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更新时间:2023-05-28 08: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第15卷 第2期1998年3月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InstituteVol.15 No.2Mar1998

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刘继才

内容提要 本文从分析柳宗元的人品与诗品入手,既指出柳诗与陶诗相同的一面,又着重论述了柳诗与陶诗相异的一面。作者认为,柳宗元诗的平淡、清雅、冷峻、简古,已为古今学者所共识,但仅是其外在表现;而深沉、奇绝、峭拔、绵密,却是柳宗元赖以与其他诗人相区别的本质艺术特征。

关键词 柳宗元 陶渊明 比较论 本质 艺术特征

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相似,“山谷尝

[1]

谓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子厚诗为近。”《蔡白衲诗评》也说:“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2]至味自高,直揖陶、谢。”还有人将柳宗元与陶渊明相

举而荣登此科,可见其学识之广博和文词之精美。贞元十七年(781),他出为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尉。不久,又调回朝廷,升为监察御史里行。他积极参与当时

的政治和文学活动,踔厉风发,名声大振。“诸公要人,

[5]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但他没有依附那些

提并论,如杨万里说:“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

[3]

陶渊明、柳子厚也。”

保守的权贵,而是和出身贫寒、在政治上主张革新的王叔文结成了好友。王叔文与德宗的太子李诵友善。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去世,李诵即位。王叔文立刻被任命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等要职,柳宗元也被提升为

礼部员外郎。在此后五六个月的时间里,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治革新,有力地打击了豪强贵族。于是引起他们的疯狂反扑。八月,李诵在反动势力的胁迫下不得不让位给李纯。李纯上台后,立即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九月,贬柳宗元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而在上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等八人,历史上称为“八司马”事件。从此,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便彻底失败了。

柳宗元初到永州,曾一度心灰意冷。但是他始终坚信自己和王叔文等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是正确的,所以仍“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

[6][7]

为务。”并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不过,此时他官职卑微,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潜心读书,执笔为文。其著名作品《贞符》、《非国语》、《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等,都是这时期完成的。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柳宗元忽然接到朝廷的诏书,召他进京。当时,他虽不无忧虑,但能重返京华,心

那么,柳宗元与陶渊明究竟是否相似,在相似之下又有多少相异?下面笔者拟从柳宗元的人品与诗品两方面与陶渊明加以比较论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但柳家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置有田宅,柳宗元出生于长安。童年时代,父亲宦游江南,他在母亲教导下,勤奋学习,四岁时已能熟读十余篇古代辞赋。十几岁时,他跟父亲到两湖、江西一带游历,开始接触社会,开扩了眼界。加之他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此时,他颇为自负,

[4]说:“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了进士。不久,他到州(今陕西省县)去探望在军中供职的叔文。闲暇时,他经常到边关游览,和士兵交谈。在二年的时间里,他了解到许许多多的民间疾苦和悍将骄兵的暴行,为以后的现实主义创作打下了基础。贞元十四年(798),他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博学宏辞科要求很高,既要有渊博精深之学识,又要有优美恢宏之文词。据载,韩愈经过四次拼搏考中进士后,曾两次攻取此科,均告失败。柳宗元能以26岁的年纪一

77

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中还是高兴的。所以在《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中说:“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但那些守旧的大官僚仍不能容忍他留在朝廷,于是在三月又被贬至更荒远的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工作、生活了将近五年。这期间,由于他是一州之长,可以在一定范围实施自己的主张,所以政绩颇为显著。他制定了一系列法令,鼓励人民开展生产,兴办学校,使原来的“蛮荒”出现兴旺景象。看到这些,柳宗元虽然感到欣慰,但内心仍是忧郁的,并且身体也越来越差。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柳宗元终于在抑郁中死去了。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一生是不得志的。这坎坷的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不产生深深的影响。了解这些将为我们下面分析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提供方便和线索。

在《柳河东集》中,反映山水田园生活的诗虽然不过三十多首,还不到柳宗元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但是由于他有意效法陶渊明,特别是有些诗的题目和陶诗完全一样,如《饮酒》、《咏三良》、《咏荆轲》等,所以柳诗与陶渊明诗在内容上相同或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

