshuài ) 嘶叫(sī )房檩(lǐn ) 平平仄仄(zè) 譬如(pì ) 颓废(tuí) 鲈鱼(lú )

2

2、好句积累: 收集关于秋天的诗句写下来,至少四句。

⑴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⑵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⑸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⑹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合作探究】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⑴北平。⑵“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写出了如老朋友般的情感,有亲近、喜欢之情。

2、快速阅读,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⑴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

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

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⑵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3、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这几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自由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 ⑴从第3--11自然段。

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落蕊轻扫),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秋雨话凉),第11段清秋佳果。 4、根据文章内容,你能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赏玩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格

外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并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

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

第三部分(13-14):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表达了对北国之

秋的无比眷恋之情。(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课堂测评】

1、《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 配伍最恰当的一项( B )

3

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 甲 陶然亭 乙 钓鱼台 丙 西山 丁 玉泉 戊 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2、“落蕊”的“蕊”字读音是( ruǐ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歧(zhī)韵(应读qí) 一椽(yuán)(应读chuán)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课后作业】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⑴主要在第2段和第13段。

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理解: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⑴分别抓住其“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⑵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有。第1段和第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第1段和第14段也构成了呼应。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文字。

2、本文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内容是“秋”,而在行文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还写了江南之秋)

3、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

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味,也是作者的心情体现。)

⑵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4、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的呢?*

4

先总说对秋的感受;再强调北国之秋的特点;最后点题——想“饱尝”故都的秋味。 5、文中“尝一尝”能否换为“看一看”,为什么?*

不可。因为“看一看”写不出内心的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的感觉,体现不出作者对“秋味”之喜爱。

6、作者为了表现北国之秋的美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⑴对比或反衬手法。

⑵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理解:第2段中用“江南之秋”“总看不饱,尝玩不到十足”来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江南之秋:半开半醉(淡) 北国之秋:十分秋意(浓)

7、这种情感衬托或对比,在文中哪个部分有再次提到,进行呼应? 第13-14段。

惜南国之秋:淡(呼应第2段)

恋北国之秋:浓(“愿折去……留住”呼应第1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

8、“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为什么说这种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名花半开,有含蓄之美可咀嚼;美酒半醉,有舌底余香可细品——这都是恰到好处的。而秋要是“半开”就会让人“看不饱”,要是“半醉”不能让人尽情,就“尝不透”。所以说在“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9、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说对秋的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点题。 10、作者写第2段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 “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课堂测评】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饱尝一尝故都的秋。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他赏透(或赏玩十足)的程度。 【课后作业】

1、请学生朗读第1、2段,再次体会作者对文中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二部分文字。

5

2、既然作者如此钟情于北国之秋,那么他又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独特?(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故都秋景的画面)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清秋佳果。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3段 1、朗读第3段文字。

2、第3段中,作者观察景物时立足于何时何处?开头排比的五处风景名胜起什么作用?文段中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秋景的?* ⑴清晨;庭院中。

⑵前两句过渡,第2句排比了五处风景名胜的典型秋景,其作用是:一是承上,表达作者一心向往北国之秋的依依之情;二是启下,用这些代表故都之秋最高境界的景物衬托,引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能欣赏到浓浓的秋色。 ⑶选取的景物有: 屋:破(平民化情怀) 天色:很高很高、碧绿(清) 驯鸽的飞声:听得到(以动衬静;静) 叶底的日光:细数、一丝一丝(心静)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悲凉) 秋草:疏落、细长(悲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m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