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更新时间:2024-05-02 0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研究生课程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学 号: 20121811219 姓 名: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行政管理(公共经济方向)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梁凯音、刘建萍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17日

《 》课程研究生期末论文评阅表

考核形式:论文

选题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学生应围绕哪些领域、方面写作)

字数要求:_________字 满分分数:_________分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_______________

评分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从哪些方面评定分数,下列指标项仅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论文要求对指标项进行调整。)

指标项* 论文选题 论文观点 论文材料 思想水平 文字水平 综合得分 分 数 论文评语(约200字左右):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研究生院培养办制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但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经济动力不足的困境。对此,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把握好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困境;对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1年达到47.3万亿美元,特别是在2011年,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奇迹般发展的主要是两大支柱: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在于,在实现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规模优势,集中用于经济建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闭门造车”式的传统苏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扫清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与竞争能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漏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困境,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汇集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成为十分紧迫的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我们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走入今天的经济发展困境模式。中国模式在创造着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那些曾经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因素,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阻碍;曾经带来增长的源泉,正成为带来增长问题的源泉。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1.1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三高”(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两低”(低质量、低效益),“一依赖”(能源与矿产资源依赖于国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恶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12%。在出口方面,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多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品。虽然我们的自然资源储量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在整个世界的排名处于下游。煤炭我们的人均可

开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3%,石油为15%,天然气为10%。加上一直以来的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导致我们的资源对外依赖度大,而且这种依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迅速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占消耗的比率为40%,预计到2020这一数据会上升到60%,中国正在超速度地向石油进口第一大国迈进。这一系类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极为不利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和长期繁荣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1.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我们的特殊国情和对有些问题考虑不足或是无暇顾及,虽然我们的社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城乡、地区区别对待的政策,加上邓小平同志的“先富论”和分配制度,在带来中国经济腾飞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我们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的巨大,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远超过了4%的国际警戒线。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导致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另外,还存在失业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通货膨胀、腐败问题、环境问题、国民幸福感不强等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尽管这一系列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它的出现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些问题已经并且将更为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1.3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投资、需求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在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需求不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几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始终维持在6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使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但另一方面,经济过于依赖出口必然较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会使各国倾向于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竞相实施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使作为西方债主的中国遭受首当其冲的危害。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而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应对策略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

键。”,强调了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巨大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如何应对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和人民至关重要。

1

2.1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

我们要客观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快走出“三高两低一依赖”的发展模式,寻找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尽快走出“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收益”出口商品的误区。选择性地引进外资,不能片面的认为“外资越多越好”,要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优化外资结构、注重外资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要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注重考查成本问题。要充分考虑GDP增长背后的隐性成本和外部不经济性。在我国投资性增长模式中,要避免盲目投资和无效率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要重视环境问题,重视生态保护,不能片面关注经济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要追求可持续发展。

2.2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经历转型期,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经济积累到一定水平就不能松懈于解决这些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第一,要注重教育建设。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全面实施惠及全社会的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加大教育监督,打击以各种名义的教育乱收费行为,从总体上建设成学习型社会。第二,推动城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等多种就业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实现多方位就业体系。第三,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国社会发展最终要建成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同时,要加大力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12

2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

2.3转变经济增长思想

转变以高增长速度为追求的思想,将发展的重点更多聚焦在提高投资效率上。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有利于改进技术效率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消除垄断,完善金融体系,产出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根源等。第二,提高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当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首要原因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扭曲资源价格,从而达到扶持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的战略的调整应通过市场进行,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必定带来过高的宏观成本,必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实现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保证要素价格,企业利润和产业调整战略趋于一致。第三,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等多途径获得技术进步。政府运用市场竞争的规则,在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基金,税收等方面机遇创新主体有利而实际的支持,发挥好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帮助企业走出利润率低,无经费,无研发队伍的恶性循环。

3.小结

今天,历史又一次把中国推到了前进的十字路口,要求我们在困境中做出选择。实际上,回顾中国三十几年年来的发展历程,探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最重要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迈出了几大步,做出了重要决断。现在,中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否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出中国经济困境,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找寻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出路.人民政协报,2012年10月23日.

[2]沈尤佳.中国经济困境的一个解释框架:导入增长模式的陷阱.宏观经济研究[J],2010年第10期.

[3] 王秉言.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困境与选择.经济研究[J],2005年11月

[4] 刘新民.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及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第150页.

[5] 郑新立.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形势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m4g.html

Top