一、都描写了田园生活。柳宗元反映这方面生活的诗篇主要有:《首春逢耕者》、《溪居》、《郊居岁暮》、《茅檐下始栽竹》、《田家三首》等。这些诗,有的是写农民的劳动,有的是写自己的闲适生活,当然也有偶而的荷锸之举。这些内容与陶诗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一,柳宗元多是以旁观者来写田家生活的,所以比较肤浅;而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个躬耕者,他常常与农民同甘苦、共忧乐,所以写得比较深刻。其二,柳宗元写田家生活的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反映了农民的悲惨生活遭遇,如他的《田家三首》,就是侧重写对农民横征暴敛的代表作。而陶渊明虽然也有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描写,但主要是写田园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如他的《归田园居五首》,便着重描写了纯洁、幽静的田园风光,这里榆柳绕宅,桃李满园,炊烟依依,虚室闲静,好一派诱人的田园美景。在这里,田园生活似乎被作者美化了,但诗人并非不正视现实,他

描写山水游乐的诗篇比较多,计有二十余首,而陶渊明写这方面生活的诗篇却比较少,总共不足五首,其中的代表作,要算《游斜川》了。但在这首诗中,纯写山水的句子也不多。而主要部分是抒怀。两位诗人写山水诗的目的,似乎都不在于游乐,而是另有寄意。所不同的是:其一,柳宗元是借山水以抒幽愤,如他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此诗通过对海边奇峰的描写和联想,揭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既有去国怀乡的愁苦,也有被贬谪、压抑的激愤。而陶渊明的诗则是借山水抒发自己辞官后的闲适恬淡的心情。其二,柳宗元偶有几首山水诗是写自然美景的,

如他的《零陵春望》、《渔翁》等诗,但有的是以“乐景”写哀,反衬其哀;有的是借“乐景”以忘其忧,这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骚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

[8]能久为舒畅哉!”而陶渊明写山水之美景,则主要是

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也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少无

[9]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三、都抒写了对古代隐士、义士及豪客的景慕之情。柳宗元的诗赞颂、效法过夸父、三良、燕丹、荆轲、乐毅、屈原、樊重、於于陵、戴宏等;陶渊明的诗倾慕过长沮、桀溺、三良、荣子期、张挚、杨伦、疏受等。他俩相同的是:都敬慕隐士的高风亮节,并向往他们的林泉生活;都对古代为忠义而献身的义士表示同情和赞美。但他俩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一是柳宗元对隐士的钦慕之情远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切和浓重,有的诗虽然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但还是期望能有所作为,如他的《冉溪》: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述了自己少时即有许国的宏愿,但因政治风波而被贬远郡。他在壮心瓦解时,只好学樊重买地种漆。但他种漆的目的并非为了消遣,而是待其“成器”,即有朝一日能重返朝廷,以实现自己的政

是把田园生活当作黑暗的官场生活的对立面来写的。治理想。二是他对古代义士豪客的歌颂,往往都是称许由于他把仕途视为“尘网”,所以便把“自然”看作乐园。他们为国建功立业的壮举,如在《咏史》中说:在陶渊明的心目中,农村是世界上的唯一净土,因而尽情加以讴歌。其三,柳宗元的田园诗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而陶渊明的诗没有侧重写农民的困苦生活,所以相对地看,对农民的同情往往没有柳宗元深切。

二、都描写了山水游乐生活。在柳宗元的田园诗中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口兼口兼

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悠辟疆理,东海漫浮云。

陶渊明的这类诗虽然也赞颂了义士、豪客们的悲壮事迹,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以古喻今,借以揭露、讽刺

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当时暴君的丑恶行经的,如其中的《咏三良》,就是对以毒酒谋害晋恭帝的刘裕表示极大的义愤,而对不忍心向晋恭帝献毒酒、自饮而死的张

表示深切的哀悼。另

一首《咏荆轲》也是以“豪主”影射刘裕的,诗人希望能有象荆轲那样勇敢无畏的侠客出现在他生活的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去为国除奸,为民除暴。其矛头显然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而这一点,和对朝廷尚抱有一线希望的柳宗元也是迥然有别的。

总之,柳宗元与陶渊明的诗在内容上,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并且必须看到,其相同之处较少,而相异之处甚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诗人柳宗元。

关于柳宗元诗的艺术风格,前人和今人虽有不同认识,但或曰“淡泊”,或云“平淡”,或言“雅淡”,或说“清淡”,都离不开一个“淡”字。其实,说到“淡”,仅仅看到了一面,而且是其表面。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柳宗元诗确实有“淡”的一面,如他的《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通过刻画青山绿水中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想摆脱尘俗而超然物外的情怀。其风格是

[10]平淡闲远的。苏轼说:“熟味此诗有奇趣。”它与陶渊

如他的《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江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事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首诗通过直抒和比兴手法,不仅把骨肉至亲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把诗人自“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排摈、贬谪的种种愁苦和愤懑之情倾泄无遗。全诗感情沉痛,意境雄浑。它既不象陶诗“刑天舞干

[12]

戚,猛志固常在”偶而显示出的激动与豪宕;也不象[13]杜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所一贯表现的执着

与忧虞。其特点是,沉重而苍茫。又如《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春半如秋,花尽叶落。此情此景,正和诗人迷惘的心境相融合,于是便借以抒发了自己“宦情羁思共凄凄”的一怀愁绪。此诗的风格是沉著而悲慨。这类诗篇在柳诗中比较多,代表的作品还有《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长沙驿南楼感旧》、《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岭南江行》、《入黄溪闻猿》等等。

以上诗篇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沉”。但柳宗元的诗风还有清奇的一面,如他的《界围岩水帘》、《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试看后一首诗:

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是时植物秀,杳若临悬圃。

高欠阳讶垂冰,

明诗相似之处也正在于这两点。但苏轼却认为“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当然,如果按苏轼的“诗以奇趣为宗”的审美标准看,删去“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二句,也许“奇趣”会更显;但不仅同时删掉了柳诗“雅淡”的一面,而且诗人那孤寂冷漠的情怀也无以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末二句是万万不能删的。因为删去它,也就删上去了柳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那么柳宗元诗独特的艺术风格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当是峭拔而沉郁,或者说是在“淡泊”掩盖下的“雄深”。这就是说,柳诗主要有两类。一类如《渔翁》诗,从表面上看,那无心之云自由自在地相追逐,似乎飘逸之至,但细一分析,诗人那被贬后的流落无偶之意也自在言外,其内心当是激动不已的。它好象深层有旋涡的流水一样,上面似乎很平隐,但其不知下面还有“冲波逆折”。但这类诗在柳宗元诗中所占比例并不大,而大多数诗的风格一眼即可看出是简峭雄深的。蔡白衲说:“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

[11]

非轻荡也。”这“非轻荡也”一句便说到了关键处。其

白日惊雷雨。

笙簧潭际起,鹳鹤云间舞。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的白乐沉珠渊,锵鸣捐佩浦。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虽然说界围岩水帘似“悬圃”、“洞天”,却没有神仙世界那变幻无穷的瑰丽之景,而有的是终年不化的垂冰、不见天日的幽谷,以及古苔的阴草、满川的夜凉等。这些景物描写,不仅衬托出诗人在希望破灭后的灰暗心境,而且显示了柳宗元所特有的奇清的艺术风格。

此外,柳宗元的某些诗还常常呈现一种冷峻峭拔的格调,试看下面诗句:“林邑东回山似戟,

南下水

[14]

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桔柚玲珑透夕阳”。“青松遗[15]涧底,擢莳兹庭中。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觉闻[16]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冷冷疏竹根”;“重[17]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意是说,由于诗人感情压抑,他的诗风也是沉郁的。读这样的诗,使人心情沉重而紧张。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79

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再看一首诗: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广孝。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18]

读这样的诗,时而象登上危乎高哉的险峰,使人“以手抚膺坐长叹”;时而又象跌入结满冰花的万丈深这一特点,在陶渊明诗中虽然也偶有所见,如《和郭主簿二首》中“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等诗句,但并没有形成一种艺术风格。

[19]苏轼说,柳宗元“发纤于简古”。这简古,也是柳诗的一个特点。《休斋诗话》说:“惟《平淮》二篇,名为

宪宗元和十年,例召至京师,喜而成咏。所谓‘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又云‘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是也。既至都,乃复不得用,以柳州去。由永至京已四千里,自京徂柳又复六千,往返殆万里矣。故《赠刘梦得》诗云:‘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呜呼,子厚之穷极矣!”坎坷的仕途,恶劣的环境,不能不影响他的思想。而一定的思想又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他的创作。柳宗元在《与杨京兆书》中说:“凡为文,以神志为主。”又在《送崔郡序》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贞松产于岩岭,高直耸秀,条畅硕茂,粹然立于千仞之表。劲质,用固其本,御攘冰霜,以贯岁寒,故君子仪之。”这

显然是说,一个作家要写出“有益于世”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而且要有内在的“贞心”。

柳宗元一生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元年(805)以前,为前期。这一时期,他仕途平顺,锐意进取,是政治上充满希望的黄金时代。但这期间所作诗歌不多,故略而不论。永贞元年贬永州至元和十年(815)例诏回京,为中期。这十年间,他的思想是有起伏的。开

谷,使人凄神寒骨。这也是柳宗元所特有的冷峻风格。和气之发也,禀和气之至也,必合以正性。于是有贞心

《唐雅》,其序云:‘虽不及尹吉甫,召穆公等,庶施之俊代有以佐唐之光明。’其自视岂后于古人哉?其一章云:‘师是蔡人,以宥以

,度拜稽首,庙于元龟。’又云:‘其

危既安,有长如林。曾是

,化为讴吟。’甚似古人语。始,他心情沉闷,激愤不已;后来心情渐趋平静,也时有

术风格上,或为清朗高洁,或为冷峻峭拨,而清峻是其基调。如《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界围岩水帘》等,均属于这类作品。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刺柳州至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病逝,为后期。这一时期虽然比较短,只有四年多时间,但遗诗却有五十多首,占他现存一百四十五首诗的三分之一强。这些诗歌,多数诗风酸楚凄怆,读来令人神伤。这主要是诗人当时的心境所致。初到柳州,他心情沮丧,忧虑成疾,政事也懒于过问。后来心情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比较消沉。但是,有人说他这时“政治上失去了信心,生活中则感到迷茫”,济

[21]世救民的雄心“彻底地破碎了”,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而卒章:‘震是朔南,以告德音,归牛休马,丰稼于野’。忧愤。但在愁怨中一直存有希望。这样的心态表现在艺皆叶以古音。其卒章云:‘蔡人率止,惟西平有子,西平有子,惟我有臣,畴允大邦,俾惠我人。’尤得古诗体也。”但柳诗的可贵之处并不仅仅在于简古,而是寓深味于简古。如他的《南

中题》、《江雪》等,都是体现这

一特点的代表作。这一特点,显然与陶渊明诗有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所以苏轼又说:“外枯中膏,似淡实美,

[20]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综上所述,柳宗元诗总的艺术风格是峻洁雄深。但柳诗的风格又是多元化矛盾统一的。所谓多元化,概言之即:平淡而深沉,清雅而奇绝,冷峻而峭拔,简古而绵密。平淡、清雅、冷峻、简古,多为古今学者之所共识,但仅是其外在表现;而深沉、奇绝、峭拔、绵密,却是柳宗元赖以与其他诗人相区别的本质艺术特征。我们如果只看其平淡清雅的一面,就会说他酷似陶渊明、王维;如果只看其深沉、奇绝的一面,又会说他很象屈原、杜

柳宗元从满怀希望回京到再度被贬远郡,所受打击是严重的。此时,他虽然也曾心灰意冷,但并没有万念俱焚。人们翻阅他这时期的诗篇,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他一直在忧伤、怨望。但怨望中就埋伏着希望。倘若他真了。而实际上,他对朝廷还是有希冀的。请看他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

此诗并非一般的酬赠之作,显然是有寄意的。沈德潜说:“欲采萍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献忠心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

[22]甫。但综合起来看,则会发现他谁也不是,而是柳宗元。的“看破了红尘”,那就连牢骚也不用发,诗也不用写

柳宗元诗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复杂的。这除了与他的思想、经历有关外,还与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有重要的关系。

柳宗元的一生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正如《韵语阳秋》所说:“柳子厚可谓一世穷人矣。永贞之初,得一礼部郎,席不暖即斥去为永州司马。在贬所历十一年,至

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论

如果说对这首诗的言外之意,还可能有不同看法的话,那么这时期的另一首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其希望在朝故交一为援手之意则更为明显。

象以上这样的诗,我们是不能简单地用“颓废”二字来概括的。其风格,除了有酸楚的一面外,也还透出震撼人心的凄厉和激越。

影响柳宗元诗风的,还有他对佛教的信奉。我们知道,柳宗元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对天命论曾进

风格。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柳诗风格似陶的一面,前人将陶、柳并称,也有其道理。但是正如陈善所说,柳宗元与白居易同学陶渊明,“子厚语近而气不近,乐天气近而语不近。子厚气凄怆,乐天语散缓,虽各得其一,要于渊

[25]

明诗未能尽似也。”的确,如果以句摘,柳宗元似陶的

[26]诗句可以找到不少,如“寒月上东岭”,与“素月出东

[27][28]岭”;“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与“深感父老言,

[29][30]

行过有力的批判(详见《天说》、《天对》等论著)。但他又禀气寡所谐”;“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与“试

[31]

“自幼好佛”,在一定程度上当了佛教唯心主义的俘虏。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等等。但就全诗的意境而言,

关于为什么在柳宗元身上存在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我们姑且不论。这里要探讨的是信佛对他诗风的影响。柳宗元认为,佛教以静为本,而反对“为追逐利禄而相轧”。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情趣上,便追求清静无为的隐居生活;反映在诗风上,便是以“淡泊”为宗。但是,由于柳宗元自始至终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特别是在被贬之后,有时他只不过是借助于佛教的“静”的内向修养来逃避现实,所以表面上的“静”,并不能抑制或掩盖内心的不平与激愤。这也是造成柳诗既平淡清雅,又深沉峭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要提及的是,柳宗元的信佛和王维也很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对佛教更感兴趣,都有共同的烦恼,都认为“一生几许伤心泪,不向空门

[23]

何处销?”但也有不同之处:柳宗元对佛教的信奉,远没有王维那样笃诚。原因一是王维晚年仕进之心已十分淡泊,对一切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冷漠态度;二是仍居高位,生活条件优裕,环境幽静而无尘杂干扰。而柳宗元尽管晚年思想消沉,但内心还时断时续地燃烧着希望之火,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处于愁苦状态,为了消愁,只好以禅诵为事。正因为如此,所以柳诗所呈现的“淡”,也远没有王维那样“清淡”和“淡远”。此外,柳宗元的有意学陶,也是他的诗风近似陶渊明的原因之一。韩子苍说:“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

[24]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笔墨间录》说:“《田家诗》‘鸡鸣村巷白’云云,又‘里胥夜经过’云云,

柳诗却不象陶诗那样幽远,风格也没有陶诗那样恬淡。

这大约就是柳宗元学陶“语近而气不近”所造成的吧![1][25]《儒学警语》下集卷四。[2][11]《蔡白衲诗评》卷一。[3]《诚斋集》卷一一四。[4]《答贡士元公瑾论仕书》。[5]韩愈《柳子厚墓志铭》。[6]《寄许京兆孟容书》。[7]《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8]《与李翰林建书》。[9]《归田园居五首》。[10]《全唐诗话续编》。[12]《读山海经》。

[1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4]《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15]《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16][2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17]《与崔策登西山》。[18]《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19]《书黄子思诗集后》。

[20]《古今诗话》。[21][22]《谈柳宗元晚期诗中的颓废思想》,《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23]王维《叹白发》。[24]《竹庄诗话》卷八。[27]陶渊明《杂诗》其二。[28]柳宗元《首春逢耕者》。[29]陶渊明《饮酒》其九。[30]柳宗元《饮酒》。[31]陶渊明《连夜独饮》。

[刘继才 辽宁教育学院语文研训部 教授 沈阳 110032]

(责任编辑:刘向宏)

绝有渊明风味。”又说:“《饮酒》诗绝似渊明”。除此之外,还有《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觉衰》、《旦携谢山人至愚池》、《首春逢耕者》、《溪居》等诗,风格也颇近陶渊明。

但柳宗元的学陶,并没学到实质处。他在仕途受挫之后,虽然很向往林泉生活,但还有较为强烈的仕进之心,因而并不甘于寂寞。他并不能做到象陶渊明那样“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以也写不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境与意会的诗句,更难形成陶渊明那样质朴自然的艺术

8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m8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